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名老中医话冠心病》根据我国丰富的中医典籍和大量临床资料,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简单介绍了冠心病的一般知识,详细介绍了数十位国医大师和名老中医诊治冠心病临证心法及辩证论治的数百种古今名医名方。《名老中医话冠心病》内容丰富,科学实用,疗效显著,适合冠心病患者及其家属阅读,也可供临床中医师和中医药爱好者参考。
作者简介
沈元良,1955年生,浙江绍兴市人,绍兴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浙江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学院兼职教授。中华中医学会会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保健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绍兴市医学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
早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从事内科临床,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中医理论,辨证、辨病相结合治疗疑难杂症,对《景岳学说》、“绍派伤寒”有所研究。编著出版《肾病四季疗法》、《高血压病四季疗法》、《中成药医师处方手册》、《通俗伤寒论新编一绍派俞根初方应用》、《中医入门与常见病治疗》等专著;发表论文50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冠心病的概念
第二节 中医关于心的含义
第三节 中医对心脏疾病的认识
第二章 心的生理功能
第一节 心的生理
第二节 心的生理特性
第三节 心的气血阴阳
第四节 心与脏腑的关系
第三章 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及分型分类
第一节 中医学对冠心病病因的认识
第二节 中医学对冠心病病机的认识
第三节 中医学对冠心病的辨证分型
第四节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第五节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临床分类
第四章 冠心病名老中医临证心法
第一节 施今墨临证心法
第二节 蒲辅周临证心法
第三节 赵锡武临证心法
第四节 岳美中临证心法
第五节 任应秋临证心法
第六节 姜春华临证心法
第七节 沈炎南临证心法
第八节 李斯炽临证心法
第九节 李聪甫临证心法
第十节 方药中临证心法
第十一节 何任临证心法
第十二节 邓铁涛临证心法
第十三节 祝谌予临证心法
第十四节 张琪临证心法
第十五节 张镜人临证心法
第十六节 任继学临证心法
第十七节 路志正临证心法
第十八节 颜德馨临证心法
第十九节 裘沛然临证心法
第二十节 焦树德临证心法
第二十一节 晁恩祥临证心法
第二十二节 郭子光临证心法
第二十三节 陈可冀临证心法
第二十四节 李振华临证心法
第二十五节 李培生临证心法
第二十六节 李辅仁临证心法
第二十七节 张学文临证心法
第二十八节 张珍玉临证心法
第二十九节 沈宝藩临证心法
第三十节 周信有临证心法
第三十一节 查玉明临证心法
第五章 冠心病治疗古今名方选介
精彩书摘
芽各15克,薤白、桃仁、陈皮、制香附、青果各10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胸闷、心痛、心悸消失,惟夜间易醒。后以宣痹通阳,养心安神之品调治而愈。
本例素体阳虚,胸阳不振或心气不足,复因寒邪侵袭,阻碍胸阳,心脉痹阻,以致胸痹心痛发作。此证多见于现代医学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素问·调经论》日:“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故患者常易在气候突变,特别是受寒时卒然发作。治以振奋心阳,宣痹通络。药用瓜蒌皮、薤白、法半夏、桂枝、甘草、当归、桃仁、丹参、赤芍、香附等。对于胸阳闭阻或心阳不足之证,一般不主张滥用桂枝、附子等辛燥之品,即便用之亦不过3~5日,用后即停;或于温阳药中掺入益阴之品,以调节阴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防止阴阳互损。本例以瓜萎薤白白酒汤加减,并结合经验用方,取得了良好疗效。
病例余某,男,74岁,1989年11月2日初诊。胸闷心悸反复发作1年,复发加重1个月。1988年因劳累过度,又遇情绪恼怒,病发胸闷心痛,心悸气短,到武汉某医院诊治。心电图:ST段改变,心肌供血不足;眼底:眼底动脉硬化。诊断为冠心病。予服硝酸甘油、异山梨脂(消心痛)、硝苯地平(心痛定)、脉通、复方丹参片等,心痛可缓解。但情绪激动或劳作时心痛又发,如此辗转1年。
症见胸闷不适,心痛隐隐,时有刺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睡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中医辨证为心气不足,阴液耗损胸痹(冠心病)。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宁心安神。方拟生脉散加减。药用丹参、茯神各30克,酸枣仁20克,太子参、炒瓜蒌皮、山楂炭各15克,麦门冬、五味子、当归、桃仁、制香附、橘络、郁金各10克,大枣6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药后,胸闷心痛好转,精神渐振,惟睡眠欠佳,时发头昏,面色少华,舌红,苔薄黄,脉细略数。心病日久,心气阴两虚,
……
前言/序言
《长寿的秘诀:古今养生智慧的融汇》 引言 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自古以来,无数智者贤哲,医者方家,乃至普通百姓,都在不断探索着延年益寿的奥秘。从古老的东方养生之道,到近代科学的蓬勃发展,人类对生命的理解不断深化,对健康与长寿的追求也日益精进。《长寿的秘诀:古今养生智慧的融汇》一书,正是对这份不懈追求的系统梳理与深度挖掘,它并非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养生理论或方法,而是以开放的视野,包容的胸怀,将源远流长的中华养生文化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养生理念有机融合,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全面、科学、实用的长寿画卷。 第一章:生命的源泉——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宝藏 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史,其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养生智慧。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探寻那些历久弥新的养生精髓。 精气神:生命活动的三大基石 我们将从“精”、“气”、“神”这三大生命要素的源起谈起。“精”之于人体,如同稼穑之于土地,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关乎生长、发育、生殖。我们将探讨古人如何理解“肾藏精”,以及现代医学在精子、卵子、细胞再生等方面的对应研究。 “气”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物质的运动形式。本书将深入阐述“气”在呼吸、消化、循环、免疫等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追溯“气功”、“导引”等传统功法是如何通过调息、吐纳来调养“气”的。 “神”则代表着人体的精神意识活动,是生命的最高体现。我们将从“心藏神”的角度出发,探讨古人如何看待情志对健康的影响,以及现代心理学、脑科学如何解释情绪、压力与生理健康的紧密联系。 阴阳五行:宇宙与人体的内在联系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生命运行规律的独特视角。本章将解析阴阳平衡如何维持人体生理机能的稳定,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人体的五脏(肺、肝、肾、心、脾)以及四时(春、夏、秋、冬)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将看到,古人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规律来指导人体的养生,例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 “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哲学的重要理念,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遵循自然规律而生活。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一理念在养生方面的体现: 四时养生:分析不同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起居、饮食、情志调养方法。例如,春季宜舒展,夏季宜清心,秋季宜收敛,冬季宜潜藏。 作息有时:阐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智慧,强调规律的睡眠对于身体恢复和精力充沛的重要性。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解读古代饮食的均衡之道,不仅仅是营养的简单堆砌,更是顺应身体需要,选择恰当食物的哲学。 形神兼备:从内养到外修 中华养生并非只关注身体的外部健康,更注重内在的修养。“形”指身体,“神”指精神。本章将深入分析: 情志养生:探讨“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情志相胜”等方法来调和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德性修养:古人认为“德”与“寿”密切相关,善良、宽容、乐观等美德有助于身心健康。我们将探讨道德修养如何转化为内在的平和与外在的健康。 医药养生:介绍中药在养生中的应用,例如药膳、药浴、中药保健品等,强调“治未病”的思想,通过温和的药物来扶正祛邪,增强体质。 第二章:科技赋能的现代养生:科学认知的突破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对生命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本章将聚焦现代科学在养生领域的最新发现与应用,为传统养生注入新的活力。 精准营养学:食物与健康的科学密码 我们不再满足于“五谷为养”的笼统概括,而是深入探索食物的分子构成、营养素的精准代谢以及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具体影响。 宏量营养素与微量营养素:详细介绍蛋白质、脂肪、碳 bøater hydrate,以及维生素、矿物质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核心作用,并探讨现代人常见的营养失衡问题及解决方案。 抗氧化与自由基:解析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机制,以及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坚果)在延缓衰老、预防疾病中的作用。 益生菌与肠道健康:揭示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免疫调节到情绪影响,探讨如何通过益生菌、益生元等来改善肠道环境,促进整体健康。 功能性食品与膳食补充剂: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上,介绍具有特定健康功能的食品,以及如何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选择膳食补充剂,弥补日常饮食的不足。 运动科学:科学健身的艺术 运动是生命在于运动的生动体现,但科学的运动方式才能带来最佳的健康效益。 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区分两者的特点,以及它们对心血管健康、肌肉力量、骨骼密度等方面的影响。 力量训练与柔韧性训练:强调力量训练在维持身体机能、预防跌倒、提高代谢率方面的重要性,以及拉伸、瑜伽等柔韧性训练在改善姿态、缓解疼痛方面的作用。 运动强度与运动时间:根据个体差异,提供科学的运动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建议,避免运动损伤,最大化运动效果。 运动与疾病预防:阐述规律运动如何有效预防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 睡眠医学:高质量睡眠的科学调控 睡眠不再是被动休息,而是主动修复与重塑的过程。 睡眠周期与睡眠质量:深入解析睡眠的REM(快速眼动)和NREM(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以及影响睡眠质量的关键因素,如睡眠环境、睡前习惯等。 失眠的科学应对:从认知行为疗法到药物干预,提供科学、有效的失眠解决方案,强调改善睡眠卫生。 昼夜节律与健康:阐述昼夜节律紊乱对内分泌、新陈代谢、免疫系统等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来恢复健康的昼夜节律。 基因学与个性化养生:走向精准健康 基因是生命的蓝图,基因组学的进步正在为我们开启个性化养生的新篇章。 遗传易感性与疾病风险:介绍基因检测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对某些疾病的遗传易感性,从而提前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个性化饮食与运动方案:探讨基于基因信息的饮食偏好、营养素吸收能力、运动反应等,为个体量身定制更有效的养生方案。 基因与衰老:从端粒长度、基因突变等角度,揭示基因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并展望基因编辑技术在延缓衰老方面的潜力。 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身心一体的疗愈 心理健康被视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理健康同等重要。 压力管理与应对机制:介绍科学的压力识别与管理方法,如正念、冥想、放松训练等,帮助读者建立强大的心理韧性。 积极心理学与幸福感:探讨如何通过培养感恩、希望、乐观等积极情绪来提升幸福感,并将其转化为健康的长寿动力。 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心理健康和长寿的重要性。 第三章:古今融合:构建属于你的长寿健康体系 《长寿的秘诀:古今养生智慧的融汇》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构建一个适合自身情况的、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长寿健康体系。 “治未病”的现代实践: 将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与现代医学的早期筛查、风险评估相结合,强调预防胜于治疗。通过定期的体检、基因检测、生活方式评估,及时发现潜在健康风险,并采取干预措施。 个性化定制的养生方案: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养生“秘方”,而是鼓励读者在了解自身体质、生活习惯、健康状况以及基因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书中的养生理念与方法,量身打造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案。 体质辨识与调养:结合中医的九种体质辨识(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与现代医学的健康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饮食、运动、起居建议。 生活方式的优化:从日常的饮食起居、工作压力、情绪波动、社交活动等各个方面,提供可操作、易于坚持的优化建议。 智慧的抉择:传承与创新 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承中华传统养生的精华,同时又拥抱现代科学的成果? 传统功法的现代演绎:例如,将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与现代运动康复、心肺功能训练相结合,提升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饮食文化的现代传承:在保留传统烹饪技法和食材优势的同时,引入现代营养学理念,例如“食疗”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健康烹饪来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 思维模式的转变:从被动应对疾病,转变为积极主动地管理健康;从关注短期效果,转向追求长期的生命质量。 长寿的意义:生命的充实与幸福 本书最终探讨的,并非仅仅是数字上的“活得更久”,而是如何“活得更好”,让生命的过程更加充实、有意义、充满幸福。长寿,应是健康、智慧、从容、感恩的生命状态。 结语 《长寿的秘诀:古今养生智慧的融汇》是一本关于生命、健康与智慧的书。它带领我们回顾历史,拥抱现在,展望未来,在古老的东方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交融中,为读者指明一条通往健康、长寿、幸福的明路。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汲取养分,找到属于自己的长寿秘诀,活出精彩而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