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元明史料笔记:双槐岁钞(繁体坚排版)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元明史料笔记:双槐岁钞(繁体坚排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黄瑜 编,魏连科 校
图书标签:
  • 元史
  • 明史
  • 史料笔记
  • 双槐岁钞
  • 历史
  • 古代史
  • 文献
  • 丛刊
  • 坚排版
  • 繁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165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379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8
字数:1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元明史料笔记:双槐岁钞(繁体坚排版)》在明人野史中颇有体要,多记当时掌故,其言洪武丁丑科场之狱详,多明史所未及。《四友斋丛说》全书包括经、史、杂记、释道、诗文、书画等十七类,其中考证和评论结研究史学及文艺均有裨益;《涌幢小品》是作者历时十三年写成的笔记,记载明朝掌故,包括朝章典制、政治经济、社会风俗以及明中叶的人物遗事、东南倭寇、市民抗税斗争等,为不少学者所注重。《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元明史料笔记:双槐岁钞(繁体坚排版)》是明朝人黄瑜撰著的史料笔记。书中所记大事,大抵起于明初,迄于成化。内容涉及典章制度、科举考试、朝廷肉部政争、文人轶事、天文、律历、学校、军事、农民起义等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卷第一
聖瑞火德
讲经典感
御製逸诗
醉学士诗歌
春王正月辨
宋元通鉴
何左丞赏罰
楓林壬课
嘉瓜祥異
文华堂肄业
尊孔衙孟
贵妃礼制
礼人儀尚左
禁水火葬
宋复元讐
朝雲集句

卷第二
国初三都
中都阅武
朝曾紀事
西域曆书
国子试魁
圣旨立坊
雨魁天下
海定波寧
丁丑再试
刘学士
邑仅凭升
郡学
孝义家
卧即忠谨
永初月
姓名相同
綱常爲治
御宝文移

卷第三
三丰遯老
聖孝瑞應
刘伯川善颧人
胡贞女
史孝子
冷協律
……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前言/序言


翰苑摭遗:一部关于明代政治与社会风貌的史料汇编 《翰苑摭遗》,一部以明代中晚期为核心的史料笔记合集,是研究该时期政治制度变迁、士人生活侧写及社会风俗演变的重要文献。本书并非单一作者的著作,而是汇集了数位明代文人、官员在亲身经历或亲闻耳闻的基础上,以笔记、札记、随笔等形式记录下的零散史料与个人感悟。其内容驳杂,但价值非凡,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大量官方史书难以呈现的鲜活细节与民间视角。 全书结构松散,以时间或主题划分并不明确,更像是作者们随手记录的案牍、心得与见闻的汇集。全书可大致分为“庙堂之侧”、“宦海浮沉”与“民间烟火”三个主要面向,共同勾勒出晚明社会复杂而斑斓的图景。 一、 庙堂之侧:中枢权力运作与制度微探 这部分内容聚焦于京师的政治生态,着重描写了内阁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权力制衡与权力倾轧。 关于内阁票拟与批红的细节描述占据了相当篇幅。史料中详尽记载了阁臣与司礼监太监之间“票拟不合”后的反复拉锯过程,甚至记载了某些关键时刻,皇帝对票拟的最终裁决依据。例如,有笔记提及,某位内阁首辅为推行一项改革,如何巧妙地利用皇帝的私人偏好,使其在批红环节倾向于自己的意见,其中涉及的文书往来、暗中周旋,展现了明代后期的权力博弈艺术。 对六部衙门的职权细化考察,则提供了官方文献之外的实践经验。书中收录了数则关于吏部京察、户部钱粮清查中出现的舞弊现象及其被揭发的过程。不同于《明史》中对制度的宏观论述,本书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如某年漕运粮草短缺,牵涉到通政司、工部、户部三部门的责任推诿,以及最终由御史台介入后的处理结果。这些细节展现了制度的滞涩与人事的复杂性。 关于科道官的监察与言事,本书记录了多位敢于直言的御史被贬谪或陷害的经过。其中不乏对“言官风骨”的赞叹与对“朋党之祸”的痛心疾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篇札记详细记录了某位御史弹劾某位重臣,其奏疏如何辗转到达皇帝手中,中间经过了多少宦官与外朝官员的阻挠与篡改。这种对信息流动的细致观察,对于理解明代后期的政治透明度具有重要价值。 二、 宦海浮沉:官员生态与地方治理的侧影 本书的很大一部分篇幅,留给了对中下层官员生活状态以及地方治理困境的记录。 官员的俸禄与清贫写照:书中包含多则关于地方官吏经济状况的记载。明代中后期,官员的实际收入远低于法定俸禄,主要依赖“火耗”、“养廉银”(如发明较晚的地区)及其他隐性收入。笔记详细记录了某位知县为筹措家眷过冬的费用,不得不变卖祖产,或私下向士绅借贷的窘迫境况。这种“清官难当家”的现实描摹,为研究明代官员的道德困境提供了佐证。 地方冲突与“保甲”制度的失效:在涉及到地方治安与乡里治理的部分,史料揭示了卫所制度瓦解后,地方士绅与流民、盗匪之间的复杂关系。有笔记记载了某县令在处理土地兼并引发的民变时,是如何被当地豪强架空,最终不得不采取非正统手段平息事端的经过。这反映了中央权力对基层控制力的衰减,以及地方自治力量(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的膨胀。 水利工程的困境:关于河工、堤坝的修建与维护,是历代笔记中永恒的主题。本书收录的记录尤为生动,描述了工程发包给“包工头”后,如何层层克扣材料,最终导致堤坝质量低劣,一遇洪水便全线崩溃的恶性循环。其中对工程监理人员的渎职行为的讽刺,笔法辛辣,极具现场感。 三、 民间烟火:社会风俗、学术思潮与生活侧记 这部分内容更具散文色彩,反映了士人阶层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辨,以及对民间生活的侧面记录。 士人的学术取向与交游:书中记录了晚明时期思想界的活跃景象。例如,有札记记录了某位著名心学学者的几次非正式讲学,其间与地方士子的激烈辩论,特别是关于“知行合一”的实践性争论。此外,对文人雅集的描述,如品茗、赏石、诗社活动的记载,展现了士大夫阶层在政治失意或闲暇之余的精神寄托。 风俗变迁与物价波动:对于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记录,是史料笔记的宝贵之处。书中记载了某几年间,江南地区丝绸与食盐的市场价格波动情况,并分析了其背后的推手,可能涉及地方盐商的垄断或漕运的梗阻。同时,对当时服饰、丧葬礼仪的微小变化也有所提及,如“褶裙”在江南士人妻妾间的流行,反映了审美趣味的流变。 对宦官干政现象的隐晦批评:尽管明朝中后期,对于宦官的直接批评往往招致杀身之祸,但笔记作者们往往采用隐喻、典故或借他人之口的方式表达不满。本书中有一则关于“内库”支出的记录,看似是财务清单,实则暗含了对皇室过度挥霍和内府权力膨胀的愤懑。这种“微言大义”的写作手法,是研究明代文人如何规避文字狱的重要线索。 《翰苑摭遗》作为一部非官方的、碎片化的史料汇编,其价值不在于提供严谨的史学框架,而在于其未经修饰的生动性与细节的丰富性。它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晚明社会在强盛外表下,权力结构的失衡、阶层矛盾的激化以及士人知识分子在保守与变革之间的挣扎与思考。阅读此书,如同置身于那个喧嚣而矛盾的时代之中,亲耳聆听那个时代的声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提及,这套书的出版,为特定领域的研究者解决了一个巨大的难题——资料的可获得性。许多珍贵的史料笔记长期以来只在特定的图书馆或研究机构中以孤本的形式存在,普通研究者难以接触或引用。通过将这些原本难以触及的文献整理成系统化、可流通的丛刊,出版方无疑是在做一项功德无量的工作。它极大地降低了学术研究的门槛,使得更多年轻一代的研究者能够直接从原始的、经过整理的文本出发进行探索,而不是被困在二手资料的转述之中。这种对知识普及和学术传承的贡献,远超出了单纯的商业考量,体现了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深厚责任感。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排版方式确实是一把双刃剑,考验着现代读者的适应能力。对于习惯了简体横排的读者而言,初次接触竖排繁体的确需要一个适应期,初读时可能会感到节奏被打乱,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校对某些生僻字或异体字。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古老的阅读韵律,你会发现它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它迫使你放慢速度,用心去咀嚼每一个字句,这种“慢读”反而有助于加深对复杂史料的理解。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浏览的“快餐读物”,而是一本需要沉浸其中、细细品味的“慢功夫”书籍。这种强迫式的专注,恰恰是研究古籍时最需要的品质,它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也带来了相应的、更深层次的学术满足感。

评分

这套丛刊的整理工作显然是极其严谨细致的,从校勘的清晰度就可以窥见一斑。在面对古代文献中常见的文字讹误、脱漏或模糊不清之处时,编者没有选择简单地照搬原貌,而是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上下文逻辑进行了审慎的考订。尽管作为读者,我们清楚地知道历史文献的“原貌”往往充满瑕疵,但一个优秀的版本应当在忠实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此书显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注释部分虽然克制,但关键之处的说明点到为止,既保持了原汁原味,又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普通读者在理解上可能遇到的障碍。这种对细节的精益求精,让这套书不仅适用于专业史学家,对于所有对古代史感兴趣的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份可靠且可信赖的读本。

评分

这套丛刊的选材眼光独到,看得出编纂者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下了极深的功夫。我尤其欣赏它在选取非主流或地方性史料方面的魄力。很多时候,我们对元明两代的认知往往局限于那些被反复引用的正史或通史,但真正的历史细节、社会风貌和民间疾苦,往往藏在这些看似零散的“笔记”之中。它们如同历史河流中的无数支流,虽不显宏大,却汇聚成了对那个时代最真实、最鲜活的认知图景。阅读这些零碎的记录,就像是与数百年前的文人墨客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记录的那些琐事、轶闻、风俗人情,远比冰冷的帝王将相更具烟火气。对于想要深入挖掘元明社会结构、思想流变,乃至日常生活百态的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提供了一批极其宝贵的“第一手”的间接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种传统的繁体竖排版式,仿佛一下子将人拉回了那个纸张泛黄、墨香氤氲的年代。拿到手里,首先感受到的就是纸张的质感,不是那种现代批量生产的滑腻感,而是带着一丝粗粝和厚重,让人忍不住想去摩挲。封面设计虽然没有太多花哨的图饰,但那沉稳的色调和精妙的字体排布,自有一种历史的庄严感。尤其欣赏的是它在版式上的坚持,每一个字的排列、每一行的间距,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对于热爱古籍或研究历史文献的朋友来说,这种“复古”的体验是极其珍贵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文物复制品,让人在阅读文字内容之前,就已经被它浓厚的文化气息所熏陶。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所选文献本身的敬重,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仪式感十足的文化体验。

评分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元明史料笔记:双槐岁钞(繁体坚排版)

评分

?阳?异

评分

嘉瓜祥異

评分

金钱银豆

评分

禁水火葬

评分

岳武穆遗诗

评分

游宦纪闻 旧闻证误 [宋]张世南 李心传撰张茂鹏 崔文印点校

评分

枫林壬课

评分

卷第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