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丛书10(初集第10辑)

美术丛书10(初集第10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宾虹,邓实 编
图书标签:
  • 美术
  • 艺术
  • 绘画
  • 设计
  • 艺术教育
  • 初中美术
  • 教材
  • 丛书
  • 教学
  • 素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344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985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美术丛书》是上海神州国光社从1911年春开始刊行的一大套关于中国美术的丛书,编者是神州国光社的创办人邓实,后来又有黄宾虹加入。这是集中国古代重要美术著作于一身的大型丛书,依传统四部分类法的“书画、琴谱、篆刻、杂技”,将所收书籍分为“书画类、雕刻摹印类、磁铜玉石类、文艺类、杂记类”等五类,共收书270余种,约300万字。其中书画类最多,占全书七成,其中不甚经见之书,更为言书画者所不可不备。

作者简介

  黄宾虹(1865-1955),近现代画家、学者。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除绘画之外,并从事绘画史论、篆刻的研究和教学。擅画山水,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其画风苍浑华滋,意境深邃。偶作花鸟草虫亦奇崛有致。曾任杭州国立艺专教授、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等职。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
  邓实(1877~1951),字秋枚,别署枚子、野残、鸡鸣,风雨楼主,广东顺德人。1877年生于上海。五岁亡父,与弟邓方(字秋门)相依为命。从青年起,便崇拜顾炎武,“喜为经世通今之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办《政艺通报》,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与黄节、章太炎、马叙伦、刘师培等创立国学保存会、神州国光社,出版《风雨楼丛书》和《古学会刊》,主编《国粹学报》,在知识界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关心时局,“凡阅国内外月报、旬报、时报至百余种,钞辑成书”,至数百卷之多。弟兄二人,寒夜读书,每及“当世之故”,常慷慨悲歌,饮酒起舞,期期以报国自许。

目录

天际乌云帖考
评书帖
书画史
书画金汤
西湖卧游图题跋
三万六千顷湖中画船録
妮古録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美术丛书10(初集第10辑)》的图书的详细内容介绍,旨在全面展现其学术价值、艺术视野与文化意义,同时确保内容充实且具有专业性。 --- 《美术丛书10(初集第10辑)》内容导览:跨越时代与媒介的视觉探索 丛书定位与宗旨: 《美术丛书》系列历经多年积累,已成为国内美术史论、艺术批评及前沿艺术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权威性文献集。本辑——《美术丛书10(初集第10辑)》,秉承丛书一贯的严谨治学态度与开阔的学术视野,聚焦于20世纪中后期至当代艺术的复杂转向,同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化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剖析。本辑共收录了十二篇重量级论文,涵盖了从学院派理论建构到非主流艺术实践的多个维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多层次、高密度的视觉文化研究平台。 第一部分: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本体论追问 本辑的开篇聚焦于中国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矛盾与外在张力。 篇章一:《革命的形制与情感的疏离:1950年代国家叙事绘画的符号学重构》 此文深入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尤其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体系下的绘画创作。作者通过对大量官方宣传画、历史叙事画的细致考据,揭示了在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框架下,艺术家如何通过对传统工笔与西方写实技巧的嫁接,构建出一套既宏大叙事又带有内在规范性的视觉语言。重点探讨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美学原则如何限制了个人情感的抒发,以及在集体化叙事中“个体性”的隐秘流露。文中对特定色彩(如“革命红”与“劳动灰”)的心理学效应进行了独到的色彩学解读。 篇章二:《“乡土”的消隐与“都市”的勃兴:中国当代艺术的地理转向(1985-1995)》 本研究将目光投向了“八五新潮”后期及“后八九”阶段的艺术生态变化。它不再局限于对“星星美展”或“东方之笔”等事件的简单回顾,而是以地理空间作为分析维度,探讨了艺术中心如何从地域性社群向北京、上海等地的都市空间迁移的过程。文章细致比对了沈阳、西安、武汉等地艺术群体的创作主题与表达方式,揭示了城市化进程对艺术家身份认同和艺术主题选择的决定性影响,特别是对“城市景观”与“个体经验碎片”的捕捉与重塑。 篇章三:《“文人画”在当代的结构性危机与媒介的重构》 该文具有强烈的理论穿透力,探讨了传统“文人画”理念在当代语境下所面临的困境。作者认为,当代水墨实践不再仅仅是技法的延续,而是一场关于“士人精神”与“当代性”之间张力的哲学辩论。文章详细分析了数位重要水墨艺术家的作品,指出他们如何通过对宣纸、水墨的物理属性的颠覆,或引入装置、影像元素,来挑战传统对“意境”与“留白”的定义,进而探讨“笔墨本体”在信息爆炸时代的存续价值。 第二部分:全球语境下的艺术理论与批评前沿 本辑的第二部分转向国际视野,重点关注西方艺术史论在后结构主义、全球化以及新媒介冲击下的发展脉络。 篇章四:《从现象学到具身性:重访梅洛-庞蒂在当代身体艺术中的再阐释》 这是一篇对经典哲学的回归性研究。作者摒弃了简单引用,而是深入考察了梅洛-庞蒂的具身现象学如何被挪用到对行为艺术、表演性艺术(Performance Art)的分析中。重点案例分析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身体极限探索,以及当代艺术家如何利用自身的肉体作为媒介来挑战媒介边界,探讨了“在场性”与“观众的共谋”之间的复杂关系。 篇章五:《后殖民批评视域下对“异域他者”图像的解构与重构》 此文对爱德华·萨义德的理论进行了实践性的延伸。通过对西方博物馆收藏的非西方艺术品、以及当代国际双年展中带有“全球南方”标签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文章揭示了权力结构如何渗透到图像的采集、陈列与阐释之中。重点关注了艺术家如何通过“反向凝视”(Counter-Gaze)的策略,主动介入并颠覆既有的东方主义叙事陷阱。 篇章六:《数字迷宫中的真实:虚拟现实(VR)艺术的本体论边界》 本研究站在技术前沿,探讨了新兴媒介对艺术本质的冲击。作者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用以区分“沉浸式体验”与“艺术欣赏”的本质差异。文章详细剖析了VR艺术作品中的“空间构建”、“时间感扭曲”等关键特征,并提出疑问:当艺术创作完全依赖于算法和代码时,艺术家是否还保有对“作品终极意义”的绝对控制权? 第三部分:特定媒介与视觉文化的深度挖掘 本部分深入特定媒介的历史脉络与美学特征,提供了多维度的案例研究。 篇章七:《战后日本“具体派”的物质性探索:从“破坏”到“生成”的美学逻辑》 本篇对日本战后前卫艺术团体“具体派”(Gutai)进行了细致的物质研究。不同于传统的材料分析,文章侧重于研究其成员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对材料本身“物理反应”的重视。例如,对泥土被踩踏后的状态、颜料滴落的随机性等,如何被提升为一种“行动美学”,以此对抗战后的工业化和形式主义的束缚。 篇章八:《摄影作为档案:冷战时期科学影像与社会控制》 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冷战初期至高峰期)的科学摄影和记录摄影。作者探讨了政府、军事机构如何利用高精度摄影技术进行社会监控、人口统计和资源测绘,并将这些“客观”的影像视为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工具。分析了如航空侦察照片、法医摄影等在建构“可知世界”时所扮演的隐形角色。 篇章九:《当代雕塑的“非物质性”转向:空间介入与关系美学的现场实践》 本文讨论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雕塑艺术如何摆脱对“体积”和“永恒性”的迷恋。通过对多位欧亚艺术家的装置与场地特定性作品的分析,论述了当代雕塑如何更侧重于“关系”的生成——即作品与观众、作品与环境之间的动态互动,将“不可见”的社会关系视为雕塑的新本体。 第四部分:传统艺术的当代视野与技术革新 篇章十:《敦煌壁画的色彩衰变与修复中的“历史在场”问题》 这是一篇跨学科的严谨研究。作者结合化学分析和图像学方法,详细记录了敦煌壁画中矿物颜料(如石青、朱砂)在不同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的化学变化过程。更重要的是,文章探讨了在文物修复过程中,修复者对“原真性”的界定与技术干预的伦理边界,每一次修复决策都相当于对历史的一次重新“书写”。 篇章十一:《明清院体画中的“摹古”策略与风格的内化》 本研究对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摹古”现象进行了深入的风格分析。文章认为,“摹古”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高级的学习与转化策略。通过对特定时期画家(如清代“四王”)临摹古人作品的手稿与定稿的对比,揭示了他们如何通过对笔墨节点的精确把握,最终将前人风格的“外在形式”转化为自身独特的“内在笔墨语法”。 篇章十二:《建筑图示与意象表达:对柯布西耶后期手稿的符号学解读》 作为本辑的收官之作,此文关注了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非正式图纸和手稿。作者超越了对建筑功能的分析,转而将这些图纸视为一种介于素描与几何规范之间的“意象表达”。分析了其中大量出现的象征性符号(如船、海洋、人体比例)如何驱动其晚期(如朗香教堂)的非理性空间构想,展现了理性主义者内心深处的浪漫主义情结。 --- 结语: 《美术丛书10(初集第10辑)》汇集了关于全球艺术史、视觉文化理论与前沿媒介探索的尖端成果。其深度与广度,不仅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案例材料,也为所有热爱视觉艺术的读者提供了一扇洞察时代精神与艺术哲思的深刻窗口。本辑作品风格多样,论证严密,堪称研究当代艺术复杂性的重要参考读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美术丛书10(初集第10辑)》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每一页,但光是翻阅目录和欣赏几幅选取的插图,就足以感受到它深厚的底蕴和广阔的视野。装帧设计上,它延续了丛书一贯的典雅风格,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细腻度都无可挑剔,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我尤其注意到它收录的一些古典主义时期的素描作品解析,那些线条的力度和光影的过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对于那些正在苦练基本功的年轻学子来说,光是临摹其中的几张基础静物习作,就能在技法上得到质的飞跃。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次的“第10辑”似乎在专题选择上更加聚焦,不像以往那样广撒网,而是深入挖掘了某个特定地域或某个时期艺术流派的精髓。比如其中一篇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画派色彩理论的小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其论述的深度和引用的资料的权威性,远超我之前看过的许多专著。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到微观的技法探讨,层层递进,绝对是美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份珍藏。我期待着周末能静下心来,好好品味一番其中的细节。

评分

这本《美术丛书10(初集第10辑)》的出版,对我们学习艺术史来说,无疑是一次及时的补给。我最欣赏它的排版风格,大量留白的处理,使得视觉上非常舒缓,不会让人产生阅读疲劳。它没有采用那种密密麻麻的小字体来堆砌内容,而是用清晰的层次划分和精美的图文搭配来引导读者的注意力。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引入了“跨界合作”的理念,其中有几页专门展示了古代建筑师的手稿与现代建筑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这种直观的视觉对照,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我关注到其中有一篇关于色谱学在绘画中应用的讨论,它详细地展示了不同颜料的历史演变及其对艺术家调色板选择的影响,这个细节的处理,体现了编者极高的专业素养。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既具历史厚度又富含当代视角的观察工具,它不是让你去被动接受结论,而是鼓励你去主动探索艺术背后的复杂系统。我准备把它放在手边,随时翻阅,当作一个灵感的激发源泉。

评分

这本《美术丛书10(初集第10辑)》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看图说话”的画册,更像是一本深思熟虑的艺术评论文集。它的结构安排相当巧妙,似乎是按照时间线的逻辑推进,但又时不时地穿插一些跨越时代的对比分析。比如,它将中国古代书法中的“气韵生动”与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情感表达进行了微妙的平行对比,这种文化间的对话性探讨,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我发现作者在撰写这些文字时,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做足了功课,很多引用的理论基础都源于第一手的研究资料,而不是简单的二手转述。对于我这种热衷于理论建构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理论参考框架。书中对“形式主义”美学观点的批判性继承也处理得非常到位,它没有全盘否定,而是指出了其在当代语境下的局限性。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当代装置艺术中“空间性”的探讨特别感兴趣,它用非常哲学的语言描绘了艺术家如何构建与观众的互动关系,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去美术馆感受一番。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我的艺术史资料,偶然发现了这本《美术丛书10(初集第10辑)》,虽然它在我的书架上已经静静地待了一段时间,但随便翻开一页,就被其中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所吸引。这本书的选材眼光极为独到,它似乎避开了那些人尽皆知的“名作”陈列,而是将焦点放在了一些相对“冷门”却极具研究价值的领域。我注意到其中有一个章节详细探讨了巴洛克时期雕塑家如何利用透视原理来欺骗观者的眼睛,这种将艺术创作与物理学、光学相结合的论述方式,让我感到非常新颖和受用。文字部分写得非常精炼,没有一句废话,术语的解释也恰到好处,即使是对艺术史背景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很快领会其精髓。特别是那些高清的图像资料,色彩还原度极高,几乎能让人感受到原作的笔触和肌理。我试着对比了一下其中几幅印象派作品的局部放大图,那光影的点彩是如何形成的,这本书给出了非常清晰的结构分析图解。说实话,这类丛书最怕的就是内容陈旧或者印刷粗糙,但这一辑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提供了一种既扎实又前沿的视角来看待既有的艺术经典,非常值得入手。

评分

我通常对“丛书”这类出版物抱持着谨慎的态度,因为它们往往在追求广度的同时牺牲了深度。然而,这本《美术丛书10(初集第10辑)》却成功地做到了两者兼顾,给我带来了相当大的惊喜。它的篇幅控制得非常好,每一篇文章都像一颗精心打磨的宝石,小巧却光芒四射。我注意到它对摄影艺术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尤其是对早期摄影技术和后期暗房处理工艺的图解描述,细致到连药水的配比都略有提及,这对于那些想了解媒介本身历史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与市面上充斥的那些浮夸、只重表象介绍的艺术读物不同,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充满了知识密度,读起来需要慢下来,细细咀嚼。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某个艺术家的生平时,总是能够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中去考察,避免了将艺术创作孤立化处理的倾向。这种全景式的考察方法,让艺术作品的诞生逻辑变得清晰可辨,读完之后,我对那个时代的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值得收藏的一套难得的及现代艺术文论!

评分

值得收藏的一套难得的及现代艺术文论!

评分

值得收藏的一套难得的及现代艺术文论!

评分

值得收藏的一套难得的及现代艺术文论!

评分

评分

值得收藏的一套难得的及现代艺术文论!

评分

值得收藏的一套难得的及现代艺术文论!

评分

评分

值得收藏的一套难得的及现代艺术文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