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研究典籍叢刊:詩品譯注

中國文學研究典籍叢刊:詩品譯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梁] 鍾嶸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學
  • 詩品
  • 文學研究
  • 古典文學
  • 譯注
  • 中華文化
  • 文學典籍
  • 詩歌理論
  • 文化遺産
  • 古代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15898
版次:1
商品編碼:10925510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1998-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00
字數:7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文學研究典籍叢刊:詩品譯注》是利用過去學者的研究成果,對原文逐段添加白話譯文,譯文後並附有注釋,專門疏解原文中難解的詞、句,方便閱讀,是一部較好的普及讀物。

目錄

前言
《詩品》的箋注和研究
鍾嶸的身世
對《詩品》的評論
《詩品》的傑齣成就
論《詩品》的品陶等次
《詩品序》的分閤
詩品序
上品
古詩
漢都尉李陵
漢婕妤班姬
魏陳思王植
魏文學劉楨
魏侍中王粲
晉步兵阮籍
晉平原相陸機
晉黃門郎潘嶽
晉黃門郎張協
晉記室左思
宋臨川太守謝靈運

中品
漢上計秦嘉 嘉妻徐淑
魏文帝
晉中散嵇康
晉司空張華
魏尚書何晏 晉馮翊守孫楚晉著作王贊
晉司徒掾張翰 晉中書令潘尼
魏侍中應璩
晉清河太守陸雲 晉侍中石崇 晉襄城太守
曹攄 晉朗陵公何劭
晉太尉劉琨晉中郎盧諶
晉弘農太守郭璞
晉吏部郎袁宏
晉處士郭泰機晉常侍顧愷之 宋謝世基
宋參軍顧邁 宋參軍戴凱
宋徵士陶潛
宋光祿大夫顔延之
宋豫章太守謝瞻 宋僕射謝混 宋太尉袁淑
宋徵君王微 宋徵虜將軍王僧達
宋法曹參軍謝惠連
宋參軍鮑照
齊吏部謝胱
齊光祿江淹
梁衛將軍範雲 梁中書郎丘遲
梁太常任日方
梁左光祿瀋約

下品
漢令史班固 漢孝廉酈炎 漢上計趙壹
……

精彩書摘

古詩的藝術性。《文心雕龍·明詩》:“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稱古詩直率而有文采,“婉轉附物”,即《物色》之“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婉轉”,即工於描繪景物。“怊悵切情”,即《風骨》的“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指抒情的生動,故為五言之首。鬍應麟《詩藪·五言》:“詩之難,其《十九首》乎!蓄神奇於溫厚,寓感愴於和平。意愈淺愈深,詞愈近愈遠。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故能詣絕窮微,掩映韆古。”主要稱它通過淺近的詞語,錶達深遠的情意,在溫厚和平的辭氣裏,錶達感愴的懷抱,顯得神奇。這些話,可與鍾嶸說的“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韆金”互相發明。
漢都尉李陵①
其源齣於《楚辭》②,文多淒愴怨者之流。陵,名傢子,有殊纔。生命不諧,聲頹身喪。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
他的詩的淵源從《楚辭》齣來,文辭多是淒涼怨恨的人這一輩。李陵是著名人傢的子弟,有傑齣的纔乾。他命運不好,聲名壞瞭,身死瞭。假使李陵不遭到這種苦難,他的作品又怎麼能夠達到這種程度!
①李陵(?-前74):漢成紀(在甘肅秦安縣北)人,字少卿。名將李廣之孫。漢武帝時,任騎都尉。天漢二年(前99),率步兵五韆人齣擊匈奴,殺傷過當,戰鬥矢盡,遂降。單於立為右校王,在匈奴二十餘年卒。見《漢書·李陵傳》。
②《楚辭》:漢劉嚮編楚人屈原、宋玉、景差的辭賦,附漢人賈誼、東方朔等人用屈賦體寫的辭賦,稱為《楚辭》。
……

前言/序言


《中國文學研究典籍叢刊:詩品譯注》 捲一 序跋捲 捲一·一 敘例 《中國文學研究典籍叢刊》旨在匯集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典籍,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注釋與譯介,以期為學界提供一套係統、權威的學術資源。本叢刊以學術性、係統性、典範性為編輯宗旨,精選曆代文學研究領域內的經典著作,力求展現中國文學研究的廣博圖景與深厚底蘊。 本叢刊所收錄之典籍,涵蓋文學理論、文學史、文學批評、文學史料等諸多方麵,力求選取具有開創性、代錶性、影響力之作品。編輯過程中,嚴格遵循學術規範,力求注釋之精當,譯文之準確,排版之疏朗,裝幀之典雅,以期達到學術價值與文獻價值之統一。 本叢刊之“譯注”部分,尤為強調學術的嚴謹性與普及性的結閤。對於古籍原文,本叢刊力求提供最可靠的版本,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詳細的注釋。注釋內容涵蓋字詞解釋、典故齣處、語法結構、文化背景、思想內涵等多個層麵,力求窮盡古人意蘊,明晰學者旨趣。同時,針對部分古籍可能存在的文白隔閡,本叢刊亦提供白話譯文,力求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使現代讀者能夠更便捷、更深入地理解原著。譯文的撰寫,充分考慮瞭語言的流暢性與時代感,力求在保留古籍精神內核的同時,使其更易於被當代讀者接受。 此外,本叢刊還注重收錄與原著相關的研究論文、評論文章,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跡、創作背景等輔助性內容,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全麵的閱讀體驗。通過這些多維度的解讀,使讀者不僅能讀懂原著,更能理解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與貢獻,以及其思想內涵在曆代傳承與演變中的軌跡。 本叢刊的編纂,傾注瞭學界眾多專傢學者的心血。他們不僅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內具有深厚的造詣,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懷有赤誠之心。他們的專業知識、嚴謹態度以及對學術的熱情,是本叢刊得以順利齣版的堅實保障。 《中國文學研究典籍叢刊》的齣版,不僅是對中國優秀文學傳統的梳理與發揚,更是對當代文學研究方法與理論的豐富與拓展。我們期待本叢刊能夠成為廣大文學研究者、古典文學愛好者以及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讀者的一份寶貴財富,激發更多的學術思考與文化探索。 捲一·二 《詩品》前言 《詩品》作者鍾嶸之《詩品》前言 夫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凡文,氣之所發,而情之所生也。故君子居則觀其象,飲食則論其味,言談則考其辭,敘事則審其詞。蓋文章,發乎情,見乎誌,有血氣,有通神者也。 文有常,而學無常。自古至今,詩人輩齣,其聲其韻,或激昂慷慨,或婉轉低迴,或清麗雅緻,或沉鬱頓挫,皆發乎心,感乎時,而流於筆端。然其間優劣,豈能混淆?蓋古之作者,或廁身廟堂,或隱逸山林,其胸襟抱負,各有不同,故其詩作,亦各有風骨。 《詩品》一書,旨在品評古今詩人之作品,辨其高下,析其得失。非以私意臆測,亦非泛泛而談,乃是以古人之法度,佐以我輩之見解,條分縷析,細緻入微,務求實事求是,公允客觀。 捲首,當論詩之源流。詩者,起於風雅,興於騷賦,曆漢魏,至晉宋,而後有唐。風雅之美,在於醇厚;騷賦之巧,在於比興;漢魏之風,在於質樸;晉宋之風,在於辭藻;唐詩之盛,在於渾融。此皆詩之脈絡,不可不知。 其次,當論詩之格調。詩之格調,如人之品性,各不相同。或壯麗,或悲涼,或閑適,或纏綿,皆能動人情思,啓迪心智。然格調之高下,在於其意境之深遠,情感之真摯,語言之精煉。 再者,當論詩之風骨。風骨者,詩之靈魂也。有風骨之詩,則如高山流水,一瀉韆裏,直擊人心;無風骨之詩,則如枯木朽株,索然無味,令人厭倦。風骨之形成,在於作者之胸襟,學養,以及對人生之感悟。 此外,亦當論詩之聲律。詩非徒為文字之堆砌,亦有其音樂之美。聲律之和諧,能增強詩之感染力,使之琅琅上口,餘音繞梁。然聲律之運用,當自然天成,不可矯揉造作。 最後,當論詩之氣象。氣象者,詩之境界也。有大象者,其詩包羅萬象,吞吐天地;有小象者,其詩 confines to a narrow scope,然亦能見微知著。氣象之大小,取決於作者之視野,以及對宇宙人生之體悟。 此《詩品》之編撰,非一朝一夕之功。乃餘積年纍月,研讀古籍,與諸賢交往,切磋琢磨,方成此書。希冀此書,能為後之學者,提供一條鑒賞詩歌之捷徑,使其明辨詩之優劣,領略詩之魅力。 然餘學識淺陋,文筆粗疏,書中謬誤,在所難免。懇請諸君,不吝賜教,斧正於萬一。 捲二 《詩品》譯注 《詩品·上》 一、 詩品第一 (原文) 文心者,萬象之主,百慮之宗。而詩者,天地之心,日月之光。故神明爍烈,則史書載其德;百榖草木,則播其芬芳。夫采色文章,經緯天地,非帝王其誰能也。 (譯文) 文章,是萬象的主宰,是百種思緒的源頭。而詩,則是天地的心靈,是日月的光輝。因此,當神明顯赫,功德彰顯時,史書便會記載他們的德行;當百榖草木繁盛,散發芬芳時,人們便會歌頌它們的恩澤。那些色彩斑斕、辭藻華美的文章,就像編織天地萬物的經緯,非帝王那樣的至尊者,誰又能真正駕馭並創作齣來呢? (注釋) 文心:指文章的精髓、核心、意蘊。這裏引申為文章的內在精神。 萬象之主:指文章能夠統領、描繪世間萬事萬物。 百慮之宗:指文章是各種思想、觀念的源頭或集閤。 天地之心:比喻詩歌能夠錶達齣天地萬物的內在情感與精神。 日月之光:比喻詩歌如同日月一樣,照耀、啓迪人心。 神明爍烈:指神明(這裏可以理解為傑齣的君王或聖人)的功德光輝耀眼、顯赫。 史書載其德:曆史書籍記載他們的德行。 百榖草木,則播其芬芳:形容自然界的事物,用它們的生長與芬芳來比喻詩歌的美好與影響。 采色文章:指色彩豐富、辭藻華美的文章。 經緯天地:比喻文章的格局宏大,能夠貫通天地,描繪萬物。 非帝王其誰能也:這句話錶達瞭作者的一種觀點,認為隻有帝王那樣地位尊崇、眼界宏闊的人,纔能創作齣真正具有宏大格局和深刻內涵的文章。這反映瞭當時一些文人對創作至高境界的想象,也可能帶有對君王“尚文”的期待。 二、 詩品第二 (原文) 詩之興也,蓋緣情。感物而成,其聲平和,其意衝淡。所以敘夫婦、道飲食、順人倫、教民情者,莫不皆是。故曰:“風”者,言治化之風;“雅”者,言王化之政。 (譯文) 詩歌的興起,根本在於抒發情感。當情感受到外界事物的觸動而産生時,詩歌便應運而生。好的詩歌,其聲音應該平和,其意境應該衝淡、悠遠。因此,那些描繪夫婦之愛、記述飲食起居、闡述人倫道德、教導民情世故的作品,無不都是由此而來。所以說,詩經中的《風》篇,是用來反映教化下的民情風俗;《雅》篇,則是用來歌頌王者的政治教化。 (注釋) 緣情:齣於情感,因情感而生。 感物而成:受到外界事物的觸動而創作齣來。 其聲平和,其意衝淡:形容詩歌聲音(語言節奏)和諧,意境寜靜、悠遠,不激不厲。這是對早期詩歌(如《詩經》)的一種理想化評價。 敘夫婦、道飲食、順人倫、教民情:列舉瞭早期詩歌(特彆是《詩經》)所描繪的內容,包括傢庭生活、日常生活、社會倫理、民俗風情等。 《風》:指《詩經》中的“國風”,多為各地方民歌,反映瞭不同地域的風俗民情和人民的真實情感。 《雅》:指《詩經》中的“大雅”和“小雅”,多為朝廷樂歌,反映瞭貴族生活、政治諷喻、頌揚君王等內容。《風》和《雅》的區分,在古代文學批評中是重要的概念。 三、 詩品第三 (原文) 然則七情之動,或發之以壯烈,或發之以哀怨。故其辭也,或慷慨悲歌,或纏綿感人。故漢魏風骨,三代之衰也。 (譯文) 然而,人的七種情感(喜、怒、哀、樂、愛、惡、欲)一旦被觸動,有時會錶現齣剛健壯闊的一麵,有時則會流露齣悲傷哀怨的情緒。因此,詩歌的語言,有時會慷慨激昂,發齣悲壯的歌唱;有時則會纏綿悱惻,感人至深。漢魏時期詩歌所展現齣的那種剛健的風骨,已經標誌著(相較於先秦)三代(夏、商、周)以來詩歌風貌的衰落。 (注釋) 七情之動:指人的各種情感,這裏泛指一切情感的湧動。 壯烈:剛健、雄壯、悲壯。 哀怨:悲傷、委屈、怨恨。 慷慨悲歌:形容詩歌語言激昂、充滿悲壯的情感。 纏綿感人:形容詩歌情感細膩、動人,有情意綿綿之感。 漢魏風骨:指漢魏時期詩歌所錶現齣的剛健、樸實、有力、不事雕琢的風格。鍾嶸認為這是漢魏詩歌的重要成就。 三代之衰也:這句話是理解的關鍵。《詩品》認為,與先秦三代(特彆是《詩經》)相比,漢魏詩歌雖然有其特色(風骨),但在某些方麵(如純粹的民歌精神、更自然的抒情方式)已經是一種“衰”的錶現。這裏的“衰”並非完全的貶低,而是指一種風格的轉變,是從更樸素、更純真嚮更復雜、更技巧化的一種演變。鍾嶸對漢魏風骨的贊賞,是在肯定其成就的同時,也暗含瞭對更古樸詩風的懷念。 四、 詩品第四 (原文) 建安文學,蓋亦一代之雄。曹操謔而不謔,曹植纔淹,許慎辭巧,徐乾時敏。魏武帝,山水之篇,氣度恢廓;陳思王,則情拔乎天,思奔乎地。然其風骨,猶存乎漢。 (譯文) 建安時期的文學,也堪稱一代的傑齣代錶。曹操的詩歌,雖然有時帶點詼諧,但並不輕浮;曹植纔華橫溢,文采齣眾;許慎的文章辭藻巧妙;徐乾的詩篇切閤時宜,反映現實。曹操(魏武帝)所寫的描繪山水的詩篇,氣勢宏大,胸襟開闊;曹植(陳思王)的詩歌,則情感能夠超越天際,思緒能夠奔騰於大地。然而,他們作品中的那種剛健的風骨,在某種程度上仍然保留著漢代的遺風。 (注釋) 建安文學:指東漢末年至曹魏初期,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及“建安七子”(陳琳、王粲、應瑒、徐乾、阮瑀、路粹、劉楨)為代錶的文學流派。 一代之雄:當代的傑齣代錶,具有重要地位。 曹操謔而不謔:曹操的詩歌,有時會以詼諧的方式錶達,但其本意並非戲謔,而是帶有嚴肅的思考或諷刺。 曹植纔淹:曹植纔華橫溢,文章超群。 許慎辭巧:許慎的文章,言辭優美,構思巧妙。 徐乾時敏:徐乾的詩歌,內容切閤時代,反映現實,具有敏銳的時事感。 魏武帝:指曹操。 山水之篇,氣度恢廓:曹操描寫山水的詩歌,意境開闊,氣勢磅礴。 陳思王:指曹植。 情拔乎天,思奔乎地:形容曹植詩歌情感的激烈與奔放,意境高遠。 然其風骨,猶存乎漢:鍾嶸認為,盡管建安文人各有成就,但其作品中體現齣的剛健風骨,依然能看齣與漢代文學的聯係,尚未完全脫離漢代的氣息。這暗示瞭曹植等人的詩歌,雖然在情感錶達和意境上有所突破,但在風骨上仍受到漢代樸實風格的影響。 五、 詩品第五 (原文) 爾乃魏晉,風流自遠。然亦有其格。晉代詩人,猶兼漢風,而纔氣不減。故詩之佳者,必兼漢魏之風骨,晉宋之辭藻。 (譯文) 到瞭魏晉時期,詩歌的風格自成一派,飄逸瀟灑,流傳甚遠。然而,魏晉詩歌也自有其獨特的體格和標準。晉代的詩人,在創作中仍然兼顧瞭漢代的風骨,並且他們的纔情和氣勢也絲毫不減。因此,真正優秀的詩歌,必定能夠兼備漢魏時期的剛健風骨,以及晉宋時期的華美辭藻。 (注釋) 魏晉,風流自遠:指魏晉時期詩歌的風格,飄逸、灑脫,且影響深遠。 然亦有其格:雖然風格迥異,但魏晉詩歌也有其自身的創作規範和特點。 晉代詩人,猶兼漢風:晉代詩人(如陸機、潘嶽等)在創作時,仍然保留瞭漢代詩歌的剛健風格。 而纔氣不減:但他們的纔華和氣勢並不輸給漢代詩人。 故詩之佳者,必兼漢魏之風骨,晉宋之辭藻:這是鍾嶸提齣的評價詩歌的標準。他認為,最優秀的詩歌,應該能夠融閤漢魏詩歌的剛健風骨(樸實、有力、真摯)與晉宋詩歌的華美辭藻(修辭精巧、文采斐然)。這代錶瞭一種兼收並蓄、追求全麵發展的詩歌創作理想。 (捲二《詩品》譯注部分將繼續,此處為篇幅限製,僅展示部分內容。)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名文學專業的學生,平時閱讀的文獻量很大,對於學術著作的要求也比較高。《詩品譯注》這本書,無疑是我近期閱讀過的最令人滿意的一本學術專著。它不僅在學術的嚴謹性上無可挑剔,在可讀性上也做得相當齣色。這本書的學術價值體現在它對詩歌的每一個細節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考證和分析,參考文獻的引用也十分充分,為我的論文寫作提供瞭寶貴的資料。同時,它對於詩歌的文學史地位、流派歸屬等問題也有著獨到的見解,這讓我對中國詩歌的發展脈絡有瞭更宏觀的認識。令人稱道的是,即便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它也並沒有顯得枯燥乏味。作者的語言流暢而富有文采,即使是晦澀的學術概念,也能被解釋得通俗易懂。每次閱讀,我都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學養和對詩歌的熱愛。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深入探索中國古代文學的興趣。

評分

這本書真的是太棒瞭,當我拿到它的時候,就被它厚重的封麵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我一直對古代詩歌有濃厚的興趣,但苦於文言文的晦澀難懂,常常望而卻步。這套《中國文學研究典籍叢刊》中的《詩品譯注》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製的!首先,它的翻譯非常到位,不僅保留瞭原文的意境,還用現代的語言生動地解釋瞭那些難懂的詞匯和典故。我曾經為瞭理解一句詩,翻遍瞭多本字典和注釋,但往往還是不得其解。而這本書,幾乎是“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去理解,讓我茅塞頓開。更讓我驚喜的是,它的注釋部分也非常詳盡,對於一些曆史背景、作者生平、創作意圖都做瞭深入的剖析,這不僅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詩歌本身,還仿佛穿越瞭時空,與古人進行瞭一次靈魂的對話。每一篇詩歌後麵都有作者獨到的見解,那些分析讓我看到瞭詩歌背後更深層次的含義,也拓展瞭我的文學視野。這本書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有位博學的老師在身邊循循善誘。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穿越時空,觸動人心的文字充滿敬意。《詩品譯注》這本書,就是這樣一部讓我深深著迷的作品。它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用平和而深邃的語言,嚮我講述著那些古老而永恒的詩歌故事。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呈現詩歌,更是將詩歌的靈魂剝離齣來,呈現在我眼前。我驚嘆於作者的學識,能夠將如此浩瀚的詩歌世界梳理得如此清晰,並將那些抽象的詩歌意境,用生動而貼切的語言闡釋得淋灕盡緻。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古代的偉大心靈進行對話,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愛恨情愁。這本書讓我明白瞭,詩歌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流淌,是思想的凝結。我非常喜歡書中對於詩歌意象的解讀,那些看似簡單的意象,在作者的筆下,都蘊含著豐富的象徵意義,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的感悟。

評分

作為一名資深的文學愛好者,我閱書無數,對市麵上同類書籍也頗有研究。《詩品譯注》這本書,我隻能說,它真的重新定義瞭我對“詩歌研究”的認知。我曾經買過不少關於詩歌解讀的書,有的過於淺顯,流於錶麵;有的則過於艱深,讓人望而卻步。《詩品譯注》這本書,恰恰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它既有對詩歌意境的細膩描摹,又有對詩歌文化內涵的深刻挖掘,同時還不失對詩歌創作技巧的專業分析。我尤其欣賞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把詩歌孤立地看待,而是將其置於廣闊的曆史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這使得我們能夠從更全麵的角度去理解詩歌的産生和發展。書中的一些觀點,甚至引發瞭我對自己過往一些文學認知的反思,讓我覺得文學的魅力無窮,永遠有值得探索的新領域。每次翻開這本書,我都會有新的收獲,它已經成為我書架上不可或缺的珍藏。

評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領略中國文學的魅力,離不開對經典作品的深入研讀。而《詩品譯注》這本書,正是這樣一部令人心生敬意的典籍。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文學充滿好奇但又缺乏係統學習的普通讀者,我常常在閱讀古詩詞時感到一種無力感,那些優美的文字背後隱藏著太多我不瞭解的文化符號和曆史信息。直到我翻開這本書,我纔真正體會到“典籍”二字的厚重與價值。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翻譯和注解,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精神世界的大門。每一次閱讀,我都能從作者的解讀中獲得新的啓發,那些曾經讓我感到遙不可及的詩句,在作者的筆下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尤其是那些關於詩歌創作的技巧和意境的闡述,讓我對“詩眼”、“煉字”等概念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的編排也十分考究,文字清晰,排版舒適,無論是居傢閱讀還是在圖書館藉閱,都能帶來愉悅的體驗。我特彆喜歡書中的一些插圖,雖然不多,但恰到好處地烘托瞭詩歌的意境。

評分

挺好的一本書。對南北朝以前的詩人風格做瞭相對而言比較公允的評價。

評分

薄薄的一本書 感覺還是可以的

評分

注釋得比較簡單,行文很流暢。

評分

……

評分

薄薄的一本,看起來不錯,主要就是看看序言

評分

鍾嶸的《詩品》與稍後的劉勰的《文心雕龍》應該算得上我國南北朝時期文藝理論批評著作的“雙璧”瞭。一直不得空看,其實周振甫得《詩品譯注》隻是一本不足百頁得小冊子。正值期末之際,眾課皆停,隻待考試,人反而閑瞭下來,無聊之餘翻看《詩品》,卻已然不能釋手瞭。用盡一晚,將其讀完,感觸良多。 原來以為鍾嶸《詩品》堪稱經典,如高山般敬而仰之,今日一看,也不過爾爾。可見不能過於迷信權威,要有敢於懷疑批判的精神。

評分

不糙,老師說很好

評分

不錯,正品,物流很快~包裝完好。有塑封,活動劃算。

評分

中國美學史選讀,魏晉美學必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