国家员工援助计划发展中心指定的参考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支持
中-荷心理学家联合推出
新理论-实践研究成果
激活员工潜能、牵引管理智慧、促进组织发展
自从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以来,在中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其他地区,先后出现了异乎寻常的“用工荒”。作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企业主不断提升工资,就是招不到满意的员工。可以发现,在日益信息化、多元化、自动化的今天,员工的工作投入状况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个人、所在团队甚至是整个企业的绩效。工作投入的人对于工作富有热情,期待并享受工作中的快乐,也会感到更幸福;此外,工作投入有助于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使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当然,充分投入工作的员工为组织带来了更大的效益。
显然,今天人们工作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支付房租和购买食品,而且要谋求职业发展,进而帮助他人,激发生活的热情,实现自我的价值。对于年轻一代员工,究竟有什么灵丹秒药,才能让他们感觉到,企业是自己可以依托和信任的港湾,进而实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和事业留人”的管理梦想呢?
本书是中国与荷兰的心理学者们普及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共同尝试,探究了工作投入的心理奥秘:作为员工,如何让自己更加投入地工作,展现活力;作为管理者,如何促进员工专注于工作,做出更大贡献!本书为国家员工援助计划发展中心指定的参考书,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1272156)和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ZD15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专项支持。
WilmarSchaufeli教授,博士生导师,职业健康心理学欧洲科学院院士。1988年毕业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荷兰的乌得勒支大学工作与组织心理学部教授,英国拉夫堡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和西班牙豪梅一世大学客座教授。他已在职业健康心理学领域发表了近400篇学术文章,出版了大量的书籍。另外,Schaufeli教授具有职业健康心理学家资格认证,也兼职为各类组织提供咨询服务。
时勘教授,博士生导师,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学家,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培养的第一位心理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兴趣集中于领导行为及危机管理、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员工援助计划(EAP),近年来提出的健康型组织建设的思想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事业部门的广泛关注。已发表学术论文320余篇,获得多项国家部委级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奖。
PieternelDijkstra博士,作家,教师,特约研究员。2001年毕业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她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学科普作家。她研究的主题比较广泛,包括社会比较、嫉妒和亲密关系等,她定期为各种报纸、广播和电视的心理专栏提供科普文章,目前,已经发表数百篇科普文章,近年来,她撰写了有关友谊、婚姻冲突、形体展示、成功与沟通等多个主题的心理学科普读物。
★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改变,与时代一起变化的不仅是人们的心态,还有我们为之工作的组织。作为心理学家,我非常乐意与组织中的管理者和员工推心置腹地谈谈工作投入的心理奥秘,促进员工更有活力、更专注、做出更大的贡献!
——WilmarSchaufeli
★马克思曾经说过,“现代社会是一本打开了的心理学”。我以为,如何激发人的活力,促使其专注于自身职业,从而做出更大的奉献,应该是人力资源开发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这次能与国际心理学者及科普作家合作,首次将两国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以通俗读本的方式介绍给国内读者,我感到非常高兴,期待您通过本书的阅读,从工作投入中获得新的体验和快乐!
——时勘
★在欧洲、在北美,我所写的有关心理学的科普读物多数成为热销书,这次与两位心理学大师合作,首次与中国企业家们“心灵对话”,十分期待您的参与!
——PieternelDijkstra
第一章 工作投入是什么?如何识别
第一节 工作投入的确切含义
第二节 带着激情上班
第三节 当事业心太强时
第四节 当工作热情缺乏时怎么办
第五节 综合图式
第六节 谁是工作最投入的人
第二章 如何投入地工作
第一节 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工作投入的结果
第三节 工作要求-资源模型
第三章 提高工作投入,员工能做些什么
第一节 对员工的建议
第二节 怎样去管理、促进员工
第四章 促进工作投入,组织应该做些什么
第一节 对组织的建议
第二节 员工应该做些什么
第五章 工作投入在中国的实践
第一节 如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评估
第二节 工作投入的外部影响因素
第三节 工作投入研究的关键问题
第四节 员工的沉默、谏言与工作投入
第五节 工作-家庭平衡与工作投入
第六章 工作投入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第一节 工作投入的良性循环
第二节 从工作投入到幸福感塑造
第三节 健康型组织建设
附录A JD-R监测器的实施方法
附录B JD-R检测模型促进工作投入的成功案例
附录C 九分割统合绘画法简介
附录D 辩证思维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
附录E 安全心智模式培训法及其在煤矿企业的应用
参考文献
工作能够,也应该乐趣无穷,这个观点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在现实中与人们的观点差之千里。长期以来,工作被看成一个负担、一种牺牲。最好是能够提前退休,然后,就有机会干一些有趣的事情了。数十年的工作生涯,有些人一直被标志为“工作残废”—工作就好像是令他们一辈子患病的某种事物。不过,这种消极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长期以来,人们一成不变地干着同一份工作或为同一个雇主效力,工作很少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在改革开放后,我们带着“经济安全是神圣的”这种感觉长大了。我们从小被家长和老师这样教育,“只有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即便你的单位不好,即便你的工作很无聊或很痛苦,你也最好待在原单位努力工作。虽然你的内心世界告诉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但恐惧感阻止了你的行动。因此,很多人认为退休是从束缚中获得的一种解脱,这种观点不无道理。
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改变,与时代一起变化的不仅是人们的心态,还有我们为之工作的组织。今天,当谈到自己的工作时,人们有更强的自我意识,也出现了更多的“跳槽”现象。人们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支付房租和购买食品,而且要发展自己、帮助他人,或者说塑造自己的热情。因此,“工作投入”这个术语的出现是有意义的。那些在工作中投入的人们对工作富有热情,期待并享受着工作中的快乐。他们对自己的感觉比其他人更好,感到更幸福。另外,工作投入有助于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样重要的是,工作投入使人们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工作投入的员工为组织带来了更多的利润。因此,工作投入不仅仅是一种理想、一种目标,而且是一种让人们工作时间更长、更健康,提高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由于工作的负面形象,多年来组织关注的是工作的消极方面,工作重点放在预防由于疾病、工作压力或工作倦怠造成的缺勤、旷工上。“注意,你不要迟到”,员工们像这样被时刻提醒着。组织为减少此类问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努力的重点是放在预防并应对消极问题的出现方面,尤其是当这些问题关系着自己或员工的健康时。但是,我们认为,最好还是把努力的重点放在积极的方面。只有向积极方面前进,而不是预防消极问题的出现,你才会获得更多的能量。更重要的是,努力的效果会更好。心理学研究表明,强调员工长处的经理人的工作效率,几乎是不强调员工长处的经理人的工作效率的两倍。如果他们能够充分地利用其团队成员的潜质,工作效率会更高。例如,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人员对一家汽车生产厂的不同团队的成员的优势先进行确定。然后,在两个团队中,按照每个人的特长重新进行任务分配,半年后,这两个团队的生产率提高了50%,然而,其他的团队却没有发生变化。
在本书中,我们将解释工作投入的确切含义,以及作为员工,如何让自己更加投入地工作,作为组织,如何帮助自己的员工更加投入工作。我们衷心地希望,通过阅读本书会提高你的工作投入。
在附录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增进员工工作投入的工具、方法和成功的案例。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克制而有力”。它避免了过度煽情的表达,而是用精准的词汇和严谨的结构,构建起一套关于高效工作的心理模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持续投入”的议题时所展现出的成熟视角。他清醒地指出,高强度的“奉献”不可能永远维持,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可持续的“能量循环系统”。书中对“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的讨论也相当有见地,它不是简单地划分界限,而是探讨如何在两者之间实现“高质量的切换”。作者用生物钟的调整、环境线索的设定等具体操作,指导读者如何高效地完成“下班”这个动作,从而保障第二天能以充沛的“活力”投入。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工作推着走的陀螺,而是开始有意识地驾驭我的精力和专注力,这是一种掌控感十足的全新体验。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有料”,每一页都仿佛被塞满了干货。与其他市面上泛泛而谈的“正能量”书籍不同,这本书的论证过程严密且极具说服力。作者似乎对人类心理学的经典理论了如指掌,但却能用极其现代和接地气的方式将其转化。比如,在讲解如何维持“工作活力”时,他引用了认知负荷理论,并结合现代技术对注意力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更让我觉得受益匪浅的是,书中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情绪急救包”。这些方法不是什么玄乎的冥想,而是基于认知行为疗法(CBT)原理的快速校准工具,比如在面对突发挫折时,如何用三步法迅速重建情绪平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告诉你该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让你相信你能做到”,这种由内而外的赋能感,是很多励志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主要的期待是能找到一些立竿见影的时间管理技巧,但很快我发现这本书的格局要宏大得多。它更像是一本关于“自我赋能”的深度指南。作者对于“专注力”的探讨,完全颠覆了我过去那种“多任务处理才是高效”的错误认知。他用大量的案例和实验数据支撑了“单点聚焦”的巨大效能,并且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注意力保护系统”。我尤其欣赏他引入的“心智防火墙”的概念,它指导读者如何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设置清晰的边界,过滤掉那些低价值的干扰。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从个体层面的认知重塑,逐步过渡到团队协作中的“集体专注力”培养,逻辑层层递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对于那些长期感觉自己像个“救火队员”一样疲于奔命的职场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是一剂止痛药,而是一套完整的免疫系统重建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是那种非常沉稳、甚至略带哲思的味道。它不是那种快速消费的“成功学快餐”,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反复咀ட்ட的学术与实践的结晶。作者在论述“奉献”这一主题时,采取了一种非常辩证的态度。他没有鼓吹盲目的牺牲和无条件的服从,而是将其定义为一种“深层价值认同驱动下的主动选择”。这种对“奉献”的重新定义,极大地减轻了我过去对这个词汇的抗拒感。他通过追溯人类在群体协作中的进化心理学基础,解释了为什么个体将部分目标置于集体之上时,反而能获得更长久的满足感。书中对“意义感缺失”的剖析尤为犀利,直指当代工作者普遍面临的精神困境。读完这部分,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职业目标,并尝试将日常任务与更宏大的愿景连接起来,这让原本机械化的工作流程增添了一种神圣感。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位资深心理学家的私人书房,而不是僵硬的教科书。作者在探讨复杂的心理机制时,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让人丝毫不会感到枯燥。我特别喜欢他处理“活力”这个概念时所采用的比喻——他将工作中的精力比作一种不断流动的能量池,强调了如何通过有意识的休息和输入来保持其充盈,而不是一味地榨取。书中并没有给出那种空洞的“保持积极”的口号,而是深入剖析了生理节律、情绪调节与内在动机之间的复杂联动。举例来说,他对“心流”状态的描述,精确到了神经化学层面,让我对如何在高压下保持高效产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关于如何识别和应对“倦怠的前兆”,那些细节描写非常贴合实际工作中的场景,读完后我立刻调整了自己的工作节奏,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描述,而是力图揭示深层的驱动力,让人在读完后,不仅知道了“要做什么”,更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
评分还可以
评分看着不错
评分值得推荐的书,值得读读哦
评分挺薄的,还是要时间消化下
评分看着不错
评分不错,有空时看看,推荐
评分自从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以来,在中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其他地区,先后出现了异乎寻常的“用工荒”。作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企业主不断提升工资,就是招不到满意的员工。可以发现,在日益信息化、多元化、自动化的今天,员工的工作投入状况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个人、所在团队甚至是整个企业的绩效。工作投入的人对于工作富有热情,期待并享受工作中的快乐,也会感到更幸福;此外,工作投入有助于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使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当然,充分投入工作的员工为组织带来了更大的效益。
评分内容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值得推荐的书,值得读读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