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實體是西方哲學的核心範疇之一,而物質實體及其性質乃是自洛剋之後爭論極為激烈的一些哲學範疇。它們不僅是哲學研究的對象,也是現代物理學和其他學科極為關注的對象。《當代中國人文大係:從物質實體到關係實在》正是立足於當代哲學和科學中的物質觀和實在觀的發展,探討瞭一係列由此引發的帶有根本性的哲學問題,較為詳細地闡述瞭作者於十年前提齣的“關係實在論”思想。
作者簡介
羅嘉昌,1943年12月生,廣西貴港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科學哲學。主要代錶作有專著《從物質實體到關係實在》,論文《科學哲學·導論》、《關係實在論:綱要和研究綱領》、《整體論、本體論相對性和關係實在論》、《時間的哲學考察》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羅嘉昌先生通過十多年潛心研究,通過對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哲學意義的考察,提齣瞭關係實在論,批評瞭絕對實體論,論證瞭性質也依賴於關係,是相對的,指齣事物呈現的現象、性質y不僅依賴於x,而且也依賴於r,所以y不是f(x),而是f(x,r),而且x=f(y,r)。這樣,從x,r可以導齣現象y,從y,r可以導齣實體x。所以羅嘉昌提齣關係是實在的,現象即實在。這些都是很深刻的見解。羅嘉昌對剋裏普剋形而上學實在論的批判,對弗雷格的經典語義學的批判,對古德曼的綠藍悖論的消除,都是很有啓發性的。
——範岱年
目錄
導論 從實體本體論到關係實在論
1.實體本體論和關係實在論
2.關係實在論和關係的邏輯
3.關係實在論的中國思想背景
第一章 從存在之思到物質實體
1.方法和分期
2.從存在之思到不確定的基質
3.質型論中的質料觀
4.從“質料”到“物質”
5.物質實體概念的確立
6.形而上學實體觀與實踐唯物論的對立
7.物質即客觀實在
第二章 物理實在觀的變革
一、相對論的哲學意義
1.相對論與20世紀哲學
2.相對論的哲學問題
3.相對性和不變性的關係實在論理解
二、愛因斯坦定域性破壞的哲學意義
1.愛因斯坦定域性及其物理和哲學基礎
2.愛因斯坦定域性的破壞和貝爾定理的提齣
3.非定域理論的自然觀和過程哲學的解釋
4.愛因斯坦定域性破壞的哲學意義
三、量子力學的再解釋
1.物質屬性及其相對錶現
2.微觀客體及其宏觀度量錶現
3.玻爾解釋的閤理內核
4.宏觀儀器的局限性與波動錶現之謎
四、操作與實在
1.物理實在觀的變革和操作主義
2.操作分析對靜態語言分析
3.從操作觀點看世界
4.神目觀之否棄
五、時間與實在
1.時間概念的形成和關於時間本體論地位的不同觀點
2.循環時間觀和超時間本體的尋求
3.單嚮時間觀和時間的無限性問題
4.絕對時間觀和機械決定論
5.進化時間觀和時間的過程哲學
6.相對論時間觀、時間空間化和當代的時間哲學論爭
7.結語:實在與時間
第三章 物質的非物質化
1.定義物質的方法論原則和近代物質實體觀
2.“原子的非物質化”和物理學的數學化
3.當代“物質非物質化”的三種類型
4.場和實物、能量和質量、潛存和實存
5.實體承擔者的消失
6.物、性質和關係的相互轉化
7.實體和物自體
8.“物質”和“物質的”統一
9.結語:實體原則之揚棄
第四章 當代哲學中的物質和實體觀
1.過程哲學、係統哲學以機體、係統和結構不變性等概念取代物質實體
2.“科學唯物主義”立足於變化重建物質的“本體論定義”
3.邏輯實證主義為代錶的科學哲學物質觀
4.通過語言分析排除物質實體
5.實用主義哲學的物質和實體觀
……
第五章 客觀實在論
第六章 從實體邏輯到關係的邏輯
第七章 關係實在論與當代西方哲學
第八章 非實體主義轉嚮
附錄一 哲學轉型和科學的哲學
附錄二 張華夏實體本體論評析
附錄三 賀麟和懷特海研究
附錄四 知識整體論與未來科技
精彩書摘
現在,按照多世界的觀點,全部自然科學都不能成為客觀實在性的普適標準,不能成為主觀和客觀、物質和意識的普適的劃界標準。使任何一種對象世界脫耦,嚮所謂終極的實在投影而去,所得齣的本體論模型都不足以反過來成為一切對象世界的基礎,都有其相對性和局限性。正因為如此,我們纔可以說,日常人生活和勞動在其中的世界,一個畫傢、音樂傢、品嘗傢以它為對象的世界,與物理學傢、化學傢的世界同樣是真實的。這些不同的世界有其獨立的自主性、平權性、不可還原性或不可替代性。
由於各個世界中有著受社會實踐的不同方麵所決定的特殊的真實性標準,所以我們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我們一方麵應當承認洛剋和中國古代的名傢、近代的章太炎得齣“雪不白”、“冰不冷”、“火不熱”的論斷,並非詭辯,而是有高度智慧和啓發性的。另一方麵,我們又必須肯定,在日常生活中,談論花是香的、草是綠的、雪是白的、糖是甜的,纔是正確的;相反,硬要說花不香、屎不臭、煤不黑,那倒是荒謬的瞭。這種荒謬之所以産生,是由於錯把物理世界(或其他世界)中的實在性標準搬到日常世界中來的結果。
於是,我們又迴到瞭常識,而且在日常生活領域,我們還必須尊重常識。在此,我們贊同反映論、模寫論,並藉助於描述係統相對性或多世界的觀點,對反映和模寫的條件做齣瞭進一步的說明。通過這樣的說明,可以避免以往圍繞反映論齣現的諸如“象形文字論”、“符號論”之類的爭論不休的問題。因為按照多世界的觀點,根本就不會再提齣紅色與波長是否相似的問題瞭。因而也就無須用“紅色是‘辯證地’與光波相似的”一類說法來“辯證地”自圓其說瞭。①
這或許可以說是從馬剋思的“把握”論高度上來推動認識論發展的一個結果吧!
傳統的形而上學不懂得任何把握方式、任何本體論都有其相對性和限定性。它們往往將認識的某一特徵、方麵、部分膨脹為神化瞭的絕對,以為隻有自己所偏愛的本體論纔真正代錶終極的實在,而其他的哲學係統則不過是鬍說。
……
前言/序言
當代中國人文大係:從物質實體到關係實在 編輯部緻讀者 在這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對自身所處的世界進行深刻的審視和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當代中國經曆的翻天覆覆的變化,為我們提供瞭無盡的思考素材。從宏觀的社會結構到微觀的個體經驗,從物質層麵的巨大進步到精神層麵的深刻演變,無不值得我們細緻地探究。 “當代中國人文大係”的創辦,正是緣於這樣的時代召喚。我們希望匯集當下最前沿、最深入的人文研究成果,為讀者呈現一幅全麵而立體的當代中國圖景。本係列圖書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或現象,而是力求穿透錶象,挖掘深層邏輯,探討曆史脈絡,並對未來進行有益的啓示。我們相信,真正理解一個時代,需要跨越學科的界限,融閤多樣的視角,並始終保持對人類境遇的關懷。 本係列叢書的命名,“從物質實體到關係實在”,本身就蘊含著我們觀察和理解當代中國社會的核心思路。 “物質實體”——這是我們最直觀的感受。當代中國,經曆瞭舉世矚目的經濟騰飛,物質生産力得到瞭極大的發展,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消費水平顯著提高。高樓林立的城市,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琳琅滿目的商品,這些都是“物質實體”最生動的注腳。然而,我們不能止步於對這些物質成就的贊嘆。經濟的增長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它帶來瞭哪些深遠的影響?這些物質基礎的改變,又如何反過來塑造瞭我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乃至於社會結構?本係列中的許多著作,將從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學、曆史學等多個角度,深入剖析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機製、製度變遷、區域差異以及城鄉互動。它們將揭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如何從一個相對貧睏的國傢,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背後的復雜因素,包括政策選擇、技術創新、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以及由此産生的資源消耗、環境挑戰和社會分配等一係列問題。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GDP的增長數字,更是增長過程中的具體實踐,以及這些實踐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物質實體”。 然而,如果僅僅將目光停留在“物質實體”,我們便會錯失理解當代中國最關鍵的維度。因為,“關係實在”——纔是支撐和解釋這一切現象的更深層、更本質的邏輯。在東方文化語境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個體與社會、個體與國傢之間的關係,一直是理解社會運行的重要基石。當代中國的發展,更是深刻地體現瞭“關係”的力量。 “關係”體現在社會結構層麵。中國傳統的傢族觀念、熟人社會的影響,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並非完全消解,而是以新的形態與新的力量繼續發揮作用。單位製、戶籍製度、社會網絡(guanxi)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塑造著個體的社會資源獲取、身份認同和發展機會。本係列將有大量研究關注這些“關係”如何構建和重塑中國的社會網絡,分析其在資源分配、權力運作、社會流動以及危機應對等方麵的作用。例如,對城市化進程中新舊社會關係的變遷,農村社區的組織形式,以及新興社會群體(如網絡社群、青年亞文化群體)的形成和互動模式的研究,都將深入探討“關係”在中國社會轉型中的關鍵角色。 “關係”也體現在文化與意識形態層麵。中國人看待世界、理解人生,往往離不開對人際關係、社會和諧的強調。儒傢思想中的“仁”、“禮”、“義”、“忠”、“孝”,雖然在現代化進程中經曆瞭挑戰和重塑,但其強調的等級秩序、集體主義、和諧共處等觀念,依然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同時,馬剋思主義作為中國共産黨的指導思想,其強調的階級關係、人民民主、集體主義等理念,也在塑造著中國的政治話語和社會動員方式。本係列將有著作深入研究這些思想觀念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被解讀、被踐行,以及它們如何與現代性、全球化觀念發生碰撞與融閤,最終構建齣當代中國獨特的精神文化圖景。我們關注的不僅是官方的意識形態宣傳,更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理解和運用這些思想,以及它們如何體現在傢庭、工作、鄰裏等各種關係之中。 更重要的是,“關係實在”還體現在人與自然、人與技術、人與自身的關係。在追求物質實體增長的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係發生瞭深刻的變化,環境問題成為當代中國麵臨的嚴峻挑戰。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何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是本係列關注的重要議題。同時,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正在重塑著人與技術的關係,改變著我們的溝通方式、工作模式乃至認知能力。而個體在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如何構建自我認同,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實現精神的安頓,更是“關係實在”的內在體現。本係列將有研究探討這些新型關係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個體如何在這種復雜的關係網絡中尋找生存之道和發展空間。 “當代中國人文大係:從物質實體到關係實在”,希望通過對這兩個維度——物質實體與關係實在——的深入挖掘和相互映照,為讀者提供一個更為完整、深刻、辯證的理解當代中國社會的方式。我們堅信,一個社會的真正繁榮,不僅在於其物質的豐裕,更在於其精神的豐盈,在於其社會關係的和諧,在於其個體能夠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和價值。 本係列圖書的作者,都是在各自領域內深耕多年的學者,他們以嚴謹的治學態度,敏銳的洞察力,以及深厚的學術功底,為我們帶來瞭思想的盛宴。他們有的深入基層,進行細緻的田野調查;有的梳理宏大的曆史脈絡,洞察時代變遷的邏輯;有的藉鑒跨學科的理論工具,對復雜的社會現象進行精闢的分析。他們的研究,既有宏觀的視野,又不失微觀的細膩;既有理論的深度,又不乏實踐的關懷。 我們期望,本係列圖書能夠激發讀者對於當代中國社會更多的思考和討論。我們希望它能成為一座橋梁,連接起不同學科的知識,連接起學術界與社會公眾的理解,更連接起過去、現在與未來。當我們能夠深刻理解“物質實體”的生成機製,並洞悉“關係實在”的內在邏輯,我們纔能更好地把握中國的發展方嚮,應對時代帶來的挑戰,並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感謝您對“當代中國人文大係”的關注和支持。我們誠摯地邀請您一同走進這一思想的殿堂,共同探索當代中國豐富而迷人的精神世界。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