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精选的这些文章,详细介绍了从亚伦伯尔案到万络案等诸多案件的审判经过。这些文章注重每个案件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并特别注重那些奏效和无效的审判策略的运用。这些文章非常精彩,资料翔实,考证严谨,而且以一种平易和容易被人接受的文风描述真实的审判故事。
泰戈和戴维也撰写了若干章节。比如,戴维令人信服地捕述了对辛普森的灾难性的指控,但同时也指出了辩方所犯下的许多错误。泰戈则描述了自己为俄克拉衙马州爆炸案被告人特里·尼克尔斯辩护的经过,许多内容在他的其他著作(同样精彩而有益)《询问证人和说服法官》中都有所介绍,但仍然值得一读。
民事律师更感兴趣的是,泰戈还撰写了两起万络案审判的故事,在这两起案件的描述中,他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与其描写刑事案件的典型风格有所不同。这篇文章之所以具有特殊的价值,是因为它揭示了两个具有截然不同风格的律师在代理完全类似案件的时候所采取的成功策略:马克·拉尼尔,在第1起万络案审判中胜诉的原告律师(尽管在二审中又被改判),以及菲利普·贝克,一个天分极高、低调、做事有条不紊的律师,她在第二起审判中代理被告方并最终胜诉。
内容简介
《中国律师实训经典·美国法律判例故事系列:审判故事》以美国正式案例的庭审程序为素材,鲜明生动地再现了存在于律师、法官和陪审四角色中的智慧与素养。读来栩栩如生,读者能够在身临其境的精彩故事中学习到成熟精密的法律诉讼程序和技巧。
作者简介
迈克尔·E·泰戈(Michael E.Tigar),美国大学华盛顿法学院法学研究教授、杜克法学院访问教授。
安杰拉·J·戴维斯(Angela Jordan Davis),美国大学华盛顿法学院法学教授。
陈虎,男,安徽淮南人,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武昌理工学院特聘教授。曾在《中外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北大法律评论》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和译文,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译有《吉迪恩的号角》一书,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
郭春镇,男,山东聊城人,厦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福建省法学会法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著有《法律父爱主义及其对基本权利的限制》一书;曾在《中国社会科学》、《环球法律评论》、《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律科学》、《北大法律评论》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和译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
杨瑞,女,河南周口人,法学博士,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曾在《现代法学》、《法律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对亚伦·伯尔(Aaron Burr)的审判
希尔蒙(Hillmon)案
利奥波德和罗卜(Leopold and Loeb)
奥西恩·斯威特(Ossian Sweet)医生
壳牌诉德士谷(Pennzoil v.Temco)
阿勒里案(State v.A1lery)
公民诉奥兰苏·詹姆斯·辛普森
(People v. Orenthal James Simpson)
特里·尼克尔斯(Terry Nichols)以及俄克拉何马(Oklahoma)爆炸案
在万络(Vioxx)诉讼中的两个插曲
第1章 希瑞·林恩·阿勒里案:虽败犹荣
(State of Washington v. Sheme Lynn Allery)
虐待史
案件的最初进展
受虐妇女与正当防卫
本案情形
当事人
法律和事实准备
审前动议
组成陪审团
审判
控方的指控
辩方的辩护
希瑞·阿勒里的证词
控方对希瑞的反询问
专家证言
虐妻者的特点
受虐妇女的特点
反询问以及再反询问
陪审团指示
结案陈词
第2章 叛国罪,亚伦·伯尔以及民族想象(national imagination)
被告席上的名人
故事的力量
一个曾经十分优秀的人
一个失去祖国的人
里士满的判决
大众司法
第3章 “我和一个叫希尔蒙的人一起去”
第4章 达罗(Darrow)为利奥波德(Leopold)和罗卜(Loeb)的辩护:该世纪对未来最有影响的判决
Ⅰ.达罗在利奥波德和罗卜案中的辩护
Ⅱ.现代死刑的法律与实践
Ⅲ.作为遗产的反讽与希望
第5章 丛林中的避难所:特里·林恩·尼克尔斯(Terry Lynn Nichols)和他的俄克拉何马城爆炸审判
事实背景
避难所的主意
案件的故事——一种双重的方式
审判团队——准备
本文中的审判事件
回避、审判地点和共同诉讼:在何地、向谁讲述故事
共同诉讼与分开诉讼——与分离的审判对应的分离的辩护
选择陪审团
开场白
交叉询问告发者——迈克尔·福蒂尔
审判和结果
量刑程序
第6章 宾州石油公司诉德士古公司
格蒂石油公司
格蒂石油公司的麻烦
交易
审判
陪审团裁决
……
第7章 公民诉辛普普森案:种族问题和庭审辩护
第8章 斯威特(Sweet)审判
第9章 关于万络(Vioxx)诉讼的两个案例
精彩书摘
我是阿特伍德先生,我仍在您左右。我说过将告诉您我对埃尔维娜·卡斯顿小姐及其书信首次了解的情况。在一个简短的介绍后,我或许能使您理解引向第一次审判的几个月中我们的情况。您会回忆起,尽管我们有最初的疑虑,但我和同伴预估了在一个很棒的陪审团面前取胜的可能性。按照我们的观点,约翰·布朗前后自相矛盾的表述削弱了他自己陈述的可信度,比如他对在巴里和史密斯曾展示出的尸体是否像约翰·希尔蒙时发表的观点。我们认为曾经期待用来对抗对方的证据也不大具有可行性。比如,约翰·希尔蒙最近有因为接种天花而产生的疤痕,尸体也有这样的疤痕,这一点无疑支持希尔蒙夫人的观点。但是保险公司经过努力得到的一个医生的观点认为,尸体上的疤痕离当前太近,不可能是希尔蒙的。布朗的证词曾作出高度不可能的判断,他说徒步旅行者“乔·伯克利”同意希尔蒙从胳膊上用小刀取得天花病毒来临时给乔接种。我们认为陪审员不可能相信这样的故事,尤其是当他们了解到保险公司的医生已经在事后消除了接种疤痕并“失去”疤痕的时候,因此我们选择的专家不能检验出来。
我们认为,另一个被告的不恰当的证据来自米勒医生,他曾在希尔蒙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前应保险公司的要求对希尔蒙进行体检。米勒医生在被询问之下不得不承认,希尔蒙在填写保险申请表的身高一栏时将身高写明为“五英尺十一英寸”。但是这位好医生却声称希尔蒙几天后向他承认自己只有“五英尺九英寸”。这次医生进行了实际测量并注意到了这一较低的身高,他将这一不常见的事件记进了自己的总账簿(这是记录他病人支付账目的本子)。我们认为,这一行为有违于人们的日常经验,这一行为既不能说明希尔蒙无辜,也不能说明希尔蒙有罪。因此我们想不出希尔蒙这样做的任何理由。医生做假证或伪造证据也不具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力,我们希望向陪审团论辩此事。
这些算计和我们深信的陪审团非常厌恶的布坎的行为,以及找们当事人的人格魅力(格林先生认为莎莉·希尔蒙的寡妇身份对我们来说是一份资产,这一点他是对的),合力使得我们的希望大增。但我们一再低估了我们对手的不诚实。
在1881年6月,我们代表当事人提起诉讼后的几个月,我们收到一份通知,说被告将启用爱荷华州麦迪逊堡的埃尔维娜·卡斯顿小姐的证言。我们不知道卡斯顿小姐会对希尔蒙夫人和保险公司做什么,不过我们当然有兴趣知晓她将做什么。我们希望她是这场日渐漫长的诉讼中最后一个声称埋葬在橡木山公墓的尸体就是她失踪的亲戚的证人。不过,她的身份似乎更加危险:记者。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的图书《中国律师实训经典·美国法律判例故事系列:审判故事 [Trial Stories]》的图书简介,其内容完全不涉及原书的具体内容,但会构建一个详尽的、引人入胜的背景和主题,侧重于法律学习的普遍挑战与价值。 --- 法律学习的迷宫与灯塔:一部关于专业精神与道德抉择的深度叙事 图书名称: 法律探源:从法条到实践的深度解析与职业道德重塑 丛书定位: 法学前沿视野与思辨精粹 目标读者: 法律专业学生、初入职场的律师、法官助理、企业法务人员、以及对法律职业伦理与司法实践深度感兴趣的跨领域专业人士。 预计字数: 约1500字 --- 导言:现代法律职业的“看不见的战场” 在全球化与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法律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挑战。法条如同错综复杂的经纬线,构建起现代社会的秩序骨架,然而,真正的法律实践,却远比教科书上的定义来得模糊、充满变数,且时常触及人性的幽暗角落。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冰冷的案例编号,而是活生生的利益冲突、情感纠葛以及对“正义”这一抽象概念的不断叩问。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某一特定法域或某一特定司法体系的机械介绍,它旨在深入剖析法律职业的核心困境与精神内核——即如何将抽象的法律原则,转化为影响个体命运的有效行动。我们探讨的焦点在于:当法律的界限变得模糊,当职业的压力与个人的道德感发生冲突时,法律人应当如何导航? 第一部分:理论的悬崖与实践的引力 法律教育的起点,往往是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对既有规范的精准掌握。然而,一旦踏入法庭或谈判桌,学习者会立刻意识到,理论的“完美性”在现实世界中往往难以企及。 一、从规范到事实的断层:证据的建构与瓦解 本书首先考察了法律实践中对“事实”的重塑过程。在任何诉讼或争议解决中,事实都不是被动发现的,而是主动建构的产物。我们详细分析了证据的采集、呈现与质证环节中,隐藏的心理学、社会学乃至修辞学技巧。如何有效利用时间顺序、动机分析和物证链的构建,来塑造陪审团或法官的心证,是法律人必须精通的艺术。我们聚焦于那些看似微小,却能引发蝴蝶效应的证据细节,探讨当事人陈述中的矛盾点如何被放大或弱化,以及技术证据(如数据分析、数字指纹)在现代审理中的颠覆性作用。 二、法律解释学的动态边界:法条的“生命力” 法律条文的生命力在于其可解释性。本书深入探讨了不同司法传统下,法官和律师如何运用解释方法——从文义解释到目的解释,从体系解释到历史解释——来适应社会变迁。我们审视了那些经典判例是如何在时代背景下被“重新解读”以适应新的社会伦理和经济模式。特别关注了立法意图的模糊性如何为法律实践提供了必要的弹性空间,以及这种弹性在维护法律确定性与追求实质正义之间的张力。 第二部分:律师的角色:忠诚、技巧与道德的三角博弈 律师,作为法律体系的“守门人”和“加速器”,其职业伦理面临着永恒的考验。本书将焦点转向律师的角色冲突。 一、辩护的边界:维护程序正义的代价 维护程序正义,即便面对明显有罪的委托人,是律师职业的基石。本书探讨了在实践中如何平衡对委托人的绝对保密义务与社会对真相的渴求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一系列假设性场景,解析了律师在知悉某些“事实真相”后,应如何进行辩护策略的制定——哪些信息可以引入,哪些陈述必须保持谨慎,以及何时需要引入外部专业顾问进行辅助性论证。这部分内容着重于律师的独立性,以及如何抵抗来自当事人、媒体乃至司法机关的非正式压力。 二、谈判的艺术与“非诉”领域的复杂性 并非所有冲突都以法庭对抗告终。在跨国并购、知识产权许可或复杂商业纠纷的解决中,谈判桌才是真正的战场。本书构建了关于“BATNA”(最佳替代方案)的深度分析模型,并侧重于识别对方的隐性需求和非理性因素。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精确的法律风险定价和创造性地构建替代性解决方案,实现“双赢”或至少是“损失最小化”的结果,强调法律思维在商业决策中的前置作用。 第三部分:法律人的精神塑造:同理心、韧性与终身学习 法律职业的挑战不仅在于智力上的对抗,更在于精神上的消耗。 一、职业倦怠与法律人的心理韧性 长期处理人类社会最尖锐的矛盾和最痛苦的冲突,必然对从业者的心理健康构成巨大挑战。本书首次系统地引入了心理学视角,分析了法律职业特有的创伤暴露(Vicarious Trauma)与道德损害(Moral Injury)。我们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帮助法律人建立起心理防火墙,维持职业上的热情与个人的生活平衡,避免“去人性化”的职业陷阱。 二、技术变革下的法律人自我更新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进入法律领域,对法律人基础技能的要求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本书探讨了法律教育如何必须从知识传递转向能力培养,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整合能力以及对新兴技术风险的预判能力。未来的法律人必须学会与机器协作,而非被机器取代,重点在于提升那些机器难以模仿的伦理判断力与人类同理心。 结语:超越法条,追寻智慧 《法律探源:从法条到实践的深度解析与职业道德重塑》的目的,是引导每一位法律职业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它不是一套教你“如何赢”的秘籍,而是一部指引你“如何成为一个更专业、更具智慧和更坚守伦理的法律人”的指南。通过对法律实践中复杂性、冲突与人性侧面的细致解剖,本书旨在点亮一条通往真正法律智慧的道路。在这里,法律不再是僵硬的规则,而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秩序、道德平衡与复杂人性治理的永恒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