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1000问丛书:神经系统疾病1000问(第2版)

常见疾病1000问丛书:神经系统疾病1000问(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梅旭辉 等 编
图书标签:
  • 神经系统疾病
  • 常见病
  • 医学科普
  • 健康咨询
  • 疾病问答
  • 家庭医学
  • 临床指南
  • 第二版
  • 医学书籍
  • 健康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5235893
版次:2
商品编码:1100051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1
字数:1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常见疾病1000问丛书:神经系统疾病1000问(第2版)》采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手法和通俗易懂的笔触,将不同的疾病以问答的形式叙述,大大方便了广大读者对本书的使用。通过几年的市场检验,它不仅是广大群众的医疗保健用书,也是医药工作者有益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1 什么是急性脑血管病?
2 中风的常见临床表现有哪些?
3 哪些人易患中风?
4 为什么说在中风的救治中“时间就是生命”?
5 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6 如何判断中风的预后?
7 中风之初家属该怎么办?
8 中风的常用药物有哪些?
9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10 怎样安排中风病人的食谱?
11 脑血管病可以手术治疗吗?
12 如何预防中风?
13 中风有先兆吗?
14 中风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15 吸烟、饮酒与中风关系如何?
16 年轻人会中风吗?
17 “歪嘴巴”一定是中风吗?
18 出现嘴歪眼斜怎么办?
19 为什么偏瘫患者急诊CT、MRI未见异常,但医师还诊断为脑梗死?
20 为什么有些患者CT和MRI有出血或梗死灶,身体却没有不适?
21 “腔隙性梗死”和脑梗死有什么不同?
22 家里有中风病人怎么办?
23 为什么病人送到医院后症状反而加重了?
24 中风病人吞咽困难怎么办?
25 中风病人饮食应注意什么?
26 低血压会中风吗?
27 中风会复发吗?
28 中风常合并哪些疾病?
29 中风的诊断靠什么?
30 如何估计中风后病情的轻重?
31 脑血管病分哪几类?
32 诱发脑血管病的其他疾病有哪一些?
33 按摩对瘫痪肢体有利吗?
34 中风患者夏天可以停药吗?
35 中风肢体瘫痪的六个阶段分别是什么?
36 什么是脑血管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呢?
37 什么是脑卒中单元?
38 卒中单元有什么样的好处?
39 建立卒中单元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40 什么是脑梗死动脉内溶栓?
40 什么是脑梗死动脉内溶栓?
41 什么是脑血管支架介入术?
42 高压氧治疗脑梗死有效吗?
43 脑血管病后遗症的药物治疗有哪些?
44 偏瘫康复治疗的内容有哪些?
45 定期输液能否预防脑血栓?
46 脑血栓与脑栓塞是一回事吗?
47 脑血栓会不会引起痴呆或者记忆减退?
48 睡前喝水有助于预防脑血栓吗?
49 脑血栓患者能吃什么?
50 脑中风患者应作哪些常规检查?
51 常吃马铃薯可以预防脑中风吗?
52 最新预防脑血栓的手段是什么?
53 行颈动脉支架成型术危险吗?
54 脑中风造成的后遗症还能治疗吗?
55 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如何诊断?
……

精彩书摘

为什么说在中风的救治中“时间就是生命”?
中风是一种急症,而脑组织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超过一定时间就会造成永久性的不可逆损伤,此时无论如何用药部难以恢复。国际上通常认为脑梗死病人应在发病6小时内得到溶栓治疗。所以一旦发病,应立即到有一定条件的医院进行诊治,避免周折浪费时间,耽误抢救的最佳时机。
中风是一种急症,其中缺血性脑梗死中血栓和栓塞是脑梗死发病的基础,因而理想的方法是使缺血性脑组织在出现坏死之前恢复正常的血流。脑组织获得脑血流的早期重灌注,可减轻缺血程度,,限制神经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国际上通常认为脑梗死病人应在发病6小时内得到溶栓治疗。所以一旦发病,应立即到有一定条件的医院进行诊治避免周折浪费时间,耽误抢救的最佳时机。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1)褥疮:半身不遂的病人,因整天躺在床上,臀部、脚跟及肩膀等部位长期和床褥接触,受到压力,皮肤便会溃烂,甚至发炎。对此最重要的是预防,应经常替病人翻身,使其不会长期压迫同一部位。另外,使用空气垫亦有帮助。
(2)呼吸道感染:病人整天卧床,肌肉力量会减弱,呼吸能力也会减低,痰涎因而很难咳出,容易导致肺炎。休息时要尽量侧卧,并定期拍背帮助痰液咳出。
(3)泌尿道感染:一些中风病人因神经系统受到损害,不能正常排尿,尿液在膀胱残留增多或长期留置尿管均易引发炎症。加强护理尤其重要。
(4)上消化道出血:中风后脑干病变引发应激性溃疡。尽量流质、清淡、易消化饮食。
(5)脑血管病后抑郁和焦虑反应:病人出现心情不好,悲观,失眠,焦虑,易烦躁,生活不能自理甚至消极、冲动。如何判断中风的预后?
脑血管病的预后决定于病变的性质(脑出血或脑梗死)和严重程度,临床上可由下列各点判断:通常脑出血的预后较脑梗死差;病变位于双侧、多灶者,预后较一侧单灶者差;病变位于脑干或出血破入脑室者,重于大脑半球者;出现昏迷、抽搐、体温升高、血压持续升高或突然下降、合并消化道出血者往往提示预后极差,有生命危险。中风之初家属该怎么办?
(1)即时处置并送往医院。多数病人发病时都在家里,或在工作,或在活动,身边是没有医生的。如果突然出现头痛、头晕、一侧肢体麻木、无力,甚至昏迷、呕吐,首先要想到中风的可能。家属应让病人平卧,尽量保持头部不动,对呕吐的病人则需要将头侧向一边、,以避免呛咳,或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其次,尽快拨打“120”将病人送往就近医院,在去医院的途中,尽量使病人平卧,避免剧烈颠簸,特别是脑出血病人,在急性期应该保持绝对安静,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搬动,更不宜做长途运送,因为在搬运的过程中,头部的不断震动和颈部的过度扭转,都会加重脑出血。
(2)详细介绍病人情况。脑出血和脑梗死有时表现差不多,但性质却不同,治疗的方向也不同,所以提供发病时的情况,可以为医生提供诊断的线索。
……
《内科疑难杂症图谱与诊疗策略》(第3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集理论、实践、图谱与疑难病例解析于一体的综合性内科专著,旨在为临床内科医生,特别是中青年医师,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且极具参考价值的诊疗指导。本书在延续前两版精髓的基础上,紧随医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整合了大量前沿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经验,内容更为丰富,结构更为优化,图片更为精良,力求成为广大内科同仁案头必备的诊断治疗工具书。 核心特色与内容亮点: 一、 聚焦内科疑难杂症,构建全面疾病谱系: 本书以“疑难杂症”为核心,而非覆盖所有常见疾病。我们精心筛选了内科领域中诊断和治疗最具挑战性的疾病,涵盖了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肾脏与泌尿系统、内分泌与代谢系统、血液系统、风湿免疫系统、感染性疾病、老年医学以及多系统受累疾病等多个重要分支。对于每一个疾病,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仅仅停留在疾病的表象,更侧重于其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化、鉴别诊断的关键点以及最新的治疗进展。 二、 “图谱”驱动,直观呈现病变特征: 本书最显著的特色之一是其丰富且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图谱。我们搜集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影像资料,包括但不限于: 影像学图片: 胸部X线、CT、MRI、超声、PET-CT等,清晰展示各系统脏器的形态学改变,如肺部结节的特征、心肌梗死的影像学表现、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图像、肾脏囊性病变的CT成像等。 内镜图像: 胃镜、肠镜、支气管镜、胆道镜等,直观展示消化道黏膜病变、呼吸道黏膜改变、胆道系统异常等。 病理组织学图片: 各种肿瘤、炎症、变性等病变的组织学图像,辅助理解疾病的微观基础。 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功能检查图谱: 帮助医生准确解读这些重要的生理电生理信号。 这些图谱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更能帮助医生建立直观的疾病印象,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我们力求图片的清晰度、代表性以及与文字描述的精准对应。 三、 “疑难杂症”精细化解析,提供深度诊疗思路: 对于每一个被纳入本书的疑难杂症,我们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析,其结构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1. 疾病概述与流行病学: 简要介绍疾病的背景、发病率、危险因素等。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深入探讨疾病的病因学基础和复杂的发病机制,帮助医生理解“为什么会发生”。 3. 临床表现: 详细描述疾病的典型与非典型症状、体征,以及不同阶段的表现差异。 4. 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将重点放在如何识别疑难病例,并提供系统性的鉴别诊断思路。这包括: 关键的实验室检查: 推荐有价值的血、尿、粪便、体液等生化、免疫、分子生物学检查。 特异性影像学检查: 强调何种影像学检查最能帮助诊断,以及如何解读影像学征象。 其他辅助检查: 如内镜、活检、基因检测等。 常见混淆疾病的鉴别: 针对容易混淆的疾病,逐一列出鉴别要点,提供排查策略。 5. 影像学与病理学解读: 结合图谱,详细解读影像学和病理学所呈现的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形成诊断闭环。 6. 治疗策略与进展: 基础治疗: 详述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常规治疗方法。 循证医学证据: 引用权威的临床试验数据和指南推荐,支持治疗决策。 个体化治疗: 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基因特征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最新治疗进展: 介绍国内外最新的药物、技术和治疗理念,为临床实践提供前瞻性指导。 预后与随访: 讨论疾病的预后因素以及必要的随访方案。 四、 临床实践导向,提升诊疗能力: 本书的内容设计紧密贴合临床实际需求。我们不仅仅罗列疾病,更注重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书中穿插了大量的“临床病例分析”、“疑难病例讨论”、“鉴别诊断陷阱提示”等板块,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提升独立分析和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些多学科协作(MDT)相关的疾病,我们也进行了相应的阐述,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五、 结构优化,阅读便捷: 全书按照内科专业系统进行划分,每个章节内的疾病条目清晰,结构统一,方便读者快速检索和阅读。书末附有详细的索引,进一步提高了检索效率。采用大开本设计,图文并茂,阅读体验良好。 六、 专家团队,权威保障: 本书由国内知名内科专家团队精心编写,涵盖了内科各个细分领域的资深学者和临床骨干。专家们将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最新的学术见解以及对疑难杂症的独到见解融汇于书,确保了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目标读者: 各级医院内科临床医师,特别是中青年医师 内科专科进修医师 全科医师 医学研究生 对内科疑难杂症感兴趣的其他医务人员 本书价值: 《内科疑难杂症图谱与诊疗策略》(第3版)不仅是一部学习和参考的书籍,更是临床实践的得力助手。它能够帮助临床医生: 提高对复杂和不常见疾病的识别能力。 建立系统、严谨的鉴别诊断思维。 掌握最新的诊断和治疗技术。 提升对疑难病例的处理信心和能力。 拓展医学视野,紧跟医学发展前沿。 无论您在面对棘手的临床病例,还是在寻求更深层次的医学知识,《内科疑难杂症图谱与诊疗策略》(第3版)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伙伴。本书的出版,将为提升我国内科疾病的诊疗水平,促进医学科学的进步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真的是帮了我大忙!我一直对身体的奥秘充满好奇,尤其对那些影响思维、情感和行动的神经系统疾病更是感到着迷,但市面上很多科普读物要么过于专业,要么过于浅显。这套《常见疾病1000问丛书:神经系统疾病1000问(第2版)》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翻开书,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亲切感,它不像学术专著那样冰冷,也不像一些网络段子那样戏谑。那种严谨又不失温度的语言,让我觉得作者真的是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耐心地解答我们心中最普遍、也最迫切的疑问。从我最关心的头痛、失眠这些日常小毛病,到更复杂的脑瘫、阿尔茨海默病等,几乎涵盖了我所有可能遇到的困扰和疑问。而且,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症状,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疾病的成因、诊断方法,以及最新的治疗进展。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神经递质和神经通路的部分,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大脑工作的原理,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每次遇到一些关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健康新闻,我都会忍不住翻开这本书来查阅,总能找到相关的、清晰易懂的解释,让我不再人云亦云,能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对于我这样希望对自身健康有更深入了解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评价四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家庭来说,家庭成员的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健康问题也逐渐显现,其中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常常是大家最担心却又最难理解的。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以“1000问”的形式,将繁杂的神经系统疾病信息梳理得井井有条。我想知道的,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从一些常见的症状,比如头晕、手脚麻木,到一些更具体的疾病,比如中风、帕金森,书中都给出了详尽的解释。它不仅仅告诉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该怎么办”。这种实操性非常强的内容,对于我们普通家庭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比如,当家里有人出现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时,我们不再是束手无策,而是可以根据书中的信息,对可能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并知道该何时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疾病预防和日常保健的建议,这些内容虽然朴实,但却至关重要。它让我意识到,很多神经系统疾病并非无法预防,而是需要我们从日常的生活习惯、饮食和运动等方面去重视。这本书,就像是我们家庭的健康顾问,让我们在面对健康挑战时,更有底气,更懂得如何去应对。

评分

评价三 一直以来,我对大脑和神经系统都充满了神秘感,总觉得它是个复杂而精密的机器。每次看到关于“脑科学”的科普文章,都希望能找到一本能系统解答我疑惑的书。这本《常见疾病1000问丛书:神经系统疾病1000问(第2版)》,简直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本!它不是那种只能满足你一时好奇的浮光掠影式的科普,而是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我最喜欢的是它那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对于每一个大家可能会问到的问题,它都会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然后逐步深入,直到让你明白其中的原理。比如,它会告诉你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头痛,不仅仅是说“头痛”,而是会解释头痛的类型、可能的诱因,甚至是大脑中神经信号的传递过程。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医学小白也能轻松理解。而且,书中提到的那些案例和解释,都非常贴近生活,让我能更容易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面对面交流,他不仅知道答案,还能把复杂的知识用你能听懂的方式讲明白。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那些受神经系统疾病困扰的人们。

评分

评价五 我一直对人体内部的运行机制,尤其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经系统,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市面上关于神经系统的科普书籍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专业,要么过于零散,难以形成系统的认识。这本《常见疾病1000问丛书:神经系统疾病1000问(第2版)》给我的感觉就非常不一样。它以一种极其高效且全面的方式,将1000个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疑问一一击破。每一问的解答都力求深入,又做到通俗易懂,仿佛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解答着每一个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疾病机理时,常常会使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抽象的神经活动变得鲜活起来。例如,它会把神经元比作信息的传递员,把神经通路比作信息高速公路,这样一来,即使是对于我这种对医学知识不甚了解的人来说,也能轻松掌握其中的关键。而且,它涵盖的问题范围非常广泛,从最基础的神经系统构成,到各种常见和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再到最新的诊断和治疗技术,都有涉及。这本书让我对神经系统的运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的健康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问答手册”,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神经世界的奥秘。

评分

评价二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健康话题的从业者,我对于能够提供深度、准确、并且易于理解的健康信息的书籍一直有着很高的要求。这本书,毫无疑问,达到了我的预期。它所提供的1000个问题,其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在选择问题时,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既包含了大众普遍关心且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神经系统问题,也触及了一些相对专业但对于了解疾病发展脉络至关重要的话题。我特别欣赏它对每一个问题的解答方式,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提供了背景信息、可能的机制、诊断的常用手段,以及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向。这种“不止于问”的模式,让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对相关领域产生更进一步的兴趣。从科学性的角度来看,书中引用和参考的资料非常扎实,确保了信息的可靠性。同时,排版清晰,图文并茂,使得原本可能枯燥晦涩的医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对于想要系统性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读者,或者希望在工作中能够提供更专业、更全面健康咨询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