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漢藏語言比較的方法與實踐:漢、白、彝語比較研究》以漢藏語言中的漢語、白語和彝語為對象,探討漢藏語言比較的方法。漢語、白語和彝語三者之間紛繁復雜的曆史關係是漢藏係語言關係的典型代錶,要研究三者的關係,必須考慮三者之間橫嚮傳遞和縱嚮傳遞交織的復雜背景。為此,我們堅持以下嚴格的步驟來進行三個語言之間的兩兩比較:1.在內部比較的基礎上重構原始語言;2.兩兩比較各原始語言,構建關係語素數據庫;3.區分關係語素的層次,盡量離析齣最早層次;4.根據不可釋原則、詞階法等推斷最早層次的關係語素體現的語源性質;5.如果三者之間是同源關係,則根據獨特的共享創新、共同核心語素的比例等進一步比較三者之間親緣關係的遠近。
《漢藏語言比較的方法與實踐:漢、白、彝語比較研究》主要重構瞭原始彝語。根據《彝語簡誌》的劃分,彝語至少有六個方言群:北部方言、東部方言、南部方言、西部方言、東南部方言和中部方言。我們從每一個方言群中選擇一個代錶點,分彆是喜德彝語、武定彝語、江城彝語、巍山彝語、石林撒尼彝語、南華彝語。在比較這些彝語方言點的基礎上,我們重構瞭原始彝語的聲韻調係統和詞匯。同時,根據創新特徵和核心詞匯同源保留率分彆探討瞭這六個方言的譜係樹分化圖景。我們對原始彝語詞匯進行瞭分級,不同的級彆可以顯示其時間深度和證據支持的強度:在所有的彝語方言材料中都有分布支持的原始彝語形式幾乎可以肯定是從原始彝語中遺傳下來的成分,在研究中標為1級;2級是指在彝語東支(撒尼、武定)和西支(巍山、南華、江城、喜德)都有分布。
原始白語的材料主要根據Wang(2004;2006b),在本研究中根據最新調查作瞭少許修訂。上古漢語韻部研究相對成熟,在王力三十韻部係統(1937)建立之後,基本沒有大的變動,本文采用李方桂(1971)的係統,其韻部基本與王力係統一緻;至於聲母係統的研究,李方桂係統後,龔煌城(2002)根據新的材料,做齣一些修訂,因此本文也隨之更新。在認定語言之間的關係語素時,隻有聲、韻、調三方麵都構成語音對應,纔列入關係語素集。兩兩比較原始白語、原始彝語和上古漢語,分彆得齣漢白關係語素集、彝白關係語素集、彝漢關係語素集。我們分析瞭各語素集中體現的一對多的對應,將能判定為藉用造成的晚近層次排除,剩餘的關係語素集作為判定三者語源關係的依據。根據不可釋原則和詞階法,三個語言都是同源關係。因此,三者的親緣關係問題可以具體化為同源語言間親緣關係遠近的問題,也就是親緣語言分群(Subgrouping)的問題。
我們同時運用兩方麵的證據來探討漢、白、彝三者之間的遠近:一是比較共享的核心同源語素;二是比較共享的創新。從基本詞匯、語音、語義和語法各方麵來看,原始白語都和上古漢語關係更近,三者的關係應該寫作:《原始白語,上古漢語》原始彝語)。
在原始白語和原始彝語的基礎上,通過原始語言分級,探討不同層級的白彝關係語素,並在最嚴格的基礎上,引入漢語,分析三者之間的關係語素及其中的分布,探討其中體現的語源判斷方法與材料之間的互動。
在方法論方麵,本研究還探討瞭重構形式分級在語言比較中的必要性,分析瞭在係統匹配概念下層次對應的形成機製,以及詞匯同質性對於層次校準的重要參考價值。根據白語方言和彝語方言的數據對詞階法進行瞭檢驗,此外,利用重構形式的不同級彆和完全對應的不同情況,觀察詞階在彝白關係語素集和彝漢關係語素集中的反映,發現重構形式的放寬會導緻更多晚近藉用成分的乾擾。本研究還探討瞭語言親緣分類的特徵法和詞匯統計學對語言親緣結構的不同錶述。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序:漢語藏緬語同源的一個重要證據
內容摘要
ABSTRACT
縮略語
圖錶
錶格
0.問題的提齣
1.研究目標和方法論
1.1 語言的源流
1.2 研究方法
1.2.1 重構形式的分級
1.2.2 係統匹配與層次對應
1.2.3 詞匯的同質性與層次校準
1.2.4 詞階法的檢驗與延伸
1.2.5 語言親緣分類的特徵法與詞源統計法
2.原始白語
2.1 音韻係統
2.2 白語方言的譜係樹與重構分級
2.3 白語方言與詞階法的檢驗及延伸
2.3.1 高階/低階區分與白語方言
2.3.2 核心詞與白語方言譜係分類
3.漢白比較
3.1 漢白關係語素集
3.1.1 漢白最早層次音韻對應與係統匹配檢驗
3.1.2 漢白語素最早層次與詞匯同質性檢驗
3.1.3 漢白關係語素的最早層次與原始白語形式的分級
3.2 漢白關係語素分析
3.2.1 不可釋原則的應用及限製
3.2.2 詞階分析
4.原始彝語
4.1 彝語材料
4.2 原始彝語的聲調
4.3 原始彝語的聲母
……
5.彝白比較
6.彝漢比較
7.漢、白、彝之親緣關係
8.漢、白、彝關係語素分析
9.餘論
附錄1 原始白語形式及分級
附錄2 白語方言基本詞之編碼
附錄3 彝語方言89項基本詞
附錄4 原始彝語重構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跨越山海,探尋語脈:漢藏語族譜係的深層解碼 本書並非一本直接羅列漢、白、彝三語具體詞匯或語法例證的工具書,而是一部緻力於探索漢藏語族內部語言演變規律、揭示其共同起源的理論與方法論著作。它以嚴謹的學術視角,對漢藏語族這一世界上最龐大、最復雜的語言傢族之一的比較研究方法進行瞭係統梳理與創新性實踐,為理解這一古老而生機勃勃的語言譜係提供瞭全新的思路與框架。 核心旨歸:方法論的革新與實踐的深化 本書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對“比較研究”這一方法論本身的深入剖析與創新。作者並未止步於傳統的曆史比較法,而是結閤瞭語言類型學、語音演化模型、詞匯語義學以及社會語言學等前沿理論,構建瞭一套更加精細化、多維度的比較研究框架。 一、 理論基石:重塑漢藏語族比較研究的範式 本書首先對漢藏語族現有比較研究的成果進行瞭係統迴顧與批判性梳理。作者指齣,長久以來,漢藏語族的研究常常受限於材料的不完整性、方法論的局限性以及對語言變異的理解不足。為此,本書提齣瞭以下幾個關鍵的理論創新: “多層次音變模型”的構建: 傳統的音變研究多以一對一的對應關係為主,忽略瞭語言內部音位的係統性變異以及聲調、韻尾等復閤音素的演化。本書提齣瞭一種“多層次音變模型”,能夠更精確地追蹤語音在不同語言中的演變軌跡,區分同源詞的語音對應關係,並能識彆齣由語音漂移、語音融閤等復雜因素造成的非直接對應。這使得在比較中,對語音的溯源更加精細,辨析更加準確。 “語義演化路徑”的追蹤: 詞匯的意義並非靜止不變,而是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而發生演變。本書強調瞭在比較詞匯時,必須同時考察其語義的演化路徑。通過建立“語義演化路徑”的追蹤機製,作者能夠區分詞匯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等,從而更有效地判斷詞匯的同源性,避免因意義上的相似性而誤判。這尤其對於理解白語、彝語等具有豐富方言層級和文化內涵的語言至關重要。 “形態功能對應”的考察: 語言的語法結構同樣是比較研究的重要維度。本書將“形態功能對應”作為核心考察點,即關注語言內部的不同形態標記(如詞綴、語序、虛詞等)在實現特定語法功能(如時體、格、數、性等)時所展現齣的共性與差異。通過分析漢、白、彝三語在形態功能上的對應關係,可以揭示其共享的語法藍圖,以及各自獨立演變齣的獨特語法策略。 “接觸與影響”的量化評估: 語言的發展並非孤立進行,地理、曆史、文化上的接觸往往會帶來語言的藉用與影響。本書引入瞭“接觸與影響”的量化評估機製,通過考察詞匯藉用、語法滲透等現象,區分純粹的同源關係與後天的語言接觸帶來的相似性。這種嚴謹的量化評估,能夠更清晰地辨析漢、白、彝三語在演變過程中的互動關係。 二、 實踐操作:將理論創新轉化為可操作的研究工具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理論的創新,更在於將這些理論創新轉化為一套切實可行的操作指南,為研究者提供瞭豐富的實踐工具: “同源詞識彆的層級化標準”: 藉鑒上述理論,本書提齣瞭一套“同源詞識彆的層級化標準”。該標準將同源詞的判定過程分為多個層級,從語音對應、意義關聯、形態痕跡等多個維度進行綜閤評估。例如,第一層級關注基礎詞匯的語音對應與基本意義的吻閤度;第二層級則深入考察派生詞、復閤詞的對應關係;最高層級則進一步分析語法範疇的同源性。這套標準使得同源詞的判定過程更加客觀、係統,大大降低瞭主觀判斷的誤差。 “音變模型在實際語料中的應用範例”: 為瞭驗證“多層次音變模型”的有效性,本書深入分析瞭大量的漢、白、彝三語語料,並通過圖錶、音位對比等形式,詳細展示瞭音變模型在實際語料中的應用過程。讀者可以通過這些具體的案例,學習如何運用該模型來分析和追蹤語音的演變,從而發現隱藏的語音對應關係。 “語義演化分析的案例庫”: 本書構建瞭一個具有代錶性的“語義演化分析的案例庫”,精選瞭具有代錶性的詞匯,詳細追蹤其在不同語言中的語義發展脈絡。通過對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讀者可以學習如何進行係統的語義演化分析,從而更準確地判斷詞匯的同源性,並理解語言發展的文化語境。 “語料庫構建與標注指南”: 為瞭支持更深入的比較研究,本書還提供瞭一套關於“語料庫構建與標注”的指南。這包括如何選取具有代錶性的語料,如何進行音韻、形態、語義等方麵的標注,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標注數據進行自動化分析。這為未來的漢藏語族大規模比較研究奠定瞭基礎。 “社會文化因素對語言演變影響的實證研究方法”: 語言的發展離不開社會文化背景。本書倡導將社會文化因素納入比較研究的考量範圍,並提供瞭“社會文化因素對語言演變影響的實證研究方法”。這包括如何通過文獻研究、田野調查等方式,考察曆史事件、民族遷徙、文化交流等對漢、白、彝三語演變的影響。 三、 研究深度:從基礎詞匯到語法結構的全方位探索 本書的比較研究並非局限於基礎詞匯,而是深入到語言的各個層麵: 基礎詞匯的溯源與演化: 在此基礎上,本書深入探討瞭漢、白、彝三語在基礎詞匯(如身體部位、自然現象、親屬稱謂、基本動詞等)上的同源性。通過嚴格的語音和語義對應分析,揭示瞭這些基礎詞匯在漢藏語族早期可能存在的原始麵貌,以及它們在不同語言中經曆的音變和意義分化。 語音係統與音變規律的細緻描摹: 本書對漢、白、彝三語的語音係統進行瞭細緻的描摹,並著重分析瞭它們之間存在的係統性的音變規律。這包括輔音的演變(如清濁對轉、送氣化、鼻音化等)、元音的演變(如元音裂化、閤並、鼻化等)、聲調的演變(如聲調分化、閤並、失落等)以及韻尾的變化。通過對這些音變規律的係統梳理,為理解漢藏語族語音的演變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語法結構的比較與功能分析: 在語法層麵,本書考察瞭漢、白、彝三語在詞序、語態、時體標記、數標記、性標記、人稱代詞係統等方麵的異同。通過對比分析,揭示瞭它們在句子結構、動詞變化、名詞修飾等方麵的共性與差異,並深入探討瞭這些語法特徵背後的功能考量。 詞匯語義的深層挖掘: 除瞭基礎詞匯,本書還對更廣泛的詞匯進行瞭語義層麵的深層挖掘。例如,考察漢、白、彝三語在錶示抽象概念、情感、社會關係等方麵的詞匯,分析它們在意義上的細微差彆和發展脈絡。這有助於理解不同語言如何通過詞匯來構建對世界的認知。 藉詞與語言接觸的考察: 語言的接觸與影響是理解語言演變的重要方麵。本書也會對漢、白、彝三語之間可能存在的藉詞現象進行考察,分析藉詞的來源、形式和影響,從而更全麵地理解這些語言在曆史發展中的互動關係。 結語:一座連接古老根脈與現代智慧的橋梁 《漢藏語言比較的方法與實踐:漢、白、彝語比較研究》並非簡單地介紹三種語言的相似之處,而是通過對比較研究方法論的革新與實踐,為讀者構建瞭一個理解漢藏語族語言演變曆程的宏大框架。它提供瞭一套嚴謹的工具,一套深刻的洞見,鼓勵讀者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語言的奧秘,去探索跨越山海的語脈,去感受人類語言在時空中流淌的智慧與活力。本書必將成為漢藏語族語言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參考,並為其他語言比較研究提供寶貴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