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名老中醫話冠心病》根據我國豐富的中醫典籍和大量臨床資料,以通俗易懂、深入淺齣的語言,簡單介紹瞭冠心病的一般知識,詳細介紹瞭數十位國醫大師和名老中醫診治冠心病臨證心法及辯證論治的數百種古今名醫名方。《名老中醫話冠心病》內容豐富,科學實用,療效顯著,適閤冠心病患者及其傢屬閱讀,也可供臨床中醫師和中醫藥愛好者參考。
作者簡介
瀋元良,1955年生,浙江紹興市人,紹興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浙江中醫藥大學、江西中醫學院兼職教授。中華中醫學會會員、浙江省中西醫結閤學會會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流派研究專傢委員會委員、浙江省中醫藥學會腎病專業委員會委員、浙江省中西醫結閤保健與康復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紹興市醫學重點學科中醫內科學科帶頭人。
早年畢業於浙江中醫學院,從事內科臨床,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以中醫理論,辨證、辨病相結閤治療疑難雜癥,對《景嶽學說》、“紹派傷寒”有所研究。編著齣版《腎病四季療法》、《高血壓病四季療法》、《中成藥醫師處方手冊》、《通俗傷寒論新編一紹派俞根初方應用》、《中醫入門與常見病治療》等專著;發錶論文50多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冠心病的概念
第二節 中醫關於心的含義
第三節 中醫對心髒疾病的認識
第二章 心的生理功能
第一節 心的生理
第二節 心的生理特性
第三節 心的氣血陰陽
第四節 心與髒腑的關係
第三章 冠心病的病因病機及分型分類
第一節 中醫學對冠心病病因的認識
第二節 中醫學對冠心病病機的認識
第三節 中醫學對冠心病的辨證分型
第四節 現代醫學對冠心病病因病機的認識
第五節 現代醫學對冠心病的臨床分類
第四章 冠心病名老中醫臨證心法
第一節 施今墨臨證心法
第二節 蒲輔周臨證心法
第三節 趙锡武臨證心法
第四節 嶽美中臨證心法
第五節 任應鞦臨證心法
第六節 薑春華臨證心法
第七節 瀋炎南臨證心法
第八節 李斯熾臨證心法
第九節 李聰甫臨證心法
第十節 方藥中臨證心法
第十一節 何任臨證心法
第十二節 鄧鐵濤臨證心法
第十三節 祝諶予臨證心法
第十四節 張琪臨證心法
第十五節 張鏡人臨證心法
第十六節 任繼學臨證心法
第十七節 路誌正臨證心法
第十八節 顔德馨臨證心法
第十九節 裘沛然臨證心法
第二十節 焦樹德臨證心法
第二十一節 晁恩祥臨證心法
第二十二節 郭子光臨證心法
第二十三節 陳可冀臨證心法
第二十四節 李振華臨證心法
第二十五節 李培生臨證心法
第二十六節 李輔仁臨證心法
第二十七節 張學文臨證心法
第二十八節 張珍玉臨證心法
第二十九節 瀋寶藩臨證心法
第三十節 周信有臨證心法
第三十一節 查玉明臨證心法
第五章 冠心病治療古今名方選介
精彩書摘
芽各15剋,薤白、桃仁、陳皮、製香附、青果各10剋。5劑,水煎服,每日1劑。
三診:胸悶、心痛、心悸消失,惟夜間易醒。後以宣痹通陽,養心安神之品調治而愈。
本例素體陽虛,胸陽不振或心氣不足,復因寒邪侵襲,阻礙胸陽,心脈痹阻,以緻胸痹心痛發作。此證多見於現代醫學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素問·調經論》日:“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故患者常易在氣候突變,特彆是受寒時卒然發作。治以振奮心陽,宣痹通絡。藥用瓜蔞皮、薤白、法半夏、桂枝、甘草、當歸、桃仁、丹參、赤芍、香附等。對於胸陽閉阻或心陽不足之證,一般不主張濫用桂枝、附子等辛燥之品,即便用之亦不過3~5日,用後即停;或於溫陽藥中摻入益陰之品,以調節陰陽,陰中求陽,陽中求陰,防止陰陽互損。本例以瓜萎薤白白酒湯加減,並結閤經驗用方,取得瞭良好療效。
病例餘某,男,74歲,1989年11月2日初診。胸悶心悸反復發作1年,復發加重1個月。1988年因勞纍過度,又遇情緒惱怒,病發胸悶心痛,心悸氣短,到武漢某醫院診治。心電圖:ST段改變,心肌供血不足;眼底:眼底動脈硬化。診斷為冠心病。予服硝酸甘油、異山梨脂(消心痛)、硝苯地平(心痛定)、脈通、復方丹參片等,心痛可緩解。但情緒激動或勞作時心痛又發,如此輾轉1年。
癥見胸悶不適,心痛隱隱,時有刺痛,時作時止,心悸氣短,睡眠多夢,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中醫辨證為心氣不足,陰液耗損胸痹(冠心病)。治宜益氣養陰,活血通絡,寜心安神。方擬生脈散加減。藥用丹參、茯神各30剋,酸棗仁20剋,太子參、炒瓜蔞皮、山楂炭各15剋,麥門鼕、五味子、當歸、桃仁、製香附、橘絡、鬱金各10剋,大棗6剋。5劑,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服藥後,胸悶心痛好轉,精神漸振,惟睡眠欠佳,時發頭昏,麵色少華,舌紅,苔薄黃,脈細略數。心病日久,心氣陰兩虛,
……
前言/序言
《長壽的秘訣:古今養生智慧的融匯》 引言 長壽,是人類永恒的追求。自古以來,無數智者賢哲,醫者方傢,乃至普通百姓,都在不斷探索著延年益壽的奧秘。從古老的東方養生之道,到近代科學的蓬勃發展,人類對生命的理解不斷深化,對健康與長壽的追求也日益精進。《長壽的秘訣:古今養生智慧的融匯》一書,正是對這份不懈追求的係統梳理與深度挖掘,它並非局限於某一種特定的養生理論或方法,而是以開放的視野,包容的胸懷,將源遠流長的中華養生文化與日新月異的現代科學養生理念有機融閤,為讀者呈現齣一幅全麵、科學、實用的長壽畫捲。 第一章:生命的源泉——中華傳統養生文化的寶藏 中華民族擁有數韆年的文明史,其間孕育瞭博大精深的養生智慧。本章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長河,探尋那些曆久彌新的養生精髓。 精氣神:生命活動的三大基石 我們將從“精”、“氣”、“神”這三大生命要素的源起談起。“精”之於人體,如同稼穡之於土地,是生命的物質基礎,關乎生長、發育、生殖。我們將探討古人如何理解“腎藏精”,以及現代醫學在精子、卵子、細胞再生等方麵的對應研究。 “氣”是推動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物質的運動形式。本書將深入闡述“氣”在呼吸、消化、循環、免疫等生命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並追溯“氣功”、“導引”等傳統功法是如何通過調息、吐納來調養“氣”的。 “神”則代錶著人體的精神意識活動,是生命的最高體現。我們將從“心藏神”的角度齣發,探討古人如何看待情誌對健康的影響,以及現代心理學、腦科學如何解釋情緒、壓力與生理健康的緊密聯係。 陰陽五行:宇宙與人體的內在聯係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理解生命運行規律的獨特視角。本章將解析陰陽平衡如何維持人體生理機能的穩定,五行(金、木、水、火、土)與人體的五髒(肺、肝、腎、心、脾)以及四時(春、夏、鞦、鼕)之間的對應關係。我們將看到,古人如何通過觀察自然界的規律來指導人體的養生,例如“春夏養陽,鞦鼕養陰”。 天人閤一:順應自然的養生之道 “天人閤一”是中華傳統哲學的重要理念,強調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應遵循自然規律而生活。本書將深入探討這一理念在養生方麵的體現: 四時養生:分析不同季節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以及相應的起居、飲食、情誌調養方法。例如,春季宜舒展,夏季宜清心,鞦季宜收斂,鼕季宜潛藏。 作息有時:闡述“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智慧,強調規律的睡眠對於身體恢復和精力充沛的重要性。 五榖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解讀古代飲食的均衡之道,不僅僅是營養的簡單堆砌,更是順應身體需要,選擇恰當食物的哲學。 形神兼備:從內養到外修 中華養生並非隻關注身體的外部健康,更注重內在的修養。“形”指身體,“神”指精神。本章將深入分析: 情誌養生:探討“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對人體的生理和病理影響,以及如何通過“情誌相勝”等方法來調和情緒,保持心情舒暢。 德性修養:古人認為“德”與“壽”密切相關,善良、寬容、樂觀等美德有助於身心健康。我們將探討道德修養如何轉化為內在的平和與外在的健康。 醫藥養生:介紹中藥在養生中的應用,例如藥膳、藥浴、中藥保健品等,強調“治未病”的思想,通過溫和的藥物來扶正祛邪,增強體質。 第二章:科技賦能的現代養生:科學認知的突破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對生命的認識進入瞭一個全新的時代。本章將聚焦現代科學在養生領域的最新發現與應用,為傳統養生注入新的活力。 精準營養學:食物與健康的科學密碼 我們不再滿足於“五榖為養”的籠統概括,而是深入探索食物的分子構成、營養素的精準代謝以及它們對人體健康的具體影響。 宏量營養素與微量營養素:詳細介紹蛋白質、脂肪、碳 bøater hydrate,以及維生素、礦物質在維持生命活動中的核心作用,並探討現代人常見的營養失衡問題及解決方案。 抗氧化與自由基:解析自由基對細胞的損傷機製,以及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堅果)在延緩衰老、預防疾病中的作用。 益生菌與腸道健康:揭示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從免疫調節到情緒影響,探討如何通過益生菌、益生元等來改善腸道環境,促進整體健康。 功能性食品與膳食補充劑:在科學證據的基礎上,介紹具有特定健康功能的食品,以及如何在醫生或營養師的指導下,閤理選擇膳食補充劑,彌補日常飲食的不足。 運動科學:科學健身的藝術 運動是生命在於運動的生動體現,但科學的運動方式纔能帶來最佳的健康效益。 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區分兩者的特點,以及它們對心血管健康、肌肉力量、骨骼密度等方麵的影響。 力量訓練與柔韌性訓練:強調力量訓練在維持身體機能、預防跌倒、提高代謝率方麵的重要性,以及拉伸、瑜伽等柔韌性訓練在改善姿態、緩解疼痛方麵的作用。 運動強度與運動時間:根據個體差異,提供科學的運動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的建議,避免運動損傷,最大化運動效果。 運動與疾病預防:闡述規律運動如何有效預防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鬆等慢性疾病。 睡眠醫學:高質量睡眠的科學調控 睡眠不再是被動休息,而是主動修復與重塑的過程。 睡眠周期與睡眠質量:深入解析睡眠的REM(快速眼動)和NREM(非快速眼動)睡眠階段,以及影響睡眠質量的關鍵因素,如睡眠環境、睡前習慣等。 失眠的科學應對:從認知行為療法到藥物乾預,提供科學、有效的失眠解決方案,強調改善睡眠衛生。 晝夜節律與健康:闡述晝夜節律紊亂對內分泌、新陳代謝、免疫係統等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調整生活習慣來恢復健康的晝夜節律。 基因學與個性化養生:走嚮精準健康 基因是生命的藍圖,基因組學的進步正在為我們開啓個性化養生的新篇章。 遺傳易感性與疾病風險:介紹基因檢測如何幫助我們瞭解對某些疾病的遺傳易感性,從而提前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個性化飲食與運動方案:探討基於基因信息的飲食偏好、營養素吸收能力、運動反應等,為個體量身定製更有效的養生方案。 基因與衰老:從端粒長度、基因突變等角度,揭示基因在衰老過程中的作用,並展望基因編輯技術在延緩衰老方麵的潛力。 心理健康與情緒管理:身心一體的療愈 心理健康被視為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生理健康同等重要。 壓力管理與應對機製:介紹科學的壓力識彆與管理方法,如正念、冥想、放鬆訓練等,幫助讀者建立強大的心理韌性。 積極心理學與幸福感:探討如何通過培養感恩、希望、樂觀等積極情緒來提升幸福感,並將其轉化為健康的長壽動力。 社會支持與人際關係:強調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強大的社會支持係統對心理健康和長壽的重要性。 第三章:古今融閤:構建屬於你的長壽健康體係 《長壽的秘訣:古今養生智慧的融匯》的最終目標,是幫助讀者構建一個適閤自身情況的、既有傳承又有創新的長壽健康體係。 “治未病”的現代實踐: 將中醫“治未病”的核心思想與現代醫學的早期篩查、風險評估相結閤,強調預防勝於治療。通過定期的體檢、基因檢測、生活方式評估,及時發現潛在健康風險,並采取乾預措施。 個性化定製的養生方案: 本書並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養生“秘方”,而是鼓勵讀者在瞭解自身體質、生活習慣、健康狀況以及基因特點的基礎上,結閤書中的養生理念與方法,量身打造適閤自己的養生方案。 體質辨識與調養:結閤中醫的九種體質辨識(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與現代醫學的健康評估,製定針對性的飲食、運動、起居建議。 生活方式的優化:從日常的飲食起居、工作壓力、情緒波動、社交活動等各個方麵,提供可操作、易於堅持的優化建議。 智慧的抉擇:傳承與創新 我們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繼承中華傳統養生的精華,同時又擁抱現代科學的成果? 傳統功法的現代演繹:例如,將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功法與現代運動康復、心肺功能訓練相結閤,提升其科學性和有效性。 飲食文化的現代傳承:在保留傳統烹飪技法和食材優勢的同時,引入現代營養學理念,例如“食療”在慢性病管理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健康烹飪來保留食物的營養價值。 思維模式的轉變:從被動應對疾病,轉變為積極主動地管理健康;從關注短期效果,轉嚮追求長期的生命質量。 長壽的意義:生命的充實與幸福 本書最終探討的,並非僅僅是數字上的“活得更久”,而是如何“活得更好”,讓生命的過程更加充實、有意義、充滿幸福。長壽,應是健康、智慧、從容、感恩的生命狀態。 結語 《長壽的秘訣:古今養生智慧的融匯》是一本關於生命、健康與智慧的書。它帶領我們迴顧曆史,擁抱現在,展望未來,在古老的東方智慧與現代科學的交融中,為讀者指明一條通往健康、長壽、幸福的明路。願每一位讀者都能從中汲取養分,找到屬於自己的長壽秘訣,活齣精彩而有意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