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世儒学实质的思辨与习学

中国近世儒学实质的思辨与习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鸿林 著
图书标签:
  • 儒学
  • 近世中国
  • 思想史
  • 学术史
  • 知识分子
  • 文化研究
  • 思辨哲学
  • 习学
  • 中国哲学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9618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67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思想史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8
字数:3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所载的十三篇论文,从不同人物的传记、著作和历史评价的述析中,显示出宋末至清初儒者或受儒学影响者的一些学术、文化理念和理想。各篇论文曾先后都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影响广泛,特此汇成一本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不同的人物传记、著作和历史评价的述析中,显示出宋末至清初儒者或受儒学影响者的一些学术、文化理念和理想,他们应对所遇到的身心家国和道德文化问题时的思想和作为,以及他们的构思和体现所受到的历史认受。这些人物的个人表现及其获得的当时及后代反应,客观地反映了中国近世读书和士大夫对于儒学的实质的思辨、习行和问学情形。

作者简介

  朱鸿林,1950年生于香港,祖籍广东惠来。香港珠海书院中国文史学系、研究所毕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历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系研究员、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学组主任,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中研院”史语所兼任研究员、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中国明史学会理事、Asia Major学报编委。曾获选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驻院学人,香港中文大学颁予校长模范教学奖。专门研究领域为明史及中国近世思想文化史。著有Calligraphy and theEast Asian Book(Boston:Shambhala Press,1989)、《明儒学案点校释误》(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91)、《明人著作与生平发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等书及中英文学术论文五十多篇。

目录

自 序 /1
理论型的经世之学
——真德秀《大学衍义》之用意及其著作背景 /1
一 引 言 /1
二 《大学衍义》的特别强调——“诚心”理念/3
三 真德秀的政治遭遇与著作《大学衍义》的关系 /6
四 真德秀对宋理宗的观感与《大学衍义》的
用意的关系 /9
五 《大学衍义》的评价与经世之学内容的争论 /13
元儒熊禾的传记问题 /20
一 前 言 /20
二 熊禾的传记资料检讨 /21
三 熊禾的生平和历史待遇 /24
四 结语 /30
元儒熊禾的学术思想问题及其从祀孔庙议案 /37
一 前 言 /37
二 熊禾的师承问题 /38
三 熊禾的学术思想和主张 /42
四 熊禾的学校祀典议论 /46
五 熊禾的著述 /50
六 熊禾的文集 /53
七 熊禾从祀孔庙的议案及其意义 /58
八 结 语 /64
明太祖的孔子崇拜 /70
一 引 言 /70
二 野史对明太祖的误会事例 /71
三 元朝的孔子崇拜情况 /74
四 明初的兴学与祭祀先师礼仪 /79
五 明太祖对衍圣公和孔裔的礼遇 /87
六 明太祖朝孔庙祀事的议论 /96
七 结 论 /106
丘濬《朱子学的》与宋元明初朱子学的相关问题 /120
一 引 言 /120
二 《朱子学的》的内容 /122
三 《朱子学的》的宗旨和编纂理据 /127
四 宋元朱子学读本的编辑和流传 /131
五 结 语 /137
《朱子学的》的流传与评价 /143
一 引 言 /143
二 《朱子学的》的版本与流传情况 /145
三 《朱子学的》的评价 /153
四 结 语 /156
丘濬《大学衍义补》及其在十六七世纪的影响 /162
一 引 言 /162
二 《大学衍义补》的著作意旨与背景 /163
三 《大学衍义补》的内容梗概 /165
四 《大学衍义补》的影响 /167
五 结 语 /177
陈白沙的出处经验与道德思考 /185
一 引 言 /185
二 中年以前的遭遇与言论 /187
三 应召人京的始末 /192
四 后期对出处问题的看法 /204
五 结 语 /212
明儒湛若水撰帝学用书《圣学格物通》的政治背景
与内容特色 /220
一 引 言 /220
二 湛若水与《格物通》的问题 /221
三 《格物通》的政治背景 /228
四 《格物通》的内容特色 /241
五 结语 /249
明代嘉靖年间的增城沙堤乡约 /259
一 引 言 /259
二 沙堤乡约时代增城县的问题 /261
三 沙堤乡约的地点 /263
四 组织、成员、经费 /265
五 缘起与实现——湛若水家族与个人历史 /266
六 活动项目和仪式 /272
七 乡约约文和训谕经书讲义 /274
八 目的与特色 /277
九 成效探讨 /281
十 从沙堤乡约看明代乡约的性质与功效等 /286
十一 沙堤乡约所见的乡约明代中叶意义 /297
十二 结语 /300
《王文成公全书》刊行与王阳明从祀争议的意义/312
一 引 言/312
二 从祀阳明历程的开端/314
三 《王文成公全书》编刊者谢廷杰的事略/315
四 有关杭州本与应天本《王文成公全书》的问题 /317
五 阳明从祀的再议 /322
六 隆万间人对阳明的认识及其意义 /323
七 结 语/328
略论叶春及之功业和经世政论 /334
一 引 言 /334
二 叶春及的功业 /335
三 叶春及的经世政论 /341
四 余 论 /347
为学方案
——学案著作的性质与意义 /355
一 引 言 /355
二 “学案”的定义与体裁 /356
三 早期学案著作的意旨与性旨 /358
四 《明儒学案》的“学案”意义 /366
五 “学案”观念与获学之道 /371

前言/序言







《静水深流:宋明理学的心性论与实践工夫》 本书追溯中国思想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智识历程,深入探讨宋明理学这一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核心地位的思想体系。它不厌其烦地剖析了理学的基本精神,尤其是其对“心性”这一哲学本体的精微辨析,以及由此衍生的丰富而多样的“实践工夫”论。本书力求呈现给读者一个立体而鲜活的理学世界,展现其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 第一章 梳理源流:从孔孟到宋儒的思想脉络 在正式进入宋明理学之前,本书首先梳理了其思想上的前驱与奠基。我们回顾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仁”与“礼”的伦理思想,考察了孟子“性善论”的核心论旨,以及他如何将人的道德潜力与天道相联系,为后来的心性哲学埋下了伏笔。接着,本书关注魏晋玄学在本体论上的探索,以及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心宗”思想与中国本土哲学的互动,特别是“不二法门”的观念,为宋儒提供了新的哲学语言和思维方式。汉代儒学虽然强调外在的经学与政治实践,但其对“天人合一”的朴素认知,以及对“修身”的重视,也为宋儒的内在转化奠定了基础。这一章的目的在于,让读者理解宋明理学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数千年的思想土壤之中,是诸种思想传统经过碰撞、融合与升华的产物。 第二章 本体之辨:心性论的哲学核心 本章聚焦于宋明理学最为核心的哲学议题——心性论。我们将深入剖析朱熹如何构建起“理”与“气”的二元本体论,以及他对“心”的理解。朱熹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是“理”的载体,“理”赋予心以生机,而心则通过“求诸心”来体悟“理”。我们也将详细阐述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揭示其从无极到太极,再到万物的生成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性即理”的观点。同时,本书也审视了张载“气”的本体论,以及他“心统万物”的论断,并对比了二程(程颢、程颐)在心性论上的异同,如程颢的“天人合一”与程颐的“性即理”的强调。 本书特别关注陆九渊的“心即理”的直观心性论,以及他与朱熹之间著名的“鹅湖之辩”,以此展现宋代心性论内部的张力与多元。随后,我们进入明代心性论的探索。王阳明的“心即理”更为强调主体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和“事上磨练”等概念,将心性之学推向了新的高度。我们还将考察其他明代重要思想家,如罗钦顺、湛若兰等,他们对心性本体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回应王阳明学说的挑战。这一章的叙述力求清晰,通过对各位大儒思想的逐一梳理与对比,让读者理解宋明理学在本体论层面所进行的深刻而复杂而又极富创造性的探索。 第三章 实践之道:性情、工夫与人格的塑造 本体论的探讨最终指向实践。本章深入解析宋明理学关于“性情”的辨析,以及如何通过一系列“工夫”来涵养与塑造理想人格。我们首先考察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以及如何理解后天情欲对天命之性的遮蔽。接着,本书详细阐述了朱熹的“格物致知”工夫,包括其对“格物”内涵的丰富解读,以及“致知”在道德实践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我们也将审视程颐的“涵养”、“谨独”等工夫,以及他对“静坐”的推崇。 在明代部分,本书重点分析了王阳明“致良知”的实践路径。我们将探究“致良知”的本体论基础,以及它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得以体现。对于“事上磨练”这一核心概念,本书会详细解析其如何将道德实践与具体事务相结合,要求主体在应事之时反省内心,体悟良知。我们还会考察明代其他理学家,如薛瑄、湛若水等,他们各自提出的独特实践方法,如“循序渐进”、“默契”等。本章力图展现,宋明理学并非纯粹的思辨哲学,而是高度重视个体道德实践与人格养成,其所提出的各种工夫论,为古往今来无数人提供了精神指引和实践范本。 第四章 儒释道的回响:跨文化视域下的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发展,离不开与佛教、道教的深刻互动。本章将从跨文化视域出发,考察宋明理学在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养分方面的成就,以及它如何在中外思想交流的大潮中,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我们将回顾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哲学产生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其“空”、“无”、“心宗”等观念,如何被宋儒借鉴与改造,体现在对“心”的本体性理解上。本书还将分析道教思想,如“道”、“自然”、“清静”等观念,如何渗透到宋明理学的某些流派之中,例如对“无为”与“静”的强调。 同时,本书也考察了宋明理学对佛道思想的批判与超越。宋儒在继承中,是如何强调“人道”与“伦理”的优先性,如何反对佛教的“出世”与道教的“避世”,将关注点重新拉回到现实人生与社会秩序上来。我们还将触及宋明理学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例如其对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展现其作为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哲学体系的潜力。通过这一章的论述,读者将能更全面地理解宋明理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以及其作为一种中华文明智慧结晶的丰富内涵。 第五章 结语:静水深流,启示当下 在全书的最后,本书将对宋明理学进行一个整体性的回顾与总结。我们再次强调其思想的深刻性与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本体论、伦理学、实践论等方面的独特贡献。本书将着力阐述,宋明理学并非尘封的故纸堆,而是依然蕴含着对当下社会与个体生存具有启示意义的智慧。例如,其对“格物致知”的强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引导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求与认知;其对“心性涵养”的论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如何帮助我们回归内心,寻求精神的宁静;其对“事上磨练”的实践,在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如何指导我们脚踏实地,应对挑战。 本书最终期望,通过对宋明理学的深入解读,能够引发读者对于自身生命价值、道德追求以及人生意义的思考,从而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一份“静水深流”般的力量与智慧,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此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慢行”。它迫使我放慢脚步,去细细品味每一个论断背后的历史语境和思想动机。这本书的论证结构非常严密,作者层层递进,每提出一个观点,都能迅速地通过前文积累的材料来加以佐证,很少有跳跃性的逻辑。我发现,许多原本在我脑海中模糊不清的概念,经过作者的梳理,变得清晰而立体起来。特别是关于“实践”与“思辨”如何相互作用的探讨,作者提供了一个非常细腻的分析框架,打破了传统上对二者的简单二元对立。读完某一章节后,常常需要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反复咀嚼作者的论点,思考它与我既有认知体系的碰撞与融合。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自我反思的驱动力,是衡量一本优秀学术著作的重要标准,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意思,封面采用了比较复古的纸质触感,摸上去有一种旧书的厚重感,深色调的背景衬托着烫金的书名,透露出一种学术的庄重。我刚翻开目录的时候,就对它的内容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似乎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从不同的学派流变到具体的思想论述,逻辑衔接得非常自然。虽然我对这段历史时期的儒学思潮了解不多,但从章节的标题来看,作者显然在细节上下了很大功夫,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概述,而是深入到具体文本和概念的辨析之中。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考究,字体大小和行间距都非常舒适,阅读体验极佳,这对于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一点。我特别欣赏它在设计上传达出的那种对传统学问的尊重与敬畏,让人在捧读之前,就已经对作者的治学态度有了初步的肯定。总的来说,从视觉和触觉上来说,这是一本让人愿意耐心翻阅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启发性是多维度的,它不仅仅是梳理历史,更重要的是在当代语境下引发了我们对“如何做学问”这一根本问题的再思考。作者在论述古代儒者如何面对时代挑战时,似乎也在不动声色地提出了对今天学者的期许:如何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同时,保持思想的批判性和时代的敏感性。读完后,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反思——我们现在所处的学术环境,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早期学者那种扎根实践、求真务实的精神?这本书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而是通过对历史的深入剖析,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比较的参照系。它促使我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去探寻知识深处那些永恒的价值。这种超越了专业范畴的哲学层面的触动,才是它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典雅,用词考究,常常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它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纯粹学术分析模式,而是将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他们的思想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读起来更像是一场深入的对话,而非枯燥的理论讲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观点冲突时的那种平衡感,他不会武断地褒贬某一方,而是尽可能地还原当时思想交锋的复杂性,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微妙之处。比如,在探讨某个核心概念的演变时,作者会引述大量的原始文献片段,但这些引用都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经过了精妙的编排,为后续的论证提供坚实的支撑。这种行文方式,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些深奥概念的读者,也能被故事性和思想的张力所吸引,不至于在晦涩的术语面前望而却步。可以说,这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和阅读流畅性的难得之作。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注释系统做得极为详尽和规范,这对于研究者而言是极大的福音。翻到书的后部,那密密麻麻的注释和参考书目,足以看出作者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付出的巨大心血。看得出来,作者没有满足于二手资料的引用,而是大量地挖掘和利用了那些不容易获取的古籍善本。这种对原始材料的尊重,是其论证力量的源泉。我在查找某个具体史料的出处时,发现注释标注得非常精确,甚至连页码和不同版本的差异都有所提及,这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可靠性。此外,书末附带的人名地名索引也做得十分清晰,在需要快速定位特定人物言论时,显得非常高效。从学术规范的角度来看,这本书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展现了作者严谨、扎实的学风。

评分

本书所载的十三篇论文,从不同人物的传记、著作和历史评价的述析中,显示出宋末至清初儒者或受儒学影响者的一些学术、文化理念和理想。各篇论文曾先后都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影响广泛,特此汇成一本精选。

评分

hao ~~~~~~~~~

评分

思维视角挺开拓的,看了学到很多东西。

评分

hao ~~~~~~~~~

评分

朱鸿林先生作品之一,对于有志思想史研究的学生当是阅读书之一。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朱鸿林,1950年生于香港,祖籍广东惠来。香港珠海书院中国文史学系、研究所毕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历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系研究员、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学组主任,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中研院”史语所兼任研究员、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中国明史学会理事、Asia Major学报编委。曾获选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驻院学人,香港中文大学颁予校长模范教学奖。专门研究领域为明史及中国近世思想文化史。著有Calligraphy and theEast Asian Book、《明儒学案点校释误》(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91)、《明人著作与生平发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等书及中英文学术论文五十多篇。

评分

评论如题,这本书是做思想史的朋友推荐的,据说应当反复读。

评分

思维视角挺开拓的,看了学到很多东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