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國農民工非正式的利益抗爭:基於討薪現象的法社會學分析》至若現今之西南財大法學院,肇始於民國末年之正陽法商學院,經由相輝文法學院,輾轉曆光華大學法學係。雖偏於西南一隅,處江湖之遠,卻謹循“經世濟民、孜孜以求”之校訓,未敢懈怠。然則,三尺高颱起於壘土,現倡設《光華法學文叢》之舉,蓋緣於此。若此,吾儕同心,著者協力,惟以沙聚跬積、期於匯涓成川。仰我上者,茫茫蒼穹,望光華之繁星璀璨,得其所哉,夫復何求?
內容簡介
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農民工權益受到侵害的問題逐漸成為社會熱點,其中工資被拖欠問題最為嚴重。為保護自己的權益,一些農民工通過勞動仲裁和訴訟的法律途徑進行維權,但更多農民工卻進行著引人注目且花樣不斷翻新的勞動仲裁和訴訟外的“維權活動”(藉用生活習語),目前還沒有停止的跡象。農民工長期進行勞動仲裁和訴訟之外的維權同我們正在追求的現代法治理想似乎南轅北轍,同政府期望相去甚遠,社會評價褒貶不一。那麼,如何理解和詮釋農民工們長期進行的勞動仲裁和訴訟之外的維權活動呢?隻有弄清這個問題,纔能真正理解當代農民工的維權處境,纔能對農民工維權行為作齣令人信服的理論解釋,纔能給急於尋找常規化對策的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提供基於真實生活的法治對策。因此,研究這個問題就成為《中國農民工非正式的利益抗爭:基於討薪現象的法社會學分析》的任務。
作者簡介
高晉康,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倫剛,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導。主要研究領域:經濟法學、社會法學、法社會學。齣版《中國經濟法的根基》(法律齣版社2007年版)等專著多部,發錶《市民社會的曆史多樣性與中國經濟法學的選擇》(《現代法學》2008年第3期)等論文多篇,主持主研教育部《當代中國農民工的非正式利益抗爭——基於討薪現象的法社會學分析》(09YJC820091)等課題。
內頁插圖
目錄
0.導論
0.1 選題及其意義
0.1.1 現實問題
0.1.2 理論背景
0.1.3 選題意義
0.2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0.2.1 對農民工抗爭的研究
0.2.2 有關現代法治與社會秩序關係的研究
0.2.3 尚待解決的問題
0.3 研究對象、分析框架和方法
0.3.1 研究對象
0.3.2 分析框架
0.3.3 研究方法
0.4 本書結構
1.當代中國農民工的非正式利益抗爭--關於農民工維權活動的一個解釋框架
1.1 農民工維權活動的解釋框架
1.2 農民工非正式利益抗爭的目標
1.3 農民工非正式利益抗爭的特點
1.4 農民工非正式利益抗爭的類型
1.5 小結
2.為什麼進行非正式利益抗爭--從一群農民電工討薪的故事切入
2.1 問題、文獻與方法
2.2 農民電工班討薪的故事
2.3 農民工打工場域的建構
2.4 為什麼農民工堅持抗爭
2.5 為什麼進行非正式利益抗爭?
2.6 小結:實踐邏輯模糊的民工維權慣習
3.藉助社會力量的非正式利益抗爭--以藉助傳媒為例
3.1 問題、進路與材料
3.2 太太討薪隊的故事
3.3 農民工們的新聞策略
3.4 新聞傳媒的道德加工
3.5 公共輿論盼道德評判
3.6 政府附和與公司屈從
3.7 小結:法律關係的道德化運行
4.藉助行政力量的非正式利益抗爭--以到勞動監察大隊投訴為例
4.1 問題、方法和材料
4.2 農民工的經驗性投訴
4.3 法律加工與事實遮蔽
4.4 從監察到協調:勞動監察權的異化
4.5 我們都是泥水匠:勞動監察權的立法軟化
4.6 勞動監察權異化的社會效果
4.7 小結:法律關係的行政化運行
5.藉助集體行動的非正式利益抗爭
5.1 問題、路徑和材料
5.2 集體行動的初步效應:引起政府重視
5.3 政府協調的組織與場景
5.4 官商磋商籌措資金
5.5 官農激辯討薪規則
5.6 瞭猶未瞭的妥協
5.7 小結:法律關係的政治化運行
6.國傢的態度
6.1 問題、框架和材料
6.2 國傢場域中符號暴力的爭鬥圖景
6.3 中央政府(CentralGovemment)的矛盾錶達
6.4 地方政府(LocalGovemment)的平衡實踐
……
7.斷裂社會、底層法治行動與中國法治的真實圖景
8.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圖錶目錄
精彩書摘
開發商或者承建商,不管任何一方支付工資都行,否則就不能走人。以建設局主管副局長為首的清欠辦的工作人員最為擔心的事情有兩件:一是被睏人員能否安全離開,因為開發商和承建商的工作人員是清欠辦通知來的;二是如何將民工順利打發走。在某種程度上,第一個問題的解決是以第二個問題的處理為條件的。換言之,被睏人員要安全離開,民工工資就要兌現。工資不兌現或者不完全兌現就走人,民工們肯定不會答應。
局勢已經明朗。農民工以自己集體行動的力量改變瞭國傢正式法律的規則,或者說改變瞭國傢規定的討薪遊戲規則。他們至少做瞭以下幾個方麵的改變:(1)在實體上,他們改變(拓展)瞭支付工資的義務主體。真正與他們有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係的是Z市MY建築勞務公司,但是他們軟禁瞭開發商和承建商的老總,而這些法律主體及其法定代錶人與他們根本就沒有法律關係。但現實是,隻有開發商纔能真正有錢給,離開這些人他們就不能拿到錢。我采訪過一個民工組長,他說:“沒有關係嗎?是他在最終拿錢的嘛!”這裏,他們所認為的關係是生活中的關係而不是嚴格的法律關係。他們好像是在行使閤同法上的代位權。抓住能夠給錢的人,就有辦法,這是他們樸素的看法。而且.這種辦法纔能夠使政府進行協調。找到人,不僅是民工的願望,也是政府機關的願望。但是,找的人應該是什麼人呢?政府官員認為是有法律關係的義務人,而民工卻認為,有錢給的和給錢的人纔是正宗的“主”。這不是他們的要求,而是現實的逼迫。他們不敢再相信這些老闆。他們一走,可能再也不會齣現。因此,不能讓他們走。他們走瞭,政府就沒有辦法協調。因此,把人留下不準走,這是他們的第一步,這樣既不會老闆不在場,也不會讓政府為難。(2)在實體上的另一個要求,就是他們要求一次性支付全部的工程款和民工工資。(3)在程序上,他們要求的是政府解決。(4)在程序上,他們要求的是時間立即,不解決就不離開辦公室。
……
前言/序言
《勞動者的呐喊:農民工討薪的法社會學透視》 引言: 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宏大敘事之下,一群默默奉獻的力量——農民工,構成瞭不可或缺的基石。他們是城市建設的脊梁,是工廠車間的骨乾,然而,他們的勞動價值和閤法權益,卻常常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遭遇挑戰。尤其在拖欠工資這一普遍而頑固的問題上,農民工的生存尊嚴和基本生活保障受到瞭嚴重威脅。本書並非止步於對這一社會現象的簡單呈現,而是試圖深入挖掘其背後錯綜復雜的法律、社會、經濟及文化因素,以法社會學的獨特視角,剖析農民工非正式的利益抗爭,聚焦“討薪”這一具體而生動的實踐,揭示這一群體在現實睏境中的呐喊與求索。 第一章:非正式利益抗爭的理論框架與現實維度 本章將首先構建本書的理論基石。我們將藉鑒國內外關於非正式抗爭、弱勢群體權益維護、法律社會學等領域的經典理論,探討非正式利益抗爭的內涵、特徵、動因及其在不同社會情境下的錶現形式。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把理論框架與中國農民工的現實處境相結閤,界定“非正式的利益抗爭”在中國農民工討薪實踐中的具體含義。這不僅僅是指遊行示威、集體上訪等公開的抗議行為,更包含瞭法律程序內的各種嘗試,如私下協商、部門投訴,乃至利用非正式關係網絡尋求幫助等一係列隱蔽而持續的努力。我們將分析農民工在麵對欠薪時的心理狀態、策略選擇以及他們所遭遇的製度性睏境,理解為何“非正式”成為他們維權的重要乃至唯一的途徑。 第二章:“討薪”:農民工利益訴求的焦點與睏境 討薪,是農民工群體最直接、最普遍的利益訴求。本章將圍繞“討薪”現象展開深入分析。我們將詳細梳理導緻農民工被欠薪的常見原因,從宏觀的經濟周期性波動、行業結構性問題,到中觀的建築業、製造業等特定行業的用工模式、閤同簽訂漏洞,再到微觀的個體企業經營不善、惡意拖欠等,進行層層剝離。同時,我們將探討討薪過程中農民工所麵臨的種種睏境。這包括:法律意識和維權能力的不足;證據收集的睏難;漫長而低效的法律程序;以及個體在麵對強大用人單位時力量的懸殊。本章也將初步觸及國傢相關法律法規的有效性與實踐中的局限性,為後續的法社會學分析奠定基礎。 第三章:法律的缺位與“越界”:農民工討薪的實踐邏輯 法社會學強調法律在社會實踐中的真實運作,而非僅僅是條文的呈現。本章將聚焦法律在中國農民工討薪實踐中的雙重角色。一方麵,我們將分析現有勞動法律法規在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方麵的不足,例如法律條文的模糊性、執行力度的薄弱、以及在解決跨區域、跨行業欠薪糾紛時的挑戰。我們將考察國傢相關政策在實踐中是如何被“稀釋”或“扭麯”的。另一方麵,我們也將關注農民工在法律框架之外的“越界”行為。這並非否定法律的意義,而是理解當法律的保護未能充分到位時,個體或群體為瞭生存和尊嚴,會采取何種“非正式”的策略。我們將分析這些“越界”行為的動機,以及它們對現有法律秩序可能産生的衝擊與互動。 第四章:權力、資本與勞動:討薪背後的權力結構分析 討薪現象,是勞動者與資本之間,以及勞動者與權力結構之間關係的集中體現。本章將運用權力分析的社會學視角,深入剖析討薪背後的權力博弈。我們將考察在農民工討薪過程中,不同主體之間的權力關係:用人單位(資本)的支配權,勞動者(農民工)的被支配地位;基層政府、勞動監察部門等國傢機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工會等組織在維護勞動者權益方麵的缺位或有效性。我們將分析權力不對等如何導緻瞭欠薪現象的持續,以及農民工在權力劣勢下,如何試圖通過非正式的抗爭來尋求平衡。本章還將探討資本逐利性與勞動者基本生存需求之間的張力,以及這種張力在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下的具體錶現。 第五章:社會網絡、集體行動與非正式的“正義” 在缺乏有效法律保障的情況下,社會網絡和集體行動成為農民工討薪的重要依托。本章將重點探討農民工社會網絡的構成及其在討薪過程中的作用。我們將分析血緣、地緣、業緣等不同類型的社會網絡,如何為農民工提供信息、情感支持、甚至物質援助。同時,我們將深入研究農民工的集體行動模式,包括其自發性、組織性、策略選擇,以及集體行動的動員機製。我們將探討這些非正式的集體行動,如何構成瞭農民工群體對“正義”的理解和追求,以及它們如何挑戰或影響著正式的法律與製度。本章還將考察集體行動的風險與代價,以及農民工在付齣巨大努力後,如何麵對不確定的結果。 第六章:文化隱喻、價值觀念與農民工的自我認知 除瞭法律、經濟和權力因素,文化觀念在農民工的利益抗爭中也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本章將從文化社會學的角度,探討與農民工討薪相關的價值觀念和文化隱喻。我們將分析“勤勞緻富”、“安土重遷”等傳統文化觀念,如何影響著農民工對自身處境的認知和對權利的理解。我們將考察現代市場經濟價值觀與傳統觀念的碰撞,以及這種碰撞如何塑造瞭農民工的自我認知和抗爭模式。本章還將探討社會對農民工群體的刻闆印象,以及這些刻闆印象如何影響著討薪的社會輿論和政策製定。理解這些深層的文化機製,有助於更全麵地把握農民工利益抗爭的復雜性。 第七章:製度化反思與非正式抗爭的未來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是對前述分析的總結與升華。我們將基於對中國農民工非正式利益抗爭的法社會學分析,提齣對現有製度的深刻反思。我們不僅要看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更要思考如何通過製度的改革與完善,來迴應農民工日益增長的利益訴求,減少非正式抗爭的必要性。本章將探討提升勞動者法律意識和維權能力、完善勞動閤同製度、加強勞動監察執法、健全欠薪預警和保障機製等一係列可能的製度化改革方嚮。同時,我們也將思考,在製度化改革的同時,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農民工的非正式抗爭所蘊含的社會動力和價值,以及如何將這些動力融入到構建更公正、更和諧的社會秩序之中。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希望通過深入的學術探討,為解決中國農民工欠薪問題,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供有益的啓示和藉鑒。 結論: 《勞動者的呐喊:農民工討薪的法社會學透視》是一次對中國社會轉型期中一個重要群體——農民工——利益抗爭的深度考察。本書並非僅僅是對一個社會問題的陳述,而是試圖以嚴謹的法社會學理論為支撐,以鮮活的“討薪”現象為切入點,揭示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權力結構、製度睏境、文化邏輯和社會網絡。通過對這一群體非正式利益抗爭的細緻描繪與深入分析,我們希望能勾勒齣中國勞動者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艱難求索,並為建設一個更加公平、包容的社會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