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编剧大师班:众编剧颠峰杰作访谈录》是作者访谈当今西方一些著名的导演、编剧所撰写的一部艺术总结,讲述了这些电影大师们的成长经历、日常生活,也记录了他们艺术创作的过程,尤其是阐述了许多创作方法、创作体验和创作态度,反映出西方艺术家们的电影艺术观和创作思想。访谈中透露出的他们那种敢于直面社会现实、积极反映现实的态度,以及从事电影工作的认真与艰辛,非常值得中国的电影人与其他门类的艺术工作者借鉴。
内容简介
如何才能写出一个成功的电影剧本,每天,都有无数人在寻找这问题的答案。《编剧大师班:众编剧颠峰杰作访谈录》通过与今日影坛19位编剧的访谈,为读者提供针对这一问题的真知灼见,对任何一位有志于此的读者来说,均极具参考价值。 通过这些访谈,读者可全面地了解这些剧本的创作过程,了解他们是如何由一个简单的构思,发展出一整个虚构的立体世界,了解当剧本被拍成电影后,哪些环节获得了成功,哪些没有;更重要的是,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即使对普通影迷来说,这些访谈也都是充满参考价值的影史钧沉,为您奉上难得一见的幕后秘辛。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泰德·塔利 《沉默的羔羊》
2 丽莎·卓洛丹柯 《高档货》
3 卡洛斯·夸隆 《你妈妈也一样》
4 克里斯·怀茨 《单亲插班生》
5 迈克尔·哈内克 《未知密码》
6 韦斯·安德森 《青春年少》
7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梦之安魂曲》
8 帕特里克·麦克格拉斯 《蜘蛛梦魇》
9 阿莱克斯·加兰德 《惊变28天》
10 迈克·托尔金 《新世纪》
11 斯科特·弗兰克 《战略高手》
12 亚历山大·佩恩和吉姆·泰勒 《选举》
13 卢卡斯·莫迪森 《在一起》
14 保罗·拉弗迪 《甜蜜十六岁》
15 费尔南多·莱昂·德·阿拉诺阿 《阳光下的星期一》
16 大卫·O.拉塞尔 《夺金三王》
17 弗朗索瓦·奥宗 《沙之下》
18 罗伯特·韦德和尼尔·普维斯 《谁与争锋》
19 吉耶莫·阿里亚加 《爱情是狗娘》
精彩书摘
影片三位制片人之一的多丽·哈尔(Dolly Hall)给了我不少建议,其中一条很有价值,那就是我们该让影片显出更多同情心,我们该认真考虑一下,熙德对露西提的建议,甚至为她们写个爱情故事出来,而不只是将这关系写成玩世不恭的调情。我很重视她的建议,决定让熙德的野心和她的实际遭遇,在她尚未意识到时,便产生对立与冲突。她出于对露西的感情和欲望,以及想要拯救她的那份冲动,与她发生了性关系;我觉得这么写可能会更有趣,也更加可行。相比从头到底一直都写熙德如何如何坏,这么写,效果可能会更好些。谈到自身的矛盾性,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得很突出。
你的意思是挑战观众的感受,要他们去关心一个很可能是心口不一的人?
没错。
熙德打破异性恋束缚,吻向露西的那一刻,我觉得你处理得比较低调;对熙德这么个生活在商业氛围之中、本性充满勃勃野心的人来说,她在面对同性恋这问题时,难道不应有更多的内心挣扎才对吗?
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忠于那一刻的感受,就我了解的不到30岁的这一代,以及她们之前那一代的女性来说,她们在面对毒品、同性恋等问题时,显得更开放。至少在纽约是这样的,比较一下过去几代的女大学生,或许她们对海洛因的态度各不相同,但双性恋却一直都很流行。我要把这人物表现成一种文化的象征,这一点对我来说很重要。
当初写这剧本时你就想要自己执导,这种想法会不会对写剧本造成什么影响?
它的影响分几种方式,仍旧是多丽·哈尔,她在我刚开始写这剧本时就给了很多帮助,她让我写的时候就要注意预算,不要弄到难以控制的地步,毕竟这只是一部预算在50万左右的电影。此外,我自己也有种想法:“这故事里必须有些能与我自身联系起来的东西,否则我没法导这片子。”我通过拍学生短片,明白了这点,和自己有共通之处的地方,我就能拍好,没有共通之处,我就拍不好。于是我花了很多时问修改对白和场景,分析故事乃至每场戏背后的情感潜台词。说是准备也好,说是做功课也好,总之,这样我就不会到了拍摄现场哑口无言,不知道这场戏的意义,或是该如何演了。我能预先弄清这些次文本,拍摄时就能给出指导,告诉演员该如何演,最终观众也能明白演员说的是什么,以及那背后的意义。
你曾担心,片中必须要有的那些幽默和讽刺是否会显得荒诞,但既然影片描写的是纽约的艺术世界,为何这幽默和讽刺又是必须的呢?
我想我需要的是一种感性的东西,悲喜剧的调子,因为它们本就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的两部影片,特别是《高档货》,显得十分沉重、内在化,时而还很黑暗,所以我觉得必须有点轻松的东西放在里面,必须用某种荒诞的调子来抵消它,就像是所谓的绞刑架下的幽默,一面等死,一面还在说笑话。而且我觉得观众也需要这个,需要让他们感受到这种动态。
你拿片中杂志社的人开了不少玩笑,这是些极端自命不凡的人,你在写剧本之前是否也与这类人打过交道?
刚到纽约时,我曾在电影发行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我和上司相处得真是十分糟糕,感觉十分压抑和受羞辱。我相信,我写《高档货》最初的动机,就来自这段令我极度蒙羞的日子,那个人真是让我感到无比厌恶,她自己却对底下人的痛苦毫无知觉、漠不关心。我很愤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剧本就是我发泄愤怒的渠道。
……
编剧大师班:众编剧巅峰杰作访谈录 深度洞察:电影叙事的艺术与哲学 《编剧大师班:众编剧巅峰杰作访谈录》 是一部聚焦于电影叙事核心、剖析世界级编剧创作心路历程的权威指南。本书超越了对剧本结构的机械拆解,深入探究了那些定义了当代电影黄金时代的剧作家们,是如何将混沌的生活经验提炼为结构严谨、情感饱满的银幕故事。 本书汇集了对多位享誉国际、作品屡获殊荣的编剧的深度访谈。这些对话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写好一个开场”或“如何构建三幕结构”的技术探讨,更是关于创作者如何面对灵感的枯竭、如何处理商业诉求与艺术表达之间的永恒张力,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字捕捉人类最深层的情感共鸣。 第一部分:理念的基石——灵感与初衷 本部分着重探讨编剧们最初接触故事的起点。我们探究了“灵感”这一模糊概念在专业创作中的具体形态。 “种子”的挖掘与培育: 编剧们分享了他们如何从日常观察、历史事件、个人创伤或一个简单的“如果……会怎样?”的设想中,捕捉到可以发展成长篇叙事的“叙事种子”。他们详细阐述了早期剧本的“原型阶段”——那个只存在于脑海或笔记中的,尚未被市场规训的纯粹故事构想。例如,我们深入分析了如何区分一个值得投入数年心血的宏大构想和一个注定失败的平庸点子。 主题的提炼与坚持: 许多剧作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持久的主题深度。本书收录了编剧们关于“核心主题”的论述。他们如何确定自己作品最想表达的观点?这种观点是如何在漫长的修改过程中被磨砺、被加固,甚至在关键时刻被彻底颠覆的?访谈揭示了许多著名剧本背后,创作者们最初坚守的、不容妥协的哲学立场。 人物的诞生: 访谈集中讨论了“塑造角色”的非线性过程。对许多大师而言,人物并非情节的工具,而是驱动情节的实体。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背景设定、潜意识动机和角色冲突的动态平衡,创造出既真实可信又具有史诗感的银幕形象。一些编剧坦言,他们有时不得不放弃自己钟爱的情节线,只因它与角色的核心驱动力相悖。 第二部分:结构的重塑与解构 电影叙事结构是本书的又一核心领域。然而,本书避免了生硬的教科书式讲解,而是通过实战案例,展示结构如何为故事服务,而非凌驾于故事之上。 跳脱三幕的桎梏: 尽管三幕结构是行业标准,但许多顶尖编剧的作品却展现了对传统范式的精妙偏离或复杂化。本书收录了关于“非线性叙事”和“多重时间线”的深度讨论。编剧们解释了在特定故事需要下,何时应该引入闪回、何时需要采用多主角视角来达到叙事上的最大冲击力。 场景的密度与节奏: 场景是叙事的细胞。访谈深入到“每一个场景是否都具有必要性”这一严苛标准。编剧们分享了他们如何通过精确控制信息释放的速度、对话的张力,以及场景内部的冲突升级,来管理观众的期待和情绪起伏。有些受访者提到,一个优秀场景的判据,是它能否在揭示新信息的同时,推动人物走向一个更糟糕或更不可逆转的境地。 冲突的层次化管理: 真正的精彩源于多重冲突的交织。本书区分了外部冲突(情节推动)、内部冲突(人物挣扎)和哲学冲突(主题探讨)。编剧们分享了他们管理这些层次的方式,尤其是在高潮部分,如何确保所有冲突线索同时达到爆发点,形成统一而震撼的高潮体验。 第三部分:语言、对话与场域感 剧本的文字不仅仅是给演员的指令,它本身就承载了美学价值和氛围塑造。 “不可见”的语言艺术: 对话的艺术在于“未说出的话”。本书探讨了如何通过潜台词、停顿(Pause)和省略(Omission)来增加对话的张力和深度。一些大师级编剧认为,最好的对话就像冰山,观众只看到水面上的一小部分,却能感受到水下巨大的存在。 电影感的书写: 剧本是蓝图,它必须具备“画面感”。编剧们阐述了他们如何避免写出“小说式”的冗长描述,转而使用精炼、富有动感的语言来描绘场景和人物动作。这部分内容对于希望将文字转化为影像的读者尤其宝贵,它揭示了如何用“动作”和“感觉”代替“解释”。 处理类型片的创新: 无论是科幻、惊悚还是剧情片,每种类型都有其既定的“规则”。本书访谈了数位在特定类型片中取得突破的编剧,他们如何既尊重了类型的核心期待,又通过注入独特的人性洞察或形式上的创新,将老套路写出了新意。 第四部分:创作的磨砺——修改、合作与韧性 创作的真正战场在于修改室和录音棚。本部分直面编剧工作中最痛苦也最具决定性的阶段。 无情的自我批判: 编剧们坦诚了他们面对“初稿的诅咒”时的策略。他们分享了哪些工具(如“冷处理法”、“时间间隔重读法”)能帮助他们从作者的沉迷中抽离出来,以读者的视角审视自己的作品。其中不乏关于如何在“我爱它”和“它不服务于故事”之间做出艰难取舍的深刻反思。 与导演和制片人的协作艺术: 剧本是流动的文档,它在与导演、制片人和演员的互动中不断被重新定义。本书收录了关于“权力动态”的讨论:编剧如何捍卫核心愿景,又何时必须向更宏大的电影目标妥协?特别是关于“试映反馈(Test Screening)”对剧本结构和情感影响的讨论,揭示了商业压力与艺术完整性之间的微妙平衡。 职业的持久力: 成为大师的过程漫长且充满挫折。受访者们分享了他们如何保持创作动力的秘诀,如何面对无数次“被拒绝”的经历,以及如何将失败的项目视为宝贵的学徒期。他们的经验表明,持久的韧性(Grit)是天赋之上更重要的品质。 《编剧大师班》不是一本关于“捷径”的速成手册,而是一份来自一线创作者的、关于“如何思考故事”的深度报告。它将为所有严肃对待电影叙事艺术的作家、导演、学生以及资深影迷,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聆听那些塑造了我们共同文化记忆的声音,领悟叙事背后的深层智慧与不懈追求。通过这些巅峰杰作的访谈录,读者将装备起一套更锐利、更具洞察力的工具,去审视、解构,并最终创造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