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天缩地到君怀:圆明园文化透视

移天缩地到君怀:圆明园文化透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涌 著
图书标签:
  • 圆明园
  • 清史
  • 文化遗产
  • 园林艺术
  • 历史研究
  • 北京史
  • 乾隆
  • 宫廷文化
  • 文物
  • 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ISBN:978755070302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286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自然国学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挖掘物化在传统科技中的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科技体系;
  以全新角度和新的高度,为当代科技创新提供一系列新的思维;
  大专家写小书,图文并茂,文字通俗,阅读轻松,开卷有益。

内容简介

  圆明园作为“东方梦幻”艺术的杰作和最高典范,不仅是东方文明的精魂,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本书是以圆明园四十景为基础,通过对圆明园文化意象的解读,尝试恢复当时建园者的文化理念,探索她园林艺术背后的自然哲学和精神信仰,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在研究方法上,本书从人本主义的视角,以圆明园景观的文化象征含义为研究对象,从圆明园的物质文化入手,探究其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作者简介

  于涌,现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人文地理博士生。主要参与编写《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旅游规划的艺术——地方文脉原理及应用》,《沧海桑田——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渐变与突变》,《中国传统地理学》等书。

目录

总序
前言: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圆明园
第一章 东方梦幻园林的杰作
1.1 圆明园--解读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
1.2 西方文学巨匠雨果笔下世界文明史上的两类艺术奇迹
1.3 圆明园--中华文化兴衰的一面镜子
1.4 圆明园文化的三个层次
1.5 圆明园名字中“圆明”的由来
1.6 圆明园建设规划的整体思想

第二章 自然环境:九州四海俱包罗其中
2.1 圆明园的选址与兴建
2.2 圆明园自然环境的文化意象:九州大一统的天下观
2.3 圆明园自然环境的外局
2.3.1 太行山、军都山交会的”龙脉入首”位置
2.3.2 香山、玉泉山、万寿山的”三山”龙脉
2.3.3 万泉河水系水源和玉泉山水系水源
2.3.4 阴阳结合、山水相交的丘陵前沿
2.4 圆明园山水形态的内局
2.4.1 圆明园内的山形地豹是中国地理大势的缩影
2.4.2 圆明园内的河流水系是中国江河的象征
2.4.3 前湖、后湖、福海等水景,有着裨海、瀛海和东海的影子

第三章 九州清晏为中心的九宫八卦布局
3.1 九宫八卦:中国建筑时空结合的宇宙观
3.2 正南离宫--正大光明
3.3 东南巽宫--镂月开云
3.4 东方震宫--天然图画
3.5 东北艮宫--碧桐书院
3.6 正北坎宫(一白水星)--慈云普护,上下天光
3.6.1 慈云普护:天一生水,慈孝生福
3.6.2 上下天光:天一生水,水天一色
3.7 西北乾宫--万方安和,杏花春馆
3.7.1 四方宁静的”万方安和”
3.7.2 龙脉入首的”杏花春馆”
3.8 西方兑宫--坦坦荡荡,菇古涵今
3.8.1 凿池观鱼乐的”坦坦荡荡”
3.8.2 荟萃古今智慧的”菇古涵今”
3.9 西南坤宫--长春仙馆

第四章 天上的星空在圆明园内的投影
4.1 天上星象的神话
4.1.1 四象和二十八宿
4.1.2 紫微垣
4.1.3 太微垣
4.1.4 天市垣
4.2 九州清晏--帝王居住的紫微皇极
4.3 勤政亲贤--处理政务的太微垣
4.4 坐石临流--与民同乐的天市垣
4.4.1 ”上应牵牛之宿”的兰亭
4.4.2 与民同乐的”同乐园”
4.4.3 天上的街市--皇家宫市买卖街
4.4.4 佛城”舍卫城”
4.5 连接神州大地与大瀛海的”曲院风荷”
4.6 向织女乞巧的”西峰秀色”
4.7 侍卫习练武艺的”山高水长”
4.8 皇子读书的”洞天深处”
4.9 大宫门--”地气纳天光”的规划设计方法

第五章 众山之祖的昆仑山龙脉--圆明园精神信仰的山峰
5.1 两大系统的神话
5.2 昆仑山和龙脉的故事
5.3 圆明园内的昆仑山龙脉文化意象
5.4 紫碧山房--西王母的蟠桃园
5.5 龙脉上的祖山--鸿慈永祜
5.6 太阳和月亮居住的地方--日天琳宇和月地云居
5.6.1 ”佛楼”日天琳宇
5.6.2 ”清静地”月地云居
5.7 武陵春色--人间的世外仙境
5.8 汇芳书院--不是集仙是集贤
5.9 濂溪乐处--思过自省的人间仙境

第六章 ”天地一壶中”的蓬莱仙境
6.1 ”蓬莱仙山”和”壶中天地”的神话
6.2 蓬莱景区的文化意象
6.3 方壶胜境:亦真亦幻的壶天仙境
6.4 ”一池三山”的”蓬岛瑶台”
6.5 沧海月明的”平湖秋月”
6.6 廓然大公:亦道亦儒的神仙福地
6.7 望瀛洲的”澡身浴德”
6.8 供奉碧霞元君的”夹镜鸣琴”
6.9 炼丹之处”别有洞天”
6.10 赏云之处”接秀山房”0

第七章 ”农心立人,耕读立行”的农业文化
7.1 多稼如云:皇帝的观稼所
7.2 鱼跃鸢飞:”万物静观皆自得”
7.3 北远山村:王维的《辋川图》
7.4 ”田字房”澹泊宁静
7.5 稻香胜兰香的”映水兰香”
7.6 最早的西洋水法--水木明瑟

第八章 大洋彼岸的西方世界
8.1 大九州和小九州的文化意象:”四海之内皆兄弟”
8.2 长春园的西洋楼:中国的凡尔赛宫
8.3 黄花阵和谐奇趣
8.3.1 迷宫黄花阵
8.3.2 谐奇趣
8.4 方外观
8.5 海晏堂
8.5.1 海晏堂的设计
8.5.2 十二生肖和中华宇宙观
8.6 远瀛观,大水法和观水法
8.7 线法山、方河和线法墙
8.8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山东德平县知县张钟子等查看圆明园风水启
附录2:圆明园全景图
总跋

前言/序言


《古韵残章:一段尘封的皇家秘史》 时光的尘埃掩埋了多少曾经的繁华与哀愁,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篇章,如同被遗忘的珍珠,散发着幽深的光芒,等待着有心人去发掘。本书《古韵残章:一段尘封的皇家秘史》便是一次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望,聚焦于大清帝国一个鲜为人知的角落,揭示一段隐藏在宫廷深处,关乎权力、爱情与命运的缠绵故事。 我们并非直接描摹恢弘的建筑或浩瀚的园林,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塑造历史的个体。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身处权力漩涡中心的皇室宗亲,他的身份显赫,却也肩负着不为人知的压力与羁绊。他身处帝王之家,自幼便被卷入一场场暗流涌动的政治博弈之中。他聪明、敏锐,却也怀揣着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真挚情感的追求。 故事的起点,定格在一次偶然的邂逅。他与一位出身寒门的女子相遇,这位女子并非出身名门望族,却拥有一颗玲珑剔透的心和非凡的才情。她的出现,如同一缕清风,吹散了他心头的阴霾,为他冰冷的生活注入了一丝暖意。他们的爱情,如同禁忌的花朵,在森严的宫廷礼教中悄然绽放,又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饱受摧残。 本书深入刻画了主人公在内忧外患夹击下的挣扎。一方面,他必须周旋于朝堂之上,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应对来自皇权、外戚以及其他皇子们的挑战;另一方面,他内心的情感纠葛,也让他备受煎熬。他深知,他的身份决定了他无法拥有普通人的爱情,他的选择将牵动着家族的命运,甚至可能影响国家的走向。 我们并非仅仅讲述一个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而是通过主人公的个人经历,折射出那个时代皇室生活的真实图景。书中细致地描绘了宫廷的等级森严、礼仪繁琐,以及那些隐藏在华丽服饰与精致妆容下的暗潮汹涌。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权臣,那些在历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在这本书中,都将以更鲜活、更具人性的姿态出现,他们的对话、他们的眼神、他们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可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 为了真实还原那个时代的生活细节,本书在史料考证上下足了功夫。从服饰、饮食,到建筑风格、生活习俗,都力求精准。书中涉及的皇室典籍、宫廷奏折、文人墨客的笔记,都经过细致的比对与筛选,确保每一个细节都有据可查。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具体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年代,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书中并非只有悲情的色彩,也有对人性的光辉的描绘。在绝境中,主人公与他的知己之间的相互扶持,在黑暗中,他们对理想的坚持,都展现了生命中最动人的力量。我们也探讨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挣扎与抗争,她们的智慧与坚韧,同样是历史长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韵残章:一段尘封的皇家秘史》旨在让读者看到历史的另一面——不只是宏大的事件,更是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个体命运。它是一曲关于爱、关于牺牲、关于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个体,在历史的深处回响的挽歌。它邀请您一同走进那段尘封的时光,倾听那些关于皇家秘辛的低语,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悲欢离合。这本书,将为您呈现一段不为外人所知的,关于心与城的交织,关于情与义的抉择,关于一个时代,最柔软也最坚韧的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移天缩地到君怀:圆明园文化透视》这个书名,带着一种古典的浪漫与历史的厚重,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移天缩地”,宛如一个神奇的咒语,承诺着将世间万物浓缩于一园之中;“到君怀”,则似乎点明了这园林所寄托的情感与意义。圆明园,一个曾经辉煌过,又遭受重创的名字,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一直对它充满敬畏,也充满了遗憾。这本书的副标题“圆明园文化透视”,预示着它将带领我们深入探索圆明园的文化内涵,这正是我所渴望的。我期待书中能够不仅仅是介绍圆明园的建筑格局和园林景致,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例如,圆明园是如何在设计上体现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它又是如何融合了中西方多种建筑风格,成为了当时世界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我对书中关于圆明园作为当时政治、文化、艺术中心的角色,以及它在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的作用的解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扎实的史料考证和生动的文字描写,为我们还原圆明园当年的盛况,让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份曾经的辉煌与繁荣。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物质的损失,更是文化传承的中断,它所留下的,不仅仅是断壁残垣,更是对我们民族反思与启示。这本书,无疑是我了解圆明园,理解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指引。

评分

《移天缩地到君怀:圆明园文化透视》这个书名,自带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力,它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宏伟壮丽的景象。“移天缩地”,仿佛是一种能够将天地精华浓缩的法术,将最美的景致、最珍贵的收藏都汇聚于一处;“到君怀”,则透露着一种归属感与情感的寄托,仿佛这园林是为某位“君”量身打造,寄托着无限的情意。圆明园,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辉煌与毁灭,都深深地牵动着人们的心。我一直觉得,我们对圆明园的了解,往往停留在历史课本上的模糊印象,或是对那段被毁的悲痛回忆。然而,它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巅峰之作,其文化内涵绝不仅仅于此。这本书的副标题“圆明园文化透视”,则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我期待能够深入地了解这座曾经的辉煌。我希望书中能够详尽地介绍圆明园在建筑、园林、艺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独特之处。例如,它在空间布局上是如何体现“步移景异”的中国传统园林美学?那些精妙绝伦的建筑,如西洋楼,又是如何巧妙地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风格,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特色?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生动翔实的语言,带领我“亲身”游历圆明园,感受那里的亭台楼阁、湖光山色,甚至是那些已经消失的奇珍异宝。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圆明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皇家花园,它更是那个时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它所承载的,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以及与世界文明互鉴的历史印记。

评分

这本《移天缩地到君怀:圆明园文化透视》从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不仅仅是因为它那充满诗意的名字,更是因为它承诺要带领我们深入探究圆明园的文化。圆明园,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处遗址,它更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一个缩影,承载着太多沉重的记忆。然而,在历史的伤痛之外,它曾经的辉煌也同样令人神往。我一直觉得,我们对圆明园的了解,更多地停留在“被毁”这个层面,对其作为一座伟大的皇家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挖掘得还不够深入。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重新认识圆明园。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那些曾经的亭台楼阁之间,细致地讲解每一处建筑的设计理念,每一株植物的匠心栽种,甚至每一块石头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够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描述,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圆明园所代表的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比如,它在当时是如何集结了最顶尖的工匠和艺术家,如何汇聚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这些背后所反映出的统治者的审美情趣、政治考量,以及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我希望书中能有生动的文字,将那些已经消失的景致描绘得活灵活现,让我们能够想象出当年的盛况,感受到那份曾经的恢弘与精致。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圆明园的文化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的物质存在,更在于它所承载的、那些与历史、与民族情感紧密相连的无形财富。

评分

初见《移天缩地到君怀:圆明园文化透视》这个书名,便被它所蕴含的意境深深吸引。 “移天缩地”四个字,带着一股磅礴大气,仿佛能将天地万物之精华收罗于园中;而“到君怀”三个字,又流露出一种深情与归属,让人不禁猜想这“君怀”所指,是帝王的胸襟,还是故土的情怀。圆明园,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太多复杂的印记,它既是辉煌的象征,也是伤痛的烙印。然而,我始终相信,在历史的伤痕之下,它本身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价值。这本书的副标题“圆明园文化透视”,让我看到了作者想要深入挖掘圆明园文化内涵的决心,这也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我期待书中能够不仅仅是描绘圆明园曾经的壮丽景象,而是能够深入剖析其在建筑、园林、艺术、哲学等各个层面的独特之处。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圆明园在设计理念上是如何体现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如何将“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入园林景致之中?我对那些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精巧构思,比如如何利用水系、山石、植物来营造出变幻无穷的景致,以及如何将中西方不同的建筑风格巧妙地融合,从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西洋楼”等内容,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我希望作者能够运用严谨的学术研究,结合生动形象的笔触,为我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圆明园,让我能够理解它为何能够成为清朝盛世的代表,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又何其深远。这本书,无疑是我重新认识圆明园,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精髓的一次绝佳机会。

评分

当我看到《移天缩地到君怀:圆明园文化透视》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瞬间涌现出无数关于圆明园的画面。想象着“移天缩地”所能带来的震撼,仿佛可以将整个天地精华浓缩其中,而“到君怀”,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深情,让人不禁思考,这“君怀”又指的是什么?是帝王的胸襟,还是故土的眷恋?这本书的副标题“圆明园文化透视”,更是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信心,它承诺要从一个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解读这座曾经辉煌的园林。我一直觉得,圆明园不仅仅是建筑和景观的堆砌,它更是凝聚了那个时代中国最高的造园艺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对圆明园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怎样的细致解读?例如,对于那些已经消失的西洋楼,作者会如何运用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尽可能地还原它们的真实面貌?那些精美的雕塑、喷泉、铜像,它们的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又有着怎样的独到之处?我期待书中能够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细节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面前,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圆明园在清代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不仅仅是皇帝的夏宫,更是当时政治决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书中是否会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宫廷秘密,或者关于帝王生活起居的细节?它是否会讲述那些在圆明园里发生的,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我对这些能够串联起历史脉络的细节充满期待,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圆明园,理解它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移天缩地到君怀:圆明园文化透视》,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光看书名就足够让人心生好奇。 “移天缩地”这四个字,带着一股浓浓的浪漫主义色彩,仿佛能穿越时空,将那些曾经辉煌的场景重新展现在眼前。而“到君怀”三个字,又似乎暗含着一种深情,一种对故土、对历史的眷恋与追忆。圆明园,这个曾经的万园之园,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故事,有辉煌的过往,也有破碎的伤痛。我一直对这段历史充满敬意,也充满了遗憾。这本书的副标题“圆明园文化透视”,则直接点明了它的核心内容。我期待它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深入剖析圆明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不仅仅是建筑风格、园林艺术,更希望能挖掘出隐藏在那些断壁残垣背后的生活百态、思想观念、甚至是宫廷政治的细微之处。是不是会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宫廷趣事?会不会揭示那些文人墨客在园中留下的诗篇墨迹?又或者,书中会如何描绘那个时代帝王将相的日常起居,以及他们对这片人间仙境的独特情怀?我甚至猜想,作者是否会尝试去还原那些已经湮灭的奇珍异宝,让它们在文字中重新闪耀光芒。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满足我对圆明园的好奇心,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仿佛能够透过书页,与那个遥远的时代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探寻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真相,去感受那份曾经的荣耀与失落,去理解“移天缩地到君怀”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评分

刚看到《移天缩地到君怀:圆明园文化透视》这本书的标题,就立刻被它吸引住了。“移天缩地”这四个字,勾勒出一幅宏大而又精妙的画面,仿佛能够将自然万象尽收园中,创造出人间仙境;而“到君怀”,则传递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人文的关怀,让人联想到那段逝去的辉煌。圆明园,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情感。我一直觉得,我们对圆明园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历史课本上的片段,或是对那段被焚毁的伤痛的追忆。然而,它曾经作为清朝盛世的标志,其文化价值绝对不仅仅于此。这本书的副标题“圆明园文化透视”,让我看到了作者的野心,也让我看到了我一直以来想要探究的深度。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从建筑、园林、艺术、哲学等多个维度,对圆明园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那些已经消失的西洋楼,它们的设计理念是如何体现中西合璧的风格,又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被建造起来的?那些精妙绝伦的喷泉、雕塑、铜器,它们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工艺和文化寓意?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实的考证,生动的描绘,让我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重新领略圆明园当年的风采。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圆明园在那个时代,是如何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融的载体,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帝王的喜好,更是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深入了解圆明园,理解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绝佳机会。

评分

读完《移天缩地到君怀:圆明园文化透视》的目录,我的内心就充满了期待,书名本身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力,仿佛能将我们带回那个辉煌的年代,置身于昔日圆明园的壮丽景色之中。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皇家园林情有独钟,而圆明园,作为其中的集大成者,更是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这本书的副标题“圆明园文化透视”,让我看到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圆明园的历史,而是要深入地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剖析。这正是我一直渴望了解的。我希望作者能够带领我,不仅仅是看到那些断壁残垣,更能感受到它们曾经的生机与活力。例如,在书中,我是否能看到关于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是如何融合了中西方多种元素,它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又是如何渗透在园林的布局和设计之中?我对那些关于“西洋楼”的描述尤其感兴趣,它们是如何在清朝的宫廷中出现的?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被建造起来的?这些问题,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我更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圆明园作为当时政治、文化、艺术中心的角色。在那个时代,它不仅仅是一个帝王的休憩之所,更是无数文人墨客挥洒才情的舞台,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窗口。书中是否会描绘那些发生在园中的重要历史事件,那些帝王与臣子、嫔妃之间的故事?是否会引经据典,讲述圆明园如何成为当时文化潮流的引领者,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审美和生活方式?我对这些深层的文化解读充满渴望,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圆明园的书,更是一部关于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

评分

《移天缩地到君怀:圆明园文化透视》这个书名,自带一种古朴而又深沉的韵味,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探寻其背后的故事。“移天缩地”,仿佛预示着一种超凡的技艺,一种将天地之美尽收园中的宏伟构想;而“到君怀”,又蕴含着一种亲切而又尊贵的情感,似乎是这园林最终的归属与目的。我一直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感到骄傲,而圆明园,无疑是其中一座极具代表性的高峰。这本书的副标题“圆明园文化透视”,明确地指出了它的研究方向,我期待它能够超越简单的景观介绍,深入挖掘这座园林所承载的文化密码。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圆明园在设计理念上是如何体现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例如,它在空间布局、山水营造、植物选择等方面,是否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理念,或者对道家、儒家思想的某种体现?我对书中关于圆明园如何融合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造园技艺,形成其独特风格的解读充满兴趣。它是否会详细介绍那些精巧绝伦的水利系统,那些令人惊叹的建筑工艺,以及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是如何被搜罗至此?我希望作者能够运用扎实的学术功底,结合生动的历史细节,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让我们能够理解圆明园为何被称为“万园之园”,它在当时究竟代表着怎样的审美高度和文化影响力。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遗迹的了解,更是对中华民族在某个时期艺术造诣和文化自信的一次深刻回望。

评分

当我的目光落在《移天缩地到君怀:圆明园文化透视》这几个字上时,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油然而生。“移天缩地”四个字,带着一种磅礴的气势,仿佛能将宇宙间的精华凝聚于一处;“到君怀”,则又流露出一丝温情与归属感,让人不禁遐想它所承载的独特情感。圆明园,这个名字本身就饱含着历史的沧桑与曾经的荣耀。我一直认为,它不仅仅是一座皇家园林,更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巅峰之作,是那个时代文化、科技、艺术的集大成者。这本书的副标题“圆明园文化透视”,点明了它的核心价值,让我对它寄予厚望。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圆明园建筑和园林景观的描述,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基因。例如,圆明园的设计是如何体现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的理念?它在空间布局、意境营造上,又有哪些独到之处,能够达到“移天缩地”的效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圆明园如何融合中西方建筑风格、园林艺术的解读充满兴趣。那些精美的西洋楼,是如何在东方这片土地上绽放出异域的风情?它们又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开放与包容?我希望作者能够运用严谨的学术研究,辅以生动形象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一个立体的、鲜活的圆明园,让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它为何能够成为“万园之园”,它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又何其深远。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精髓的绝佳途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