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只有笨方法和坏习惯,好孩子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内容简介
《论语》是我们教育孩子最好的“指南针”。品读《论语》中的诚信、正直、宽厚、真诚、谦虚、律己、孝道、勤敏,掸落心灵上的尘土,重拾人性的淳朴,让孩子的头脑里装进中国伦理道德的精华和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立志、学习、修养、处事等方面受到启发、得到教益,求真、崇善、爱美,让孩子成长为正直、谦逊、广闻博见、与人为善的人。
经典是经得起风雨冲刷、历史洗涤的。一部《论语》,从古延今,长存不息。读《论语》,如听宗师之教诲,认识其诲人不倦之言行,感受其教书育人之智慧。
作者简介
吴学刚,中文系毕业,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专职撰稿工作。编辑出版《每天做好一点点》《健康生活百益百忌》《停顿十秒》《如何与全国各地商人打交道》《做人的糊涂哲学》《做人要有心眼,做事要有手腕》《识人谋略的九种法则》《孙子兵法智慧全集》《帝国兴衰》《观于细微 察于无形》《女人一定要对自己好一点》《凝聚力》等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品德第一,提升孩子的德行修养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要求弟子首先要注重德行修养:对父母要孝敬,对兄长要尊敬,对师长要顺从,言行要谨慎而符合礼仪,要有一颗善良而包容的心,以感恩的心去爱身边的人,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仁德的人。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是以德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而对于学习书本知识,则将其摆在了第二位。
1.谦虚而不骄傲
2.懂礼貌,有修养
3.先做人后做事
4.从小树立正确的志向
5.溺爱不等于爱
6.学会换位思考
7.谅解也是一种美德
第二章 激发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就告诉我们:兴趣其实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也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孩子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在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1.乐学才能好学
2.在“求知”中获得快乐
3.养成习惯就能自然“学”
4.“玩物”未必“丧志”
第三章 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教法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中人、下愚。学生具备什么样的才智就施以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就是对我国教育具有深远影响的“因材施教”原则。
1.天赋有别,因材施教
2.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3.不要“误杀”孩子的个性
4.不以自喜强求于孩子
第四章 以身作则,言传不如身教
第五章 贯在得法,好方法才能出好成绩
第六章 君子不器,培养孩子全面发展
第七章 学而不厌,享受不断学习的乐趣
精彩书摘
创造力是孩子智慧发展的源泉,也是促进潜能发展的原动力,是将来孩子走向卓越的基础。创造力可以使“死”的知识变成有用的,也可以使孩子变得更聪明。尽管智力受先天的影响较大,而创造力却可借后天的训练加以激发。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学会生存》报告中,有过这样的阐述:“人们日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都解放出来。”“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其自身的。”学会创造,已成为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内容。
有创造性的人对各种问题都有着高度的敏感性,这种人往往很自信、有自主能力;争强好胜,感情外在;智力兴趣广泛,特别表现在乐于去对付各种形式的困难和挑战。
说到创造力,有的家长或许感到新奇、神秘,似乎创造力离我们很远。实际上,创造力就潜藏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1954年,创造学家E.格林提出了形成创造力的十大因素:(1)知识;(2)自学能力;(3)好奇心;(4)观察力;(5)记忆力;(6)理智;(7)怀疑心;(8)想象力;(9)热情;(10)忍耐力。而这些因素是很容易在孩子身上发现的,至少孩子们都有过好奇心、想象力,关键是我们怎样帮助孩子将这些能力综合成一种能力。
从理论上说,想象力可激发出儿童身上隐藏着的巨大的创造潜能。然而由于成人认识的偏颇和教育的失误,这种潜能往往被封闭在循规蹈矩的“好孩子”“好学生”的“光环”之中,而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
……
前言/序言
《人生智慧的基石:经典语录与现代启迪》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追寻着某种能够指引人生方向的智慧之光。历史长河中,无数先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更是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历经千年而不衰。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人生真谛的深刻洞察,对道德品格的精妙塑造,以及对社会和谐的深远构想。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致力于挖掘和阐释这些经典智慧,并将其与现代生活紧密连接,帮助读者构建坚实人生基石的读物。 本书并非简单地堆砌零散的格言警句,而是力求系统性地梳理和呈现中华文明中最具影响力的思想精华,尤其是那些关于个人修养、家庭教育、社会交往以及治国理政的深刻见解。我们将深入探究那些流传千古的智慧名篇,剖析其核心思想,提炼其精神内涵,并尝试用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将其呈现给当代读者。我们的目标是,让那些蕴含着丰富人生智慧的经典,不再只是陈列在书架上的古籍,而是能够真正走进每个人的内心,成为指导我们生活、工作和成长的活水源泉。 个人品格的铸炼:从内圣到外王 一个人的品格,是其立足于世的根本。本书将首先聚焦于个人品格的塑造,这是人生一切成就的基石。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修身养性,培养正直、诚信、仁爱、谦逊等核心美德。这些美德并非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历经实践检验的、能够真正提升个人内在价值和外部声誉的宝贵品质。 例如,我们或许会从那些强调“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中,学习如何不断反思自我,认识自身的不足,并积极加以改进。这是一种主动的自我完善,是成为更好自己的起点。又如,关于“言必信,行必果”的原则,将引导我们理解诚信的力量,明白一个言出必行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并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坚固的基石。 更进一步,我们将探讨“仁”的深层含义。“仁者爱人”,这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尊重和体谅。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理解并践行“仁”,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友善互助的同事关系,以及更广泛的社会连接。 谦逊,作为一种重要的品格,同样被我们视为个人成长的催化剂。懂得谦逊的人,能够放下傲慢与偏见,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不断学习和进步。这种开放的心态,是我们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保持敏锐和活力的关键。 本书将通过丰富的历史故事、生动的人物传记以及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来阐释这些品格的培养方法。我们相信,任何抽象的道理,只有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结合,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力量。 家庭教育的智慧:润物无声的传承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品格形成的重要场所。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深入探讨家庭教育的智慧,为家长们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连接、品格的熏陶以及价值观的引导。 在家庭教育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言传身教,往往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更有效。本书将分析那些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提炼出父母在言行举止、待人处事方面应该遵循的原则,帮助家长们成为孩子心中最值得信赖和模仿的榜样。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和感恩之心。独立思考能力,是孩子未来面对复杂社会的基础;责任感,是他们承担未来的重要品质;而感恩之心,则能让他们懂得珍惜,懂得回馈。这些品格的培养,需要家长们耐心引导,循序渐进。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情感沟通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解决教育难题的钥匙。我们或许会从那些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中,学习如何换位思考,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此外,面对现代社会快速的变化,如何平衡传统智慧与时代发展,是每个家长都会面临的挑战。本书将提供一些思考框架,帮助家长们在传承优良家风的同时,也能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社会交往的艺术:和谐共生的之道 人生在世,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也取决于他能否在社会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有效沟通。本书将深入探讨社会交往的艺术,帮助读者掌握与人相处、化解矛盾、建立和谐共生关系的智慧。 “和为贵”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历来推崇的价值理念。本书将剖析如何在日常交往中践行“和”,如何在团队合作中实现“和”,以及如何在社会治理中追求“和”。这并非意味着放弃原则,而是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寻求最大的公约数,达成共赢的局面。 我们也将关注如何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学会包容和理解,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从“君子和而不同”的智慧中,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与不同意见的人和谐相处,并从中汲取养分。 在处理人际冲突时,本书将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学会倾听,理解对方的立场,避免情绪化的反应,并以平和的态度寻求解决方案,是化解矛盾的关键。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如何建立真诚而有意义的人际连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superficial的社交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感。我们追求的是那些能够互相支持、共同成长、并能给予彼此力量的深度连接。 治国理政的启示:民本思想与长治久安 本书的视野将不止于个人层面,还将延伸至社会治理和国家发展。从古代先贤的治国理念中,我们可以汲取关于如何实现长治久安、民生富足的宝贵经验。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是本书将重点探讨的内容之一。它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如何真正做到“以民为本”,如何倾听民意,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领导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们也将探讨“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古代智慧并非排斥法律,而是强调道德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如何将道德的力量与法律的约束相结合,形成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模式,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如何培养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如何建立有效的决策机制,以及如何应对社会变迁带来的挑战。这些都是关乎国家命运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跨越时空的智慧: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将这些跨越时空的经典智慧,转化为能够指导我们当下生活的实际行动。我们不鼓励生搬硬套,而是倡导在理解经典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特点,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应用。 例如,在现代工作环境中,我们或许可以从那些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中,学习如何更有效地进行知识学习和实践反思,提升工作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个人理财和风险管理方面,或许可以借鉴那些关于“量入为出”、“勤俭持家”的古老智慧,培养理性消费和审慎投资的习惯。 在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我们可以从那些强调“知耻近乎勇”、“坚韧不拔”的精神中,汲取力量,保持乐观,勇敢前行。 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将力求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从中获得切实的启发和指导,将这些宝贵的智慧融入自己的生活,从而成为一个品格高尚、内心充实、事业有成、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结语:点亮人生,启迪未来 《人生智慧的基石:经典语录与现代启迪》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心灵的唤醒。我们相信,当您翻开这本书,您将踏上一段探索人生真谛的旅程,您将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对话,您将获得点亮人生、启迪未来的智慧之光。愿本书能够成为您人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益友,助您行稳致远,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