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教育家:李吉林和情境教育学派研究

这就是教育家:李吉林和情境教育学派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明远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学
  • 李吉林
  • 情境教育
  • 教育史
  • 教育理论
  • 教师发展
  • 教育改革
  • 中国教育
  • 名师研究
  • 教育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4161604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1953
品牌:教育科学出版社(ESPH)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9
字数:47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就是教育家:李吉林和情境教育学派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从李吉林老师的成就、成长、成功得到的启示、李吉林:教育创新的一面旗帜、像李吉林老师那样,热爱教育,追求真理、教育家的成功之路--李吉林的启示、李吉林成长历程给我们的启示等。

作者简介

李吉林,著名儿童教育家,语文教育专家。1938年出生,江苏雀南通市人。1956年毕业于江苏雀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至今。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长期致力于小学儿童教育的改革与研究,创建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研究成果令专家和教师瞩目,蜚声海内外,多次应邀出国讲学。出版有《为儿童的学习》《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诗篇》及《李吉林交集》(八卷本)等。
她,自称“长大的儿童”。她所创立的情境教育学派被誉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奇葩。她进行的教育实验是“蕴含东方文化智慧的课程范式,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她一直满怀激情和诗意,书写着教育的传奇。本书总结了李吉林30多年的教育智慧,探索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的建构过程,剖析了杰出教育家的成长轨迹。本书内容翔实、思想深邃,充满理想,影响深远。

精彩书评

李吉林和她的情境教育秉持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本土性,同时又与世界教育改革大潮积极呼应,堪称“蕴含东方文化智慧的课程范式,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
——(顾明远)

李吉林情境教育学派的出现,打破了认为学派只能出现在高等学府的传统观点;李吉林的研究并没有停留在实践层面,她始终认为教师应该是思想者,她始终坚持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情境教育一系列的理论阐述,构建了蕴含民族文化意韵的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情境教育学派产生于教育实践的肥沃土壤,更具原创性,更显个性,是鲜活的。
——(吕型伟)

目录

第一辑 “诗人”教育家李吉林
从李吉林老师的成就、成长、成功得到的启示(王湛)
李吉林:教育创新的一面旗帜(卓晴君)
像李吉林老师那样,热爱教育,追求真理(朱慕菊)
教育家的成功之路——李吉林的启示(郭振有)
李吉林成长历程给我们的启示(郭永福)
风格即人——李吉林和她的情境教育(杨九俊)
“诗人”教育家李吉林(朱永新)
用心血写出的诗篇(潘仲茗)
诗化的教育创意的人生——致李吉林及全体教师(高文)
情境教育的境界是诗的境界(陆志平)
诗意的栖居理性的追寻——李吉林和她的情境教育(叶水涛)
我,长大的儿童(李吉林)

第二辑 中国气派的原创教育思想体系
再谈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柳斌)
“情境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的教育思想体系(顾明远)
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邵宗杰)
现代教师的新追求现代教育的新成就
——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的启示(王策三)
情境教育模式对建构教育原理的启示(方展画)
再论李吉林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实验(高惠莹)
中国基础教育实践与研究的典范——初论情境教育学派(朱小蔓)
儿童·情境·学习(顾泠沅)
情境教育的中国学派及激发学生心智发展的优质教学(吴刚)
情境教育学派的讨论意义及其理论内核的初步分析(成尚荣)
教育本质的“中国气派”(肖川)
书写儿童教育的“中国史诗”
——情境教育的一个核心词和六个关键词(李庆明)
中国特色的教育诗篇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暨《李吉林文集》首发式述评(刘立德)
情感:情境教育理论构建的命脉(李吉林)

第三辑 情境教育探源与诠释
对情境教育的再思考(鲁洁)
“情境教育流派”初探(吴康宁)
情境教学的心理学诠释——评李吉林教育思想(林崇德 罗良)
李吉林情境教学的心理学要义(郭亨杰)
从思维科学看情境教育的重要性(张光鉴)
对情境与情境教育的心理学审视:学习的条件、
过程与结果(李亦菲)
情境教育的教学论发展观(张定璋)
李吉林情境教育与现代教学论研究(裴娣娜)
情境教学的知识论基础和教学论意义(余文森)
情境·语言·情感·生活的高度融合
——评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田本娜)
情境教育的教学论意义(郝京华)
情境教育让学习变得更美(许明)
再论李吉林及情境教育的境界
——兼论野外情境课程的独特价值与实施智慧(边霞)
试论情境教育的美育观(严清)
情境教育的独特优势及其建构(李吉林)

第四辑 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与意义
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与意义(田慧生)
为了儿童学习的课程
——中国情境教育学派李吉林情境课程的建构(裴新宁)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杨再隋)
走向生成与整体创造:情境教育实验的方法论启示(刘力)
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周德藩)
语文新课标:对情境教育理念的吸纳(方智范)
见证“情境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一项基于实证的“情境教学”与“非情境教学”比较研究(丁锦宏汪裕宇周莹)
李吉林的儿童创新教育思想探析(王灿明 徐云)
情境教育的课堂操作要义(李吉林)

第五辑 走向世界的情境教育
中外情境教育的发展与比较(王文静)
一个葡萄牙教育者眼中的李吉林情境教学观念(Lucia Gomes)
再探李吉林的情境教育(Jane Medwell)
不断发展的学术用语:我们可以从情境教育中学到什么(Louise C.Wilkinson)
理解儿童,创造课堂——从李吉林情境教育得到的启示(的场正美)
附录 李吉林和情境教育学派研究大事记

精彩书摘

她同时又深知教育周期之长,难度之大。因此她从不急功近利,她说:杨树长得快,但经不起风吹雨打折弯了腰;银杏长得虽慢,但长得壮实,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李吉林一直追求儿童身心、情感、智慧、人格全面发展的完美境界。她淳朴、善良、高尚的内心世界,灵动而质朴的教风、文风,使她与“意境说”包蕴的真、美、情、思一拍即合,引起极大的共鸣,认定这四者正是儿童发展的所需。同时,真挚、真诚、真情正是李吉林心灵品性的本质。美,成为她追求的教育境界、心灵品性的向往,这使李吉林老师超越了物质的世界,摆脱了世俗的功利,使教师的道德修养达到一种审美的观照,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献给孩子,献给教育。因此李吉林在探究过程中的可贵,在于没有一丝虚假,没有任何夸张,反对教育的华丽和作秀,始终以科学的精神,求实的态度,从容地、精益求精地坚持情境教育的实验与发展。
情境教育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1996年的“全国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暨《李吉林文集》首发式”及2008年的“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这三次大型学术会议邀请并吸引了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本书文章的主要来源正是这三次研讨会上的专家评论。
本书作者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著名专家、学者,且有教育部高层领导亲自参加大会所作的发言和撰写的文章。他们分别从国际视野、本土文化特色、情境教育的核心理念评价李吉林教育思想及其价值。会后有部分稿件陆续发表于《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报刊。书中所选文章尊重专家的原创性,基本没有删减、改动。这些评述是情境教育学派研究极有价值的资料。
于是,时代造就了李吉林不同一般的学术成就与学术品位,使情境教育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时间的考证,得到从教师到专家的普遍认同和高度评价。她深有体悟地说:“要为儿童研究儿童,遵循儿童研究儿童,易于找到规律。”所以,她创立的情境教育充分体现了教育“为人”的本质,以儿童为本,让儿童在美感愉悦中展现灵性,发展创造的纯真的教育,闪烁着情智交融的光亮。
……
《教育智慧的火种:李吉林教授与情境教育学派的探索》 这是一部深入剖析教育思想发展历程,聚焦中国当代教育学界一位杰出学者——李吉林教授及其所创立的情境教育学派的学术著作。本书并非对李吉林教授生平事迹的简单罗列,也不是对情境教育学派的碎片化解读,而是旨在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揭示情境教育学说的理论渊源、核心内涵、发展脉络及其在中国教育实践中的深远影响。 时代的回响与思想的孕育 本书的起点,是对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刻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中国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理论体系,成为一代教育学者孜孜以求的课题。李吉林教授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土壤中,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开始了对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哲学性思考。 本书将系统梳理李吉林教授的思想形成过程。这包括他所接受的早期教育理念熏陶,例如对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深刻理解,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基本原理的吸收与创新,以及对前苏联教育学部分有益成果的借鉴。更重要的是,本书将着重探讨李吉林教授在吸收借鉴过程中,如何超越简单模仿,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孕育出具有原创性的教育思想。我们将分析他如何从不同学派的理论中汲取养分,但又不拘泥于任何一种既有理论,而是以一种开放、批判的态度,构建出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 情境教育学派:理论的基石与核心范畴 本书的核心内容,将聚焦于情境教育学派的理论体系建构。这并非一个凭空产生的概念,而是李吉林教授基于对教育现象的长期观察、反思和理论抽象而形成的。本书将层层剥开情境教育的理论面纱,对其核心概念进行深入阐释。 首先,“情境”作为学派的基石,其内涵将被细致解读。我们并非将其简单理解为物理环境或教学场景,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包含人、事物、关系、意义、情感、文化等多重维度交织而成的动态生成场。本书将区分不同类型的情境(例如,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等),探讨情境的构成要素、特征以及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我们将深入分析情境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动机、行为,以及情境本身如何被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建构和转化。 其次,“教育”在情境教育学派的视角下,将被赋予新的理解。它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强调在特定的情境中,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与他人的交流、与自身的反思,实现自我认知、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本书将探讨情境教育如何超越“灌输式”和“机械式”的学习模式,强调“体验式”、“生成式”的学习方式。我们将分析情境教育如何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本书将系统阐释情境教育学派的关键理论范畴,例如: 情境建构与生成: 强调教育者在创设和优化学习情境中的主动性,同时也关注学习者在情境中进行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的过程。 情境的转化与生成: 探讨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将原本不利或中性的情境转化为促进学习和发展的有利情境,以及如何在情境的互动中不断生成新的学习内容和教育契机。 情境中的人际互动与合作: 分析在情境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如何演变,以及合作学习在情境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情境与文化、价值的关联: 探讨教育情境如何承载和传递文化,如何引导学习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情境与情感、体验的融合: 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情感体验与认知学习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情感在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方面的重要作用。 理论的演进与实践的印证 本书不会将情境教育学派的理论视为静态的教条,而是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我们将追溯李吉林教授在不同时期对情境教育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从最初的萌芽与探索,到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再到后期的丰富与完善,本书将呈现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思想体系。 同时,本书将高度重视情境教育学派的实践意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因此,我们将引入具体的教育实践案例,来印证和检验情境教育学说的有效性。这些案例将可能涵盖不同教育阶段(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学科领域,以及不同地域的教育实践。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本书将揭示情境教育学派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应用,其理论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所展现出的独特优势。 本书将探讨情境教育学派对以下教育实践的启示: 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 如何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情境元素,如何设计以情境为导向的教学活动。 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专业发展: 强调教师作为情境创设者、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以及教师在情境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专业成长路径。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鼓励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究、合作与创新。 教育评价的转型: 探讨如何构建更符合情境教育理念的评价体系,关注学习过程、能力发展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 学术的对话与未来的展望 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本书也将积极回应学界对情境教育学派的讨论与评价。我们将梳理与情境教育学派相关的研究成果,分析其与其他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现象学、符号互动论等)的异同之处,以及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与对话。 本书还将适时提出情境教育学派在当前教育变革中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其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例如,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将情境教育的理念与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相结合?在教育公平与个性化发展的双重需求下,情境教育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最终,本书旨在向读者呈现一个立体、全面、深刻的李吉林教授及其情境教育学派的研究图景。它将为教育理论研究者、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及所有关心中国教育发展的人们,提供一份珍贵的思想资源,激发更多关于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教育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本书是一次思想的旅程,一次智慧的探寻,是对中国教育智慧火种的一次致敬与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朴实而厚重的气息,那种感觉就像是翻开了一本陈年的日记,里面记录的都是触及灵魂的文字。我拿到手的时候,立刻被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感觉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充满智慧的结晶。书里的排版也很讲究,字体大小和行距的拿捏都恰到好处,读起来非常舒服,让人很容易沉浸到作者想要讲述的故事和思想之中。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光是这种装帧和细节,就已经让我对这本书的内涵充满了期待,相信里面蕴含的文字力量一定不容小觑,会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很有意思,它似乎遵循着一种自然的生长逻辑,从一个点逐步扩展到一个面,层层递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叙事节奏的方式,时而紧凑有力,时而又放缓脚步,留出足够的空间让读者去思考和消化。这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让人欲罢不能。每当我以为要触及核心时,作者又会巧妙地转折,引入新的视角,这种不断“打破预期”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智力上的挑战性,让人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

评分

我注意到书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极为生动,即便是对于那些仅仅在侧面提及的人物,作者也能寥寥数语勾勒出其鲜明的个性与思想的底色。这种笔法非常高明,它避免了对人物进行生硬的标签化,而是让读者自己去发现和理解人物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这种处理方式,让整本书充满了生命力,仿佛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有血有肉、正在不断成长的个体。正是这种对人性的细腻捕捉,使得书中的理论不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扎根于真实生活和情感之中的智慧结晶。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辨识度,它融合了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浪漫,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风。读起来既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研究上的扎实功底,又能享受到文学作品带来的美学享受。这种平衡拿捏得极好,既能满足求知欲,又能愉悦心灵。书中偶尔穿插的那些富有哲理性的片段,就像是夜空中闪烁的星辰,虽然微小,却能照亮前行的方向,让人在迷茫时获得片刻的清明。这是一本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被启迪,并引发自我审视的作品,绝对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序言,我立刻被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所打动。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情感,仿佛一位老友在向你倾诉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更多的是一种真诚的交流和分享。那种文字的温度,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被邀请进入了一个充满人情味和思想深度的世界。每读一句,都会在脑海中激起涟漪,让人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含义。这种平实的语言下蕴藏的深刻洞察力,着实令人佩服,它让那些看似宏大的教育理念变得鲜活而可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