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在这本书里,你将看到:出身平凡的女孩,怎样获得漂亮!!!
◆她在《“穷养”大的女孩也要富养自己》中写道自己物质匮乏的童年,父母如何在精神上给予她引导,也写道贫穷给她性格带来的缺陷,以及因为没钱错失去美国留学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写如何摆脱贫穷给她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让她越来越好。 ◆她在《真正伤害你的,是你对事情的看法》里写道:韩企里同事元英,被同事诬陷其盗窃方案谣言四起时,依旧可以不闻不问直到真相大白也从没辩解一句,依旧把热情和心思都花在服装设计上,终当上了首席设计师。
◆《你好,可以请你喝杯咖啡吗》酒窝小姐被劈腿,却在和男朋友常去的咖啡馆里写出了一本书,意外地收获了爱情。 …… 当困境、责难来临时,书里的人都没有选择伤害别人,而是认真地做好自己,也没有什么能够伤害到他们,反而收获的更多。时间证明了一切!!!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米苏的首部个人作品集。书中收录了在朋友圈、微博和十点读书、思想聚焦等各大媒体引发转载热潮的著名篇章《“穷养”大的女孩也要富养自己》,除此之外,还记录了米苏身边人的故事,有亲情,也有爱情;有碎碎念,也有人生感悟。
书中的人,平凡如你我,他们坚持自己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在风雨里抱定信念,也发现生活细微处被忽略的美好。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浮躁躁动的气氛里,淡定地坚持做自己。
米苏说:“我们都是好孩子,努力善良笑对生活和命运的好孩子,让我们一起加油努力,愿我们每个人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作者简介
提拉没有米苏,简书作者。
北方女子,喜读书,爱写字,喜欢用文字收录一切美好。
期待,等到老态龙钟时,在一个“水风清,晚霞明“的傍晚,透过曾经跳跃在笔下的文字,翻阅泛黄的记忆,重温岁月的痕迹。
目录
《我敢让自己活得不一样》
Part1:早点开始富养自己
“穷养”长大的女孩也要富养自己
去努力,像太阳花一样
不能以不会爬树来评判一条鱼
与孤独握手言和
从微观的视角去看待改变
Part2:把心态“放慢”
把心态“放慢”
真正伤害你的,是你对事情的看法
把事情做到极致,美好会自然呈现
别人光鲜背后多的是看不到的努力
闪婚+裸婚,这两个时髦我都赶了
那些细碎的美好
Part3: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
橘生淮南则为橘
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
没事儿,有哥在
阳光下像个孩子,风雨里像个大人
我会念你的好
人生若只如初见
Part4:遇见更好的自己
你好,可以请你喝一杯咖啡吗
为了你,我要变成更好的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不过期?
南有乔木,可休思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幸福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遇见更好的自己
精彩书摘
真正伤害你的,是你对事情的看法
一、
刚毕业那年,我在一家外贸公司实习。公司总部在韩国,支社在青岛,所以周围有很多韩国同事。
几乎每个公司都存在着争权夺利的斗争,这个公司也不例外,表面上看起来一团和气,实际上却暗涛汹涌。当时公司有一名韩国设计师,叫李元英,三十几岁,笑声爽朗,性格直率,我们都很喜欢她,可另一名设计师Silvia却处处与她针锋相对。
Silvia跟元英差不多的年龄,打扮比较知性,有些矫揉造作。公司样品室进行样品开发时,需要按照样品的下单时间来安排出库时间。她经常下单晚,却要求出库时间早,工人完不成任务,她就跑到样品室,用嗲声嗲气的语气跟部长好说歹说,而且每次都能如愿——部长会要求工人加班加点赶制她的样品。
跟她的八面玲珑比起来,元英的直率在一群男领导面前肯定是不吃香的。
我跟元英比较投缘,我们俩关系不错。我很喜欢她质朴的性格,而且她设计出来的服装别具一格,才华就像太阳的光芒,是挡也挡不住的。
有一天,她精心设计出一款裙子,我看了设计图纸:裙子着色为浅蓝,大大的长摆,收腰,扣子旁是一片印花小刺绣,清新自然,如果穿上裙子,随风舞动,肯定会像一只轻盈的蝴蝶翩翩飞。
我给她建议:“把立领改成一字领会不会更好看一些?”
元英眼睛一亮,神采飞扬,说:“对对,一字领更合适,谢谢你的建议。”
然后她安排样品室做了三件样品,一条裙子给客户,一条送我,一条自留,以便后期做改动。
果不出所料,客户很青睐这条裙子,订单量也很大,这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利润。
谁知,过了不久,公司内部谣言四起,说元英设计的那款裙子是抄袭别人的设计。不管在饮水间还是在餐厅,都能听到同事们三三两两地在小声议论。
这款裙子是元英的心血,我当然心知肚明。我试探地问了一个同事:“你从哪儿得来的这个消息?”
同事环顾四周,小声说:“是Silvia说的,Silvia说裙子不是元英自己的原创设计。”我为元英愤愤不平。
下班后,元英约我一起吃饭。席间她依旧笑得爽朗,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
我说:“元英,最近公司同事都对你的那款裙子议论纷纷。”
她不以为然地笑笑:“我知道,就让他们说好了,时间会证明一切。”
元英把烤肉夹起来放在生菜里,对我说:“我也知道是谁把我推到了风口浪尖。她嫉妒我,说明我有才华;她背后陷害我,恰恰说明她的不自信。如果把我们之间的较量比作一场战争的话,其实我已经胜出了。我不想去计较,也不想去澄清,本来就够累够忙的,这份精力我得省下来去设计更好的作品。”
她说得不无道理。我给她倒了烧酒,与她碰杯。
别人故意放出暗箭,好让她猝不及防,谁知她却有自己的铠甲,刀枪不入。别人再怎么用力,也伤害不到她,这缘于她的心境和看待问题的视角——不为别人的小小格局而产生埋怨,不因别人的错误而伤心难过,更不会因别人设下的障碍而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
离开公司后,我一直跟元英保持着联系。我辞职后一年半的时间里,她已经成为了公司的首席设计师。
二、
有一天初蕾打电话给我,约我去八大关看枫叶。当时正值深秋,八大关的枫叶五彩斑斓,美不胜收,我一口答应。挂了电话,我才感到奇怪:她竟然有时间去看枫叶,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初蕾供职于一家广告公司,整天忙忙碌碌,给她电话时,她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去加班的路上。初蕾冰雪聪明,工作起来风风火火,跟客户谈判伶牙俐齿,可跟她一起共事的老总的亲戚却使用手段挤对她,她被辞退了。她在那家公司整整工作了三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况且她的工作战绩有目共睹。
我问初蕾:“心里感到难过吗?”
她悠然自得地把手机对准枫叶,边调焦距边回答:“难过?为什么要难过?这家公司的工作强度很大,我在那儿工作了几年都没怎么好好休息过。有好几次想过辞职,可心里又放不下丰厚的薪水。这下好了,被辞退,等于是公司替我做出了一个正确选择。”
还有这等神逻辑!我听后笑了,问:“接来下有什么打算?”
她说:“我先回老家好好陪陪家人,再去欧洲边游玩边考察学校,计划去欧洲读研。”
后来,她真的去欧洲游玩了一圈,又进了德国一所大学读了研究生。现在她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还是一家跨国公司的高管,工作清闲且待遇丰厚。
初蕾经常跑德国,有时帮我捎带个口红,偶尔送我个双立人的指甲刀。我很羡慕她能飞来飞去,视野开阔了不少,眼界也高远了很多。每次跟她聊天,都可以从中摄取很多新鲜的信息,有些谈话内容我都写在了文章里。
有一次,我们一起回首往事。谈及她之前的公司,她说:“我从来没有因为被陷害和被辞退而陷入忧伤中不能自拔,如果当初不被辞退,可能我还伏在小小的格子办公桌上加班到凌晨。正是那个同事的挤对,让我追逐到了更多属于自己的自由,也扭转了我的运势和职业生涯。”
我想起了她之前说过的那番“神逻辑”: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我大声歌唱,沉浸在自己优美的歌声中,所以我觉察不到痛疼和伤害;我欢乐地歌唱,吸引来的是鲜花、星星和飞鸟,我周围的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三、
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中提及一个ABC理论: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书中说:“A永远是中立的,同样的A,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会有不同的C出现。”
就拿很久之前看过的一则小故事来举例吧:炎炎烈日的沙漠中,气若游丝的两位旅人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发现只剩了半壶水(A)。在炎热的沙漠中行走,命悬一线,半壶水是救命的,这时,信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旅人说:“唉呀,好糟糕,我们只剩下了半壶水(B1)!”他因“只剩半壶水”而灰心丧气,破罐子破摔,最终命丧沙漠(C1)。另一个旅人却高兴地说:“哇,真幸运,我们还有半壶水(B2)!”他因“还有半壶水”而斗志重燃,一鼓作气,最后死里逃生(C2)。
其实,人生中有好多事情就像那半壶水一样,换个角度看问题,就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心情、不同的人生。
有句话说:真正伤害你的,从来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要想让自己免于伤害,就要用乐观的态度温柔地去看待问题。
如果你身在天寒地冻的冬天,不要悲观,继续奔跑;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如果你处于大面积的阴影里,不要失落,转身、回头,阳光肯定就在你的身后。
前言/序言
《我敢让自己活得不一样》 序言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总在不经意间被推着向前,被无数的“应该”和“必须”所裹挟。我们学习、工作、结婚、生子,似乎遵循着一条早已铺就好的轨道,生怕偏离了这既定的航线,就会被抛弃,被视为异类。然而,内心深处,是否总有一丝微弱的声音在呼唤,渴望挣脱束缚,去探索属于自己的那片广阔天地?《我敢让自己活得不一样》正是这样一本,为那些内心深处涌动着对“不一样”的渴望,却又在现实的洪流中犹豫徘徊的灵魂而写。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叛逆”的宣言,也不是一本鼓吹“剑走偏锋”的指南。它更像是一次真诚的对话,一次心灵的触碰,引 Yù 你重新审视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发掘隐藏在日常之下的生命本真。 本书的作者,一位长期关注个体成长与社会变迁的观察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描绘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普遍困境:如何在众声喧哗中听见自己的声音?如何在标准化的人生模板下,活出独一无二的精彩?它不回避现实的复杂与挑战,而是以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鼓励读者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去拥抱那些可能被视为“格格不入”的选择,去体验那些尚未被定义的生活。 《我敢让自己活得不一样》不是一本励志鸡汤,也不是一套操作手册。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恐惧;它更像是一盏灯,照亮那些被忽视的角落,让我们看到另一种可能。它相信,真正的“不一样”,并非刻意为之的奇装异服或惊世骇俗的举动,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真实自我的认同与尊重。是一种敢于质疑现状,敢于挑战惯性,敢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态度。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发人深省的旅程。我们将一同探讨,在信息爆炸、观念多元的时代,我们如何辨别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而非盲目追随潮流。我们将深入剖析,那些限制我们“活得不一样”的心理枷锁,例如对他人评价的恐惧、对未知的不安,以及对“成功”狭隘定义的束缚。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启发性的思考和实践方向,帮助读者逐步建立起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自我驱动的勇气,并最终敢于将内心的“不一样”付诸实践。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邀请。邀请你放下惯性,打开心灵,与书中那些真实而动人的故事产生共鸣。邀请你重新点燃对生活的热情,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诗意与自由。邀请你,从此刻起,敢于让自己活得不一样。 第一章:当“标准”遇见“个性”——那些我们不敢“不一样”的角落 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我们似乎被一套无形的“标准”所框定。从童年时期起,我们就开始接受各种“教育”,学习“规范”的行为,被告知什么是“成功”,什么是“体面”。升学、就业、婚姻、育儿……一系列的人生节点,仿佛都有一条清晰的“成功路径”,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在这条路径上亦步亦趋,小心翼翼地避免“出错”。 然而,当我们回望内心,总会发现一些细微的偏差,一些与“标准”不符的渴望。也许你对朝九晚五的工作感到疲惫,渴望一份更自由、更有创造力的事业;也许你对传统的婚姻模式感到困惑,希望寻找一种更平等、更契合双方的相处方式;也许你并不急于生儿育女,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我成长与探索中。这些“不一样”的声音,常常在我们耳边响起,却又被现实的压力、他人的目光以及内心的恐惧所压制。 这一章,我们将一起审视那些让我们不敢“不一样”的根源。我们会探讨社会文化对个体选择的影响,分析“从众心理”如何让我们陷入舒适区,以及“完美主义”如何成为我们自我设限的牢笼。我们将深入挖掘那些隐藏在“应该”背后的焦虑,以及对“被定义”的依赖。更重要的是,我们会开始反思,那些被我们视为“标准”的人生模板,是否真的适用于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又该如何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声音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频率? 第二章:倾听内心的声音——“不一样”的种子与土壤 “不一样”的种子,早已埋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它可能是一份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一种对艺术的独特感知,一次对某种生活方式的向往,或者仅仅是对现状的微小不满。然而,这颗种子能否生根发芽,取决于我们是否为它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在这一章,我们将把焦点转向内在。我们将学习如何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辨别那些真正源于自我的渴望,而非外界的诱惑或压力。我们将探讨“自我觉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正念、冥想、日记等方式,与真实的自我建立连接。我们会分析哪些心态会阻碍我们倾听内心,例如自我怀疑、评判性思维,以及对“功利性”的过度追求。 同时,我们也会思考,什么样的“土壤”才能孕育出“不一样”的生命?这包括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健康的自我价值感,以及拥抱不确定性。我们将了解,勇于“不一样”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持续的自我探索和内在的滋养。它不是对“标准”的全然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的自由选择与创新。 第三章:突破惯性——解锁“不一样”的可能性 当我们开始倾听内心的声音,并意识到“不一样”的可能性时,下一步便是如何突破长久以来形成的惯性。惯性是惰性的代名词,它让我们安于现状,害怕改变,即使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而“不一样”的实现,恰恰需要我们有勇气去打破这份“舒适”的牢笼。 本章将聚焦于“行动”的层面。我们将探讨那些阻碍我们采取行动的心理障碍,例如“完美主义”导致的拖延,以及“恐惧失败”让我们不敢尝试。我们将学习如何设定小目标,从小处着手,逐步建立信心。我们会分析不同类型的“不一样”,从生活方式的微调,到职业选择的重大转变,它们都需要不同的勇气和策略。 我们将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来展现人们如何巧妙地运用智慧和策略,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不一样”。这包括如何平衡社会期望与个人需求,如何处理来自他人的质疑与反对,以及如何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选择。这一章将强调,“不一样”的实现,并非一味的对抗,而是充满智慧的探索与创造。 第四章:“不一样”的生活美学——重塑与享受 “活得不一样”,并非意味着要与世界为敌,而是以一种更贴近自己内心的方式去生活,去感受,去创造。它是一种关于生活品质的重塑,一种对个体价值的独特追求。 在这一章,我们将深入探讨“不一样”的生活美学。它体现在我们如何看待工作,如何经营人际关系,如何安排休闲时光,甚至如何面对生活的起伏。我们将看到,那些选择“不一样”的人们,是如何在他们所热爱的领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意义。他们可能不是最“成功”的,但他们往往是最“快乐”和最“充实”的。 我们将探讨,如何将“不一样”融入日常的点滴之中,例如在消费观念上的选择,在信息获取上的过滤,在社交方式上的取舍。这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一种对生活的主动掌控。我们也将看到,当一个人敢于“不一样”,他的生命便会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吸引来志同道合的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第五章:拥抱不确定性——“不一样”的韧性与成长 选择“不一样”,就意味着踏入一片未知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挫折,会经历迷茫,甚至会怀疑自己的选择。然而,正是这些不确定性,铸就了我们内在的韧性,推动着我们不断成长。 本章将关注“不一样”的长期价值。我们将探讨,如何在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保持内心的稳定与灵活。我们将学习如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积极的心态,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重塑和完善自我。 “不一样”不是一次性的决定,而是一种持续的生命状态。它要求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并乐于在实践中学习。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成功,不在于达到某个固定的目标,而在于拥抱生命的多样性,并在不断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与价值。 结语 《我敢让自己活得不一样》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改变”的口号,更是关于“自我发现”的旅程。它鼓励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勇敢地按下暂停键,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它并非要我们抛弃所有的规则,而是要我们审视规则,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最符合自己真实意愿的选择。 “不一样”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与世界息息相关。当一个人敢于活出真实的自我,他的生命便会绽放出独特的光彩,也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多元性。 愿本书能成为你内心深处渴望的催化剂,让你有勇气去审视那些被固化的观念,去探索那些隐藏的潜能,去拥抱那份独一无二的自己。愿你,从此刻起,敢于让自己活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