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意到这本书是系列中的第一卷,聚焦于“概念结构系统”,这暗示着后续卷册可能会分别深入探讨更具体的应用领域,比如篇章语义、情态或时间概念的认知基础。卷一的重任自然是奠定理论基石,它必须提供一个稳固的、自洽的理论框架,让读者相信,后续的讨论都是建立在一个可靠的基础之上。因此,我最关心的就是这个“系统”的完备性和内部逻辑的一致性。有没有引入全新的、尚未被广泛接受的符号或者操作符来定义这些结构?这个结构系统在处理矛盾信息或歧义时,其自身的修正和调整机制是什么?一个真正强大的认知模型,必须具备一定的“弹性”和“自适应性”,能够解释语言的动态变化。如果它只是一个静态的、教条式的结构蓝图,那么它很快就会被新的语言现象所挑战。我期待它能展现出动态的、流程化的视角,展示概念结构是如何在即时语境中被激活、重组和解构的,而不是一套僵硬的、预先设定好的盒子。
评分读完这套丛书的卷首语,我感受到的首先是一种学术上的雄心壮志,那种试图对整个认知领域进行一次彻底梳理和重构的野心。它的定位显然不是给初学者的入门读物,更像是面向领域内研究者提供一个升级版工具箱。我最关注的是它在处理“范畴化”问题上的立场。认知科学中的范畴理论经历了从古典理论到原型理论,再到最新的认知图式理论的演变,每一个阶段都对语言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我希望这本《概念结构系统》能够在这方面做出实质性的贡献,比如,它是否能解释为什么某些概念边界是模糊的,而另一些却是相对清晰的,而这种差异背后的认知机制是什么?如果它只是重复罗施(Langacker)或莱考夫(Lakoff)的经典观点,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它对当代神经科学和心理语言学最新发现的整合,即认知操作是如何在具体的大脑结构中实现的,理论模型与实际的神经生理学观察之间是否存在可以桥接的路径。如果能提供一些前沿的实证研究佐证,那这本书的学术地位将无可撼动。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里带着“文库(第3辑)”的字样,这本身就透露出一种“精选”和“前沿”的气息,意味着它收录的内容一定是经过了严格的筛选,代表了某一时期内认知语义学领域最高水平的讨论。我个人对其中可能涉及的“结构系统”的建构方法论特别感兴趣。在当代语言学研究中,模型构建的能力越来越重要,一个好的模型不仅能解释已有的现象,还能预测新的现象。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严谨的方法论,指导我们如何从海量的语言数据中提炼出普适性的概念结构原则。会不会有关于“意象图式”(Image Schemas)如何层层嵌套、构成复杂语义网络的新论述?如果作者能够清晰地展示出,从最基础的空间关系(如“容器”、“路径”)到更抽象的社会关系(如“控制”、“连接”),是如何通过一套统一的认知机制被编码和激活的,那么这本书的贡献就不仅仅局限于语义学本身,而是触及了人类心智的普遍性规律。这需要极强的逻辑组织能力和清晰的论证链条,希望作者在这方面没有辜负“文库”的声誉。
评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一本好的学术专著,除了理论上的创新,其写作风格和可读性也至关重要。认知语义学往往因为其高度的抽象性而显得晦涩难懂,大量的术语堆砌和循环论证是许多该领域书籍的通病。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认知语义学(卷1)》在阐释复杂概念时,能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清晰度。它是否使用了大量的图示和类比来帮助读者理解那些抽象的结构关系?尤其是在讨论“概念结构”时,如果能用一些生活化的、易于理解的例子来剖析其运作机制,那将极大地拓宽它的读者群,使其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研究者。毕竟,语言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核心,如果理论不能有效地回到日常的语言使用中去解释我们“为什么这么说”,那么它就容易变成空中楼阁。我希望作者能找到一种平衡,既能保持研究的深度和严格性,又不至于让非专业背景的读者在第一章就被劝退。对学术深度与可及性之间平衡的把握,是衡量一本重要著作的试金石。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让人对它抱有很高的期望,尤其是在语言学研究日渐细分的今天,“认知语义学”这个方向无疑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我个人对语言如何反映并塑造人类思维过程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个“概念结构系统”的提法,似乎暗示着作者试图构建一个非常系统化、甚至可以说是模块化的认知框架,用以解释我们是如何组织和理解意义的。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跨越传统的句法、词汇层面的界限,直接深入到人类心智的底层架构中去。它是不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可以操作的模型,来分析那些看似模糊、难以捉摸的语义现象?比如,我们如何处理隐喻和转喻?这些在传统语义学中常常被简单归类的现象,在认知视角下应该有更深入的解释。如果这本书能够成功地勾勒出一个清晰的认知蓝图,那么对于我们理解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根源,乃至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理解方面的局限,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非常好奇,它是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来支撑其理论框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高度抽象的哲学思辨层面。毕竟,再精妙的理论,也需要通过坚实的经验证据来打磨和验证。
评分一直想看 就买了 但到现在还没看 呵呵 放着看吧 应该不错
评分经典书,还没读。好评。
评分认知语言学的经典之作,认知语言学领域里的圣经.
评分是老师推荐的,有李大师写的导读。
评分非常棒的书籍
评分京东图书运送很快,包装完好
评分好
评分本书是作者Talmy经典巨著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2000 MIT)汉语翻译本出版的序曲,是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2 Vols)的第一部的影印本,书中配有A Comprehensive Guide in Chinese,由 F.Y.Thomas Lee导读。另据悉,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第二卷正在校对,不日出版。
评分对认知语义学很感兴趣,虽然我连一本语言学入门的书都没好好看过,但看认知语义学的介绍,感觉似乎可以让我们这些母语不是英语的人通过技术手段模拟语言在母语人士的大脑中产生的印象和感觉。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回事情,所以就买了一套来学习一下,希望有所收获。语义理论不断翻新,观点各异,学派林立。近年来,认知语义学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认知语义学家的一些主要观点,如语义的经验观、概念观、百科观、原型观、意象图式观、隐喻观、寓比观、象似观以及认知模型和激活理论值得介绍。语义具有动态性、可变性和不确定性。词项空缺的认知研究及主要填补手段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词项空缺р认知的关系及其主要的填补手段,旨在从认知语义学角度解释词项空缺产生的深层原因并找到有效的填补方法.在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已经有数十年历史了,自90年....认知语义学指导下的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创新中文摘要: 语言学的创新理论,深刻地影响着词典的编纂原则与创新实践。本文所指的认知语言学是指狭义的认知语言学,主张人的语言能力与人的一般认知能力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作为语言学界新兴学派,....Lakoff概念隐喻理论补充研究中文摘要: 1980年,Lakoff和Johnson出版了划时代的隐喻理论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它标志着隐喻研究由传统的客观主义到认知主义的转向。随后,其概念隐喻理论风靡认知语言学界和哲学界,....逻辑语义分析方法及应用中文摘要: 逻辑语义学是语义学的一个分支,其概念是用逻辑学方法分析和研究语义问题。随着对人类语言意义的不断研究,逻辑语义学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研究并拓展,形成了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 本文详细....从认知语义角度看英语空间介词的汉中文摘要: 介词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基本的词类,早在传统语法时代就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空间介词,基于人类与外界交互产生的最基本的介词种类,为人类认知抽象概念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因而得到了更多的研究者的青睐....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中文摘要: 词汇文化语义作为各民族语言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在语言学领框架、采用其相关的研究方法对日汉语的垂直轴上的移动动词“アガル”“サル”和“上”“下”进行了对比研究。 本文首先分别考....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中文摘要: 转喻是非常普遍的语言使用现象。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转喻的认知阐释层出不穷。认知语义学一方面揭示了转喻的概念本质,使转喻的研究走出了传统修辞的樊笼。另一方面,人们在惊解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而在导致话语歧解的各种歧义类型中又以词汇歧义最为常见。本研究试图运用语言学理论在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用学的框架中阐释人脑如何对词汇歧义进行自动消解。....从认知角度看Hand和Shou的语义扩展中文摘要: 自传统语言学以来,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语言词义扩展现象的研究就一直是语言研究热点之一。随着认知语义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在“类典型和基本范畴理论”框架下做类似的对比分析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