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曆代子傢選刊:鬻子箋證》一書為子學之宗,楚學之祖,前人備述之矣。
《漢書·藝文誌》所著錄群書,《鬻子》年代並非早期。而存於今者,乃以《鬻子》為先。明鬍應麟《四部正訛》言之甚詳,曰:高似孫謂子書起於鬻熊,此不然。《漢誌》道傢有《伊尹》五十一篇,《黃帝書》四種共三十八篇,《力牧》二十八篇,雜傢有《孔甲》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農傢有《神農》二十篇,小說傢有《伊尹》二十七篇,皆鬻熊前子書,率僞書也。惟以「子」稱者似起於熊,而小說有《務成子》,亦熊前。若今傳子書,故當首此耳。
《漢誌》諸子道傢首列《伊尹》、《太公》、《辛甲》三書,第四爵《鬻子》。而前三書已佚,《隋書,經籍誌》諸子道傢已列《鬻子》為第1。
內頁插圖
目錄
鬻子箋證捲上
撰吏五帝三王傳政乙第五
大道文王問第八
貴道五帝三王周政乙第五
守道五帝三王周政甲第四
撰吏五帝三王傳政乙第三
鬻子箋證捲下
麯阜魯周公政甲第十四
道符五帝三王傳政甲第
數始五帝治天下第七
禹政第六
湯政天下至紂第七
上禹政第六
道符五帝三王傅政甲第五
湯政湯治天下理第七
慎誅魯周公第六
附錄
周左丘明《春鞦左傅》
周《世本,居篇》
周列禦寇《列子》(略)
戰國包山楚筒
戰國江陵望山沙塚楚簡
戰國新蔡葛陵楚筒
清華大學藏戰國楚簡《楚居》
漢賈誼《新書》(略)
漢司馬遷《史記》
漢劉嚮《剔錄》
漢班固《漢書》
漢應劭《風俗通義·六國》
晉杜預《春鞦集傳纂例·國名譜》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諸子》
唐逄行珪《進鬻子錶》
唐逄行珪《鬻子序》
唐餘知古《渚官舊事》
唐柳宗元《柳河東先生集》
宋王堯臣《崇文總目》
宋劉恕《資治通鑒外紀》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誌》
宋羅泌《路史,國名紀三》
宋高似孫《子略》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
宋黃震《黃氏日鈔》
宋王應麟《漢藝文誌考證》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
明宋濂《諸子辨》
明楊慎《楊升庵文集》
明陳士元《江漢叢談》
明王世貞《貪州山人四部稿》
明鬍應麟《九流緒論》
明鬍應麟《四部正訛》
明鬍應麟《少室山房集,讀鬻子》
明潛庵子《校訂鬻子注》
清姚際恒《古今僞書考》
清梁玉繩《漢書人錶考》
清紀昀《飲定四庫全書總目》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
清章學誠《校罐通義》
清崔述《豐鎬考信録》
……
精彩書摘
方以智《通雅》捲九《釋詁·重言》:「首首,猶言頹頯也。《鬻子》曰:「其道首首然。」言首在上,昂昂示人,猶頹為馗骨,常在麵上,頯頯然也。公紹曰:穴說文》引《莊子》:「其穎頯頯。」智按:《說文》無此語,想是唐本、蜀本。今老子謂成曰:『而容崖然,而穎頹然。』」所說老子語齣《莊子,天道》:老子謂士成綺曰,「而容崖然,而目衝然,而頯頯然。」郭象注:「頹然,高露發美之貌。」
按以「首首然」解「道」,諸傢書不見,惟《鬻子》言之,洵道傢之祖也。《爾雅》:二連謂之道。」惟日月之所行一連無歧,確然有嚮也。
逄注,「首者,始也。言五帝之道,常為萬代之始,後之不能加也。」恐非。
萬世為福、萬世為教者,唯從黃帝以下、舜禹以上而已矣。黃帝以下、舜禹以上,即五帝也。見上引《白虎通義·號篇》。
《大戴禮記,武王踐阼》,「武王踐阼三日,召士大夫而問焉,曰:『惡有藏之約、行之行,萬世可以為子孫常者乎?』……師尚父曰:『昔黃帝顓頊之道存乎?』」
君王欲綠五帝之道而不失,則可以長久。緣,亦因也。
長久者,亦天之道。《老子·七章》:「天長地久。」又《十六章》:「天乃道,道乃久。」(曹操《鞦鬍行》之二:「天地何長久,人道居之短。」)以長久為取法,固道傢之所求也。
聖人在上,賢士百裏而有一人,則猶無有也。王道衰微,暴亂在上,賢士韆裏而有一人,則猶比肩也。
周政已見第三篇。
守古文專指守官、守職事。《說文》,「守,守官也。從《從寸,寺府之事者。從寸,寸,法度也。」《左傳·隱公五年》:「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孟子·公孫醜下》;「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
天子百官之事皆遵天道,守其職事即守天道,此之謂守道。
此篇僅二句,文字與賈誼《新書·大政下》略同。《大政下》曰:「故聖王在上位,則士百裏而有一人,則猶無有也。故王者衰,則士沒矣。故暴亂在位,則士韆裏而有一人,則猶比肩也。故國者有不幸而無明君。君明也,則國無不幸而無賢士矣。」
……
前言/序言
《曆代子傢選刊:鬻子箋證》 一、 緣起與價值 《曆代子傢選刊:鬻子箋證》乃是一部旨在深度發掘、整理與闡釋先秦諸子思想的學術力作。子傢之學,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思想之精微,體係之宏大,曆來為學界所重。然而,曆經歲月侵蝕,許多古籍或散佚,或訛誤,或注疏不清,緻使其原貌與精髓難以盡顯。本書正是秉持著“存真去僞,煥發古輝”的宗旨,聚焦於“鬻子”這一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獨特地位卻又相對被忽視的學派,以嚴謹的學術態度,通過“箋證”的方式,力圖重現其原貌,闡明其思想內涵,並彰顯其曆久彌新的價值。 鬻子,其人其書,曆來聚訟紛紜,說法不一。或認為其為春鞦時期之智者,其學說影響深遠;或認為其書為後人托名僞作,其思想難以辨析。這種種爭議,恰恰說明瞭研究鬻子之學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本書作者窮盡心力,搜羅傳世文獻,比對不同版本,細緻辨析字句,深入考訂史實,旨在為學界提供一個更為清晰、更為可靠的鬻子思想研究範本。通過“箋注”傳統,將研究者的理解與原文並行,方便讀者對照,易於把握;通過“考證”手段,則將研究的依據、過程與結論呈現齣來,增強瞭學術的透明度與可信度。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對鬻子學說的辨析與闡釋,更在於其所代錶的“曆代子傢選刊”這一學術項目本身的意義。該項目緻力於係統性地整理與研究曆代重要諸子學派,旨在構建一個全麵而深刻的中國古代思想圖譜。通過對《鬻子》的深入研究,我們不僅能更清晰地認識這一特定學派的獨特性,更能將其置於更廣闊的諸子百傢競流的時代背景下,理解其與其他學派的淵源、異同,從而勾勒齣更完整的先秦思想發展脈絡。 二、 考據與梳理:文獻的溯源與辨析 本書的基石在於嚴謹的文獻考據。作者對於《鬻子》一書的傳世情況,從古籍目錄、史書記載、學者論述等多個層麵進行瞭細緻的梳理與辨析。對於可能存在的不同版本、輯佚本,乃至相關聯的零散文獻,都進行瞭逐一考察,力求追溯其最原始的形態。 在考據過程中,作者尤其重視對“《鬻子》是否為僞書”這一核心問題的辨析。這涉及到對成書年代、作者生平、思想風格等一係列問題的深入探究。作者並非簡單地采信某一傢之說,而是廣泛地吸收曆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同時結閤自己的獨立判斷,對各種說法進行層層剝離,去蕪存菁,最終提齣一個相對閤理且有依據的結論。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體現在對每一個史料、每一個論點的審慎評估上。 例如,對於《鬻子》中的一些典故、人物,作者會追溯其在其他古籍中的齣現情況,通過比對,來判斷其是否符閤當時的史實,或者是否為後世的附會。對於《鬻子》中一些獨特的詞匯、句式,作者也會結閤先秦時期語言發展的規律,進行細緻的分析,以辨彆其是否為後人所改易。這種細緻入微的考據工作,是本書學術價值的重要體現。 三、 箋注與闡釋:字句的疏通與思想的激活 在文獻溯源的基礎上,本書進入瞭更為精細的“箋注”環節。所謂“箋注”,即是在原文之下,對字詞、句子、典章製度、曆史事件等進行解釋和說明。這並非簡單的字麵翻譯,而是深入探究原文的意蘊,聯係相關的文化背景,將作者想要錶達的思想,用當今讀者能夠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 作者在箋注時,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 字詞疏通: 對於古奧難懂的字詞,作者會追溯其本義,結閤上下文進行解釋。必要時,會參考其他古籍的用法,以及古代音韻、訓詁學研究的成果,以求字字落實,句句到位。 2. 語義辨析: 許多古語的含義,並非一成不變,會隨著時代和語境而有所變化。作者會仔細辨析《鬻子》中特定詞語的含義,揭示其可能存在的引申義、比喻義,幫助讀者深入理解原文的準確含義。 3. 典故考釋: 《鬻子》中常常引用典故、曆史事件。作者會對此進行詳細的考證,解釋典故的齣處、含義,以及它在《鬻子》原文中所起到的作用,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論證邏輯與思想淵源。 4. 思想闡釋: 箋注不僅僅是語言的解釋,更是思想的傳達。作者會在箋注中,將文本的意義與鬻子學派的核心思想聯係起來,解讀其對於政治、軍事、哲學、倫理等方麵的看法,並將其思想的獨特性與精髓,通過翔實的解釋予以彰顯。 例如,當《鬻子》中齣現一個與軍事相關的概念時,作者可能不僅會解釋這個詞的字麵意思,還會結閤先秦時期的軍事思想,以及《鬻子》自身在其他章節的論述,來闡釋這個概念在整個思想體係中的地位與作用。這種深入的闡釋,能夠幫助讀者超越文字的錶象,觸及思想的本質。 四、 考證與辨析:觀點的論證與學術的對話 “箋證”中的“證”,即是考證。本書的考證部分,旨在為箋注的解釋提供充分的證據支持,並對學界已有的相關研究進行迴應與對話。這體現在對以下幾個方麵的深入探討: 1. 史實辨析: 對於《鬻子》中涉及的曆史人物、事件、製度等,作者會進行細緻的考證,利用考古發現、齣土文獻、傳世史料等多種證據,來判斷其真僞與史實。這有助於辨彆《鬻子》的可靠性,也為理解其思想提供瞭曆史依據。 2. 思想淵源與流變: 作者會探討《鬻子》的思想與其他先秦諸子學派,如道傢、法傢、兵傢等之間的關係。通過比較,揭示其思想的獨立性、繼承性與創新性,以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3. 學界爭議的梳理與迴應: 對於《鬻子》研究中存在的各種爭議,作者會進行係統性的梳理,並針對這些爭議,提齣自己的觀點,並提供充分的論證。這既是對前人研究的尊重,也是學術進步的重要體現。 4. 文本校勘: 在箋注的過程中,作者也會涉及到對不同版本文本的校勘。通過對文本細微差異的比較,找齣最接近原文的版本,或者通過推敲,還原更準確的原文。 本書的考證部分,不僅是為瞭證明作者的解釋是正確的,更是為瞭將學術研究的過程透明化,讓讀者看到每一個觀點的來源和依據。這種嚴謹的考證精神,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對文本的信心,並進一步引導他們進行獨立的思考。 五、 思想的精蘊與時代的啓示 通過上述的文獻梳理、箋注闡釋與考證辨析,本書最終旨在揭示《鬻子》一書所蘊含的思想精蘊,並探討其在當代仍具有的啓示意義。 《鬻子》的思想,可能涉及對治國之道、馭民之術、軍事策略、人生智慧等多個方麵的論述。作者將通過深入的解讀,將其思想體係的邏輯結構、核心觀念,以及其獨特的貢獻,清晰地呈現齣來。例如,如果《鬻子》強調“因勢利導”,作者就會深入闡釋這一觀念在政治、軍事、乃至人際交往中的應用,並分析其背後所體現的哲學思考。 同時,本書也並非僅僅停留在對古籍的解讀,更著眼於其思想的現代價值。在快速變化的當代社會,我們或許可以從《鬻子》的智慧中汲取養分,理解事物發展的規律,掌握應對挑戰的方法,並從中獲得關於個人修養與社會治理的深刻啓示。 總而言之,《曆代子傢選刊:鬻子箋證》是一項集文獻整理、文本解讀、思想闡釋與學術考證於一體的綜閤性學術工程。它不僅是對“鬻子”這一重要先秦學派的一次全麵梳理與深度挖掘,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珍貴傳承與創新性發展。通過本書,我們得以穿越時空的阻隔,與先賢的思想進行深刻的對話,並在古老的智慧中,尋找解決當下問題的靈感與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