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丛书:训诂学概论

国学入门丛书:训诂学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齐佩瑢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训诂学
  • 经典文献
  • 文化
  • 历史
  • 语言学
  • 学术
  • 入门
  • 中国传统文化
  • 经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362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799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入门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7
字数:19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古代的典籍文献蕴含着深刻而厚重的哲理,然而,面对经历史长河磨砺而不断演化的文字语义,试图解读它们的现代人难免望而生畏。
  训诂知识,为我们敲开了古代文化的大门,娓娓道来语言文字意义的源流演变,揭示语义问的种种联系,选到训释考证古书诺词含义的实用效能。
  《国学入门丛书:训诂学概论》既展示了训诂学史的基本轮廓,又在众多细小而具体的案例支撑之下,以清新的笔触,形象的描述,比较全面地讨论了训诰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且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

目录

出版说明

第一章 绪说
第一节 何谓训诂学
第二节 训诂的起因
第三节 训诂的效用
第四节 训诂的工具

第二章 训诂的基本概念
第五节 语义和语音
第六节 语义的单位
第七节 语义的演变
第八节 字义的种类

第三章 训诂的施用方术
第九节 音训(上)
第十节 音训(下)
第十一节 义训
第十二节 术语

第四章 训诂的源渊流派
第十三节 实用的训诂学
第十四节 理论的训诂学
第十五节 训诂学的中衰
第十六节 训诂学的复兴

精彩书摘

  《国学入门丛书:训诂学概论》:
  第十三节 实用的训诂学
  《诗》《书》《易》《礼》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几部重要典籍,孔子好而信之,述之,并且用它来说教,作为教诲门徒的课本。所以《论语》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又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又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据太史公所说:“孔子晚喜《易》,韦编三绝。”不过无论他怎样的发愤忘食去为学,他的读经述古,一定不注重字句的训解和推敲,而是注重通编大义的发明和阐扬;他极力劝人学《诗》,因为《诗》是一部雅乐的经典,其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辞“洋洋乎盈耳哉”!《诗》乐的功用,一方面在性情的陶冶和启发,一方面又可通达人情世理,政治教化,而且可以诵赋答对,增多见识,故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人若不学《诗》,将要人情事理皆不通达,故曰:“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对于《书》的态度也是如此的述古以设教,《论语》说:“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又说:“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书》末又有“尧曰:咨尔舜,……”那样的一段文章,颇不类孔子语,或系子张之徒述《书》语而附益之于其后,无论如何,总为孔门所传无疑。孔子既取古昔典籍以垂训设教,当然他所述的义,不必与经义完全相合;而且去古尚近,语文变迁虽已有雅俗之分,但并不怎样悬殊太深,既是不注重字句,自然也用不着什么章句训诂的了。孟子曾主张“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可是他并没有贯彻到底。他的征引《诗》《书》常好断章取义,以为辩说的佐助,例如他说:“《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日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他引《诗》《书》《礼》的时候,大多不加训解,听者就可了然,大概《诗》《书》等六艺已成为当时一般士大夫的普通读物了。不过有时对于难解的古字古言,也间或加以训释,如孟子曰:“《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洚水之为洪水,文凡两见,可见若不加训故,听者是不大明白的。这个如叫训诂家译释起来,一定要说:“洚,洪也。”
  儒家对于经典既重在“述”“说”,那么一般门徒的学习就重在“传”“记”了。传者传也,记者纪也。曾子曰:“传不习乎?”子夏曰:“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孟子》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又:“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又曰:“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传既是述说经义的,故汉人称引,经和传大都不别(参看崔适《春秋复始》);而《论语》、《孝经》也都被称为传(参看翟灏《四书考异》)。传复有传,《汉志》《鲁论》有《传》十九篇,《孝经》有《杂传》四篇,盖传和经乃相对之名,对经为传,对其传习者言则又为经也。《孔子世家》说孔子“序《书传》”;《荀子·大略》称“《国风传》日”,《韩诗外传》亦屡称“《传》日”,《史记·三代世表》褚先生日“《诗传》日”云云;《易》之十翼,《释文》云王肃本系辞下有“传”字,《太史公自序》引之谓之“《易大传》”,“十翼”相传为孔子所作(?);《仪礼·丧服》有记又有传,旧题“子夏传”,虽《经典释文》、唐石经初刻皆作“《丧服经传》”,贾《疏》单行本标题亦无“子夏传”三字,但疏文云“此《传》得为子夏所作。”由此可见或口耳相传,或笔之于简,师师展转传授,均得谓之传也。记者,说文云“疏也”,疋下“一日疋记也”,《广雅》曰:“注纪疏记,识也。”徐氏所谓一一分别记之是也。《公羊》僖二年宫之奇谏语引“记”曰:“唇亡齿寒”,《解诂》云史记也。《韩非·忠孝》引“记”曰:“舜见瞽瞍,其容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
  ……

前言/序言

  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清代学者论学术,将学分为三类:一为义理之学,二为考据之学,三为词章之学。义理之学即哲学,考据之学即史学,词章之学即文学。这是举其大略,详言之,词章之学包括文艺学、文字学、修辞学等。义理、考据、词章之外,尚有经世之学,即政治经济学说,以及军事学、农学、治水之学等。现在已到21世纪,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术研究、参加世界学术论坛;但是对于本国的学术传统亦应具备明确的认识,要正确全面地了解本国的学术传统,对于本国的学术成就有一定的理解。要想在参加世界学术竞争的同时对于本国的学术亦有明确的理解,研究本国的学术史,还是必要的。近百年来,许多学者对于本国学术的成就有较详的论述,写出一些关于国学的著作,这是值得注意的。其中一些学有所成的专家,将自己的所得融会贯通,写成内容深入浅出的小书,方便有兴趣的初学者,是青年学生研究国学很好的入门书。中华书局将这些关于国学的小书汇编为“国学入门丛书”,有助于引起青年对于国学的兴趣,并为有志于研究国学的读者提供了方便,这是值得赞扬的。中华书局编辑部同志邀序于余,于是略述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向读者推荐。
国学入门丛书:训诂学概论 一、 训诂学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 训诂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分支,其根基深植于先秦时期。早期的文字学著作,如《周礼》中的“象胥氏”,已经蕴含了对文字意义的初步解释。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为了阐释各自学说的精义,也必然涉及对前代经典和文献的解读,这为训诂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到了汉代,随着儒学地位的巩固,对经典文本的注解与阐释成为学术研究的重心。刘向、扬雄等人的工作,不仅整理了古籍,更重要的是对字词的音义进行了梳理和考辨,开启了系统的训诂研究。尤其是《说文解字》,许慎以“六书”理论为指导,系统地解释了小篆的字形、字音和字义,为后世训诂学确立了典范。汉代经学繁荣,出现了大量的经注,如《毛诗》、《尚书》、《周易》、《公羊》、《穀梁》等,这些注疏中的释文、释义、辨异等内容,都充分体现了当时训诂学的水平。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对名理的探讨也促使了对词语意义的深入分析。同时,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大量的梵文典籍,为了理解这些外来文本,翻译家们在词义的对译和解释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对训诂学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新的影响。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经学和文献学的发展。官修的《五经正义》等著作,统一了对经典的解释,也标志着训诂学在官方层面的规范化。颜师古对《汉书》的注解,以及唐代学者对唐诗、唐文的笺注,都是这一时期训诂学的重要成果。 宋代,经学研究更加注重考据,学者们在训诂方面力求精确,对前人的解释进行辨析和补充。例如,王安石的《诗说》、朱熹的《诗集传》等,都展现了宋代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词学兴起,对词语的源流和变化也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元明时期,虽然学术思潮有所变化,但训诂学依然是重要的研究领域。学者们在继承前代成果的基础上,也有新的发展。明代王慎中的“古文说”,对古文字和古文献的解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清代是训诂学发展的高峰期。乾嘉学派的兴起,强调考据,对古代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和校勘。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念孙的《广雅疏证》、段成式的《尔雅义疏》等,都是训诂学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对字词的音、义、形、用进行了穷尽式的梳理和解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学者们还开始关注训诂的理论问题,对“义”、“训”、“詁”等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引入,中国传统训诂学也面临着转型和发展。一些学者尝试将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相结合,从新的角度审视和研究古代汉语。尽管研究范式有所变化,但训诂学作为理解和解释中国古代文献的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从未减弱。 二、 训诂学的基本概念与核心内容 训诂学,顾名思义,是指解释字词意义的学问。其核心在于“训”和“诂”。“训”是指解释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诂”则是指推究词语的含义,特别是那些在特定语境下产生的意义。 1. 字义的解释: 这是训诂学的最基本任务。学者们通过多种途径来解释一个字的意义。 溯源辨形: 结合甲骨文、金文、篆书等古文字形体,探究字的本源和造字逻辑,从而理解其基本意义。例如,解释“山”字,可以通过其象形特征来理解其意。 形音义结合: 认为字的形、音、义是相互关联的。通过字的读音(古代的音韵系统)来辅助判断字义,反之亦然。 引申与假借: 解释一个字如何从本义引申出其他意义,或者如何被借用去表示其他事物。例如,“其”字,本是簸箕,后被假借为代词。 类比与归类: 将意义相近的字进行类比,或者将字归入不同的义类,以深化理解。 2. 词义的推究: 词语是两个或多个字的组合,其意义往往比单字更复杂,需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语境分析: 每一个词语都存在于特定的句子和篇章中,理解词义的关键在于分析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功能和含义。例如,同是“行”,在“可行”中表示“可以”,在“一行字”中表示“排”,在“行走”中表示“走”。 词语的构成: 分析词语的内部结构,如偏正、动宾、主谓等,有助于理解词语的整体意义。 虚词的运用: 虚词(如“之”、“乎”、“者”、“也”等)在汉语中起着重要的语法和表意作用,其意义的解释一直是训诂学的难点和重点。 成语与固定搭配: 解释固定词组、谚语、俗语等,需要考察其历史渊源和约定俗成的意义。 3. 训诂的方法论: 为了准确地解释字词,训诂学发展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校勘法: 对比不同版本文献的差异,以确定字词的正确写法和意义。 考据法: 搜集、整理、辨析与字词相关的各种历史资料,如历史文献、地理志、器物铭文等,以佐证字义。 训释法: 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深奥的字词,这是最直接的训诂方式。 互训法: 用一个字去解释另一个意义相近的字,如《尔雅》中的“训诂”。 证经法: 以某部经典中的字词解释其他经典中的字词,互相印证。 就声求义: 即通过声音的联系来推求字义,特别适用于声母、韵母相近或韵部相同的字。 就形求义: 即通过字形的演变和偏旁部首来推求字义。 4. 训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训诂学与许多学科密切相关,相互促进。 文字学: 训诂学以文字为研究对象,文字学为训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音韵学: 准确的古音是理解古义的重要依据。 词源学: 追溯词语的起源和演变,是深入理解词义的重要途径。 文学批评: 准确的训诂是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前提。 历史学、哲学: 经典文献是历史和哲学思想的载体,训诂学为这些学科提供了基础性的文本解读。 三、 训诂学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尽管训诂学诞生于古代,但其研究成果和方法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献,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没有训诂学的支撑,我们便无法准确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制度和智慧。《诗经》的婉转情意,《论语》的仁义之道,《道德经》的玄远哲思,都需要通过精到的训诂才能得以领悟。它帮助我们跨越时空的鸿沟,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和传承: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对古代汉语字词的准确解释,有助于我们认识汉字演变的规律,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从而更好地进行现代汉语的规范使用和发展。同时,对古籍的整理和注释,也是对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 服务于古籍整理与研究: 任何一项古籍整理、校注、翻译的工作,都离不开训诂学的支持。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文化出版界,都需要大量的训诂学专业人才来解读和阐释古代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为大众传播中华文化提供高质量的内容。 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训诂学研究的过程,是对字词进行细致辨析、层层深入的推理过程。这种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不仅是治学的必备素质,也对现代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进行辨别、筛选和判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丰富历史学、哲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 训诂学是基础性的工具学科,它为历史学、哲学、文学、考古学等众多人文学科提供了最直接的文本解读。没有准确的字词释义,这些学科的研究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汉字教育的意义: 了解汉字的起源、结构和演变,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字,特别是对于需要学习古文的学生和对汉字文化感兴趣的人群。训诂学能够以更生动、更有趣的方式,揭示汉字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启发跨文化交流: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准确而深入的训诂,能够帮助他们更准确地理解中国经典,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四、 学习训诂学的意义与方法 学习训诂学,不仅是掌握一套解读古籍的技能,更是对中国传统学术精神和思维方式的一种传承。 1. 学习的意义: 通达古意: 它是开启古代经典之门的钥匙,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古人的思想世界。 提升人文素养: 通过对字词的精微考辨,培养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增强文化自信: 认识和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锻炼思维能力: 训诂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逻辑推理和辨析能力的训练。 2. 学习的方法: 从基础入手: 建议从学习《说文解字》、《尔雅》、《广雅》等基础性训诂典籍开始,逐步掌握字义的解释方法。 借助工具书: 勤查阅各类训诂工具书,如《说文解字注》、《尔雅义疏》、《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汉语词典》等。 结合语境: 理解字词的意义,必须将其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分析,不能孤立地看待。 阅读经典: 在阅读古代经典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训诂方法进行解读,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关注音韵: 了解古代汉语的音韵特点,对于理解某些字词的音义联系大有裨益。 借鉴前人研究: 学习和参考历代训诂学家的研究成果,了解他们的治学方法和创新之处。 多思多辨: 训诂并非一成不变,要敢于独立思考,对前人的解释进行辨析和质疑,形成自己的见解。 结语: 训诂学,这一古老的学问,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对语言文字的深刻洞察。它不仅是解读古代文献的基石,更是连接古今、传承文化的桥梁。通过对训诂学的学习和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的文化根源,更清晰地认识语言的魅力,更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抓人眼球了,封面那种古朴的米黄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那种沉静的学术氛围。我原本以为这种入门级别的书,内容可能比较枯燥,但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行文风格吸引住了。他不是那种堆砌术语的学者,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先生,耐心地为你解开每一个看似高深的词语背后的历史脉络。特别是他讲到“词义流变”那一部分时,举的例子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汇,但经过他的阐释,立刻展现出了迥异于我们现代理解的古义。比如那个关于“汤”字的解释,如果不是他细致地从甲骨文、金文一直追溯到后来的隶书楷书,我真想象不到它最初的意象是水波荡漾的样子。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清晰,目录导引性很强,让你清楚地知道每一步要学什么,不会在浩瀚的古代文献中迷失方向。读起来,感觉像是有人为你点亮了一盏油灯,照亮了通往古代智慧的那条长路,让人由衷地感到阅读的乐趣。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学术类书籍的阅读体验一直比较苛刻,很多作品虽然内容扎实,但在可读性上总差那么点意思,读起来像是在啃干面包。但这本《概论》却给我带来了惊喜。作者的笔触非常灵动,绝不是那种僵硬的教科书腔调。他很擅长运用比喻和类比来解释那些抽象的语言学原理,比如将词义的细微差别比作不同色度的宝石,各有各的光彩。更让我觉得亲切的是,他时不时会插入一些治学中的“趣闻轶事”,比如某位古代大学者在考证一个生僻字时遇到的困难和最终的顿悟时刻。这些故事非但没有削弱学术的严肃性,反而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它让我意识到,文字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历史,而训诂学正是我们与古人对话的桥梁。阅读的过程是轻松愉快的,但知识的积累却是深刻而系统的,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平衡。

评分

这本书在学术规范性上做得非常到位,这一点对于我这种追求严谨性的人来说至关重要。每一次引述古代文献时,作者都清晰地标注了出处,并且在必要的地方附上了底本的差异说明,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高度的责任心。尤其是关于“古今音”的讨论部分,面对现代人学习文言文时遇到的发音困扰,作者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系统地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如中古音、近音)的发音体系,并解释了在不同情境下我们应该如何“取用”这些知识。这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这个字以前怎么读”,而是教会我们理解“为什么它会这样读,以及这种读法对文本意义的影响”。它提供的不是死知识,而是一套分析和批判性思考的方法论,这比单纯记忆几个生僻词汇的解释要重要得多。这本书的参考价值远超同类入门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是其视野的开阔性。虽然名为“概论”,但它绝非局限于汉字本身的结构或词义的简单罗列。作者巧妙地将训诂学置于整个中国文化史的宏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例如,在探讨“借音通假”现象时,他不仅仅停留在文字学的层面,还联系到了古代的教育普及程度、抄写技术的限制,甚至是士大夫阶层对文学创作的追求,这些社会因素如何共同催生了特定的文字使用习惯。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原本可能显得技术性的训诂学变得生动立体,充满了历史纵深感。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古代词语的背后,都沉淀着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思维模式。读完之后,我对阅读古籍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了,感觉过去读到的很多经典,现在都可以用一种更深层次的、更具穿透力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品味了。这确实是一本能够提升读者整体文化素养的优秀著作。

评分

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但又苦于找不到有效入门途径的人,市面上那些动辄上百本的“国学大全”常常让我望而却步,内容庞杂,重点不突出。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概论”二字,它精准地把握了初学者的知识边界。作者没有试图用一本书涵盖所有训诂学的分支,而是非常有策略地选取了最核心、最基础的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语境决定意义”的论述,他用大量对比鲜明的古代诗词作为论据,说明脱离特定历史背景去断句、去解释,是多么容易产生偏差。读完这一章节,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古籍研究如此严谨,每一点标注、每一个注释背后都凝聚着巨大的心血。这本书就像是一套精良的工具箱,它没有直接把成品饭菜端到你面前,而是教会了你如何使用那些至关重要的、基础的工具,让你未来在面对任何古籍时,都能够自行去辨析和考证。对于想真正踏实做学问的人来说,这简直是无价之宝。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中华书局的还是可以收一套的

评分

小开本,印刷清晰,挺好的

评分

喜欢这本书,很专业

评分

给朋友买的,他比较喜欢语言学的东西,满减活动入手的,很划算咩

评分

商品总体来说不错,挺满意的。

评分

本书是了解训诂学的入门读物,对于想了解训诂学,对此有兴趣的朋友是个不错的选择。

评分

书不错!配送员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