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哲学史梳理,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作者在处理那些核心概念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比如,书中对于“自由”和“必然性”之间张力的阐释,简直是把康德的整个道德行动理论都重新点亮了。我以前总觉得康德的义务论有点过于僵硬、不近人情,但通过作者的层层剥茧,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康德要如此坚持那个绝对的、无条件的道德律令。这里的分析不是简单地复述康德的原文,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康德的各种文本之间,对比他不同时期的思考变化,最终勾勒出一个完整且富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这种梳理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对当代社会的反思价值,读来让人忍不住在脑中与现实中的种种伦理困境进行对接,思考得非常深入。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腔调很重,引文和注释的篇幅几乎能和正文并驾齐驱了。对于严肃的康德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意味着资料的详实和论证的可靠性。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解释时,引用了大量德文和拉丁文的一手资料,这让整个论述的重量感十足。不过,对于初次接触康德的读者,这可能就有点挑战性了。有几次我不得不停下来,去查阅那些被频繁引用的康德原著的具体上下文,否则就很难完全把握作者在此处引用的意图。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迫使你不得不慢下来,重新审视自己对“理性自律”的理解。它更像是一部精密的仪器,用来解剖康德哲学的每一个螺丝钉,而不是一个轻快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了“顿悟”的瞬间,但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挠头”时刻。它绝不是那种读完后能让你立刻信心满满地去跟人讨论康德的“速成指南”。相反,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思想训练。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凝练,句子结构复杂,充满了从句和专业的哲学术语,这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甚至需要反复回读才能捕捉到其中的细微差别。我尝试着在通勤路上阅读,结果发现效果很差,必须得找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大杯咖啡,把手机调成静音,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所提供的严谨框架,它教会你如何用康德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康德说了什么。它是一把钥匙,但要打开那扇门,还得靠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
评分这本厚厚的学术著作,光是装帧就透着一股子严谨劲儿,看得我心里也跟着肃然起敬。拿到手的时候,我就忍不住要先翻翻目录,那密密麻麻的章节标题,每一个都像是通往康德那座宏伟哲学大厦的阶梯,让人既兴奋又有点望而生畏。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把前言和导论部分啃下来,里面的论证过程之精细、逻辑之缜密,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作者似乎非常深入地挖掘了康德思想的肌理,没有停留在肤浅的概念介绍,而是努力还原了这位巨人构建整个道德与政治哲学的底层逻辑。尤其是关于“普遍立法性”的探讨,那几个关键的公式和推导,读起来像是在破解一盘复杂的棋局,每一步都需要全神贯注,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种可以用来消遣的读物,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或者至少是愿意投入大量精力去啃硬骨头的决心。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复杂的思想模块化处理。从对自然法的基础性探讨开始,逐步过渡到对个人权利的界定,最后升华到国家和国际法层面的建构。这种递进式的结构,极大地帮助读者消化了那些晦涩的形而上学前提。尤其是在阐述“公法义务”的那几章,作者的叙述节奏掌握得相当到位,既保证了分析的穿透力,又避免了陷入无穷无尽的细枝末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总结每一小节时,都会用一两段清晰的语言,将刚才那些艰深的论证“翻译”回更容易理解的结论,这就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时,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置了一个观景台,让你得以喘息并欣赏沿途的风景,从而更有动力继续向上攀登。
评分书中的章节标题有一个叫“论他人即是地狱”,算是刘瑜借此施展自己不易合群的小脾气。但是当大讲特讲“自由主义”的时候,我又迷糊了。明明看过萨特的一个人咋就把“我们被判了自由的刑”给忘了捏?而且谈到民主的社会成本和美国社会政治形态的时候对《政府论》和美国宪法又只字不提。美国本质上就是一个洛克自由主义的宪政国家。
评分英国人毛姆读书却是图的“快乐”二字。阅读是一种乐趣,不能使你快乐的书,就不是一本好书。当然,这里的快乐是广义的。在毛姆眼中,能在书中与人物一起嬉笑怒骂,经历悲欢离合,都是快乐的事。
评分我喜欢毛姆,因为他不装。他最爱读的是小说,而且是他那个年代的通俗小说。当然,这些小说在我们现在看来都是世界名著了:狄更斯,简奥斯汀,福楼拜,巴尔扎克等。他喜欢一本书,就会想去研究一下作者的生平,想一想为什么这个人可以写书这样的东西。所以读他的书评,就像是读一本野史一样,充满了猎奇的趣味。巴尔扎克为了钱勾引了一个富有的寡妇,福楼拜原是个性无能,托尔斯泰夫人有婚外情。。这些东西本来很难登大雅之堂,不过既然毛姆能孜孜不倦地把这些八卦讲得绘声绘色,我这个读者也看得津津有味。
评分英国人毛姆读书却是图的“快乐”二字。阅读是一种乐趣,不能使你快乐的书,就不是一本好书。当然,这里的快乐是广义的。在毛姆眼中,能在书中与人物一起嬉笑怒骂,经历悲欢离合,都是快乐的事。
评分引用豆瓣评论,“这是独立思考的起手式,但在中国,却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高手风范。 ”中国人的精神已经贫瘠到“不管你抓不抓得住耗子,只要是猫,就是好猫”的境地。有一篇文章讲启功先生接受CCTV“东方之子”栏目组采访,采访组一上来就列举众多头衔,先生一句话轻轻拨开众多桂冠:“这叫此地无砂,红土为贵”。这不是谦虚,这是有自知之明。
评分"如何对待一本书,她说:我们既是作者的同伙,又是作者的审判官,作为同伙,我们对作者的态度应该是宽容的,无论怎么宽容也不过分;作为审判官,我们对作者的态度应该是严厉的,而且,无论怎样严厉也同样不过分。“喜欢这一段话的不再具有独立感的批评意味。她在这时俨然不是一位智慧的知人者,而是一位明晰的自知者,一如她所言:“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喜欢当一个观众。而这对于想要自己写东西的我来说,就是一个弊端。只有作为一个审判者,常常以审视的态度和眼光去看待别的作家,才能让我真正受到启发。”
评分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因为若非这些曲折,好像就不会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见别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见的人与事;而这些人、那些事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曾经的怨与恨与屈辱和不满仿佛都已云消雾散。
评分喜欢康德的筒子可以关注下。
评分这本书是成长过程中的记录,所以不成熟的思想很多也很真实。比如她对自由主义的政治形态无条件喜欢,甚至对美国左派给以“对渴望M的人,不S一下他,他就不会消停”的评价。其实,民主的优势恰恰在于一种思想无法统治全部社会阶层----总要有个声音是反对的,而且你还要重视。丘吉尔讲,民主是个不好的制度,但是,我们还没有发现比它更好的制度,所以不得不用它。美国社会就是在一种“两害相较取其轻”的原则中建立起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