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绘画卷

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绘画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绘画
  • 文物
  • 艺术史
  • 中国绘画
  • 名家
  • 鉴赏
  • 收藏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631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4150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绘画,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漫长的历史,在此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楼阁、花鸟(包括花卉、瓜果、翎毛、虫鱼)等画科;按创作主体的不同,有宮廷画、文人画、画工画之分;按载体的不同有岩画、壁画、帛画、木版画等形式;按不同技法的运用,有水墨画、设色画之别。概而言之,纷繁复杂,在世界美术领域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画类
1.中国画分科
2.人物画
3.山水画
4.界画
5.花鸟画
6.画院
7.院体画
8.宫廷绘画
9.文入画
10.岩画
11.帛画
12.漆画
13.木板画与木简画
14.纸绢画
15.壁画
16.墓室壁画
17.石窟壁画
18.敦煌壁画
19.画像砖
20.画像石
二 画技
1.墨法
2.水法
3.设色
4.工笔
5.写意
6.描法
7.皴法
三 画家与画作
1.顾十岂之
2.梁元帝萧绎与《职贡图》
3.杨子华与《校书图》
4.展子虔与《游春图》
5.丞相画家阎立本
6.画圣吴道子
7.张萱的仕女画
8.周防笔下的贵妇
9.孙位与《高逸图》
10.梁令瓒与《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
11.大小李将军
12.韩幹画马
13.韩混与《五牛图》
14.周文矩的人物画
15.王齐翰与《勘书图》
16.阮郜与《阆苑女仙图》
17.卫贤与《高士图》
18.顾闳中与《韩熙载夜宴图》
19.贯休与《十六罗汉像》
20.石恪与《二祖调心图》
21.荊浩的北派山水
22.关仝的“关家山水”
23.董源开创南派山水
24.巨然弘扬南派山水
25.李成真迹难寻
26.范宽山水雄伟壮丽
27.宫廷画师郭熙
28.驸马画家王洗
29.出身微贱的燕文贵
30.惠崇擅画湖山小景
31.王室画家赵令穰
32.王希孟与《千里江山图》
33.崔白画麻雀
34.皇帝画家赵佶
35.武宗元与《朝元仙杖图》
36.李公麟创白描画法
37.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
38.米芾父子的米家山水
39.李唐:南宋画院魁首
40.院工绝品刘松年
41.马远的边角式构图
42.夏圭的半边之景
43.赵伯驹与赵伯骑
44.马和之的《诗经图》
45.苏汉臣的《婴戏图》
46.李嵩的风俗画
47.梁楷的减笔人物
48.胡壞擅画契丹人马
49.张璃与《文姬归汉图》
50.诗画自娱的钱选
51.西域画家高克恭
52.艺坛领袖赵孟頫
53.寄情山水的黄公望
54.隐士吴镇
55.孤清出尘的倪瓒
56.家学渊源的王蒙
57.画竹专家李衍
58.鉴书博士柯九思
59.任仁发:善画的水利专家
60.张渥的白描人物画
61.戴进:走出画院的民间画家
62.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
63.吴门领袖文徵明
64.风流才子唐寅
65.工匠出身的仇英
66.精于画论的董其昌
67.师法自然的石涛
68.“哭笑不得”的八大山.
69.擅用秃笔渴墨的髡残
70.画黄山著称的弘仁
四 画派
1.黄家富贵
2.徐家野逸
3.北方山水画派
4.南方山水画派
5.湖州竹派
6.浙派
7.吴门画派
8.松江画派
9.“四王”画派
10.金陵八家
11.常州画派
12.扬州八.怪
13.海上画派
14.岭南画派

精彩书摘

  1.中国画分科
  关于中国画的分科,历代主要依据描绘对象和题材的不同来划分,并有自身的民族传统和沿袭形式的特点。它是以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走兽、草虫、鞍马、楼阁等分成不同的画科,与西方绘画以风景、人物、静物画来区分画种明显不同。
  东晋顾恺之在《论画》中谈及:“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咸而易好。”可见依题材而区分画科,在东普时实已初具雏形。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菜门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元代汤垦《画鉴》说:“世俗立画家十三科,山水打头,界面打底。”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是:“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
  现今一般认为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翎毛、走兽、鞍马、花果、草虫、鱼藻等可分别归人此三类。在三大画科中,人物画出现最早,至六朝即已趋于成熟,如著名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均体现出了娴熟的人物绘画技巧。山水、花鸟等最初均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山水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直至隋代,山水画的笔法、位置经营依然显得较稚拙。到了唐代山水画曰趋成熟,并完善了山水画的画理、画法、章法,逐渐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面貌。花鸟画在南北朝时期也开始独立出来,经唐、五代、北宋,花鸟画完全发展成熟。三大画科各自发展又相互借鉴,共同构成了中国画精彩的艺术世界。
  2.人物画
  人物画是中国画的重要一科,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的通称。画题包括肖像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高士、仕女、婴戏、风俗、道释等。人物画的创作要求“形神”兼备。其“形”要求人物形象比例适度、服饰考究、场景繁简得法;其“神”要求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气质、精神、神态等。同时还要处理好人物与人物的呼应、人物与环境间的陪衬关系,以求得人物和整体画面布局的统一。画法有白描、工笔重彩、写意三种。
  人物画的产生和发展有悠久的历史。人物是早期绘画的主体,人物画的产生也早子其他中国画科,其他如山水、花鸟均作为背景出现。旱在周代就有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与人物驭龙帛画是已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
  魏晋时期,佛、道画兴盛,肖像画在这一时期已较发达,众多画家莫不以擅长肖像画而名噪当时,其中,顾恺之堪称第一批人物画大师的代表。此时还出现了以《魏晋胜流画赞》、《论画》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论,奠立了中国人物画的重要传统。
  唐代人物画成就很高。初唐时期的丞相画家阎立本是唐代早期人物画家的代表,也是由隋向唐转变的津梁。及至盛唐时期“画圣”吴道子出现,更使唐代人物画达到了艺术的顶峰。专攻仕女画的张萱、周防,画法精丽,多取材于贵族之家的仕女形象,体貌丰腴,用色鲜艳浓丽。此外,李真、孙位的人物肖像画则代表了晚唐时期以真人为描绘对象的肖像画艺术水平,他们的《不空金刚像》、《竹林七贤图》都是晚唐人物画的杰出作品。
  ……
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绘画卷 本书简介: 穿越时空的色彩对话——深入探索中国绘画的千年流变与审美精髓 《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绘画卷》是一部旨在为广大文物爱好者、艺术史研究者以及普通读者提供全面、深入、且兼具可读性的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导论性专著。本书并非简单的画作名录或年代罗列,而是以“点金”之名,力求揭示那些深藏于博物馆、古籍善本之中,历经风雨洗礼的绘画杰作背后的时代精神、技法革新以及文化意蕴。 全书内容结构严谨,围绕中国绘画史的关键节点、核心画科、重要流派及其代表性人物展开,以翔实的文物实例为支撑,辅以精到的理论分析,构建起一座通往中国艺术宝库的桥梁。 第一部分:绪论——中国绘画的“道”与“器”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中国绘画的独特地位及其哲学基础。不同于西方侧重于“再现”的传统,中国绘画更强调“传神写照”与“胸中丘壑”。我们将探讨“六法”的演变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点,从顾恺之对“形神兼备”的追求,到宋代“理学”对绘画审美的影响。材料学层面的介绍也必不可少,包括绢、纸、墨、笔的特性如何塑造了中国画特有的笔墨语言。这一部分为后续的深入探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第二部分:萌芽与确立——早期绘画的探索与规范(先秦至魏晋南北朝) 此阶段的绘画是奠基性的。我们将详细考察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帛画与墓室壁画,如长沙子弹库帛画所展现的神秘主义色彩,以及汉代画像砖石中蕴含的世俗生活与神话叙事。进入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开始独立成为文人关注的焦点。本书将重点分析顾恺之“以线造型”的成熟,以及六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对绘画人物造型的深远影响。通过对现存壁画和摹本的细致观察,读者将理解“骨法用笔”如何在这一时期被确立为绘画的最高标准。 第三部分:辉煌与转折——盛世气象与写实高峰(隋唐五代)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绘画也随之展现出恢宏的气象。本书将分专题讨论唐代绘画的两个主要方向:一是“写实主义的巅峰”,以吴道子的“吴带当风”为代表的线条力量感;二是“世俗生活的细腻描摹”,如张萱、周昉的仕女画,如何精准捕捉了盛唐贵族女性的仪态与服饰,成为研究唐代社会风俗的第一手资料。五代时期的绘画则体现了地域性的风格差异,例如后蜀黄荃一派对花鸟画的精致化处理,预示着宋代院体的崛起。 第四部分:理学与意境——院体、文人画与审美范式(宋代) 宋代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文人画理论的成熟标志着绘画主体性的确立。 北宋院体: 重点分析宋徽宗时期“宣和画院”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对自然景观的宏大叙事与结构控制,以及崔白的飞鸟走兽的“活”态展现。 文人画的勃兴: 深入剖析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理论如何催生了以水墨为主、强调个人性灵表达的文人画。米芾父子的“米点”皴法,成为后世写意山水的重要源头。 第五部分:多元与探索——笔墨革命的先声(元、明) 元代在政治剧变下,文人画进一步脱离了宫廷趣味,成为士大夫阶层抒发“遗民”情怀和抱负的主要载体。元四家——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的艺术成就被作为重点分析对象,他们如何将书法入画、以笔墨写胸臆,确立了后世水墨画的审美标准。 明代绘画则展现出强烈的地域和流派对抗性。本书将详细梳理: 1. 吴门画派: 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如何继承元代衣钵,并融入精致的江南审美。 2. 浙派的写实力量: 以戴进、吴伟为代表,其“院体遗风”与对北方山水画的继承。 3. 晚明“个性解放”: 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南北宗论”的提出,对绘画史的梳理与再构建,以及松江派对笔墨趣味的推向极致。 第六部分:高峰与定型——程式化与融合(清代及近现代初探) 清代绘画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完成了艺术体系的集大成与某种程度的程式化。我们着重探讨: 四王与“正统”: 王时敏、王鉴等如何通过“集古”的方式,将元明以来山水画的笔墨语言系统化,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学院派风格。 个性化的反叛: 以“四僧”(石涛、髡残等)为代表,他们对既有程式的突破,如石涛“一画论”的创新精神,为近现代的变革埋下了伏笔。 地域与流派的细分: 如扬州八怪对民间趣味和生活化的引入,以及岭南画派的初步探索。 结语: 《绘画卷》最终将引导读者思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绘画这一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核心价值——“气韵生动”——将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与世界艺术对话,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每一件流传至今的画作,都能在你眼前“活”起来,成为与你进行深度对话的历史见证。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买了很多类似的艺术普及书籍,但很多都流于表面,要么是介绍多于鉴赏,要么就是鉴赏多于历史背景。而这本《名家点金》系列中的绘画卷,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的内容组织逻辑极其清晰,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到微观的笔墨细节,层层递进,过渡自然流畅,仿佛是为你量身定制的一堂高水准的艺术鉴赏课。它没有冗余的“水词”,每一段文字似乎都在提供新的信息或深入的洞察。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古代文人生活和哲学思想的兴趣,因为最终,绘画是心的外现,这本书成功地连接了“看画”与“理解人”之间的桥梁。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发现新意的艺术珍品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选用非常考究,印刷色彩饱满而细腻,即便是印刷品,也能感受到画作原有的笔触和层次感,仿佛能触摸到颜料的肌理。尤其是那些高清的局部放大图,处理得极其到位,让读者能清晰地观察到古代大师们运笔的细微之处,那份对细节的敬畏感是其他普通画册难以企及的。翻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每一页都像是一次精心的策展,构图和留白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量,又没有产生压迫感。装帧上的用心,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对于喜爱艺术品和收藏的朋友来说,光是把它摆在书架上,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陈设,体现了出版方对“名家点金”这个系列的定位和诚意。我特别欣赏封面那种既古典又不过分沉闷的设计风格,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读者的审美追求,整体感觉非常高级和典雅。

评分

我一直很困惑于如何区分不同时代名家作品中的微妙差异,这本书在这方面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作品,而是真正地进行了一次深度的“点金”式剖析。比如,对于某一时期山水画中“皴法”的演变,它通过对比几位大师在不同时期的运用特点,清晰地展示了技法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自我革新和丰富起来的。这种对比性的分析方法,极大地训练了读者的“眼力”,让我开始学会用更专业的视角去审视和品鉴画作的内在结构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读完后,我再去浏览博物馆的线上藏品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强烈,以前只是觉得“好看”,现在则能说出“妙在哪里”以及“为何如此妙”,这种能力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赞叹,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引用和翔实的考证,这对于追求知识准确性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注意到,在涉及作品的传承和鉴定方面,作者引用了多方史料进行交叉验证,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而不是简单地采信某一主流说法。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更像是一份可靠的参考手册。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研究的爱好者而言,书中所提及的诸多史料线索和出处,也为我后续的进一步探索指明了方向,可以说,它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底层框架,后续的学习可以基于此进行扩展,让人对内容的可靠性有十足的信心。

评分

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的艺术史学者,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非常友好,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充满术语的学院派口吻,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行家在娓娓道来,用极其生动的故事性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将那些看似高深的绘画理论和历史背景变得通俗易懂。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即便是初次接触某个朝代或画派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作者在讲解画作的技法变迁时,总能巧妙地结合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心境,使得每一幅画作背后的人物和故事都鲜活起来,不再是孤立的图像。这种将艺术品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认知边界,让我明白了这些笔墨线条背后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和精神追求,着实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