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心理学译丛·教材系列·社会交际心理学:人际行为研究》是一部研究人与人之间日常交际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主要论题包括我们对别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解释的方式,言语和非言语交流技巧的使用,印象整饰策略,有益的个人关系的发展和维持,社会影响过程和群体中的交际。本书对以往的心理学知识没有采用臆断或生吞活剥的做法,而是通过大量练习、活动、数据和例证,使具有各种知识背景的读者都能很容易地理解这些资料。本书自始至终都非常重视这些材料与日常社会生活问题的关联。
作者简介
约瑟夫·P·福加斯是澳大利亚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颇有建树。他是一大批科学报刊的撰稿人,除本书外还写作或编辑过另外四部著作。他是一位热心于自己事业的学者,尽情享受着研究和写作工作的乐趣。他擅长各种形式的最新资料统计工作,是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运用多维量表分析法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澳大利亚社会心理学界的著名人物,而且在英国、德国和美国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人类交际心理学
一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二 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 社会交际的过去和现状:历史pl顾
四 社交技能与羞怯
五 研究社会交际的途径
六 人性模型和社会交际
七 人类交际的科学理论
八 使用本书的一些建议
第二章 观察他人:准确性问题
一 物理知觉与社会知觉
二 对人知觉的研究范围
三 对人知觉判断的准确性
四 什么是“准确的”判断
五 情绪观察的准确性
六 个性晶质知觉的准确性
七 情绪对人物知觉判断的影响
八 定型--不准确性之源
九 一些具体结论
第三章 按照期望观察人:内隐个性观
一 内隐个性观
二 个人构念和角色积贮测验
三 关于内隐个性观的研究
四 个性文化论
五 知觉和分类
六 对人知觉和人物类型
七 那人具有多少“典型性”
八 “典型”人物总是更易判断吗
九 人物分类的偏见影响
十一 些实际意义
十二 小结
第四章 印象形成
一 格式塔方法和中心品质假说
二 印象形成的算术模型
三 信息整合研究
四 算术模型的一些问题
五 背景和语境的影响
六 光环效应
七 首位和近位效应
八 定型和分类偏见
九 其他由期望而生的偏见
十 否定性偏见
十一 宽厚偏见
十二 小结
第五章 对人进行推论:归因理论
一 海德和归因逻辑
二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
三 凯利的多维归因模型
四 归因模型的某些假定
五 归因研究
六 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七 对富有和贫穷的解释
八 责任归因
九 归因中追求因果关系的偏向
十 追求内部归因的偏向
十一 行为者一观察者偏向
十二 突出性效应
十三 反一致性信息的偏向
十四 利己偏向
十五 虚假一致性偏向
十六 “公平世界”假说
十七 概要和小结
第六章 自我归因:理解我们自己的行为
一 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
二 自我归因过程
三 作为观察者的行为者:客观自我觉察
四 自我归因对动机的影响
五 自设障碍策略
六 习得性无助
……
第七章 人际交流:语言的使用
第八章 非言语交流
第九章 各种非言语信息
第十章 给人以好的形象:印象整饰
第十一章 人类社交性:亲和与吸引
第十二章 个人关系的发展
第十三章 亲密关系
第十四章 社会影响:从众、服从和领导
第十五章 群体中的交际
第十六章 社会交际的生态学、方法论和应用
精彩书摘
这种交际环境与我们所经历的西方工业化社会大规模的社会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置身于陌生人的包围之中,要在大街上或公共场所中看见一张熟识的面孔真是件非常难得的事情。许多社会学家已对小规模村社向大规模社会的巨大变迁给人类交际带来的影响做过考察。在小村社或“初级群体”(参见第十五章)中,大家彼此都互相认识,经常见面,群体生活和个人生活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社会交际是生活的中心,每个人都在数不清的场合中与他人建立关系,任何人都别想隐居起来或使自己与他人隔绝。在这样的环境下,与他人交往大概就像吃喝或呼吸那样自然--对大多数个人来说,它无论如何都不是什么难以应付的事情。
当然,初级群体中少数人之间的持续交往,并不像田园诗那般和谐。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性适应的代价是社会奴役与个人自由的丧失。尽管今天嬉皮士等的群居村或村社中的生活也许唤起了某些人的怀旧感,但那些尝试过这种生活的人可以证实:这种小的初级群体往往比在陌生人社会中可能经历的任何事情都更加专制。
从小村社的灭亡到大社会的诞生是近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只有几百年的时间。历史学家们把法国大革命定为这一发展历程的转折点。直到18世纪,小群体、家庭、氏族或村社等原始的社会单位的统治,对大多数人来说仍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法国大革命和启蒙哲学为这个历史性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启蒙的理性主义哲学主张,个人只有从村社生活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初级群体”的哺养(和束缚),才能成为独立的、理性的和幸福的人。
人类大概花了数万年的时间来适应那种小的熟人群体的生活要求,相比之下,最近这几百年或许太短暂了,所以使得我们对社会关系中已经发生的巨大变革还不能适应。在这里,争论理性主义哲学、法国大革命的资产阶级政治理想以及工业革命的需求,哪一个是造成简单面对面交际的村社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在过去两个世纪的工业化社会中,这种古老的社会生活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消失了。我们现在全都面临着这样的任务,即在作为一个物种的我们尚未经历太多时间去适应的环境中,继续我们的社会生活。
过去的两个世纪中出现的那种大社会的社会生活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的社会是由陌生人组成的,我们在街道上看见的是千姿百态的陌生面孔,一转脸就记不清了,我们同这些人甚至永远也不会说上一句话、交换一个手势。我们认识的那些人,比如朋友、亲戚或熟人,散布在各个地区和各行各业;我们只是周期性地见到他们,彼此的生活只有很小的交集。我们可以和他人在一起工作、娱乐、过家庭生活或满足业余爱好,但很难有哪一个人能够满足我们在所有这些不同的活动中的需要。我们都过着高度特殊化的、有着很大差别的社会生活,同某些人一起工作,同另一些人一起娱乐,又同其他一些人组成了家族和家庭。
……
前言/序言
《心理学译丛·教材系列·社会交际心理学:人际行为研究》 引言 在人类社会中,个体并非孤立存在的原子,而是紧密连接、相互影响的社会性生物。我们每天都在与他人发生互动,或亲密,或疏远,或合作,或竞争。这些形形色色的人际交往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基石,也深刻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理解人际交往的本质,洞察个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是我们认识自我、改善关系、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 《心理学译丛·教材系列·社会交际心理学:人际行为研究》正是这样一部致力于深入剖析人际行为奥秘的经典之作。它以社会心理学的宏大视角,系统地梳理了人际交往的各个维度,从个体心理如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到群体动力如何作用于个体,再到不同社会情境下人际互动的复杂模式,无不涵盖其中。本书不仅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人际行为理论框架,更提供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帮助我们理解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发生、发展与演变。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的核心目标在于揭示人际行为背后的心理驱动力,以及这些驱动力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具体表现。作者从多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与认知 在深入探讨人际互动之前,本书首先关注个体如何理解和认知自身以及他人。这包括: 自我概念与自我呈现: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我们的身份认同如何形成?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又如何向对方展示一个特定的“自我”?本书将探讨自我概念的多维性,包括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自我认知差异,以及自我呈现的策略和动机。例如,我们会分析人们在面试、社交场合或网络平台上如何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形象,以期获得积极的评价或达成特定目标。 社会认知: 我们如何加工和解释来自他人的信息?这涉及到社会归因理论,即我们如何解释他人行为的原因,是将其归结于内在特质还是外在情境。我们会探讨基本归因错误、自我服务偏见等常见的认知偏差,以及它们对人际判断产生的误导。同时,图式理论、刻板印象和偏见的研究也将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如何基于已有的认知框架来快速且往往带有偏见地理解他人的。 态度形成与改变: 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人、事、物)所持有的评价性反应。本书将深入探讨态度的起源,例如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社会学习以及认知失调等机制。更重要的是,它将分析态度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以及在何种条件下,说服性的沟通可以有效地改变他人的态度。 第二部分:人际吸引与关系的建立 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的核心,而人际吸引则是建立和维系关系的基础。本书将详细阐述影响人际吸引的多种因素: 接近性与熟悉度: 为什么我们更容易与我们经常接触的人建立联系?本书将讨论地理上的接近性、功能上的接近性以及信息上的接近性在促成人际吸引中的作用,并结合“曝光效应”来解释熟悉度带来的积极影响。 相似性与互补性: 我们是被与我们相似的人吸引,还是被与我们互补的人吸引?本书将探讨相似性(如价值观、兴趣、背景)在吸引力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讨论了在某些情境下,互补性(如在特定技能上的差异)也能促进关系的形成。 外貌吸引力: 外貌在人际吸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本书将审视外貌吸引力的普遍性,并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与健康、生育能力的潜在联系,同时也会指出外貌并非关系的唯一决定因素。 互惠原则: “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这一原则在人际交往中是如何运作的?本书将解释互惠在情感和行为上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在建立积极人际循环中的关键作用。 爱情与亲密关系: 本部分还将深入探讨爱情的本质,区分不同类型的爱情(如激情之爱、伴侣之爱),并分析亲密关系的动态发展,包括关系的承诺、依恋类型以及关系中的冲突与维护。 第三部分:社会影响与群体动力 个体的行为并非独立于社会环境,而是受到来自他人的强大影响。本书将聚焦于社会影响的各种形式以及群体如何塑造个体行为: 从众: 在群体压力下,我们为何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点,即使这与我们最初的想法相悖?本书将详细介绍经典实验(如Asch的从众实验)的研究发现,分析从众的心理机制(如信息性影响和规范性影响),以及个体差异和情境因素如何影响从众的程度。 服从: 在权威面前,我们又会以何种程度遵从命令?Milgram的服从实验将是重点讨论的对象,本书将剖析服从的深层心理根源,例如责任扩散、情境的力量以及权威人物的象征意义。 群体决策: 群体的智慧是否总是优于个体?本书将探讨群体思维、群体极化等现象,分析群体决策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以及如何优化群体决策过程。 领导力与群体规范: 群体内部如何形成和维持特定的行为准则(规范)?领导者又如何影响群体的方向和效能?本书将分析不同领导风格及其对群体绩效的影响,并探讨群体规范的形成、维持和改变过程。 偏见与歧视: 本书将深入探究偏见(对群体成员的负面态度)和歧视(基于群体身份的负面行为)的根源,包括社会认同理论、偏见的社会学习等视角,并分析干预偏见和歧视的可能途径。 第四部分:沟通、冲突与合作 有效的人际沟通是和谐社会关系的基础,而冲突与合作则是人际互动中普遍存在的两种模式。本书将分别对这些方面进行细致的解读: 非语言沟通: 除了语言,我们还通过姿态、表情、眼神、语调等非语言线索进行大量的交流。本书将分析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以及解读和运用这些线索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冲突的产生与解决: 冲突是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本书将探讨冲突产生的根源,例如资源分配不均、价值观念差异、误解等,并介绍多种冲突解决策略,如合作、妥协、回避和对抗,以及它们的适用性。 合作与助人行为: 在很多情境下,个体需要与他人合作才能达成共同目标。本书将分析合作的心理机制,并探讨助人行为的动机,例如利他主义、同情心、社会交换以及社会规范的作用。我们会审视旁观者效应等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并探讨如何促进合作。 第五部分:社会情境对人际行为的影响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强调了社会情境对人际行为的塑造作用。我们将审视: 社会环境的宏观因素: 文化、社会制度、经济条件等宏观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人际交往模式?例如,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体主义文化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差异。 特定的社会情境: 不同的场合(如工作场所、家庭、公共场所)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本书将分析工作中的人际动力、家庭中的关系模式以及公共场合的社交行为。 技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线上社交日益普及。本书也将探讨社交媒体、在线论坛等虚拟环境对人际交往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例如虚拟社区的形成、网络欺凌等问题。 结论 《心理学译丛·教材系列·社会交际心理学:人际行为研究》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全面的理论覆盖和丰富的实证资料,为读者提供了一扇深入理解人际行为的窗口。它不仅是一部经典的学术教材,更是一本实用的生活指南。通过阅读本书,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人类社会交往的复杂性与奥妙,理解自己与他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有效地建立和维系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自我认知,并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看见”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人际互动细节,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积极地影响和改善我们所处的社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