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學史(修訂本)

中國農學史(修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雄生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農學史
  • 農業史
  • 中國農業
  • 農學
  • 曆史
  • 修訂本
  • 學術著作
  • 科技史
  • 中國曆史
  • 農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海峽齣版發行集團 ,
ISBN:9787211064304
版次:2
商品編碼:1092239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32
字數:63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以個人獨力撰寫綜閤性的農史,本書是一個開端。中國農學史有它自已的發展規律,錶現齣階段性的特點,本書在緒論之下分四大編展開敘述,即是很好的說明。作者從中國傳統農學體係自身的特點入手,結閤各自時代背景,詳細介紹瞭中國農學史的發展與演變。而穿插於行文巾的許多考證,則具有頗高的學術價值。書巾另一特色是對地方性農書的介紹和分析較為詳細深入,因為農業說到底是地域性鮮明的産業,綜閤性的農學正是建立在地域性的基礎之上。

目錄


緒論
一、中國農學發展的曆程
一、中國農學的基本內容
三、中國農學概念的演變
四、農傢和農書
五、中國農學史研究的現狀及本書的寫作思路
第一編 先秦時期的農學
第一章 中國農業的起源及原始時代的農學知識
第一節 中國農業的起源
一、農業起源神話
二、考古所見的中國史前農業
第二節 原始農業技術
一、原始耕作技術
二、原始動物馴養
第二章 夏商西周時期的農學知識
第一節 甲骨文、金文中所反映的農業知識
第二節 《詩經》中的農學知識
一、《詩經》中所反映的農業經濟
一、《詩經》中所載農具耕作方式
三、《詩經》中的農時
四、《詩經》中的土地利用和土壤耕作
五、《詩經》中作物栽培及田間管理
六、《詩經》中的園藝、畜牧和蠶桑
七、天命主宰的農學思想
第三節 《尚書》中的農學內容
第四節 最早的土壤學著作:《禹貢》
一、土與壤
二、《禹貢》的寫作時代
三、《禹貢》中的土壤學知識
第五節 最早的農業曆書:《夏小正》
一、農時概念的齣現
二、《夏小正》
三、《夏小正》中的農業
第六節 《周禮》關於農業的論述
一、《周禮》中的農官
二、五榖、六畜及其分布
三、榖物種植業(三農稼穡)
四、畜牧獸醫
五、農産品的加工與儲藏
六、園藝和山林
七、《周禮》對農學發展的影響
第三章 春鞦戰國時期傳統農學的形成
第一節 農傢和農書的齣現
一、農傢的齣現
二、先秦的農書
第二節 《管子》一書中的農學
一、管子和管子的思想
二、《管子》對農時和人力的論述
三、《管子》中的土壤分類和生態地植物學
四、《管子》對農具和農業技術的記載
第三節 孔、孟論農業
第四節 《呂氏春鞦》中的農學
一、呂不韋與《呂氏春鞦》
……
第二編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農學
第三編 隋唐宋元時期的農學
第四編 明清時期的農學

精彩書摘

專業性農書中的野菜專著最早齣現在明代。明初硃橚的《救荒本草》為發端,繼之有王磐《野菜譜》、周履靖《茹草編》、鮑山《野菜博錄》等等。治蝗書則主要齣現在清代。這一類書大多是地方行政官吏編撰的,在當時很有實用價值,故翻刻較多,流傳頗廣。它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農書的一個特彆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的農傢所關心的問題不僅僅是農業技術,他們既關注農業生産,也關注農民生活,更將農業與農民問題與國傢聯係起來,具有強烈的政治訴求。北魏賈思勰寫《齊民要術》的著眼點是民富國強,國泰民安。“齊民”的另一層意思就是統治人民。即便是像宋代陳鼻這樣具有明顯齣世色彩的隱居修道之士所寫作的農書,也是希望“藉仁人君子,能取信於人者,以利天下之心為心,庶能推而廣之,以行於此時,而利後世。少裨吾聖君賢相,財成之道,輔相之宜,以左右斯民”。這裏的“左右斯民”,和《齊民要術》的“齊民”是一脈相承的。從《陳旉農書》的內容來看,雖然技術性的內容比較突齣,但也包括財力、節用、稽功、念慮、祈報等現在看來不屬於農學範疇的內容。明末徐光啓更是如此,他的書中除瞭田製、農事、農器、樹藝、蠶桑、種植、收養、製造之外,更多的篇幅用於農本、水利、荒政。他的書名也因此而稱為“農政全書”。要而言之,古代農傢心中的農,不單是農業,而且還包括農村和農民。也就是今天所說的“三農”。研究中國農學史,顯然不能夠局限於現代人對於農學的定義上麵,用現代農學的概念去套古代農傢。中國古人從來沒有將農業看作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呂氏春鞦·審時》曰:“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農業生産事關天、地、人,農學研究的對象也就因此變得紛繁復雜。由此看來,中國傳統農學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
有人說,任何曆史都是現代史。也有人說,曆史是現在和過去的對話。今人寫作農學史自然不可避免地會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待曆史上屬於農學的東西。在今天看來,農學史不應該僅僅是農業生産的理論和實踐的學科的曆史,而是應該包括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在內的所謂“三農”的理論和實踐的學科的曆史。
……

前言/序言


《中國農學史(修訂本)》是一部係統梳理和研究中國古代農學思想、技術、製度以及相關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著作。本書旨在深入挖掘中華農耕文明的智慧寶藏,呈現其悠久的曆史脈絡和輝煌的成就,並在此基礎上,分析其對中國乃至世界農業發展的深遠影響。 第一部分:中國古代農業的起源與早期發展 本部分將追溯中國農業的萌芽與早期形態。從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齣發,探討原始農耕的齣現、動植物的馴化過程,以及早期農業工具的演進。重點將分析這一時期農業生産的基本模式、社會組織形態,以及早期先民對自然規律的樸素認知。例如,稻作農業在長江流域的起源,粟作農業在黃河流域的發展,以及陶器、石器等農具的初步改良,都將得到詳細的論述。這一階段的研究,不僅揭示瞭中國農業的物質基礎,也為理解後續的農學思想奠定瞭基礎。 第二部分:先秦農學思想的奠基 先秦時期是中國農學思想形成的關鍵時期。本部分將聚焦於這一時期齣現的早期農學著作和思想流派。諸子百傢在論述國傢治理、社會秩序的同時,也紛紛觸及農業生産。例如,《尚書·堯典》中記載的“農事”,“五榖”,反映瞭早期對農業的重視。孔子“因地製宜”、“農時”的思想,孟子“七尺之生 suffices to feed seven persons”的民本思想與農業經濟的關聯,都將被深入剖析。墨傢的“節用”思想在農業生産中的體現,法傢強調的“農戰”,道傢順應自然的農耕理念,以及《呂氏春鞦》等著作中匯集的農事知識,都將得到係統的梳理和解讀。本部分還將探討先秦時期農業技術的一些初步發展,如耕作、灌溉、病蟲害防治等方麵的萌芽。 第三部分:秦漢時期農業的統一與發展 秦漢帝國的大一統為農業的規模化和標準化發展提供瞭有利條件。本部分將深入研究秦漢時期在農業推廣、技術傳播以及相關政策方麵的舉措。秦朝統一文字、度量衡,推行郡縣製,對農業生産的統一管理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漢朝在農業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如對鐵製農具的廣泛應用,牛耕的推廣,以及水利工程的興建,如都江堰、鄭國渠等,都將是重點論述的內容。農業科技典籍如《氾勝之書》和《齊民要術》的齣現,標誌著中國農學理論的初步成熟。《氾勝之書》詳細介紹瞭耕作、播種、施肥、灌溉等技術,體現瞭當時農業生産的先進水平。《齊民要術》更是集中國古代農業生産經驗之大成,內容涉及農作物栽培、畜牧、林業、漁業、園藝等方方麵麵,其科學性和實用性至今仍具參考價值。本部分還將探討漢代關於土地製度、賦稅製度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第四部分:魏晉南北朝的農學承續與區域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社會動蕩,但農業生産並未停滯,反而在某些方麵有瞭新的發展和特色。本部分將關注這一時期農學思想的承續,以及不同地域農業生産的區域性特點。東晉的農學傢戴凱之所著的《耕織圖》,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農事圖譜,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生動地展現瞭耕作、播種、收割、織布等農事活動,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南北朝時期,北方農業在畜牧業和旱作農業方麵有顯著發展,南方則在稻作技術、水利灌溉方麵不斷完善。本部分還將分析這一時期,佛教對農業生産的一些間接影響,以及民族融閤對農業技術的傳播和交流。 第五部分:隋唐宋元時期農業的繁榮與創新 隋唐宋元是中國農業發展的鼎盛時期,也是農學創新最為活躍的階段。本部分將深入剖析這一時期在農業技術、農書編纂、農業經濟製度等方麵的輝煌成就。隋唐時期,國傢重視水利建設,開鑿大運河,促進瞭南北農業資源的流通。唐代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在此時期得到瞭廣泛傳播和應用。宋代是中國農業科技史上的又一高峰。瀋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載瞭大量與農業生産相關的科技成果,如指南針在農業生産中的應用前景,以及對農作物新品種的記載。陳旉的《農書》是宋代重要的農學著作,詳細記載瞭農作物栽培、病蟲害防治、土壤改良等技術。王禎的《農書》更是集宋代農業技術之大成,不僅內容詳實,而且配有精美的插圖,係統地介紹瞭農業生産的各個環節,尤其在農具的創新和推廣方麵貢獻卓著,如“圓盤犁”的改進。元代郭守敬主持興修水利,對提高農業生産能力起到瞭重要作用。本部分還將探討宋元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對農業生産模式的影響,以及茶葉、絲綢等經濟作物的大麵積種植。 第六部分:明清時期農業的成熟與對外交流 明清時期,中國農業在繼承前代成就的基礎上,進入瞭一個成熟和精細化的階段,同時,對外交流也為中國農業帶來瞭新的元素。本部分將重點研究明清時期農業生産的精耕細作技術、農書的普及以及農業生産工具的改進。明代徐光啓的《農政全書》是明代農學的重要代錶作,它集曆代農學之大成,內容極其豐富,涵蓋瞭農事、農器、農田、農稼、農政、農桑、農療、農功等多個方麵,對後世農業生産産生瞭深遠影響。本部分還將分析明清時期,一些地方性農學著作的齣現,以及農業經濟作物的進一步發展,如煙草、玉米、番薯等新作物的引進和推廣。清代在農具的改良方麵也取得瞭一定成就,如在灌溉工具、收割工具等方麵的改進。本部分還將探討明清時期,農業與手工業、商業的進一步融閤,以及國傢對農業政策的調整。 第七部分:中國農學史的現代意義與啓示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對中國農學史進行總結,並探討其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意義和啓示。將分析中國傳統農學思想中蘊含的生態智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如“天人閤一”、“藏糧於地”、“因時而作”等,以及這些思想在當代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的價值。同時,也將反思中國農學史上的局限性,以及如何藉鑒西方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取長補短,實現中國農業的跨越式發展。本部分還將對中國農學史的研究方法、理論框架進行梳理和展望,為未來的農學史研究提供思路。 總而言之,《中國農學史(修訂本)》是一部集史料梳理、理論分析、思想解讀於一體的學術著作。它不僅是對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一次全麵迴顧,更是對中華民族智慧結晶的一次深度挖掘。通過對這部著作的閱讀,讀者能夠深刻理解中國農業發展的獨特路徑,感受中華農耕文明的博大精深,並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和智慧,以應對當代農業發展麵臨的挑戰。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我這樣一個業餘愛好者而言,這部作品的價值在於其知識的“可及性”。盡管內容深邃,但作者顯然投入瞭大量的精力來“翻譯”那些晦澀的古代概念和技術術語,用現代人能夠理解的語言進行闡釋。他總能找到那個恰到好處的類比,幫助讀者跨越知識鴻溝,領悟到古人智慧的精髓。例如,他對某種古代灌溉工具原理的描述,便采用瞭與現代機械原理相類比的方式,瞬間打通瞭理解的壁壘。這讓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而不是枯燥的學習。它成功地架設瞭一座橋梁,讓普通讀者也能安全而愉快地登上這座知識的高塔,領略到曆史的壯闊景觀,而非僅僅停留在塔底仰望。

評分

從專業角度來看,這部書的資料搜集之廣博,令人嘆為觀止。我注意到作者在引述古籍原文時,往往會附帶上詳盡的校勘和注解,這對於後學的研究而言,簡直是福音。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引用,而是一種深度的文本挖掘和批判性分析,體現瞭紮實的文獻功底。更難得的是,它似乎並未固步自封於傳統的史料考證,還能敏銳地捕捉到那些被主流研究長期忽略的“邊緣聲音”或地方誌中的零星記載,並將其巧妙地編織進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中。這種“見微知著”的能力,構建瞭一個更加立體和多元的曆史麵貌,挑戰瞭許多既有的定論。我敢斷言,未來任何想要深入研究相關領域的學者,都無法繞開這部著作所提供的詳盡且精煉的史料基礎。

評分

讀罷開篇幾章,我立刻被其敘事風格所吸引,它沒有采取那種闆著臉孔宣講教條的傳統學究腔調,反而以一種近乎於散文詩般的筆觸,勾勒齣瞭古代農耕文明的初始圖景。文字間流淌著一種對土地和勞作者的深厚情感,讀來令人心潮澎湃,仿佛親身置身於那片古老的田壟之上,感受著風吹稻浪的律動。這種文學性的錶達與嚴肅的學術探討達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使得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曆史演進變得生動活潑,富有畫麵感。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導演,將曆史的片段剪輯得錯落有緻,高潮迭起,讓你在不知不覺中,便已跟隨他走過瞭漫長的時間隧道。這種敘事的功力,絕非一般學者所能企及,它超越瞭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和精神的熏陶。

評分

這部鴻篇巨製,雖然我尚未能完全領略其深邃與廣博,但僅憑其裝幀與初步翻閱的印象,便足以讓人對其傾注的學術心血肅然起敬。書頁的質感溫潤如玉,墨色濃而不洇,裝幀設計沉穩大氣,散發齣一種老學問傢手中珍藏秘笈的厚重感。我尤其欣賞它在版式處理上的細緻考量,那閤理的留白和清晰的章節劃分,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舒適度,即便是麵對如此浩瀚的知識體係,也不至於産生壓迫感。可以預見,這是一本經得起反復摩挲、適閤長期置案頭的工具書,其物理形態本身就傳遞齣一種對知識的敬畏與尊重。它不像那些轉瞬即逝的快餐讀物,而更像一位沉靜的老友,需要時間去品味,去迴味其中的精妙布局。從目錄的粗略瀏覽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時所展現齣的宏觀視野和嚴謹態度,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讓人不禁期待深入探究其內在的邏輯構建。

評分

這本書的邏輯結構嚴密得像是精密的鍾錶裝置,每一個章節、每一個論點之間的銜接都如齒輪般咬閤得天衣無縫,幾乎找不到可以指摘的邏輯斷層。它不是簡單地將時間綫拉直進行流水賬式的記錄,而是采用瞭多維度的分析框架,將技術變遷、製度演化和社會影響等要素進行交叉印證,構建起一張復雜的因果網絡。讀者在跟隨作者的思路前行時,會清晰地看到某個技術革新的齣現是如何牽動瞭相鄰領域的連鎖反應,這種洞察力讓人拍案叫絕。這種深層次的結構性思考,使得全書的論證力量非常強大,它不僅告訴你“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它解釋瞭“為什麼會以這樣的方式發生”,並揭示瞭其深層的曆史必然性。

評分

曾先生以個人之力撰寫的中國農學史,內容豐富,知識準確,是瞭解古代農傢者流思想的最全的專業書籍之一

評分

很好

評分

經典好書,好書,買來好好學習用的。

評分

書寫的很好,我很喜歡。

評分

中國素以農業立國,農史很重要。

評分

中國素以農業立國,農史很重要。

評分

代錶性農學著作的深入解讀,引人入勝,資料也好用,一般具有曆史知識的人也讀得懂;

評分

中國素以農業立國,農史很重要。

評分

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