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精选历代碑帖:王羲之兰亭序三种

西泠印社精选历代碑帖:王羲之兰亭序三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振濂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碑帖
  • 王羲之
  • 兰亭序
  • 西泠印社
  • 书法临摹
  • 中国书法
  • 书法作品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
ISBN:97875508009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80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泠印社精选历代碑帖:王羲之兰亭序三种》为西泠印社精选历代碑帖丛书之一,本贴收录了王羲之兰亭序三种碑帖,本贴价格适当,阅读临摹方便,适于广大的普及型读者购买使用。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瀚海撷珍:历代名家法帖钩沉 本书精选自中国书法史上享有盛誉的历代碑帖精品,旨在为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入的古代墨迹鉴赏与临习范本。全书涵盖了从篆、隶、楷、行到草等主要书体中,最具代表性、艺术价值最高的碑刻与墨迹,力求展现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与流变轨迹。 本书的编纂秉持“源流清晰、精选权威”的原则,收录的作品均经过严格考证,确保了其历史性和艺术性的可靠性。我们深知,每一件碑帖都是那个时代文化精神的载体,是书家心手相应的独特物证。因此,本书不仅仅是字帖的汇编,更是一部微型的中国书法史的视觉呈现。 第一辑:先秦与秦汉的古朴之风 本辑聚焦于汉字体系确立初期的书风,展现了从符号到成熟书体的演变历程。 甲骨文与金文钩摹:选取殷墟出土的经典甲骨文卜辞拓片,以及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重点呈现了商代卜辞的朴拙与稚拙之美,以及周代金文(如毛公鼎、大盂鼎等)的雄浑庄重与笔画的肥厚内敛。通过细致的勾摹,力求还原铸刻时的力度与刀法痕迹,使学习者能够体会“铸就”的笔意。 篆书的规范与流变:重点收录了秦代小篆的代表作,如《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的精选部分,解析李斯规范六国文字的严谨结构与圆转流畅。同时,也收入了对篆书产生深远影响的“碑学”先声——如战国时期的石鼓文局部,探讨其古奥的笔意与遒劲的线条。 第二辑:隶书的嬗变与成熟 隶书,作为汉代最主要的书体,标志着汉字由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的关键阶段。本辑内容丰富,展示了隶书从早期朴拙到成熟的“蚕头燕尾”的演变过程。 简牍与帛书的灵动:精选了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中的篇章,展现了隶书在实用文书中的快速与洒脱,笔法上尚未完全定型,更显古朴自然。 汉碑的磅礴气势:系统收录了东汉隶书的巅峰之作。包括《乙瑛碑》、《曹全碑》、《礼器碑》等标志性作品的精选章节。对于《曹全碑》,我们侧重其秀逸工整,飘逸洒脱的风格;对于《乙瑛碑》,则着重展现其端庄典雅,方峻有力的法度。此外,还收录了如《石门颂》这类早期隶书的古拙与奇崛,探讨其“魏晋风度”的雏形。 第三辑:楷书的定型与高峰 楷书的形成,是书法史上一次重大的结构革命。本辑旨在展示楷书从隶楷过渡到魏晋定型,再到唐代鼎盛的完整脉络。 魏碑的骨力内蕴:选取了北魏时期的代表性碑刻,如《龙门二十品》(重点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几品,如《莲蕊洞题记》)、《郑文公碑》的经典部分。魏碑以其方峻的笔势、雄强的骨力、拙朴的韵致,为后世楷书的“拙”与“力”奠定了基础。 唐楷的法度森严:本辑的核心内容。我们力求呈现“楷书四大家”的鲜明个性与最高成就。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险劲瘦硬、法度森严;《化度寺碑》的清劲秀拔。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温润含蓄、遒媚秀逸。 褚遂良:《同州三藏圣教序碑》的疏朗空灵、笔势险绝。 颜真卿:选取《多宝塔碑》的端庄丰腴,以及《颜氏家庙碑》的浑厚博大,体现颜体的“忠义之气”。 柳公权:收录《玄秘塔碑》的骨力洞开、笔画劲挺,展现“颜筋柳骨”的另一极。 第四辑:行书的流便与意趣 行书被誉为“最富抒情性的书体”,它介于楷书的规整与草书的奔放之间,最能体现书家的性情与学养。 二王气韵:本辑的核心集中在晋代“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行书神韵。由于原迹多已失传,本书主要依据唐代精良的摹本或刻本进行勾摹,如《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的局部,力求展现其“天然去雕饰”的境界。并辅以王献之的《中秋帖》的欹侧多姿。 唐代行书的风格拓展:收入了唐代名家的行书代表作,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的悲怆激越与点画的饱满跌宕;苏味道的《苏轼集字圣教序》(作为后人对晋韵唐法的融合参考),体现行书在抒情性和规范性之间的完美平衡。 第五辑:草书的浪漫与奔放 草书是书法艺术中最为自由奔放的体裁,它要求极高的法度和极强的表现力。 章草与今草的衔接:简要呈现了汉代章草(如《急就篇》的某些片段)如何向今草演变。 今草的巅峰对决:重点收录了唐代草书的宏伟气象。包括了张旭的“颠张”(侧重其意态的跌宕起伏)、怀素的“狂素”(侧重其线条的飞动与气势的连绵不绝,如《自叙帖》的精选部分)。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细致勾摹,引导学习者体会草书“笔断意连”的内在逻辑,而非单纯的笔画速写。 装帧与工艺说明 本书采用高精度影写技术,并严格按照原碑帖的尺寸比例进行局部放大或缩小,以确保学习者能够清晰观察到笔画的起承转合、墨色的枯湿浓淡(在拓片版本中体现为线条的丰瘦)。全书配有详尽的书体源流介绍和碑帖考证说明,帮助读者在临习的同时,建立起对中国书法史的宏观认知。 本书特色: 1. 体例严谨:按书体流派和时代顺序编排,脉络清晰。 2. 选本权威:避免收录争议较大或流传模糊的碎片信息,以确保学习方向的纯正。 3. 释文精校:所有碑文均附有准确的释文对照,方便读者理解内容,辅助书写。 本书面向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兴趣,致力于钻研古代碑帖、提升个人书法修养的同道中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西泠印社精选历代碑帖:王羲之兰亭序三种》,光是书名就带着一股子厚重的历史和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光是想象它捧在手里的触感,就觉得这绝非等闲之物。我一直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抱有深深的敬意,尤其是王羲之这位“书圣”,他的《兰亭序》简直就是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然而,真正能接触到原作的机会是凤毛麟角,大多时候我们只能通过拓本、影印本来窥其堂奥。因此,当看到西泠印社这样权威的机构出品的精选本时,我的期待值瞬间拉满。我特别好奇,这次收录的三种不同版本,究竟是侧重于哪几个流传有序、艺术价值极高的拓本?是宋拓的精细入微,还是明代的浑厚有力?每一页的影印质量如何,能否清晰地展现出笔墨的枯湿浓淡、提按顿挫,乃至纸张和印泥本身的肌理变化?毕竟,对于行书的精髓而言,那种“韵”和“气”往往藏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之中,一个模糊的边缘,一处墨色的洇开,都可能蕴含着后人难以企及的笔法奥秘。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那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仿佛能感受到羲之先生当年在修禊雅集上,一挥而就时的那份酣畅淋漓与超然物外。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临摹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扇通往魏晋风度的精神之窗。

评分

说实话,我买碑帖,最看重的往往是导读和注释的深度与广度。光是把字印出来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兰亭序》这种被后世无数人揣摩、争议的文本,没有权威的解读作为支撑,读者很容易陷入盲目的模仿,甚至误入歧途。我希望能看到对于这“三种”版本的详细考证。它们分别是哪个时期的拓本?在书法史上各自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比如,有没有涉及到著名的“神龙本”或者“虞版”的对比分析?如果能有资深的碑帖鉴定专家撰写导论,梳理出它们之间的传承脉络、风格差异,那就太棒了。这些背景知识,能帮助我从“看热闹”的层面跃升到“看门道”的层次。仅仅模仿字形是学不到王羲之的精髓的,他的伟大在于对笔势的驾驭和整体结构的把控。因此,书中对笔法的具体讲解,比如起笔的回锋、行笔的侧锋运用,以及收笔的藏锋处理,能否有图文并茂的细致拆解,而不是空泛的赞美之词?只有扎实的理论支撑,才能让临习事半功倍。

评分

这本书能由西泠印社这样的金字招牌来出版,我想它在收录的“精选”标准上,必然是经过了极其严苛的筛选。然而,即使是精选,也会涉及到取舍。我非常好奇,这“三种”版本各自代表了王羲之在不同时期或者不同创作状态下的面貌。比如,有没有可能收录一种被认为是早期、略带隶意、结构较为拘谨的版本,以展现其探索阶段;再配上最负盛名的成熟期版本,展现其圆润遒劲;最后,是否加入了一种风格略异、可能带有“过目帖”痕迹的版本,以供研究者作更深层次的对比分析?这种组合策略,远比简单地收录三件风格相近的拓本更有学术价值。它能帮助读者构建一个立体的、动态的“兰亭序”形象,而不是一个僵化的、符号化的“标准答案”。好的碑帖选本,应该像一位高明的老师,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它如何演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这种层次丰富的阅读体验,让每一个翻阅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无论是对书法技法的理解,还是对艺术史发展的认知,都能有所精进。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实用性部分抱有非常高的期待。对于我们习书者来说,碑帖是用来“用”的,不是用来供奉的。所以,它的开本大小和装订方式直接决定了它是否适合“上案台”。理想情况下,它应该采用对开或者接近原大尺寸的印刷,这样在临摹时,我们才能尽可能地感受到原作的笔势和气场。如果尺寸过小,很多精微之处就会被压缩,临帖时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再者,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应该体现出专业性。是采用单帖一页,还是左右对开,左边是原碑帖影印,右边是清晰的米字格或九宫格临写区域?如果是后者,那无疑大大提升了使用的便利性。我希望打开书本时,它能够平整地摊开,不需要用手死死按住书脊,这在练习长卷类的作品时尤其重要。毕竟,在挥毫泼墨时,你可不想被一本不合作的书籍分散了所有的注意力,导致前功尽弃。这本书的“手感”和“可用性”,是衡量它是否能成为案头常备良伴的关键指标。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与碑帖打交道的“老油条”,我对书籍的装帧和纸张的选择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本书的定位显然是高端收藏与专业学习并重,所以,我非常关注它在物理层面的处理。首先,装帧是否结实耐用?碑帖是需要反复翻阅、甚至需要铺平对照的物件,如果装订不佳,几下就会散架,那真是暴殄天物。其次,纸张的选取至关重要。用于影印古代墨迹或拓本,纸张的白度、厚度以及吸墨性都需要恰到好处。太亮的纸会削弱墨色的古朴感,太薄则容易透墨,影响阅读体验。我期望它使用的是那种带有微微米黄调、质感细腻、厚实又不失韧性的纸张,这样才能更好地衬托出碑帖的古朴韵味。更进一步说,如果印厂在复制那些细微的“飞白”和“涨墨”效果时,能做到最大限度的还原,那简直是匠心独运了。我希望拿起来的时候,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而不是轻飘飘的印刷品感觉。阅读碑帖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对古人制作工艺的致敬过程,每一个细节的考究,都体现了出版社对经典应有的尊重。

评分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评分

很不错的字帖,西泠印社值得信赖

评分

书趣之三,当你为一个问题绞尽脑汁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又或是当你对某一个问题小有心得时,打开一本书,发现已有人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充分的论述。正好搔到你的痒处,正中下怀,喜乐不禁。于是一切都已明了,一切付出的辛劳都有了回报。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是什么也换不去的。

评分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

评分

书趣之四,当你看了一本好书,被它的内容所征服,在你与朋友交流时侃侃而谈,书中的妙语一句句往外跳。朋友们瞪着钦羡的目光:“士别三日,可得刮目相看啊!”只有你知道,这是看了书的缘故。小小的虚荣心再次被满足。读书好不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评分

每个字都是有生命的,在这里就能看到。

评分

虽然便宜,印刷质量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