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题学与法学:论法学的基础研究

论题学与法学:论法学的基础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特奥多尔·菲韦格 著,舒国滢 译
图书标签:
  • 法学
  • 论题学
  • 基础理论
  • 研究方法
  • 法律哲学
  • 学术著作
  • 理论法学
  • 法理学
  • 法学研究
  • 法律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275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07268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德国法学名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论题学与法学:论法学的基础研究一书凡10万,不算厚重,但影响日增,乃20世纪研究论题学之鼎作,亦属“论题学法学”开山之作,也为所谓“美因兹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菲韦格的著作也开启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著作甫一问世即在德国学界引起反响,相关讨论持续长达20 年之久,且迅速被译成多国文字刊行,有浩如烟海的评论和研究论文,至今仍属德国和欧洲许多大学法学研讨班以及国际学术会议的研讨主题之一。

目录

法学的论题学立场(代译序)
作者第二版至第五版序
导言
第1章 维柯的提示
第2章 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的论题学
第3章 论题学之分析
第4章 论题学与市民法
第5章 论题学与意大利方式
第6章 论题学与组合术
第7章 论题学与公理学
第8章 论题学与民法学
第9章 附录:论题学的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相反,在法律实践领域,法学家们所面对的是大量千差万别的有待处理的案件、情事和问题等“个别的东西”、“个别的事物”(或“一次性的、特殊的和个别的事件和现象”),这些“个别的东西”、“个别的事物”没有所谓的“一般的规律”可寻。从总体上说,对待这些事物,法学同其他“历史的文化科学”一样,只能采取“个别化的方法”或“表意化”的方法,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个别记述思维”的形式,因为“这些科学不想缝制一套对保罗和彼得都同样适用的标准服装,也就是说,它们想从现实的个别性方面去说明现实,这种现实绝不是普遍的,而始终是个别的。”在这里,法学家对“一次性的、特殊的和个别的”案件、情事和问题所采取的“个别化的方法”就是“与价值联系的方法”,利用这一方法对它们进行理解、解释、判断和权衡,揭示它们的“意义”或“意义关联”,发现哪些案件事实、情事和问题是“本质的”、“重要的”和“有意义的”,哪些是“非本质的”、“不重要的”和“无意义的”,从而作出“明智的”、“审慎的”裁决,以实现“个案裁判”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明智”和“审慎”正是实践之思和实践理性的品质。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我们也可以说,法学的“个别化的方法”,就是“情境思维”(situational thinking,situative Denkweise)的方法。所谓“情境思维”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依据具体言谈情境(Redesituation)的思维方法,它是相对“非情境思维”(nichtsituative Denkweise)的方法而言的。自古以来,作为实践知识的法学一直强调由不同的言谈者参与的语用学活动(例如,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诉讼[法庭]演说属于三大演说之一。诉讼演说的目的在于指出行动是正当的或是不正当的,其用于控告或答辩),这个语用学过程不是“独白式的证明”过程,不是单个人对法律认识的自言自语。相反,由于法律的合理性和正确性(Richtigkeit)最终都要通过法律决定(或主张)的“可接受性”体现出来,那么法学的论证就变成了对话中的观点攻防论证,即由众多的交谈者参与对话、商谈或论辩来相互说服、解决意见纷争、最终达成的共识过程。这是一种典型的主体间的实践活动。在这里,所有对话由此发生的语用学情境是法学思考的出发点,参与法学论辩的谈话者如果想要为自己的观点确立论证的根基,就必须把自己所有的思想成果追溯至它的情境源头或初始情境(Ausgangssituation),由此出发重新对它们加以阐释。这种在语用学情境之内运行的思考方式就被称为“情境思维”的方法,与此相对应,那种根本不考虑言谈情境的思考方式就被称为“非情境思维”的方法(比如公理化体系的思考方式)。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图书的简介,与您提到的《论题学与法学:论法学的基础研究》无关: --- 《数字时代的伦理困境与治理重塑》 内容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浪潮中,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深度学习算法在决策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到大数据分析对个人隐私边界的持续侵蚀,再到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带来的未来伦理挑战,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机遇也潜藏巨大风险的十字路口。本书深入探讨了数字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社会结构与人类价值体系之间日益紧张的互动关系,旨在为理解和应对这些复杂挑战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数字伦理”的范畴界定及其在实践中的落地难题。传统的伦理规范,多基于前数字时代的社会结构和认知模型构建,在面对算法黑箱、去中心化网络结构以及人机共生等全新现象时,显得力不从心。我们首先梳理了数字伦理学的理论谱系,考察了功利主义、道义论在数据治理中的适用边界,并重点分析了基于“责任伦理”(Ethics of Responsibility)的新兴思潮,特别是在系统设计和技术部署阶段嵌入伦理考量的必要性。 技术伦理的困境首先体现在算法的透明度与可解释性上。随着人工智能在金融信贷、刑事司法乃至医疗诊断中的介入加深,决策过程的“黑箱化”现象引发了公众对公平性和问责制的深切忧虑。本书不仅细致剖析了 LIME (Local Interpretable Model-agnostic Explanations) 和 SHAP (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 等技术解释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局限性,更重要的是,它将技术解释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法律语境下考察:当一个算法的决策无法被人类心智完全理解时,我们应如何分配法律责任?谁应该为自动化系统的失误买单——是开发者、使用者、还是系统本身?本书认为,追求绝对透明并非唯一出路,而应构建一套适应性的、基于风险等级的“可问责性”机制。 其次,数据主权与个人隐私的再定义是本书着墨的重点之一。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个人数据的采集、流动和利用已成为驱动数字经济的核心燃料。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现有隐私保护框架(如 GDPR)在应对跨境数据流动和“隐性同意”模式时的不足。通过案例分析,我们探讨了“匿名化”技术的脆弱性,以及在“去标识化”数据重新识别的风险面前,传统的数据控制权概念如何受到挑战。更为关键的是,本书提出了一种“数据尊严”的概念,主张将数据视为个人自主性的延伸,而非仅仅是可供交易的资源,从而探讨建立更具韧性的数字权利体系的可能性。 在社会治理层面,本书聚焦于数字技术对民主政治和公共领域的深刻影响。社交媒体平台的“回音室”效应、虚假信息的精准投放以及对舆论的操纵,对建立理性、共识的公共讨论空间构成了严峻考验。我们分析了平台治理(Platform Governance)的复杂性,讨论了平台作为事实上的“数字城邦”管理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政府干预的边界。本书倡导一种“多方共治”的模式,强调公民社会、技术专家、监管机构之间建立有效对话机制的重要性,以平衡言论自由与信息生态的健康。 深入到生命伦理的边缘领域,本书探讨了增强现实(AR/VR)、脑机接口(BCI)等前沿技术对“人”的定义带来的挑战。当技术开始直接干预人类的认知和身体机能时,关于“自然性”、“心智完整性”和“认知自由”的传统界限被模糊。我们审视了在人体增强技术普及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分化——“技术精英”与“自然人”之间的鸿沟,并呼吁提前布局相关的伦理规范,以防止技术进步沦为加剧社会不平等的工具。 本书的论述方法兼具哲学思辨的深度和政策分析的务实性。它不仅梳理了数字技术背后的哲学预设,还深入剖析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在技术监管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教训。通过整合法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和伦理学的视角,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诊断工具,帮助政策制定者、技术开发者、法律从业者以及所有关心人类未来命运的读者,清晰地认识到数字时代伦理挑战的复杂性,并积极参与到重塑我们共同的数字世界的进程中去。我们期望本书能成为推动跨学科对话,促使技术发展轨迹向着更公平、更人性化方向转舵的重要参考读物。 ---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豁然开朗”。我一直对法学的理论基础感到有些模糊,总觉得像是空中楼阁,不够扎实。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法学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没有讲太多具体的法律案例,而是深入到了法学最根本的源头,探讨了“论题学”如何为法学奠定基础。我一直以为法学就是关于法律条文和判例的分析,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这些具体的法律实践背后,有着一套更为宏大的思维框架和理论体系。作者的论述非常清晰,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讲解得深入浅出,让我能够理解法学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以及那些看似遥远的理论对我们当今的法律实践有着怎样的意义。它让我对法律这个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有些法律条文会是这样制定,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和论述方式都极具吸引力,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式论述,而是以一种更具启发性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探索“论题学”与法学的交叉地带。我一开始还担心会读不懂,但作者的笔触却非常流畅,而且在关键的地方,还辅以大量的历史案例和思想家的观点,让整个论述过程既严谨又不失趣味性。我从中不仅学习到了关于“论题”和“法学基础”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作者本人是如何进行研究和思考的,他那种对学术的赤诚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真正的学术研究并非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对人类思想史的深刻理解和创新性贡献。它让我对学术产生了新的向往,也激励我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勇于探索未知,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法学思想的“百科全书”!我一直对法学的起源和发展感到好奇,尤其是它与哲学、逻辑学等基础学科的渊源。这本书从“论题学”这个独特而深刻的视角切入,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书中对“论题”概念的梳理和辨析,让我看到了法学并非孤立的学科,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普遍适用的思维工具和方法之上。作者对这些基础研究的深入挖掘,展现了法学背后严谨的思辨过程,以及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如何支撑起整个法律体系的构建。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论题”与“法律原则”之间关系的论述,这让我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没想到读来却引人入胜,仿佛跟着作者一起进行了一场思维的探险,在历史的长河中追溯法学智慧的源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对法学概念的罗列,更是对法学方法论的深刻反思,让我对“为什么是这样”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我是一名法律从业者,每天都在与法律条文打交道,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好像对法律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才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所缺失的,正是对法学最根本的认识。这本书没有直接给我罗列具体的法律条文或者案例分析,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基础的层面,探讨了法学的本质和逻辑。它就像一个“侦探”,抽丝剥茧地揭示了法律思维的形成过程,以及那些支撑法律运作的“看不见的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严谨和深刻,他能够将复杂的哲学概念与具体的法学问题巧妙地联系起来,让我看到法律背后那强大的思想力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法律的理解不再是机械的记忆和应用,而是拥有了一种更具洞察力的视角,能够更深刻地把握法律的精神和价值。它为我的日常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我对法律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对哲学和逻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我一直认为,任何学科的深度都取决于其基础研究的扎实程度,而法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其基础必然与哲学和逻辑学密不可分。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从“论题学”这个独特的角度,深入剖析了法学的根基。作者在梳理和阐释过程中,展现了非凡的学术功力和广阔的知识视野,将不同学派的思想精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逻辑严谨、观点鲜明的论证体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过程中所展现的批判性思维,他并非全盘接受前人的观点,而是进行了深入的审视和批判,从而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法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如何进行深度思考和严谨研究的范本,它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方法和研究启示。

评分

看完后,感触颇多,很多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它们生动形象,但又不失哲理,这些有趣的思想深深得触及到内心深处,我不断质问自己,质问自己是否真正的看懂了这些,回想我所看到的、听到的事情,我开始怀疑自己,害怕自己,害怕有一天,我也会成为在徘徊在法门前的人。      一直问自己,什么是法?我相信很多人都问过自己,到底什么是法呢?条条框框枯燥的法律条文是法吗?审判厅内首席法官庄严的位置象征着法吗?宣判的罪行是法吗?      由于专业的原因,我习惯了每天关注新闻,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娱乐还是民生,最近一则案子使我产生了困惑,复旦大学投毒案,媒体的报道总感觉存在偏失,如果按照一个透析心理学的小说来说,《与自己的战争——复旦研究生为何毒杀室友》算是一个初级心理探究小说,而作为一篇报道,它的公正性与专业性令我觉得模糊。报道从林的心理状态入手,从微博、贴吧片面的截取信息,根据只言片语牵强的塑造了一个心理阴暗自卑的凤凰男形象,一味的以林的心理状态做证据拉近他与下毒的行为之间的距离。

评分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空间叙事研究》既全面研究了传统的以文字写成的文学文本的空间叙事问题。也深入考察了本身就被理论家们称之为“空间艺术”的图像的空间叙事问题(跨媒介),还把研究的触角伸向了历史叙事领域(跨学科),对历史叙事的空间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龙迪勇本人的学术修养(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收藏的书、读过的书是相当多的,而他的理论修养和文学史、艺术史方面的学识在同行中也经常被传为美谈),也是他能够在如此宽阔的锋面上游刃有余的条件:只有把这个似乎形而下的问题哲学化、抽象化,才有可能潜到别人未敢到达的根源涌发的大海深处。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

评分

帮别人买的,活动入手,的确很合适。

评分

好棒

评分

很棒的好书

评分

书还行吧,准备好好学习下。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好棒

评分

法哲学经典书目,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好书,还是来京东商城,便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