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史(修订本)

中国农学史(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雄生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农学史
  • 农业史
  • 中国农业
  • 农学
  • 历史
  • 修订本
  • 学术著作
  • 科技史
  • 中国历史
  • 农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
ISBN:9787211064304
版次:2
商品编码:1092239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32
字数:6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以个人独力撰写综合性的农史,本书是一个开端。中国农学史有它自已的发展规律,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本书在绪论之下分四大编展开叙述,即是很好的说明。作者从中国传统农学体系自身的特点入手,结合各自时代背景,详细介绍了中国农学史的发展与演变。而穿插于行文巾的许多考证,则具有颇高的学术价值。书巾另一特色是对地方性农书的介绍和分析较为详细深入,因为农业说到底是地域性鲜明的产业,综合性的农学正是建立在地域性的基础之上。

目录


绪论
一、中国农学发展的历程
一、中国农学的基本内容
三、中国农学概念的演变
四、农家和农书
五、中国农学史研究的现状及本书的写作思路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农学
第一章 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原始时代的农学知识
第一节 中国农业的起源
一、农业起源神话
二、考古所见的中国史前农业
第二节 原始农业技术
一、原始耕作技术
二、原始动物驯养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农学知识
第一节 甲骨文、金文中所反映的农业知识
第二节 《诗经》中的农学知识
一、《诗经》中所反映的农业经济
一、《诗经》中所载农具耕作方式
三、《诗经》中的农时
四、《诗经》中的土地利用和土壤耕作
五、《诗经》中作物栽培及田间管理
六、《诗经》中的园艺、畜牧和蚕桑
七、天命主宰的农学思想
第三节 《尚书》中的农学内容
第四节 最早的土壤学著作:《禹贡》
一、土与壤
二、《禹贡》的写作时代
三、《禹贡》中的土壤学知识
第五节 最早的农业历书:《夏小正》
一、农时概念的出现
二、《夏小正》
三、《夏小正》中的农业
第六节 《周礼》关于农业的论述
一、《周礼》中的农官
二、五谷、六畜及其分布
三、谷物种植业(三农稼穑)
四、畜牧兽医
五、农产品的加工与储藏
六、园艺和山林
七、《周礼》对农学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传统农学的形成
第一节 农家和农书的出现
一、农家的出现
二、先秦的农书
第二节 《管子》一书中的农学
一、管子和管子的思想
二、《管子》对农时和人力的论述
三、《管子》中的土壤分类和生态地植物学
四、《管子》对农具和农业技术的记载
第三节 孔、孟论农业
第四节 《吕氏春秋》中的农学
一、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
第二编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
第三编 隋唐宋元时期的农学
第四编 明清时期的农学

精彩书摘

专业性农书中的野菜专著最早出现在明代。明初朱橚的《救荒本草》为发端,继之有王磐《野菜谱》、周履靖《茹草编》、鲍山《野菜博录》等等。治蝗书则主要出现在清代。这一类书大多是地方行政官吏编撰的,在当时很有实用价值,故翻刻较多,流传颇广。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农书的一个特别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农家所关心的问题不仅仅是农业技术,他们既关注农业生产,也关注农民生活,更将农业与农民问题与国家联系起来,具有强烈的政治诉求。北魏贾思勰写《齐民要术》的着眼点是民富国强,国泰民安。“齐民”的另一层意思就是统治人民。即便是像宋代陈鼻这样具有明显出世色彩的隐居修道之士所写作的农书,也是希望“藉仁人君子,能取信于人者,以利天下之心为心,庶能推而广之,以行于此时,而利后世。少裨吾圣君贤相,财成之道,辅相之宜,以左右斯民”。这里的“左右斯民”,和《齐民要术》的“齐民”是一脉相承的。从《陈旉农书》的内容来看,虽然技术性的内容比较突出,但也包括财力、节用、稽功、念虑、祈报等现在看来不属于农学范畴的内容。明末徐光启更是如此,他的书中除了田制、农事、农器、树艺、蚕桑、种植、收养、制造之外,更多的篇幅用于农本、水利、荒政。他的书名也因此而称为“农政全书”。要而言之,古代农家心中的农,不单是农业,而且还包括农村和农民。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三农”。研究中国农学史,显然不能够局限于现代人对于农学的定义上面,用现代农学的概念去套古代农家。中国古人从来没有将农业看作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吕氏春秋·审时》曰:“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农业生产事关天、地、人,农学研究的对象也就因此变得纷繁复杂。由此看来,中国传统农学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有人说,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也有人说,历史是现在和过去的对话。今人写作农学史自然不可避免地会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上属于农学的东西。在今天看来,农学史不应该仅仅是农业生产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的历史,而是应该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内的所谓“三农”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的历史。
……

前言/序言


《中国农学史(修订本)》是一部系统梳理和研究中国古代农学思想、技术、制度以及相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著作。本书旨在深入挖掘中华农耕文明的智慧宝藏,呈现其悠久的历史脉络和辉煌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本部分将追溯中国农业的萌芽与早期形态。从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出发,探讨原始农耕的出现、动植物的驯化过程,以及早期农业工具的演进。重点将分析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社会组织形态,以及早期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朴素认知。例如,稻作农业在长江流域的起源,粟作农业在黄河流域的发展,以及陶器、石器等农具的初步改良,都将得到详细的论述。这一阶段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中国农业的物质基础,也为理解后续的农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先秦农学思想的奠基 先秦时期是中国农学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本部分将聚焦于这一时期出现的早期农学著作和思想流派。诸子百家在论述国家治理、社会秩序的同时,也纷纷触及农业生产。例如,《尚书·尧典》中记载的“农事”,“五谷”,反映了早期对农业的重视。孔子“因地制宜”、“农时”的思想,孟子“七尺之生 suffices to feed seven persons”的民本思想与农业经济的关联,都将被深入剖析。墨家的“节用”思想在农业生产中的体现,法家强调的“农战”,道家顺应自然的农耕理念,以及《吕氏春秋》等著作中汇集的农事知识,都将得到系统的梳理和解读。本部分还将探讨先秦时期农业技术的一些初步发展,如耕作、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萌芽。 第三部分:秦汉时期农业的统一与发展 秦汉帝国的大一统为农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本部分将深入研究秦汉时期在农业推广、技术传播以及相关政策方面的举措。秦朝统一文字、度量衡,推行郡县制,对农业生产的统一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汉朝在农业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如对铁制农具的广泛应用,牛耕的推广,以及水利工程的兴建,如都江堰、郑国渠等,都将是重点论述的内容。农业科技典籍如《氾胜之书》和《齐民要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农学理论的初步成熟。《氾胜之书》详细介绍了耕作、播种、施肥、灌溉等技术,体现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先进水平。《齐民要术》更是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经验之大成,内容涉及农作物栽培、畜牧、林业、渔业、园艺等方方面面,其科学性和实用性至今仍具参考价值。本部分还将探讨汉代关于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四部分:魏晋南北朝的农学承续与区域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农业生产并未停滞,反而在某些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和特色。本部分将关注这一时期农学思想的承续,以及不同地域农业生产的区域性特点。东晋的农学家戴凯之所著的《耕织图》,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农事图谱,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耕作、播种、收割、织布等农事活动,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在畜牧业和旱作农业方面有显著发展,南方则在稻作技术、水利灌溉方面不断完善。本部分还将分析这一时期,佛教对农业生产的一些间接影响,以及民族融合对农业技术的传播和交流。 第五部分:隋唐宋元时期农业的繁荣与创新 隋唐宋元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农学创新最为活跃的阶段。本部分将深入剖析这一时期在农业技术、农书编纂、农业经济制度等方面的辉煌成就。隋唐时期,国家重视水利建设,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农业资源的流通。唐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在此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宋代是中国农业科技史上的又一高峰。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大量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科技成果,如指南针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对农作物新品种的记载。陈旉的《农书》是宋代重要的农学著作,详细记载了农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技术。王祯的《农书》更是集宋代农业技术之大成,不仅内容详实,而且配有精美的插图,系统地介绍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尤其在农具的创新和推广方面贡献卓著,如“圆盘犁”的改进。元代郭守敬主持兴修水利,对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本部分还将探讨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以及茶叶、丝绸等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 第六部分:明清时期农业的成熟与对外交流 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成熟和精细化的阶段,同时,对外交流也为中国农业带来了新的元素。本部分将重点研究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技术、农书的普及以及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明代农学的重要代表作,它集历代农学之大成,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农事、农器、农田、农稼、农政、农桑、农疗、农功等多个方面,对后世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本部分还将分析明清时期,一些地方性农学著作的出现,以及农业经济作物的进一步发展,如烟草、玉米、番薯等新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清代在农具的改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如在灌溉工具、收割工具等方面的改进。本部分还将探讨明清时期,农业与手工业、商业的进一步融合,以及国家对农业政策的调整。 第七部分:中国农学史的现代意义与启示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对中国农学史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意义和启示。将分析中国传统农学思想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天人合一”、“藏粮于地”、“因时而作”等,以及这些思想在当代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价值。同时,也将反思中国农学史上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借鉴西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取长补短,实现中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本部分还将对中国农学史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进行梳理和展望,为未来的农学史研究提供思路。 总而言之,《中国农学史(修订本)》是一部集史料梳理、理论分析、思想解读于一体的学术著作。它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一次全面回顾,更是对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一次深度挖掘。通过对这部著作的阅读,读者能够深刻理解中国农业发展的独特路径,感受中华农耕文明的博大精深,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以应对当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鸿篇巨制,虽然我尚未能完全领略其深邃与广博,但仅凭其装帧与初步翻阅的印象,便足以让人对其倾注的学术心血肃然起敬。书页的质感温润如玉,墨色浓而不洇,装帧设计沉稳大气,散发出一种老学问家手中珍藏秘笈的厚重感。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处理上的细致考量,那合理的留白和清晰的章节划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即便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体系,也不至于产生压迫感。可以预见,这是一本经得起反复摩挲、适合长期置案头的工具书,其物理形态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与尊重。它不像那些转瞬即逝的快餐读物,而更像一位沉静的老友,需要时间去品味,去回味其中的精妙布局。从目录的粗略浏览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所展现出的宏观视野和严谨态度,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人不禁期待深入探究其内在的逻辑构建。

评分

读罢开篇几章,我立刻被其叙事风格所吸引,它没有采取那种板着脸孔宣讲教条的传统学究腔调,反而以一种近乎于散文诗般的笔触,勾勒出了古代农耕文明的初始图景。文字间流淌着一种对土地和劳作者的深厚情感,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仿佛亲身置身于那片古老的田垄之上,感受着风吹稻浪的律动。这种文学性的表达与严肃的学术探讨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使得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历史演进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画面感。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导演,将历史的片段剪辑得错落有致,高潮迭起,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便已跟随他走过了漫长的时间隧道。这种叙事的功力,绝非一般学者所能企及,它超越了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熏陶。

评分

从专业角度来看,这部书的资料搜集之广博,令人叹为观止。我注意到作者在引述古籍原文时,往往会附带上详尽的校勘和注解,这对于后学的研究而言,简直是福音。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引用,而是一种深度的文本挖掘和批判性分析,体现了扎实的文献功底。更难得的是,它似乎并未固步自封于传统的史料考证,还能敏锐地捕捉到那些被主流研究长期忽略的“边缘声音”或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并将其巧妙地编织进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这种“见微知著”的能力,构建了一个更加立体和多元的历史面貌,挑战了许多既有的定论。我敢断言,未来任何想要深入研究相关领域的学者,都无法绕开这部著作所提供的详尽且精炼的史料基础。

评分

对我这样一个业余爱好者而言,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其知识的“可及性”。尽管内容深邃,但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翻译”那些晦涩的古代概念和技术术语,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阐释。他总能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类比,帮助读者跨越知识鸿沟,领悟到古人智慧的精髓。例如,他对某种古代灌溉工具原理的描述,便采用了与现代机械原理相类比的方式,瞬间打通了理解的壁垒。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而不是枯燥的学习。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让普通读者也能安全而愉快地登上这座知识的高塔,领略到历史的壮阔景观,而非仅仅停留在塔底仰望。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结构严密得像是精密的钟表装置,每一个章节、每一个论点之间的衔接都如齿轮般咬合得天衣无缝,几乎找不到可以指摘的逻辑断层。它不是简单地将时间线拉直进行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采用了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将技术变迁、制度演化和社会影响等要素进行交叉印证,构建起一张复杂的因果网络。读者在跟随作者的思路前行时,会清晰地看到某个技术革新的出现是如何牵动了相邻领域的连锁反应,这种洞察力让人拍案叫绝。这种深层次的结构性思考,使得全书的论证力量非常强大,它不仅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方式发生”,并揭示了其深层的历史必然性。

评分

书写的很好,我很喜欢。

评分

性价比高,京东买书很划算,支持京东。

评分

性价比高,京东买书很划算,支持京东。

评分

很好,正在看,保留评论。。。。

评分

书写的很好,我很喜欢。

评分

性价比高,京东买书很划算,支持京东。

评分

经典好书,好书,买来好好学习用的。

评分

喜欢这样按照时间断代来写农学史;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