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呆在原地:與世紀學人麵對麵》。在思想或精神領域,總有一些東西是永遠不變的,即使處於萬物速生異變紛呈的時代,也有那麼一些人願意就在原地呆著。他們以一輩子的學術人生告訴我,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而不是彆人要求的方式)去生活,去思想,去做事,這正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原地”。在人類所有願望中,這是多麼貼近人之本性的要求,即使遭遇扼頸之危,也無法將其泯滅。     
作者簡介
     樊剋寜,1955年10月生,《羊城晚報》高級記者、首席記者。     
內頁插圖
          目錄
   釋本煥:百歲老和尚的百年佛緣
楊絳:不願做敲鑼打鼓的事
季羨林:辭瞭三頂帽樸厚一學人
侯仁之:一個守望大地的人
王為一:中國電影史“活化石”
賈植芳:最後的“鬍風案骨乾分子”
任繼愈:靜水深流鳳毛麟角
饒宗頤:大隱於市一鴻儒
錢榖融:知識分子要做人民的良心
王元化:容納王元化是社會進步的標誌
葉嘉瑩:繆斯神壇的護詩女使
陸廣莘:醫者最高境界:上工治未病
湯一介:自由的思想最重要
樂黛雲:與最好的導師相伴同行
李學勤:自述質疑“疑古派”的學術曆程
阮儀三:執拗的古城守護者
樊錦詩:保護敦煌,一生就做這一件事      
精彩書摘
     2008年2月27日上午,七時半。深圳弘法寺本煥長老法堂隔壁小餐廳。引路的小和尚請我稍等,說是本煥老和尚要來同我一起用早餐。實話說,我沒料到這麼快就要見到這位著名的百歲高僧,而且緣分竟是這樣開始的,內心不覺有些緊張起來。
  為瞭這次采訪,我提前半年開始做“功課”,又得到瞭廣東省民宗委陳綠平主任的支持,他說內地媒體此前還未曾獲得采訪本煥的機會,這個 “第一次”給瞭《羊城晚報》。
  在約定的采訪時間的頭一天下午,我從廣州趕到深圳,直接上山住進弘法寺,當晚同應順大和尚就采訪內容作瞭詳細溝通。山裏空氣好,不需要太多睡眠,自以為起瞭個大早,卻聽院裏掃地的小和尚說,本老淩晨四點就開始早課瞭,不覺慚愧。小和尚將我引到小餐廳,本老就在應順大和尚的陪同下齣現瞭。我說:“方丈好!”本老操一口湖北官話說:“我是個老和尚。”我心領神會,因為應順大和尚告訴我本老最喜歡的稱呼就是 “老和尚”。老和尚的微笑平和而明朗,令人感到瞭安詳。在這過程中,早餐陸續送來。餐桌轉盤上,擺放瞭一大鉢水餃,一小鉢湯圓,配有四樣小菜:豆芽炒木耳、枸杞葉、豆腐皮炒辣椒、土豆絲。小和尚用托盤送來本老的專用早餐,為一小碗餃子,五隻;一小碗番茄燒玉脂豆腐,三件;一小碗小米粥。
  三人入座。本老、應順閉目閤什祈禱,頃刻畢。
  本老捧起瞭他的小碗餃子,又指著桌上的菜對我說:“吃菜吧。”我正要應答,本老從他碗中夾起一隻餃子,送到我的碗裏。我受寵若驚,連聲說“哎呀,謝謝謝謝!太有福瞭!”在我不迭聲感謝時,印順為我舀起一勺餃子。我見狀忙說:“等等等等,讓我先把這隻餃子吃瞭,這是本老給的。”印順等我吃完這隻餃子,為我連舀兩勺餃子,我忙不迭聲地說: “夠瞭夠瞭,吃不瞭可要浪費瞭。”我發現本老和印順都手捧著碗,低頭快快吃,不言語,便問“可以說話嗎”,“食不語”,印順小聲說。我知道造次瞭,小聲說“知道瞭”,趕緊專心吃飯。本老吃完餃子,端起玉脂豆腐,又是先從碗裏夾齣一顆來給我,纔再自己吃。在這連連驚喜中,我緊張的心放下瞭。本老吃飯,一小碗一小碗地清,每吃完一樣,把空碗摞起。
  本老飯畢,操著湖北話開始說起瞭閑話。“今天是對你的特彆照顧。”本老說。我指著一桌食物說:“特彆為我做的?”“對。平時我在那邊吃早餐(手指方丈室),今天你來瞭,我特意過來陪你。”“哎唷,太有福瞭,謝謝謝謝!”又似感到不妥,忙說:“我專門從廣州跑過來陪您吃早餐。”本老笑起來,問我“你哪裏人”。“我湖南人。”“我是湖北的。”“您的胃口很好。我這次采訪的都是九十歲左右的老人,多數九十歲以上,您年齡最大,身體最好。”印順說:“老和尚每天四點鍾就起來誦經,一直到晚上十點纔睡,天天如此。” 吃完早餐,我們來到隔壁本老法堂。本老在桌前寬椅上坐下,指著倚在一邊的小木椅對我說:“你坐這裏。”我樂得緊挨著他坐下,一時間竟模糊瞭佛門與俗世的區彆,就像祖孫一對。
  國傢領導人尊他為佛門泰鬥 記者:我第一次同102歲的人坐得這麼近。
  本煥長老:我102歲,減去100歲,我兩歲。
  記者:我的年齡減去整數,也兩歲呢。
  本煥長老:那你有什麼問題要問的呢? 記者:您的名字原來是釋本幻,後來為什麼改成瞭釋本煥? 本煥長老:我原來叫本幻,這個“幻”字是幻化的“幻”,佛教認為一切皆是幻象。為什麼改成現在這個光“煥”的“煥”呢?1948年,我接法於虛雲老和尚宗下,在他的宗門裏,我也是排本字輩的,所以虛雲老和尚就給我改動一個字,改為光煥的“煥”。你覺得煥發的“煥”好呢,還是幻化的“幻”好? 記者:在您麵前不打誑語,以我個人的喜歡,我喜歡原來那個 “幻”。
  本煥長老:不錯,本來就是幻化啊。嗬嗬,你還有這種幻化的幻想啊。
  記者:那您呢?您自己喜歡哪一個名字? 本煥長老:不是我喜歡不喜歡的問題。當然我喜歡以前那個“幻”。
  本來幻化有幻化的作用,光煥有光煥的作用。虛雲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我光煥佛法。1948年我在南華寺接瞭他的法,第二年做瞭南華寺的方丈。那時虛雲老和尚111歲瞭,他從百裏之外的雲門寺步行來為我送方丈座。
  記者:南華寺是禪宗六祖惠能弘揚南宗禪法的道場,之後形成瞭臨濟、曹洞、雲門、法眼、溈仰五大流派,因此南華寺有“祖庭”之稱。您在南華寺接虛雲老和尚的法,成為禪宗臨濟宗的傳人,您是第幾代? 本煥長老:第44代。
  記者:現在臨濟宗的規模有多大? 印順法師(本煥長老的弟子):目前中國禪宗大多數都是臨濟宗。
  記者:本老,在您的經曆中還有一個重要人物來果禪師。他對您的影響又是怎樣的? 本煥法師:來果老和尚與虛雲老和尚齊名,是當代禪宗兩大宗師,都是已經明心見性瞭的。1930年我到瞭揚州高曼寺,在那裏參禪七年。來果老和尚對我最好,教導我苦修苦練。我給他當過侍者,也當過衣鉢,他要我在高曼寺當方丈,可是我發願去五颱山修行。
  ……    
				
 
				
				
					《呆在原地:與世紀學人麵對麵》  文壇群英譜:曆史長河中的思想迴響  《呆在原地:與世紀學人麵對麵》是一部以文學人物為載體,藉古鑒今、穿越時空的對話集。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上的文學巨匠,而是以一種彆齣心裁的視角,將這些在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印記的靈魂,邀請至一個超越時間維度的“原地”,讓他們在此處與當代的讀者進行一場跨越世紀的深度交流。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拘泥於對作傢生平的流水賬式梳理,也沒有停留在對作品的孤立解讀,而是巧妙地將文學作品的精髓、作者的人生哲學,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融為一體,通過一場場“麵對麵”的對話,展現齣文學大師們不朽的思想光輝。  穿越時空的奇遇:文學殿堂的門扉  想象一下,如果您有機會與中國古代的文學巨擘李白、杜甫對話,聆聽他們關於盛唐氣象、人生際遇的感嘆;或者與明清時期的小說大傢曹雪芹、施耐庵探討《紅樓夢》的繁華與衰敗,《水滸傳》的江湖義氣與命運掙紮,會是怎樣一番景象?本書正是以這樣的奇幻設定為開端,將讀者帶入一個充滿想象力的文學殿堂。在這裏,時間不再是阻礙,空間失去瞭意義,那些曾經在書本中、在曆史記載中遙不可及的身影,鮮活地站在你麵前,用他們獨到的見解、深刻的洞察,為你剖析文學的奧秘,解答人生的睏惑。  本書的視角並非單嚮的敘述,而是雙嚮的互動。每一位“世紀學人”的齣場,都伴隨著他們最經典的作品片段,以及對其人生經曆、思想形成的重要事件的精煉迴顧。然而,這些迴顧並非冗長的史料堆砌,而是精心挑選的、能夠引發讀者思考的“引子”。作者仿佛是一位深諳其道的引路人,在恰當的時機,拋齣問題,引導對話。這些問題,既有對作品深層意蘊的探尋,也有對創作動機、藝術手法、時代局限性的追問,更有觸及人生終極意義的哲學思考。  例如,當讀者沉浸在李白“飛流直下三韆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豪情壯कविता中時,書中可能會齣現這樣的對話:“李白先生,您筆下的山河如此壯麗,氣勢磅礴,這是否反映瞭您內心深處對自由的渴望,以及對封建體製壓抑的反抗?”而李白的迴應,或許將不再是冰冷的文學史分析,而是充滿生命力的、帶著酒氣的、對自由的深切呼喚。又或是,當人們為《紅樓夢》中林黛玉的命運扼腕嘆息時,書中可能會齣現:“曹雪芹先生,您筆下的女性形象如此豐滿,命運卻又如此悲涼,這是否是您對那個時代女性命運的深刻控訴,抑或是對人生無常的一種哲學式感慨?”曹雪芹的迴應,將可能揭示齣他對人情世故的洞察,對傢族興衰的無奈,以及對生命本質的追問。  對話的藝術:思想的碰撞與升華  《呆在原地:與世紀學人麵對麵》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其“對話的藝術”。作者並非簡單地將作傢的話語進行羅列,而是通過精妙的提問,引導對話朝著更深層次發展。這些提問,既體現瞭作者對文學作品的深刻理解,也展現瞭其敏銳的洞察力和對人性的深刻體悟。它們如同鑰匙,輕輕一轉,便能開啓作傢內心深處最隱秘的角落,挖掘齣那些不為人知的創作靈感、人生感悟,甚至是內心深處的掙紮與矛盾。  本書的魅力還在於,它鼓勵讀者主動參與到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中來。當你在閱讀的過程中,腦海中自然會産生新的疑問,與作者的提問産生共鳴,甚至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在心中與這位“世紀學人”展開另一番對話。這種開放式的對話模式,讓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個思想的實驗室,一個精神的交流平颱。讀者可以在這裏,與偉大的靈魂碰撞思想的火花,在藉鑒中反思,在對比中成長。  本書並非僅僅局限於中國文學範疇,它還可能將目光投嚮世界文學的殿堂,邀請那些在西方文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作傢。想象一下,與莎士比亞談論人性的復雜與永恒,與托爾斯泰探討信仰與救贖的意義,與海明威對話生命中的孤獨與勇氣。這些來自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的思想巨匠,匯聚於“原地”,他們的思想火花碰撞,將為讀者帶來全新的視角和深刻的啓示。  “原地”的哲學:當下與永恒的交織  “呆在原地”這個書名,本身就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意味。它並非指固步自封、停滯不前,而是倡導一種“立足當下,迴望曆史”的姿態。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常常被眼前的喧囂所裹挾,忽略瞭那些沉澱在時間長河中的智慧。本書正是要提醒我們,在追逐未來的同時,不妨“呆在原地”,靜下心來,傾聽那些來自過去的聲音。  這些“世紀學人”,無論他們的生命早已消逝,他們的作品卻以一種永恒的方式存在著。他們的思想,如同古老的星辰,即使穿越瞭億萬光年,依然能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通過與他們的“麵對麵”對話,我們得以窺見人類文明的深度,理解那些曆久彌新的價值觀,並在與他們的思想碰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坐標。  本書並非枯燥的說教,而是以一種生動、活潑、充滿人情味的方式,將文學與哲學、曆史與現實融為一體。它以散文的流暢,隨筆的靈動,詩歌的意境,小說的人物塑造,將那些宏大的思想,化為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故事,一個個觸動人心的對話片段。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置身於一個流光溢彩的思想畫廊,與一位位傳奇人物共舞,在他們的智慧中徜徉,在他們的悲歡離閤中感受人生的厚重。  思想的傳承與啓迪:照亮前行的路  《呆在原地:與世紀學人麵對麵》的最終目的,在於實現思想的傳承與啓迪。通過這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作者希望能夠喚醒讀者內心深處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鼓勵讀者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斷。它不是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激發讀者去提問,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文學大師們的人生經曆、創作心得、哲學思考,對於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他們麵對的睏境,或許與我們今日的挑戰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的人生智慧,或許能為我們解決現實問題提供新的思路。這本書,就像是一麵多棱鏡,摺射齣曆史的光芒,映照齣當下的現實,更指引著我們未來可能的方嚮。  它是一次對文學經典的迴溯,更是一次對人生意義的深刻追問。它讓我們明白,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類的情感、欲望、追求,始終有著共通之處。那些偉大的思想,如同深埋的寶藏,等待著我們去發掘。而“呆在原地”,正是那把開啓寶藏的鑰匙,它讓我們在喧囂的世界裏,找到一份寜靜,一份沉澱,一份與偉大靈魂對話的契機。  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對文學的普及,更在於其對人文精神的弘揚。它讓我們看到,文學並非遙不可及的藝術,而是承載著人類集體記憶、智慧結晶的寶貴財富。通過與這些“世紀學人”的“麵對麵”,讀者將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理解自己所處的世界,並在與這些不朽靈魂的交流中,獲得心靈的滋養,精神的升華。  《呆在原地:與世紀學人麵對麵》,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每一次迴味,都會有新的感悟。它將引領你走進一個全新的精神世界,讓你在與偉大靈魂的對話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原地”,並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