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没有人值得我羡慕》是一本有强烈能量的书——触动内心并让人产生生理反应:非常强烈的共鸣,以至于让人瞬间一身鸡皮疙瘩。《我知道没有人值得我羡慕》是我会推荐给与我心意相投的朋友看的书。
书是纸做的,纸是树做的,对得起树的文字才有资格印在纸上。在我看来,首要的条件就是文字必须美。咸泡饭的文字很美,有些篇章仿佛神来之笔,不是长期浸淫在文字里的人,恐怕写不出来这样的文字。读他的书,可以领略文字之美。
——张兴龙 文学博士、学者
快控制不住自己了
我记得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正上着课,大家聚精会神、如饥似渴地听讲,突然听到一声刺耳的尖叫。这一声尖叫毫无预兆,横空而出,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空气也凝滞了。我转过头,看见一位女同学双手捂着耳朵,正惊慌失措地看着大家。一头雾水的老师眨巴眨巴眼睛,怯怯地问:你,你怎么了?
女同学面无表情,她也被自己的举动吓坏了。她弱弱地回答:我控制不住自己了。
老师愣了半天,最后说:这是课堂,我们继续上课。
太遗憾了,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转学了,没办法和那位上课时因为控制不住自己而突然尖叫的女生继续茁壮成长。虽然当时,我在心里狠狠地鄙视她,觉得她莫名其妙,没事找抽,但是现在我多么想与她双手紧握,郑重地告诉她:时光荏苒,往事成烟,只有你的尖叫声绕梁不散,挥之不去,因为我们都控制不住自己了。
你看,早上的阳光多么柔软,干干净净地照在草地上。小女孩穿着格子衬衫,头顶扎着小辫,走路还踉踉跄跄的,她的手里捏着一大束棉花糖,像孙悟空脚下的云团。小女孩自己跟自己玩得很嗨皮,她突然转过身,直勾勾笑眯眯地看着我——简直是在调戏我呢!我突然好想抢走她手里的棉花糖,迎着早晨的太阳在公园里疯跑,然后小女孩在我身后追。小女孩要笑得特嗨,边追边说:叔叔,我就要追到你了!
我心里这么想着,可小女孩连路都还走不稳呢,她的妈妈就站在不远处,随时提防着像我这样想抢棉花糖的坏人。某一霎那,我感觉控制不住自己了,就要跃身而起、箭步如飞地去抢小女孩手里的那团云了。
我岂止想抢那团云啊,我还想把小女孩抢过来,让她叫我三声“哥哥”才准回家;我还想告诉她的妈妈:你应该给这个超级可爱的美女胚子换一个粉红的发夹。我快控制不住我自己了。
我在书城的橱窗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是一条繁华的街,人头攒动,川流不息。我突然好想把自己当成一颗子弹,把玻璃击得粉碎,以闪电的速度站到书架前,翻看一本小清新的书,所有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家东张西望,面面相觑,好奇地聚在橱窗前,惊讶地看着满地的碎玻璃。我这么想着,我的影子在玻璃上晃动,我快控制不住自己了。
大家都在斑马线上往前走,我想倒着往后走,我快控制不住自己了。我在21楼鸟瞰城市风景,却突然想纵身跳下去;正开着车呢,突然想冲出护栏;突然想把小鱼缸放进微波炉里高火三分钟;突然想把钱包扔到河对岸的灌木丛里;突然想点燃坐在前排的女人的头发;突然想在黑咕隆咚的电影院把爆米花和葵花籽抛到空中……脑子里不经意地蹦出这些危险又邪恶的想法,我必须用力控制自己,才不至于付诸行动。我好担心自己像那位突然尖叫的女同学,真的控制不住自己了。
我的身体里住着另一个自己,他常常自导自演,折腾出很多自以为精彩的电影。他竟然试图摆脱我的束缚,干点出格的事情。我摸了摸他的脑袋,轻声但特严厉地说:兄弟,老实点,不然我干掉你......
这本书的书名,来自波兰作家米沃什的诗。他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这当然不是我喜欢这首诗的原因。如今,我们国家也有人获此殊荣,所以,我说这话的时候,完全没有羡慕嫉妒恨的味道。有一点我忘记说了,诗人写下这些句子的时候,已经九十高龄。
我的职业生涯是个让人生气的大圈子,时隔多年,我终于决定写一本书。理由是,我发现:如果我还有可能创造出一件对自己来说完美的东西,那么,只能是一本书了。
人生何其短,不过繁花一季,在朝生暮死之间,奢谈什么不朽的功名,太虚妄了吧。可是,昙花一现也未免太悲催。我常想,十年后,二十年后,我还能写吗,还有人读吗?这个时代的新陈代谢超快,曲未终,人已散;新生的速朽,老旧的淘汰。遥想未来,心有戚戚然。那时候,世界归根结底掌握在孙子辈们的手里,我辈已老,文字再怎么接地气,再炉火纯青,也无法满足新人类们的阅读口味,所思所想肯定也格格不入。
由此看来,我辈注定要被无情地置于历史的垃圾桶。不过,我又转念一想:也许到了那时候,早已经火星撞地球,山无棱,天地合了。我拍了拍自己,说:兄弟,你想多了。
人生注定是场不寻常的旅途,一路上有太多未知,但是,那又怎样呢?人生如是,写作亦如是——这不是无知无畏,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那一份执拗的坚持。
据说,上帝曾请三个人建造房子。第一个人建的是草房子,第二个人建了木头房子,他们很快就完工了;第三个人则毕其半生,建造了一所坚固无比的石头房子。一场暴风雨之后,草房子和木房子没了踪影,石头房子当然毫毛未损、巍然屹立。于是上帝问第三个人:你为什么会建如此牢固的房子?那个人回答:我建造的时候,始终在想,我是在建造自己的栖身之所。
我想,领悟了这个故事所蕴蓄的道理,就很容易创造出对自己来说完美的东西。写作这件事与建房子并无二致,有人视之为功名利禄之源,你却视之为栖身之所。我以此自勉,也希望自己能造出风雨如晦而等闲视之的坚固房子。
关于写作,我以前不敢奢谈,现在我觉得说说也无妨。这倒不是由于自己具备了什么了不起的资格,实在是因为我发现:其实,写作这回事,压根儿就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凡是带着红领巾、长在阳光下的人,诸如我辈,多少对写作怀有某些敬畏,总把它与道义、人生、社会这些大词儿纠缠在一起,硬是把一件好玩儿的事情弄得不好玩儿,硬是把一件妙趣横生的事情弄得索然寡味。
每位写作者一定都想过“为什么写作”这个问题,答案当然五花八门。就我而言,完全是由于好玩儿。王小波这家伙把写作这件事比作登山,具体来说,就是要冒着脑壳被摔碎的危险,去做一件获利极少的事情。我觉得这比喻很贴切,对大多数写作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件付出大于收益的事情。但是,谁在乎过收益?不过是因为山在那里,而登山这件事很好玩儿罢了。
我仔细想了想,认识到:写作不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而是我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像我这种不爱折腾的人,生活是很无聊的。事件的密度相当低;时间匆匆逝去,我在小范围的天地里匆匆来去,眼睛一睁一闭,一天就草草地过去了。要是就这么下去,这辈子算完了。好在还有写作这回事。写作的时候,我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不断发现了亮点,就像在海滩上捡贝壳的孩子,见到这边一个好看的贝壳,那边又一个,那边又是一个,惊喜不断。我陡然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有趣的人、事、物,值得我们停下来,看一看,想一想,握握手,说几句话。于是,我相信,一个人对生活的认知深度,取决于他的眼睛,而不是眼前的景色;取决于他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事件的密度。写作恰好给了我这双眼睛,使我找到了通向丰富的捷径。
我没有把这本书当作一本书去写,而是出于捡贝壳的需要,还有就是为了好玩儿。因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心境,这些文章呈现出不同的样子,风格迥异。不过,我想到了王小波先生引用罗素的那句话:“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于是,我觉得也许这样也挺好。
这些文章,我用在修改上的时间要远远多于把它们写出来的时间。春天改,夏天改;白天改,晚上改;一字一句地改,三番五次地改。春花秋月何时了,我还在改稿;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改文稿;王师北定中原日,我也不忘改文稿;人生自古谁无死,反正我就改文稿;仰天大笑出门去,回来继续改稿子……近乎于自虐了。我刚才还说自己不爱折腾来着,之所以在文字上如此这般不辞辛劳,倒不是因为自己多么严格要求,多么追求完美,多么一丝不苟,完全是出于喜欢。干脆这么说吧——我就是犯贱,喜欢打磨文字这种事情。总之,那是一种非常良好的感觉,读自己的文章,有时候就像在阅读另一个陌生人,然后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加进去一点儿,再加进去一点儿;终于感觉可以放下心来,了无牵挂地忘记过去了。因为舍不得放下,所以拼命要记住,又担心记忆力有限。现在好了,我使出一招乾坤大挪移,把记忆都化成了纷纷扬扬的文字,留存在纸上,有朝一日,即便脑子被掏空,也无关紧要了。
修改文章这种事情,对我来说恐怕永无止尽,用一句热血的话说,就是:生命不息,修改不止。事实上还真是这样。不过,我觉得是时候适可而止了。
我是个蛮喜欢回忆的人,用乐此不疲来形容,大概也不为过。只是一个少年的时候,就常常凭栏而立,往事一幕一幕从眼前掠过,内心被莫名其妙的惆怅填满了。现在想来,在那个单薄的年龄就开始回忆,实在为时过早。
如今,我依然没有胆量说自己有什么回忆的资格。生活中,我大致是一个小心翼翼又随遇而安的人,没经历过九九八十一难,当然,我也不希望这样。我只有小欢喜,小悲伤。
走至现在这个让人感觉艰难的年纪,我意识到了自己少年时的幼稚,这算不算一种成熟呢?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我也不为那时的“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感到脸红。那个凭栏而立的少年,虽然模样有些可笑,但他是真诚的。我总觉得,一个人垂垂老矣,有一箩筐的阅世经验,这些其实也算不上是了不起的资格吧。如果以此自居,喋喋不休地教育后辈,恐怕还会遭人嫌弃的。
我们的一生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竭尽全力而真诚地走过,那么,让自己感到脸红的理由就一个也没有。我知道,你的心里有纠结,有悲催,有迷惑,有惆怅,有向往,有欢欣,有各种柔软的感情。如果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同感,那意味着你与身体里的另一个自己狭路相逢。你把这些情愫藏在心里,我把它们搬到了纸上,仅此而已。其实,我们大家都是一样一样的呢。
这本书,不是指南,也不是鸡汤。我在万丈红尘里跌打滚爬,身心俱伤;更没有一条万能的红尘摆渡船。我能做的就是与你抱团,陪你哭陪你笑陪你吐槽陪你领略风雨阳光。如果你觉得这是温暖的慰藉,那就是我的无上荣光了。
这世上没有一个人值得你羡慕;你所经历的一切,都熠熠闪光。
最近读完一本叫做《我知道没有人值得我羡慕》的书,感觉像是为我内心深处一个角落打开了一扇窗。我一直觉得,生活中最让人难以摆脱的困境之一,就是那种无休止的与他人进行的比较。无论是朋友圈里光鲜亮丽的生活,还是身边朋友取得的成就,总会不经意间撩拨起我内心深处那份不甘和渴望。这本书的名字,就像是一剂强心针,提醒我,也许我们一直在追逐的,并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作者并没有一味地灌输“知足常乐”的道理,而是通过一种更为细腻、更为人性化的方式,去剖析“羡慕”这种情感的根源,以及它对我们个人成长可能带来的阻碍。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那些因为羡慕而产生的焦虑、自卑,甚至是对他人成功的暗自诋毁,都一一浮现。但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将这种目光从外部收回,关注自身的内在价值,去发掘那些独一无二的光芒。
评分《我知道没有人值得我羡慕》这本书,以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方式,触及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困境——“比较主义”。我一直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更是将这种比较推向了极致。别人的生活似乎永远比我们的更精彩,他们的成功似乎总是比我们来得更容易。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股清流,让我重新思考“值得羡慕”这个概念。它并没有提供一个虚假的“完美人生”模板,而是鼓励读者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理解“羡慕”背后的真正含义。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洞察力,将那些隐藏在心底的、难以启齿的情绪,一一展现出来。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的羡慕,其实是对自己内心某种缺失的投射。而真正的解脱,并非来自于得到别人所拥有的一切,而是来自于认识到自己本身拥有的独特价值,并对此感到满足和自豪。
评分最近,我偶然翻开了一本叫做《我知道没有人值得我羡慕》的书,这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不羁的酷劲儿,让我忍不住好奇里面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和道理。读下去之后,我发现它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启发。它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些非常生活化、甚至有些尖锐的观察,来揭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被认可”和“超越他人”的渴望,以及这种渴望是如何让我们陷入无休止的追逐和消耗。这本书让我开始质疑,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羡慕”,究竟是真的想要拥有对方的生活,还是只是为了填补自己内心的某种空虚。作者以一种非常坦诚的方式,剥开了那些光鲜亮丽外表下的脆弱和挣扎,让我们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易,所谓的“完美”往往只是表象。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把目光过多地放在别人身上,只会让我们离真正的自己越来越远。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我知道没有人值得我羡慕》真是太吸引人了!我平时就特别喜欢看一些能引发思考,或者能触及内心深处情感的书籍。而且“羡慕”这个词,在我看来,是人性中非常微妙又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拿自己和别人比较,然后产生或多或少的失落感。所以,当看到这个书名时,我immediately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好像它能解答我心中一直存在的某个疑问。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羡慕”这件事,或许能从中找到一种超越比较、获得内心平静的方法。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或者故事,让我能够真正地在生活中实践,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性,而不是沉溺于对他人的虚幻想象。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个对人性有着深刻洞察的人,才能提炼出如此简洁却又力量十足的书名。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里面到底藏着怎样的智慧。
评分拿到《我知道没有人值得我羡慕》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如何提升自信、如何摆脱负面情绪的心理励志读物。然而,当我沉浸其中后,才发现它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它不像那种直接告诉你“你应该这样做”的鸡汤文,反而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引导你一步步去探索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书中所描绘的那些生活场景,以及人物的内心独白,都充满了真实感,让我不自觉地代入进去。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比较”的解读,它不是简单地批判,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它如何悄无声息地剥夺了我们的快乐。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那些被我忽略的、微小但却真实存在的幸福。它教会我,真正的富足,并非来自于拥有比别人更多,而是来自于对当下拥有的深深感激,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坚定认同。
评分送给朋友的,朋友很喜欢。还不错。
评分我问他:你会一直这么写下去吗?他说:我倒是想这么写下去,不过,以后的事情,以后才能知道。
评分晚上,住在客栈,听风声雨声,懒懒地靠在床上,遥望窗外空濛的草木,觉得滞留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也不错。万物皆有伤心处,人生在世,无非贪恋一乐,何不随意而安?这么想着的时候,觉得自己有点喜欢咸泡饭这家伙了。
评分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家庭背景、地区差异而歧视,不因成绩落后、学习困难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数人的意志而行事,教学民主的核心就是发展、提高多数人。可是总有人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有意无意地忽视多数学生的存在。“抓两头带中间”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结果往往是抓“两头”变成抓“一头”,“带中间”变成“丢中间”。教学民主最好的体现是以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信息时代的特征,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师,未必一定是“好”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环节上,有兴趣占有知识高地的学生可以为同学“师”,甚至为教师“师”。在教学中发现不足,补充知识、改善教法、
评分包装好
评分质量不错!!!!!!!!!!!!!!!!!!!!!
评分不错的书不错的书不错的书
评分物流速度很快
评分①多向互动,形式多样.互动的课堂,一定的活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互动的条件:平等、自由、宽松、和谐。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文本互动、习题互动、评价互动。互动的形式: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