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国高校精品音乐教材:理解后调性音乐

当代外国高校精品音乐教材:理解后调性音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罗伊格-弗朗科利 著,杜晓十,檀革胜 译
图书标签:
  • 音乐教材
  • 后调性音乐
  • 音乐理论
  • 高等教育
  • 音乐分析
  • 当代音乐
  • 和声学
  • 作曲
  • 音乐史
  • 西方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4235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49128
品牌:人民音乐出版社(PEOPLE’S MUSIC PIBLISHING HOUSE)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当代外国高校精品音乐教材:理解后调性音乐》是一本有关分析、理论和20世纪后调性音乐作曲方法的教科书。虽然《当代外国高校精品音乐教材:理解后调性音乐》主要是为本科生或研究生编写的关于20世纪音乐的分析教程,但由于在每章结尾处都包含大量作曲练习(对应该章分析示例的模仿练习),因此本书也可以作为作曲学生的教科书。
正如书名所揭示的,本书重点强调的是“理解”和“音乐”两个方面。此外,本书的书名还对作品研究的范围做了清晰的界定:只包括后调性音乐。因此,尽管调性音乐(基于功能和声调性及其扩展的音乐)在20世纪仍然被创作(而且在21世纪仍有作曲家在创作这样的音乐),但本书却不会对此进行研究。下面,让我们来了解本书的几个关键点。

作者简介

米盖尔,A,罗伊格-弗朗科利(Miguel A,Roig - Francoli),祖籍西班牙,在西班牙马德里皇家高等音乐学院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获作曲专业学位,在印第安纳大学获音乐理论哲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理论教授,并在伊萨卡学院、北伊利诺伊大学、印第安纳大学、伊斯特曼音乐学院等校任教。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作曲理论与实践、利盖蒂的音乐、后调性音乐的广义一致性、音乐理论教学法等。罗伊格-弗朗科利出版的专著包括《音乐背景下的和声学》(Harmony in context)(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2003),并曾在美国及欧洲的许多杂志和百科全书上发表文章和评论。罗伊格-弗朗科利的作品在西班牙(包括八个主要交响乐团和西班牙国家芭蕾舞团)、英国、德国、墨西哥和美国得到广泛上演,并曾接受西班牙国家交响乐团和西班牙广播电视交响乐团的作品委约。他的众多荣誉包括:西班牙国家作曲比赛青年音乐家一等奖(1981)、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作曲家国际论坛二等奖(巴黎,1982)、辛辛那提大学2007年优秀教学奖等。

目录

前言
致谢
导言 二十世纪作曲风格概览
多元的世纪:调性、后调性、无调性及其他风格
风格的万花筒

第一章 音高中心性与动机细胞作曲
自然音组合
五声音阶组合
分析1.1:德彪西《沉没的教堂》,选自《前奏曲》第一册(《谱例集》之1)
分析1.2: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第一部分引子(《谱例集》之4)

第二章 音高中心性与对称
音程循环与八度等分
对称的动机细胞
围绕轴的对称
对称音阶
分析2.1:巴托克《丰收之歌》,选自《44首小提琴二重奏》,(《谱例集》之5)
分析2.2:巴托克《全音音阶》,选自《小宇宙》第五卷(《谱例集》之6)

第三章 音级集合理论概述
基本概念
音级集合:排序与基本关系
音级集合:更多的性能与关系

第四章 无调性音乐分析
无调性音乐分析
分析4.1:威伯恩《五乐章弦乐四重奏》,Op.5,第三乐章(《谱例集》之10)
分析4.2:勋伯格《痛苦与期望》,选自《空中花园之篇》,Op.15,No.7(《谱例集》之11)

第五章 汲取(并重新诠释)过去
分析5.1:斯特拉文斯基《羔羊经》,选自《弥撒》(《谱例集》之13)欣德米特的理论与创作前提
分析5.2:欣德米特《G调间奏曲》,选自《调性游戏》(《谱例集》之14)

第六章 创新未来
艾夫斯与音乐借用
分析6.1:艾夫斯《笼子》(《谱例集》之17)
分析6.2:克劳福德《迪阿风组曲》No.4,第三乐章(《谱例集》之18)

第七章 十二音音乐Ⅰ:导论基本原则
建立一个音列
标记音列形式
建立一个十二音矩阵
不用矩阵确定音列形式
分析7.1:达拉皮科拉《对位练习之二》,选自《安娜莉贝拉的音乐札记》No.5(《谱例集》之19)
分析7.2:达拉皮科拉《四行诗》,选自《安娜莉贝拉的音乐札记》No.Ⅱ(《谱例集》之20)
……
第八章 十二音音乐Ⅱ:不断称和配套
第九章 序列主义:1945年后的发展
第十章 拓展音乐时间性的限制
第十一章 偶然音乐、音响集群及其他
第十二章 过去与未来相遇的地方
第十三章 简约的方法
第十四章 进入十一世纪

前言/序言


《旋律的边界:二十世纪中叶欧洲音乐的转向与探索》 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叶(约1945年至1970年代初)欧洲大陆前沿音乐领域,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社会冲击后,作曲家们如何系统性地解构和重建音乐语言体系的复杂过程。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流派的介绍,而是着重于方法论、哲学思辨以及技术革新在这一关键转型期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部分:战后音乐语境的重塑与批判的继承 第一章:废墟上的和声重建 战后初期,欧洲音乐界普遍弥漫着一种对既有美学规范的深刻反思。本章首先考察了战前第二维也纳乐派(尤其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在纳粹统治期间被贬斥的经历,以及战后如何被视为“纯粹性”和“进步性”的象征而被重新启用。重点分析了以达姆施塔特夏季课程为核心的知识分子群体如何系统性地接纳并激进化了序列主义(Serialism)。 从音高到全面的序列控制: 详细梳理了韦伯恩(Webern)作品被重新发掘的过程,并探讨了如何将序列化的思维从音高扩展至时长、力度、音色等所有音乐要素的尝试。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对巴赫以来西方音乐主体性逻辑的彻底颠覆。 技术理性的局限性: 批判性地审视了早期全面序列主义(Total Serialism)在实践中遭遇的僵局——即过度依赖抽象的数学结构,可能导致音乐表达的“去人性化”和听觉上的同质化。 第二章:新声音的寻找:具体音乐与电子音乐的对立与融合 本部分将焦点转向对声音物质本身的关注,探讨了两种并行的“声音革命”路径——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ète)和纯电子音乐(Elektronische Musik)。 巴黎学派的听觉现实主义: 深入分析了皮埃尔·谢弗(Pierre Schaeffer)和皮埃尔·布列兹(Pierre Henry)在法国广播电台(RTF)的实践。考察了他们如何使用磁带录音技术,将日常环境音(噪音、器乐片段)作为“现成材料”(Objets Sonores)进行编辑、变形与重组,从而挑战了传统记谱法的权威。 科隆学派的电声纯粹性: 对比分析了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在西德广播电台(WDR)的立场。阐述了他们如何坚持完全通过电子振荡器生成的声音,以追求一个“不受现有乐器和演奏技艺局限”的、高度可控的声学世界。 早期电子音乐的哲学根源: 探讨了这些技术转向背后的哲学意图,即如何通过消除传统乐器媒介的文化包袱,实现对“声音本身”的直接把握。 第二部分:结构性解构与非线性叙事 第三章:概率与不确定性:对确定性的反叛 本章聚焦于作曲家们如何主动引入随机性(Chance Operations)来打破作曲家绝对的、威权式的控制,从而引发了音乐结构与听众体验的深刻变化。 约翰·凯奇的东方智慧与西方技术: 详细考察了约翰·凯奇(John Cage)对禅宗哲学的吸收,以及他如何运用《易经》等非决定性方法来决定音高、时值和演奏法。重点分析了《四分三十三秒》(4'33")的意义——它不是沉默,而是将听众自身所处的环境噪音“合法化”为音乐的一部分。 欧洲的“机会音乐”实践: 分析了欧洲作曲家如何将随机性融入更结构化的框架中。例如,探讨了卡蒂亚·科瓦什(Katia Kovač)等人如何使用概率分布模型来指导复杂多声部的展开,这与凯奇的纯粹偶然性有所区别。 第四章:空间、时间与开放形式 二十世纪中叶的音乐不再满足于线性的、预先固定的结构。本章探讨了作曲家们如何通过重新定义音乐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来解放作品。 开放形式(Open Form)与“可选择性”: 深入研究了毛里齐奥·卡吉尔(Maurizio Kagel)和卢西亚诺·贝里奥(Luciano Berio)在作品中引入的“选择权”机制。探讨了作品并非一个固定的“文本”,而是允许演奏者或环境在特定参数范围内进行实时“创作”的“过程”。 声场的再定位: 研究了多声道(Multichannel)音乐和空间化(Spatialization)技术的出现,如何将听众置于声音的中心,打破了传统音乐会厅中由乐谱优先决定的听觉中心。分析了如何使用延迟和环绕技术来创造出流动、不可捕捉的声场。 第三部分:回归与综合:后序列时代的挑战 第五章:回归本体:新声响与复调潜能 随着全面序列主义的耗尽,作曲家开始寻求一条既继承技术严谨性,又能恢复听觉可辨识性的道路。 频谱音乐的萌芽: 考察了早期对泛音列(Overtones)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在法国的格拉泽尔(Gérard Grisey)和拉索(Tristan Murail)的前身研究。这是一种从“音高关系”转向“音色结构”的视角转变。 新新古典主义的隐秘回归: 分析了少数作曲家如何试图将严谨的序列方法与清晰的听觉结构相结合,例如在特定织体中对和声密度和节奏模式的控制,以期恢复某种程度的“听觉可进入性”。 第六章:符号学与演奏的剧场化 最后,本章关注音乐作品如何超越纯粹的声波,成为一种包含视觉、符号和表演的综合艺术形式。 演奏的悖论: 探讨了演奏者如何从被动的诠释者转变为作品意义的共同建构者。分析了那些要求极端表演技巧或涉及非传统“演奏”行为的作品,及其对传统音乐家身份的挑战。 符号学的解读: 考察了作曲家如何使用高度复杂的记谱法(如图形记谱法、指示性符号)来引导听众和演奏者对作品进行多层次的意义建构,预示着更注重文本与符号解析的未来趋势。 总结: 本书描绘了二十世纪中叶欧洲音乐如何经历了一场从调性中心到序列化、再到概率论和空间化的彻底结构重组。它不是一本普及读物,而是对特定时期内,作曲家们如何以近乎科学实验的精神,探索音乐语言边界的深刻思想史考察。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业余的音乐爱好者,我平时喜欢听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也偶尔尝试自己编曲。最近听了一些比较现代的管弦乐作品,感觉里面的和声非常丰富,但也很有挑战性,不像传统的古典音乐那样容易辨认。我想了解一下,这些音乐背后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听感。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很专业,但“理解后调性音乐”这个标题又让我觉得它有可能解答我的疑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相对易懂的语言,为我这样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人解释清楚后调性音乐的概念,并且能有一些简单的练习或者示例,让我能够尝试着去运用这些理论,即使只是在简单的旋律编排上,也能有所收获。

评分

我是一名音乐教师,平时需要为学生讲解各种音乐风格的理论知识。近年来,后调性音乐在很多当代音乐创作中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电影配乐、游戏音乐,还是流行音乐的进阶创作,都离不开对这些理论的理解。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权威且全面的教材,能够系统地介绍后调性音乐的核心概念,并能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分析方法。我特别希望这本书在讲解过程中,能够兼顾音乐的艺术性和学术性,既有严谨的理论支撑,又能体现出音乐的美感和表现力。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在后调性音乐创作上的探索,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那将对我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有极大的帮助。

评分

最近对一些二十世纪初和中期的作曲家,比如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等人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发现他们的音乐在和声和旋律的处理上,已经开始打破传统的调性束缚,但又并非完全随机。我一直在尝试理解他们是如何构建这些“非传统”的和声,以及这些和声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我听说后调性音乐这个概念,觉得它可能正是我所需要的钥匙。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后调性音乐的各种技术和理论,例如十二音体系、集合理论等,并能提供具体的音乐片段进行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这些大师们是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创造出如此独特和迷人的音乐。

评分

这本书我之前就有关注,一直想找一本既能系统梳理后调性音乐理论,又具备一定实践指导性的教材。我尝试过几本国内编写的教材,总觉得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浅显,对于我这种想要深入理解和应用到创作中的读者来说,总有些隔靴搔痒的感觉。特别是在和声的运用上,感觉很多时候停留在基础的七和弦、九和弦,对于更复杂的调式、音高集合、集合理论等概念一直没有得到一个清晰的解释,更别说如何在实际创作中灵活运用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填补这个空白,提供一套从概念到实际操作的完整框架,让我能够真正掌握后调性音乐的和声语言,并能独立地进行相关的分析和创作。我尤其期待它在处理不协和音程、复杂和弦结构以及不同调性之间转换的技巧上,能有详细的讲解和示例。

评分

对于我这种刚接触后调性音乐的学生来说,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目前在学习基础的音乐理论,但老师提到的一些概念,比如“全音阶”、“五声音阶”在不同风格中的应用,以及一些更偏向爵士和现代音乐的和声进行,都让我感到有点困惑。我需要一本能够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的教材,能够帮助我建立起清晰的理论认知,并且通过大量的例子来佐证。我很关心这本书在解释一些抽象概念时,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提供一些直观的图示。另外,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经典的后调性音乐作品的分析,哪怕是片段,也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的。毕竟,对于初学者来说,看到实际的例子远比枯燥的文字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评分

很好 值得一看

评分

等学完和声就看这本书

评分

很好

评分

一本理论著作,一本教材,需仔细阅读之后才能作出评价,现在还无话可说。

评分

书的内容是好书,可惜我的书是配送的,结果路上好像受潮了,到手后有些纸张卷卷的。不是很爽啊

评分

好书,有料,学习ing

评分

配货快!!!配货快!!!

评分

质量不错质量不错!!!

评分

好书,有料,学习ing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