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最新节水灌溉技术标准应用指南(工程建设篇)(上册)

二十一世纪最新节水灌溉技术标准应用指南(工程建设篇)(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二十一世纪最新节水灌溉技术标准应用指南》编委会,窦以松 编
图书标签:
  • 节水灌溉
  • 灌溉技术
  • 农业工程
  • 工程建设
  • 标准规范
  • 农业节水
  • 水资源利用
  • 现代农业
  • 技术指南
  • 农田水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9787508495804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11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94
字数:13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节水灌溉标准化综述”,第二部分“节水技术政策依据”,第三部分“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标准”。其中,第三部分包括国家标准14个,行业标准10个,地方标准7个,协会标准1个。
  本书可供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维护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院校师生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节水灌溉标准化综述
第二部分 节水技术政策依据
第三部分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标准
国家标准
1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 50363-2006
2 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 50085-2007
3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 50485-2009
4 灌区改造技术规范GB 50599-2010
5 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 20203-2006
6 节水灌溉设备现场验收规程GB/T 21031-2007
7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
8 灌溉渠道系统量水规范GB/T 21303-2007
9 泵站更新改造技术规范GB/T 50510-2009
10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 50596-2010
11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GB/T 50600-2010
12 机井技术规范GB/T 50625-2010
13 节水灌溉工程验收规范(报批稿)
14大型螺旋塑料管道输水工程技术规范(报批稿)
行业标准
1 农村水利技术术语SL 56-2005(节选)
2 灌溉排水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SL 533-2011
3 滚移式喷灌机使用技术规范SL 295-2004
4 卷管牵引绞盘式喷灌机使用技术规范SL 280-2003
5 灌溉试验规范SL 13-2004
6 风力提水工程技术规程SL 343-2006
7 农田水利示范园区建设标准SL 371-2006
8 大型灌区技术改造规程SL 418-2008
9 牧区草地灌溉与排水技术规范SL 334-2005
10 节水产品认证规范SL 476-2010
地方标准
1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规程DB11/T 556-2008
2 节水灌溉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11/T 558-2008
3 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程DB11/T 557-2008
4 咸淡水混合灌溉工程技术规范DB13/T 928-2008
5 粮田和菜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DB31/T 469-2009
6 报废机井处理技术规程DB11/T 671-2009
7 节水灌溉工程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规范DB11lT 722-2010
协会标准
园林绿地灌溉工程技术规程CECS243:2008

精彩书摘

3.1.2 由于水资源条件和用水状况发生变化,不少灌区的现状灌溉用水已经接近甚至超出水资源承载力,因此,通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达到或恢复原设计灌溉规模是非常重要的。在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土地资源状况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灌区规模。
3.1.4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突出节水要求是针对水资源短缺的严峻现实确定的,具有普遍意义。灌区是一个由自然、社会、生产、生活等各类要素和灌溉、排水等各类工程设施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要求对渠、沟、田、林、路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由于灌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影响灌溉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除实现节水的基本目标外,还需要对危害当地农业生产的旱、涝、盐碱、渍等灾害进行综合治理,改善灌区生态与环境,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3.1.5 灌区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的管理体制不同,工程改造所需资金的筹措渠道也不尽相同,但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是一个整体,灌区工程改造需要协调进行,以充分发挥节水、增产、增效的整体效益。在进行工程设施改造的同时,必须采取农业措施、管理措施。才能达到节水的目标。并且农业、管理等措施需要广大农民和灌区管理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3.1.6 灌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水资源、水利工程和农业生产等条件往往存在显著差异,选择改造方案和改造措施时应坚持因地制宜,正确处理好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实用性的关系。为了节省改造成本,一般应以现有工程为基础,不宜进行过多新工程建设。
4 灌区现状评估
4.0.2 统计数据是统计部门根据有关统计法规及方法而记录、统计出的数据,不仅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可靠性,更具有权威性。因此收集基础数据时,应优先采用国家和地方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未列入国家和地方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可采用灌区实测数据或其他资料,但应认真进行核实,以确保其准确性、可靠性及合理性。
4.0.3 采用日历年进行现状分析评价便于与国家、地方以及不同行业的统计资料相协调。
4.0.4 水土资源分析评价的目的是弄清灌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土资源提出的要求以及可供使用的水土资源状况,分析二者的匹配情况,明确限制条件,以确定灌区适宜的灌溉规模、灌溉用水保证程度以及水土资源利用策略,保障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充分发挥农业用地的生产潜力,达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0.5 灌区工程现状主要说明灌区的渠首工程、泵站、灌排渠沟、闸、涵、渡槽、桥等渠系建筑物以及田间工程状况。采用工程设施配套率、工程设施完好率、渠道防渗率等相对指标分析评价工程现状,其结果具有可比性,便于准确掌握工程特点及薄弱环节。
4.0.8 灌区自然水体水质包括灌区范围内的河流、湖泊及地下水的水质。
……

前言/序言


绿洲脉搏:二十一世纪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农业发展新视野 编者按: 在地球日渐升温、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当下,以科技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关乎人类生存与未来福祉的根本议题。尤其是在素有“发展之基”之称的农业领域,如何突破传统粗放式用水的瓶颈,实现“用最少的水,养活更多的人”,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本系列丛书,正是汇聚了全球顶尖智慧与前沿实践,旨在为广大工程建设者、技术研究者、农业生产者及决策者,提供一本权威、实用、具有前瞻性的操作指南。我们拒绝空谈理论,聚焦落地应用,力求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直观易懂的技术方法,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工程实践。 上册:筑牢节水之基,解锁高效之源——工程设计与施工篇 本册作为系列的开篇之作,将目光聚焦于节水灌溉系统的“骨骼”与“血脉”——工程设计与施工。我们深知,再先进的技术,若无坚实可靠的工程作为支撑,都将是空中楼阁。因此,本册内容围绕着如何从源头设计出科学合理、适应性强的节水灌溉工程,以及如何保证施工质量,确保系统安全高效运行,展开了详尽的阐述。 第一章:现代节水灌溉系统概览与工程化理念 本章首先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现代节水灌溉技术的全景图。我们将从宏观视角出发,系统梳理当前国际国内节水灌溉领域的主流技术路线,包括但不限于: 喷灌技术: 从传统的固定式喷灌、低压管道喷灌,到现代化的中心支轴式、平移式喷灌,以及更加智能化的变量喷灌、精准喷灌系统。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喷灌形式的优缺点、适用范围、技术要点以及在不同地理环境和作物类型下的最佳实践。 滴灌与微喷灌技术: 剖析滴灌系统的构成原理、滴头类型、管网设计、压力补偿技术、过滤系统等关键要素。重点讲解微喷灌在果园、温室等场景下的独特优势和应用模式。 渗灌与地下滴灌技术: 介绍其工作原理、系统组成、铺设方式,以及在特定土壤类型和作物种植模式下的高效节水潜力。 智能化与自动化灌溉系统: 探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灌溉管理中的应用,如传感器网络、遥感监测、模型预测、远程控制等,如何实现精细化、智能化灌溉。 在此基础上,本章着重强调“工程化理念”在节水灌溉系统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探讨如何将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如何在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技术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环境的友好性以及管理的便捷性。这包括对地形地貌的分析、土壤特性的勘测、水源水量的评估、作物需水规律的研究、当地气候条件的考量等,为后续的工程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章:节水灌溉工程设计核心要素与规范应用 本章将深入到节水灌溉工程设计的具体实践层面,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设计指南。 水源选择与优化配置: 探讨不同水源(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水等)的优劣,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与组合。重点讲解如何通过科学评估,确定灌溉水源的可靠性、水质达标性以及经济性。 管网系统设计: 详细阐述输水管道、配水管道、滴灌管、喷头等部件的设计原则与计算方法。我们将提供不同压力等级、不同流量需求的管网优化设计方案,并重点介绍如何运用水力学原理,保证管网的水压均匀性,减少水头损失。 水泵选型与配套: 讲解水泵的类型、性能参数、选型原则,以及如何根据灌溉面积、灌溉方式、水源条件等因素,选择最经济高效的水泵。同时,将介绍水泵的控制系统、动力配置以及安全运行措施。 过滤与施肥系统设计: 强调过滤系统在防止滴头、喷头堵塞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过滤器的原理、选型、安装与维护要点,如网式过滤器、叠片式过滤器、砂石过滤器等。同时,深入探讨施肥灌溉(fertigation)的原理、技术要求、肥料选择与配方设计,以及施肥灌溉设备的设计与安装。 自动化与智能化控制系统集成: 介绍灌溉控制器、电磁阀、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雨量传感器、液位传感器等)、通信模块等关键组件的功能与应用。我们将讲解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设计集成化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远程监控、定时定量灌溉、联动控制等智能化功能。 安全与环境保护设计: 重点关注工程建设中的安全生产问题,包括施工安全、设备安全、用电安全等。同时,将探讨如何通过工程设计,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如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地下水、合理利用土地等。 第三章:节水灌溉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要点 再完美的设计,也需要精湛的施工来落地。本章将聚焦于节水灌溉工程的施工环节,为确保工程质量和系统高效运行提供关键指导。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强调施工前的图纸审查、场地勘察、材料检验、设备调试等环节的重要性。我们将提供详细的施工前准备清单,帮助施工队伍做好充分的准备。 管道铺设与连接技术: 详细介绍不同材质管道(如PE管、PVC管)的铺设方法、接口连接技术(如热熔、电熔、丝扣连接),以及如何保证连接的严密性、可靠性和耐用性。 滴头、喷头及其他灌溉末端设施的安装: 讲解滴头、喷头、微喷嘴等末端设施的正确安装位置、方式和注意事项,以确保灌溉均匀度和效率。 过滤器、水泵及控制设备安装: 阐述过滤设备、水泵、控制柜等关键设备的安装规范、接地要求、管线连接以及调试流程,确保其正常运行。 自动化控制系统布线与调试: 详细介绍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之间的布线要求、接线规范以及系统调试步骤,确保自动化控制功能准确可靠。 工程质量检测与验收: 提供一套完整的工程质量检测与验收标准,包括水压试验、流量测试、滴灌均匀度测试、喷灌均匀度测试等,并指导如何进行规范的工程验收。 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强调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措施,包括人员培训、安全防护、设备安全检查、应急预案等,预防事故发生。 第四章:典型节水灌溉工程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精髓。本章精选了国内外近年来在节水灌溉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通过深入剖析其设计理念、技术方案、施工过程、运行效果和经济效益,为读者提供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大规模农田滴灌系统建设案例: 分析某大型农场如何通过实施滴灌系统,实现节水50%以上,增产20%的显著成效。 果园微喷灌与施肥灌溉集成应用案例: 介绍某水果种植基地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将微喷灌与施肥灌溉相结合,提高果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温室智能化灌溉系统应用案例: 探讨某现代温室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控制作物生长环境,最大化节水增效。 水肥一体化在不同作物上的推广应用案例: 分析水肥一体化技术在不同作物(如蔬菜、棉花、玉米等)上的成功实践,总结关键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 再生水灌溉工程实践与挑战: 介绍利用再生水进行灌溉的工程实例,分析其在水资源短缺地区的应用前景,以及需要克服的技术和管理难题。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解读,读者不仅能直观地了解不同节水灌溉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更能从中学习到宝贵的经验教训,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结语: 本册《绿洲脉搏:二十一世纪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农业发展新视野(工程建设篇)(上册)》旨在为每一位投身于节水灌溉事业的建设者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操作指导。我们相信,通过科学的设计、精湛的施工和持续的创新,节水灌溉必将成为实现我国乃至全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未来的篇章,将继续深入探讨节水灌溉技术的管理、维护、经济效益分析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深化发展,敬请期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去阅读这本号称“最新”的技术指南,毕竟技术迭代的速度太快了,很多陈旧的资料很快就会过时。然而,这本书在“系统集成与智能化控制”这一章节的表现,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它没有停留在传统的压力传感器和流量计介绍上,而是大胆地将物联网(IoT)技术、云计算平台与灌溉系统的深度融合案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建模。特别是关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下的决策支持系统”那部分,作者似乎预见到未来灌溉不再是简单的定时定量开启阀门,而是需要结合气象预测、作物生理信号(比如叶面电位变化)来进行实时、动态的微调。我注意到书中提供了一套完整的API接口设计原则和数据安全规范,这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缺失的,通常它们只停留在硬件层面,却忽略了信息流动的安全与效率。这种前瞻性思维,让这本书立刻超越了普通的技术手册,上升到了工程管理和信息化的层面,对于那些致力于打造“未来农场”或“智慧水务”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上册提供的框架性指导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评分

这本厚重的《二十一世纪最新节水灌溉技术标准应用指南(工程建设篇)(上册)》实在是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农业生产一线的实际操作,但这本书在工程建设层面的深入探讨,着实拓宽了我的视野。尤其是在初期规划和材料选择上,书中详细列举了不同地区、不同土壤条件下最优化的管材性能对比分析,这对于我们后续的项目实施至关重要。记得有一次我们为一个旱区改造项目选择了成本较低的材料,结果没几年就出现了渗漏和老化问题,这次翻阅这本书,才明白原来在初期评估时,我们忽视了极端气候对材料的长期影响模型。书中引入的那些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风险评估矩阵,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该用什么”,更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用这个”,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它会失效”。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原本枯燥的标准条文变得鲜活起来,仿佛每一页都在与工程师进行一场深入的技术对话。对于那些希望从“能用”跨越到“好用、耐用”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宝典,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规范,更是保障工程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底层逻辑。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工程建设篇”的专业书籍抱有很深的敬畏感,担心里面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和复杂的结构力学计算。但这本书在处理那些必要的理论推导时,展现出了一种非常人性化的编排方式。它不是将公式直接抛给你,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场景模拟”来引出公式的应用背景。例如,在讲解地下管道的应力分析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偏微分方程,而是先描述了一个管道在冻融循环下可能发生的微小位移,然后通过三维动态图示来展示这种位移如何转化为结构应力,最后才给出对应的简化计算模型。这种“问题驱动”的学习路径,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即便是跨专业的管理者也能抓住核心要点。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变更管理”和“质量控制点”的描述极其细致,它详细列出了在施工过程中,哪些关键节点的验收标准必须达到何种精度等级,这为项目经理提供了最直接的“红线”指引,避免了因标准理解偏差导致的后期返工和扯皮。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水资源规划领域工作的人员,我特别关注技术标准如何适应未来的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稀缺的挑战。这本书在“非常规水源利用”和“系统能耗优化”方面的论述,展现了其超越当前实践的雄心。它不仅涵盖了成熟的滴灌、微喷技术,还深入探讨了气雾栽培与土壤湿度耦合控制的最新研究成果,尽管很多仍处于示范阶段,但将其纳入“未来标准应用”的范畴,无疑是对行业创新的一种鼓励和引导。书中关于“水肥一体化过程中的营养液配比模型”的章节,结合了最新的植物营养学数据,甚至细化到了不同灌溉周期对作物根系呼吸强度的影响。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工程手册,而是一本融合了农学、水力学和环境科学的跨界巨著。它引导我们思考,未来的节水灌溉工程,其核心目标已不再仅仅是节约用水量,而是如何利用最少的水资源,实现作物产量的最大化和品质的最优化,这本书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工程路径图。

评分

我对这本指南的结构编排和图文质量印象非常深刻,它似乎在努力打破传统工程书籍的沉闷感。通常,这类书籍的图纸要么过于简化,要么就是密密麻麻的工程制图让人眼花缭乱。这本书却巧妙地平衡了这一点。它大量采用了高精度的三维渲染图和剖面示意图,来解释复杂的地下管网布局和阀门控制箱的内部结构。比如,在描述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水锤效应防护措施时,书中不仅有传统的缓冲罐结构图,还配有水流冲击波的动态模拟截图,直观地展示了“快关阀”和“慢关阀”在不同压力梯度下的表现差异。这对于现场技术人员进行故障排查时,有着立竿见影的帮助。此外,附录中的“关键设备采购规格清单参考”也做得非常实在,它没有给出任何厂商倾向性,而是直接列出了能满足特定技术指标(如抗腐蚀等级、能效比)的最低标准,这无疑是为采购部门省去了大量甄选和比对的时间,体现了极强的实操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