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历代子家選刊:鬻子笺证》一书为子学之宗,楚学之祖,前人备述之矣。
《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群书,《鬻子》年代并非早期。而存于今者,乃以《鬻子》为先。明胡应麟《四部正讹》言之甚详,曰:高似孙谓子书起于鬻熊,此不然。《汉志》道家有《伊尹》五十一篇,《黄帝书》四种共三十八篇,《力牧》二十八篇,杂家有《孔甲》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农家有《神农》二十篇,小说家有《伊尹》二十七篇,皆鬻熊前子书,率伪书也。惟以「子」称者似起于熊,而小说有《务成子》,亦熊前。若今传子书,故当首此耳。
《汉志》诸子道家首列《伊尹》、《太公》、《辛甲》三书,第四爵《鬻子》。而前三书已佚,《隋书,经籍志》诸子道家已列《鬻子》为第1。
内页插图
目录
鬻子笺证卷上
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五
大道文王问第八
贵道五帝三王周政乙第五
守道五帝三王周政甲第四
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三
鬻子笺证卷下
曲阜鲁周公政甲第十四
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
数始五帝治天下第七
禹政第六
汤政天下至纣第七
上禹政第六
道符五帝三王傅政甲第五
汤政汤治天下理第七
慎诛鲁周公第六
附录
周左丘明《春秋左傅》
周《世本,居篇》
周列御寇《列子》(略)
战国包山楚筒
战国江陵望山沙冢楚简
战国新蔡葛陵楚筒
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楚居》
汉贾谊《新书》(略)
汉司马迁《史记》
汉刘向《剔录》
汉班固《汉书》
汉应劭《风俗通义·六国》
晋杜预《春秋集传纂例·国名谱》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
唐逄行珪《进鬻子表》
唐逄行珪《鬻子序》
唐余知古《渚官旧事》
唐柳宗元《柳河东先生集》
宋王尧臣《崇文总目》
宋刘恕《资治通鉴外纪》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宋罗泌《路史,国名纪三》
宋高似孙《子略》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宋黄震《黄氏日钞》
宋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明宋濂《诸子辨》
明杨慎《杨升庵文集》
明陈士元《江汉丛谈》
明王世贞《贪州山人四部稿》
明胡应麟《九流绪论》
明胡应麟《四部正讹》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集,读鬻子》
明潜庵子《校订鬻子注》
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
清梁玉绳《汉书人表考》
清纪昀《饮定四库全书总目》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清章学诚《校罐通义》
清崔述《丰镐考信録》
……
精彩书摘
方以智《通雅》卷九《释诂·重言》:「首首,犹言颓頯也。《鬻子》曰:「其道首首然。」言首在上,昂昂示人,犹颓为馗骨,常在面上,頯頯然也。公绍曰:穴说文》引《庄子》:「其颖頯頯。」智按:《说文》无此语,想是唐本、蜀本。今老子谓成曰:『而容崖然,而颖颓然。』」所说老子语出《庄子,天道》:老子谓士成绮曰,「而容崖然,而目冲然,而頯頯然。」郭象注:「颓然,高露发美之貌。」
按以「首首然」解「道」,诸家书不见,惟《鬻子》言之,洵道家之祖也。《尔雅》:二连谓之道。」惟日月之所行一连无歧,确然有向也。
逄注,「首者,始也。言五帝之道,常为万代之始,后之不能加也。」恐非。
万世为福、万世为教者,唯从黄帝以下、舜禹以上而已矣。黄帝以下、舜禹以上,即五帝也。见上引《白虎通义·号篇》。
《大戴礼记,武王践阼》,「武王践阼三日,召士大夫而问焉,曰:『恶有藏之约、行之行,万世可以为子孙常者乎?』……师尚父曰:『昔黄帝颛顼之道存乎?』」
君王欲绿五帝之道而不失,则可以长久。缘,亦因也。
长久者,亦天之道。《老子·七章》:「天长地久。」又《十六章》:「天乃道,道乃久。」(曹操《秋胡行》之二:「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以长久为取法,固道家之所求也。
圣人在上,贤士百里而有一人,则犹无有也。王道衰微,暴乱在上,贤士千里而有一人,则犹比肩也。
周政已见第三篇。
守古文专指守官、守职事。《说文》,「守,守官也。从《从寸,寺府之事者。从寸,寸,法度也。」《左传·隐公五年》:「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
天子百官之事皆遵天道,守其职事即守天道,此之谓守道。
此篇仅二句,文字与贾谊《新书·大政下》略同。《大政下》曰:「故圣王在上位,则士百里而有一人,则犹无有也。故王者衰,则士没矣。故暴乱在位,则士千里而有一人,则犹比肩也。故国者有不幸而无明君。君明也,则国无不幸而无贤士矣。」
……
前言/序言
《历代子家选刊:鬻子笺证》 一、 缘起与价值 《历代子家选刊:鬻子笺证》乃是一部旨在深度发掘、整理与阐释先秦诸子思想的学术力作。子家之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之精微,体系之宏大,历来为学界所重。然而,历经岁月侵蚀,许多古籍或散佚,或讹误,或注疏不清,致使其原貌与精髓难以尽显。本书正是秉持着“存真去伪,焕发古辉”的宗旨,聚焦于“鬻子”这一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却又相对被忽视的学派,以严谨的学术态度,通过“笺证”的方式,力图重现其原貌,阐明其思想内涵,并彰显其历久弥新的价值。 鬻子,其人其书,历来聚讼纷纭,说法不一。或认为其为春秋时期之智者,其学说影响深远;或认为其书为后人托名伪作,其思想难以辨析。这种种争议,恰恰说明了研究鬻子之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本书作者穷尽心力,搜罗传世文献,比对不同版本,细致辨析字句,深入考订史实,旨在为学界提供一个更为清晰、更为可靠的鬻子思想研究范本。通过“笺注”传统,将研究者的理解与原文并行,方便读者对照,易于把握;通过“考证”手段,则将研究的依据、过程与结论呈现出来,增强了学术的透明度与可信度。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鬻子学说的辨析与阐释,更在于其所代表的“历代子家选刊”这一学术项目本身的意义。该项目致力于系统性地整理与研究历代重要诸子学派,旨在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中国古代思想图谱。通过对《鬻子》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更清晰地认识这一特定学派的独特性,更能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诸子百家竞流的时代背景下,理解其与其他学派的渊源、异同,从而勾勒出更完整的先秦思想发展脉络。 二、 考据与梳理:文献的溯源与辨析 本书的基石在于严谨的文献考据。作者对于《鬻子》一书的传世情况,从古籍目录、史书记载、学者论述等多个层面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辨析。对于可能存在的不同版本、辑佚本,乃至相关联的零散文献,都进行了逐一考察,力求追溯其最原始的形态。 在考据过程中,作者尤其重视对“《鬻子》是否为伪书”这一核心问题的辨析。这涉及到对成书年代、作者生平、思想风格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探究。作者并非简单地采信某一家之说,而是广泛地吸收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自己的独立判断,对各种说法进行层层剥离,去芜存菁,最终提出一个相对合理且有依据的结论。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体现在对每一个史料、每一个论点的审慎评估上。 例如,对于《鬻子》中的一些典故、人物,作者会追溯其在其他古籍中的出现情况,通过比对,来判断其是否符合当时的史实,或者是否为后世的附会。对于《鬻子》中一些独特的词汇、句式,作者也会结合先秦时期语言发展的规律,进行细致的分析,以辨别其是否为后人所改易。这种细致入微的考据工作,是本书学术价值的重要体现。 三、 笺注与阐释:字句的疏通与思想的激活 在文献溯源的基础上,本书进入了更为精细的“笺注”环节。所谓“笺注”,即是在原文之下,对字词、句子、典章制度、历史事件等进行解释和说明。这并非简单的字面翻译,而是深入探究原文的意蕴,联系相关的文化背景,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用当今读者能够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 作者在笺注时,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 字词疏通: 对于古奥难懂的字词,作者会追溯其本义,结合上下文进行解释。必要时,会参考其他古籍的用法,以及古代音韵、训诂学研究的成果,以求字字落实,句句到位。 2. 语义辨析: 许多古语的含义,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时代和语境而有所变化。作者会仔细辨析《鬻子》中特定词语的含义,揭示其可能存在的引申义、比喻义,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原文的准确含义。 3. 典故考释: 《鬻子》中常常引用典故、历史事件。作者会对此进行详细的考证,解释典故的出处、含义,以及它在《鬻子》原文中所起到的作用,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论证逻辑与思想渊源。 4. 思想阐释: 笺注不仅仅是语言的解释,更是思想的传达。作者会在笺注中,将文本的意义与鬻子学派的核心思想联系起来,解读其对于政治、军事、哲学、伦理等方面的看法,并将其思想的独特性与精髓,通过翔实的解释予以彰显。 例如,当《鬻子》中出现一个与军事相关的概念时,作者可能不仅会解释这个词的字面意思,还会结合先秦时期的军事思想,以及《鬻子》自身在其他章节的论述,来阐释这个概念在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这种深入的阐释,能够帮助读者超越文字的表象,触及思想的本质。 四、 考证与辨析:观点的论证与学术的对话 “笺证”中的“证”,即是考证。本书的考证部分,旨在为笺注的解释提供充分的证据支持,并对学界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回应与对话。这体现在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深入探讨: 1. 史实辨析: 对于《鬻子》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等,作者会进行细致的考证,利用考古发现、出土文献、传世史料等多种证据,来判断其真伪与史实。这有助于辨别《鬻子》的可靠性,也为理解其思想提供了历史依据。 2. 思想渊源与流变: 作者会探讨《鬻子》的思想与其他先秦诸子学派,如道家、法家、兵家等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揭示其思想的独立性、继承性与创新性,以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3. 学界争议的梳理与回应: 对于《鬻子》研究中存在的各种争议,作者会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并针对这些争议,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供充分的论证。这既是对前人研究的尊重,也是学术进步的重要体现。 4. 文本校勘: 在笺注的过程中,作者也会涉及到对不同版本文本的校勘。通过对文本细微差异的比较,找出最接近原文的版本,或者通过推敲,还原更准确的原文。 本书的考证部分,不仅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解释是正确的,更是为了将学术研究的过程透明化,让读者看到每一个观点的来源和依据。这种严谨的考证精神,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文本的信心,并进一步引导他们进行独立的思考。 五、 思想的精蕴与时代的启示 通过上述的文献梳理、笺注阐释与考证辨析,本书最终旨在揭示《鬻子》一书所蕴含的思想精蕴,并探讨其在当代仍具有的启示意义。 《鬻子》的思想,可能涉及对治国之道、驭民之术、军事策略、人生智慧等多个方面的论述。作者将通过深入的解读,将其思想体系的逻辑结构、核心观念,以及其独特的贡献,清晰地呈现出来。例如,如果《鬻子》强调“因势利导”,作者就会深入阐释这一观念在政治、军事、乃至人际交往中的应用,并分析其背后所体现的哲学思考。 同时,本书也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古籍的解读,更着眼于其思想的现代价值。在快速变化的当代社会,我们或许可以从《鬻子》的智慧中汲取养分,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掌握应对挑战的方法,并从中获得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深刻启示。 总而言之,《历代子家选刊:鬻子笺证》是一项集文献整理、文本解读、思想阐释与学术考证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工程。它不仅是对“鬻子”这一重要先秦学派的一次全面梳理与深度挖掘,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珍贵传承与创新性发展。通过本书,我们得以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先贤的思想进行深刻的对话,并在古老的智慧中,寻找解决当下问题的灵感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