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这部纵横派巨著集中了国人心理揣摩、演说技巧、政治谋略的精华,为当代政界人士、企业界人士、商业经营者、管理人员、公关人所必读。在今天这个风云变幻、商战频仍的时代,纵横家的策辩、谋略依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对经商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依然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
欧阳彦之,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国学方面的研究,历任多家公司经理人、顾问和董事,擅长从历史中求证如何走出“中国式的困境”。在培训中,他的风格独树一帜——“有趣、有道、有料、有效”,代表作有《诸葛亮:旷世奇才的16堂人生智慧课》《朱元璋:“草根”皇帝的16堂逆袭课》。
第一章 灵活应变,先掌握规律再做事1
鬼谷子认为,万物皆在变化中,变化才有发展,正所谓“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因此,做人办事要灵活应变,以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不拘泥于固有的观念。
1. 抓住机遇,远离优柔寡断3
2. 未雨绸缪,而不是临渴掘井6
3. 积极变革才能生存8
4. 掌握随机应变的“艺术”10
5. 目标明确,万变不离其宗13
6. 善于借鉴,少走弯路18
7. 打破常规,出奇制胜20
第二章 知己知彼,做到游刃有余25
鬼谷子认为,有效的忤合智谋必须具备前提条件,即知己知彼,方能游刃有余,纵横捭阖。善于运用忤合之术的人,首先要确定有前途的人作为自己辅佐的对象,自己还必须有超人的智慧、高尚的品德、过人的胆识,而且还要有自知之明。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纵横天下,进退自如。
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7
2. 发现自己的优势29
3. 明确自己的立场33
4. 性格是为人处世的牢固根基36
5. 抓住主动权,让问题在自己那儿得到解决39
6. 保持神秘感,隐藏比暴露更占优势42
第三章 正确的选择胜过一百次努力47
很多时候,成功其实就像攀附铁索,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力量单薄,而是因为找错了支撑点,是错误的支撑点把人推入了失败的深渊。鬼谷子强调“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人要学会选择,善于选择,只有不断选择才能跟上生活的脚步,才能实现更多的目标。
1. 良禽择木,选对你的团队49
2. 求同存异,选好合作伙伴53
3. 选对朋友,也就选对了人生58
4. 借力是成功的滑翔机60
5. 善于借力,但不依赖63
6. 选择战略时,要注意扬长避短65
7. 人弃我取,反向选择的妙用68
第四章 隐匿深藏,才能克敌制胜71
鬼谷子认为,“谋”术有两个重要原则,一是要立足实际,即所谓“谋生于事”,因此在计谋之前,必须详细掌握事情的真相和规则,并处理好奇与正的关系;二是要行事隐蔽,即所谓“圣人之道,在隐与匿”。智者用计无不追求隐而不露,只有愚人才会将所谋之事大肆张扬。
1. 韬晦待机,促使身心成熟73
2. 隐藏自己,学会自我保护75
3. 自守门户,积蓄力量反败为胜79
4. 轻举妄动就会丧失主动权83
5. 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85
6. 谨言慎行,看破不必说破88
7. 急流勇退,该放手时就放手91
8. 瑕不掩瑜,多从大处着眼94
第五章 处变不惊,方能理智决策97
事物的发展有它自身的历史和规律,鬼谷子认为,实施决策时应“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借鉴往事,研究现状,预测未来。决策者只有慎重考虑这一规律,才能正确决断。
1. 该三思时要三思,该果断时要果断99
2. 成竹在胸,使自己的决策坚定101
3. 保持冷静,原则性灵活运用104
4. 风险决策的辩证法106
5. 目标重要,手段也要合理110
6. 制定长期战略,避免管理的盲目性113
7. 掌握正确决策的技巧117
第六章 不要忽略任何一个细节121
鬼谷子所说的“谋之深”就是见微知著,迅速做出反应和对策。生活中,我们只有具备超常的洞察力,见微知著,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才能攻必取,战必胜。
1. 从细微的迹象中预见发展趋势123
2. 控制和设计谈话的细节125
3. 厚积薄发,积弱为强128
4. 不轻小节,才能成事131
5. 消除隐患,防微杜渐134
6. 先声夺人,抢占“制高点”138
第七章 察言观色,识人辨才141
鬼谷子认为,我们说话、办事都要因人而异。只有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别人,才能“无为以牧之”,更好地实现“求其利”的目标。
1. 各尽其才,各司其职143
2. 用“知遇之感”赢得人才146
3. 因人制宜,因材施教149
4. 有策略地试探对方的真心152
5. 恰当揣摩人情,处事对症下药155
6. 临危不乱,刚柔并济地化解危机158
7. 避其锐气,后发也可制人162
8. 避实就虚,找到问题的突破口165
第八章 领导者的素养决定成就167
气质神采、敏捷思维、才学胆识、钢铁意志、通达事理、多谋善断等,这些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怎样才能拥有这些素养?鬼谷子用了《本经阴符七术》七篇文章来阐述。
1. 塑造鲜明的个人形象169
2. 形象受损时的危机公关172
3. 领导者要善于“充电”174
4. 树立威信,必要时杀一儆百177
5. 以身作则,树立坚定的纪律意识180
6. 把所有的追随者培养成领导者185
7. 恩威并施,赏罚分明190
第九章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193
一代谋略大师鬼谷子十分重视语言的功效,并且已经认识到,语言是人思想的外衣,语言的功能在于修饰人的思想,语言是思维的一面镜子,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是人类智慧发展的产物。“言为心声”,一个人的才华和风度最主要的是通过这个人的言谈举止体现出来的。
1. 谈话要因人而异195
2. 多谈对方的得意之事198
3. 谈话之前要充分准备200
4. 适当赞美,有益无害204
5. 委婉曲折的话语,更容易打动对方206
6. 以情动人出“软招”209
7. 寻找共同点,“黏”住对方212
8. 目视、耳听、心思三者紧密结合215
第十章 剑走偏锋,多姿多彩的成功策略219
鬼谷子用大量事实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者不仅是“勤于思,敏于行”的人,而且还是深谙人生之“道”、事业之“道”的人。这个“道”,就是规律。成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成功有着很多相同的规律。
1. 顺势而为的“借力法”221
2. 声东击西的“对垒术”224
3. 环环相扣的“连环计”227
4. 既“飞”又“钳”的施压术229
5. “反激得情”的激将法233
6. 惊心动魄的“反间计”236
7. 以退为进的“疏导法”240
5. 目标明确,万变不离其宗
鬼谷子说,圣人能够取得成功,有五种途径:有的依靠公开的仁德;有的依靠暗中的计谋;有的依靠诚实信义;有的依靠谦卑隐匿;有的依靠平素积累。为人决疑,要分清是阳谋还是阴谋。为阳谋决疑贵在说一不二,为阴谋决疑贵在留有余地。为人决疑,还要善于抓住平素和关键两种时刻。将阳谋、阴谋、平素、关键四者有机结合,而后可以细致地进行决疑。
在这里,鬼谷子列举的“阳谋、阴谋、信诚、敝匿、平素”,其实代表了五种战略。意思是说,在制定决策的时候,必须要服从于整体战略。用战略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才能做出正确的决断。
一个年轻人向一个富翁请教成功之道,富翁拿出三块大小不一的西瓜放在年轻人面前,说:“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选哪块?”“当然是最大的那块!”年轻人毫不犹豫地回答。富翁一笑:“那好,请吧!”他把最大的那块西瓜递给年轻人,自己却拿了最小的那块。很快,富翁吃完了,随后从容地拿起桌上最后一块西瓜,得意地在年轻人眼前晃了晃,然后大口大口吃起来。年轻人马上明白了富翁的意思:他吃的西瓜虽不比自己的大,却比自己吃得多。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的利益,那么富翁得到了更大的利益。
年轻人所做的决定,表面看起来占了便宜,实际上恰恰相反。他的错误在于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没有用战略性的眼光来审视面前的机会。
大量的历史事实也向我们表明,在决策时能否坚持自己的既定战略,这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襄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准备兴兵伐齐。此时,谋士范雎向昭襄王献“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军队派多了,即便打胜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秦昭襄王采纳了范雎的意见,推行“远交近攻”之策,为秦国以后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征战十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远交近攻”之策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在建都的问题上一度犹豫不决。他的大臣多是洛阳周边人,因此倾向于建都洛阳。齐人娄敬一次路过洛阳,请求觐见汉高祖,得到召见。娄敬问刘邦:“陛下建都洛阳,莫非要跟周朝比比谁更兴盛吗?”刘邦说:“是的。”娄敬说:“周朝建都洛阳,是靠德政感召人民,而放弃了险要的地形。周朝鼎盛时期,四方归附,万民臣服,然而衰败以后就不能控制天下,不是恩德太少,而是形势太弱。”刘邦听了微微点头,娄敬接着说:“陛下自沛县起事以来,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横尸遍野,与西周兴盛时的恩德不能同日而语。而秦地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作坚固的防线,即使危机出现,尚有百万雄兵可备一战。借着秦国原来经营的底子,再加上肥沃的土地,可说是形势险要、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地。如果陛下进入函谷关内建都,控制秦国原有的地区,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听了娄敬的话,刘邦觉得很有道理。后来,张良也阐明了入关建都的利处,打消了刘邦的最后一点疑虑。建都关中后,刘邦感慨道:“最早主张建都在秦地的是娄敬啊。”于是赐娄敬刘姓,给他加官晋爵。
那些主张建都洛阳的大臣们,为了一己私利,将国家的安危和兴衰置之不顾。而娄敬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定都关中的想法,其人不仅有远见卓识,而且直言敢谏,是“建万世之安”的国之大计。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要想持续地获得成功,必须更上一层楼,以战略性的眼光来俯瞰社会与人生。鬼谷子教导我们说,在掌握兴亡之道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目标,充分认清自己的能力,采取灵活多变的处世之道。
我们从小就听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八仙为赶赴王母娘娘的蟠桃会,途中遇到了浩瀚的大海。这时,八仙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到达大海的彼岸。为此,每位仙人都施展自己的绝技,借助不同的器物渡过大海,让人眼花缭乱。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说明了做事方法的多样性,但俗话说得好,“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方法和手段都是为目标服务的。只有目标正确,方法和手段才有价值,否则它们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攻杀,争当霸主。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但国君魏安釐王仍企图出兵攻伐赵国。魏国大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得知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他连衣帽都来不及整理,就赶紧去劝阻魏安釐王。季梁对魏安釐王说:“我这次在路上遇到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魏安釐王就问他是什么事。季梁说:“我在路上遇见一个人,正急匆匆地赶路。有个路人问他去哪里,他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错了,赶紧往回走吧。’那人却满不在乎,说他带了很多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的是骏马,车夫的驾车技术也很精湛。路人无奈,只好眼睁睁看他走远了。”故事讲完,季梁对魏安釐王说,“现在大王想要称霸中原,一举一动都应取信于天下,这样才能树立权威;如果仗着自己国大兵多,用武力攻打邻邦,就不能建立威信,而且离您的理想也会越来越远。正像要到南方去的那个人驾着车子往北走一样!”魏安釐王听后,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就取消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在中国,这个“南辕北辙”的典故可谓是人人皆知,其道理十分浅显:无论做什么事,首先都要认清形势、看准方向。如果大方向是错的,再努力也是白费功夫,反而会离最初的目标越来越远。然而大多数人读到这个故事,都只是一笑了之。在人们看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傻瓜。的确,“南辕北辙”反映的是一种极端的情况,那就是目标与方法完全背道而驰。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更多的情形是做事方法不对头,在达到目标之后,才发现自己走了很多弯路。
如何才能少走弯路呢?这要求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对目标和方法加以考察和分析,既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拘泥于前人的经验。我们要学会创造,用真正属于自己的方法去实现目标。当然,有时针对同一目标的正确方法有很多种,都能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但我们要善于找到一个最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省时、更省力地实现目标。
以军事上的战略战术为例。“兵圣”孙武强调,善于指挥战争的人,降服敌人的军队不是通过战场厮杀的方式,夺取敌人的城池不用强攻的手段,毁灭敌人的国家也不需要旷日持久的征战讨伐。他们务求用完整全面的胜利而争雄于天下。这样,自己的军队不至于疲顿折损,而胜利也已圆满完整地获得。在孙武看来,“不战而屈人之兵”便是赢得战争的最佳方式。
无论是在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领域里,还是个人的求学、创业、致富的过程中,目标与方法的统一都是首要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便能为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否则,就可能走很多弯路,甚至功败垂成。解决这个问题并非易事,需要具备远见卓识。然而,天下没有生来就具有远见卓识的人,都需要依靠后天的刻苦磨炼。《中庸》里说:“他人知道一件事,自己要知道一百件;他人了解十件事,自己要了解一千件。”意思是说,人要勉励自己多下苦功,正所谓“功到自然成”。
对于成功人士来说,他们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大都绞尽脑汁,思考各种方法,而且不会轻易放过任何机会。
美国人哈德林25岁的时候,还只是一名穷困的失业青年,但他梦想成为一位大富翁。于是,他尽可能地了解有关投资和不动产的知识,暗暗为自己定下目标:在30岁时成为百万富翁。有一次,哈德林从一位房地产中间商的口中得知,有一个人急于以14500美元的价格卖掉自己的房子。哈德林立即行动,他了解到这所房子坐落于中产阶级住宅区,房子状况极佳,属一流建筑。于是找到房主,商谈购房事宜,经过讨价还价,双方以1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当时,哈德林的银行存款不足500美元,但他不肯就此放弃。他和房主签完约后,返身直奔银行,以借款的方式得到了1万美元,付给了房主。接着,哈德林又来到另一家银行,以新购的房产为抵押,贷款1万美元还清了第一笔银行的借款。没过几年,他的承租人帮他还清了第二家银行的贷款。就这样,在致富这一目标的驱使下,哈德林开动大脑,巧妙周旋,很快成为了百万富翁。
人们都期盼自己能获得成功,然而自身却缺乏必要的才能谋略。如果真能向那些事业有成之士学习,苦思用之于世的方法,并亲身加以实践,当自己获得超强能力的时候,还用得着担心不为世人所知,不能实现梦想吗?
……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开启一段与智者的对话。这本书的厚度和其沉甸甸的书名,都让我有一种要潜心钻研的冲动。我一直觉得,纵横家的智慧,并不仅仅是历史的尘埃,而是蕴含着普适性的生存法则和沟通艺术。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不再需要面对刀光剑影的战国时代,但在职场上的沟通、人际关系的经营、甚至日常生活的决策中,都可能需要借鉴他们的一些理念。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以一种怎样的视角去解读纵横家的“策辩”?是侧重于他们如何进行政治游说,还是会挖掘更深层次的心理学、社会学原理?会不会提到他们是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国家大义,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我对书中关于“辩”的部分尤其感兴趣,辩论不仅仅是口才的比拼,更是智慧的较量。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逻辑构建、情感说服、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反驳的详细阐述,这些内容或许能为我在实际生活中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上的水墨晕染,带着一种古朴而又深邃的气息,仿佛能穿越时空,直接触碰到那些纵横捭阖的智谋。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是温润,翻阅时自带一种沙沙的声响,特别有仪式感。我之前就对历史上的纵横家群体很感兴趣,总觉得他们就像是那个时代隐藏在幕后的操盘手,用言辞作为武器,在政治的棋盘上纵横捭阖,左右着国家的命运。这本书的书名《纵横家的策辩》更是直接点明了主题,让人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设想,它应该会深入剖析那些著名的纵横家,比如苏秦、张仪,他们的生平事迹、思想哲学,以及最重要的,他们是如何运用谋略去游说君主、影响局势的。不知道书中会不会有对他们辩论技巧的细致拆解,比如如何抓住对方的心理弱点,如何构建严密的逻辑链条,又如何在关键时刻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生动的案例,让我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些唇枪舌剑的辩论场面,学习到那些历久弥新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书名都散发着一种厚重而迷人的气息,仿佛在召唤着我去探索那个充满智慧与权谋的时代。我一直对历史上的智囊团和谋士阶层情有独钟,而纵横家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群。他们以口才和智慧为武器,在风云变幻的战国时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的名字《纵横家的策辩》,让我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设想,它应该会深入剖析纵横家们的思想精髓,不仅是那些著名的政治策略,更包括他们如何训练自己的口才、如何进行有效的说服、如何洞察人心的微妙之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一窥那些历史事件背后,纵横家是如何通过“策”与“辩”,来达成他们的目标,甚至影响历史走向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可能是一本关于沟通、说服和智慧的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纵横家的策辩》,一下就勾起了我一直以来对那些智慧超群、纵横捭阖的人物的好奇心。我总觉得,纵横家就像是古代的“思想家+外交家+战略家”,他们不直接挥舞刀剑,却能通过语言和智慧,影响整个国家的走向,甚至改变历史的进程。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去呈现这些“策辩”的艺术。它是否会像一部侦探小说一样,去层层剥开那些历史谜案,还原当年纵横家是如何布设局、如何进行游说的?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结果,更是过程。书中会不会有对他们如何进行缜密的逻辑分析、如何洞悉人心、如何运用比喻和故事来打动人心的详细描述?我希望它能超越简单的历史事件堆砌,而是深入挖掘纵横家们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让我能从中学习到一些跨越时空的智慧。
评分翻开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内容可能相当详实,而且逻辑性应该很强。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籍,但大多是偏向于事件的记述,对于那些幕后操盘的智谋,往往只是点到为止。这本书的书名《纵横家的策辩》,直接将“策”和“辩”这两个核心概念摆在了前面,这让我预感到,它将会是一本深入剖析纵横家思想和实践的力作。我猜测,书中可能会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可能着重于纵横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介绍,比如他们的师承、所处的政治环境等等。另一部分则会详细地阐述他们的“策”,也就是谋略和策略,包括如何分析形势、制定计划、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最让我期待的是“辩”的部分,即他们的说辞和辩论技巧,这不仅仅是如何遣词造句,更是一种洞察人性、掌控局面的艺术。我想象着书中会用大量的历史案例来佐证这些理论,比如那些著名的合纵连横、朝堂辩论,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口舌之争。
评分还没看
评分不错,很满意,以后继续在这里买
评分可以
评分还没看
评分可以
评分宝贝超赞超赞,内容很好,我给满分
评分可以
评分OKOKOKOKOKOKOKOK!!!!!!!!!!!!!!!!!!
评分还没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