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丛书21(3集第1辑)

美术丛书21(3集第1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宾虹,邓实 编
图书标签:
  • 美术
  • 艺术
  • 绘画
  • 设计
  • 艺术史
  • 艺术理论
  • 艺术欣赏
  • 教材
  • 丛书
  • 艺术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345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986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美术丛书》是上海神州国光社从1911年春开始刊行的一大套关于中国美术的丛书,编者是神州国光社的创办人邓实,后来又有黄宾虹加入。这是集中国古代重要美术著作于一身的大型丛书,依传统四部分类法的“书画、琴谱、篆刻、杂技”,将所收书籍分为“书画类、雕刻摹印类、磁铜玉石类、文艺类、杂记类”等五类,共收书270余种,约300万字。其中书画类最多,占全书七成,其中不甚经见之书,更为言书画者所不可不备。《美术丛书》的出版始事于1911年春,至1918年为止,刊出了初版全三集本。1928年,黄宾虹加入编者行列,刊出再版全三集本。1936年,加入第四集之后,刊出三版全四集本。1947年,全四集本增订再版,是为四版全四集本。1964年严一萍加入编者行列,由台北艺文印书馆增加为五集,1976年又加入第六集,刊行最为完备的全六集本。1986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三版全四集,1997年又影印出版了四版全四集本。本次以1947年全四集增订本为底本,按原书实际大小影印,以原书“某集某辑”的编次分为40册,单册定价,阅藏两宜。

内容简介

  《美术丛书21(3集第1辑)》包括:书筏、画筌、龚安节先生画诀、苦瓜和尚画语录、赐砚斋题画偶录、草心楼读画集、摹印述、墨经、琴学八则、观石录、艺兰记、履园画学、七颂堂词绎、七颂堂识小录。

作者简介

  黄宾虹(1865-1955),近现代画家、学者。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除绘画之外,并从事绘画史论、篆刻的研究和教学。擅画山水,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其画风苍浑华滋,意境深邃。偶作花鸟草虫亦奇崛有致。曾任杭州国立艺专教授、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等职。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
  邓实(1877~1951)字秋枚,别署枚子、野残、鸡鸣,风雨楼主,广东顺德人。1877年生于上海。五岁亡父,与弟邓方(字秋门)相依为命。从青年起,便崇拜顾炎武,“喜为经世通今之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办《政艺通报》,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与黄节、章太炎、马叙伦、刘师培等创立国学保存会、神州国光社,出版《风雨楼丛书》和《古学会刊》,主编《国粹学报》,在知识界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关心时局,“凡阅国内外月报、旬报、时报至百余种,钞辑成书”,至数百卷之多。弟兄二人,寒夜读书,每及“当世之故”,常慷慨悲歌,饮酒起舞,期期以报国自许。

目录

篆学指南
砚林印款
鍳古百一诗
谿山卧游録
冬心先生杂画题记
冬心先生随笔
竹里画者诗
清仪阁杂咏

前言/序言


艺术探索的广阔天地:美术丛书(除“21卷:3集第1辑”外) 这部浩瀚的“美术丛书”系列,如同一个立体而丰富的艺术博物馆,系统地梳理了自古至今、横跨东西方文明的视觉艺术脉络。它不仅仅是一套书籍的集合,更是一部深入理解人类创造力与审美演变的百科全书。本简介将聚焦于排除“美术丛书21卷:3集第1辑”之外的全部内容,为您勾勒出本丛书其他卷册所涵盖的宏大叙事与精微洞察。 一、 艺术史的宏观梳理与断代研究 丛书的开篇和主体部分,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史基础。它摒弃了简单的图录式陈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各个历史时期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社会背景及其内在逻辑。 1. 远古与古典的源头活水: 早期卷册详尽考察了史前洞穴壁画、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与巴比伦艺术,以及尼罗河流域古埃及的永恒象征主义。重点深入剖析了希腊艺术从古风到古典盛期,再到希腊化时期的形体理想与哲学基础的转变,以及罗马帝国如何将希腊的形体美学转化为服务于权力的纪念碑性叙事。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到早期文明如何通过图像来确立信仰、记录历史和构建世界观。 2. 中世纪的信仰与光芒: 这部分内容聚焦于基督教艺术的主导地位,细致区分了拜占庭艺术的庄严符号学、早期基督教的隐秘表达,以及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在欧洲大陆的勃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丛书中对哥特式大教堂的光影运用、飞扶壁的结构革命以及彩绘玻璃的叙事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揭示了中世纪艺术如何将神学思想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与色彩体验。 3. 文艺复兴的觉醒与高峰: 作为西方艺术史的核心篇章,丛书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回归”。从佛罗伦萨的早期探索,到盛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巅峰成就,丛书不仅展示了杰作,更挖掘了透视法、解剖学研究以及古典美学原则在艺术创作中的复兴过程。后期的北方文艺复兴,如丢勒和勃鲁盖尔的作品,则被置于其独特的社会与宗教背景下进行评述。 4. 巴洛克、洛可可与启蒙的冲突: 此阶段的介绍着重于艺术在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中的作用。巴洛克的戏剧性、强烈的明暗对比(卡拉瓦乔、伦勃朗)被解读为情感的爆发与动员;而洛可可的精致与享乐主义,则被视为宫廷文化衰落前最后的绚烂。同时,丛书也细致地考察了新古典主义在启蒙运动中的理性回归及其对古希腊罗马的再次模仿。 5. 现代艺术的革命序曲: 从19世纪末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印象派、后印象派的色彩与光线实验,这部分内容是丛书的重头戏之一。它着重分析了照相技术对传统再现功能的影响,以及艺术家如何转向对主观感受、形式结构和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塞尚对体积的重构、梵高对色彩的激情表达,都得到了详尽的案例分析。 二、 专题深入与媒介拓展 除了按时间顺序梳理主流艺术史外,丛书的价值更体现在其对特定媒介、流派及地域艺术的专项突破上。 1. 东方艺术的独立篇章: 丛书中开辟了专门的卷册,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绘画、书法、雕塑和园林艺术的悠久传统。它不仅涵盖了从甲骨文到宋元山水画的演变轨迹,也深入探讨了文人画的“士气”与笔墨精神,以及明清时期民间艺术的蓬勃发展。同时,日本的浮世绘、水墨画,以及印度与东南亚的佛教艺术,也被纳入视野,展现了非西方艺术系统的内在秩序与美学体系。 2. 建筑与装饰艺术的立体呈现: 丛书并未将建筑视为孤立的学科,而是将其置于社会生活和技术进步的框架下。从古巴比伦的城邦规划,到哥特式的高耸入云,再到工业革命后对新材料(如钢铁和玻璃)的运用,建筑卷册探讨了空间如何塑造人类的行为模式。装饰艺术卷册则聚焦于工艺美术、家具设计、陶瓷和纺织品,揭示了日常用品中蕴含的时代精神。 3. 雕塑与造型艺术的物质性: 专门的雕塑研究卷册,探讨了从青铜铸造到大理石雕刻的物质转化过程。它比较了古希腊雕塑对理想人体的追求与中世纪雕塑对宗教象征的侧重,以及罗丹如何将现代人的心理挣扎注入到青铜与大理石之中。 三、 艺术批评与理论的深度对话 本丛书超越了单纯的“看图说话”,其学术深度体现在对艺术理论与批评思潮的收录和梳理上。 丛书中包含对艺术史学方法论的探讨,例如从维尔夫林的形式分析到贡布里希的视觉感知理论。它会回顾早期艺术理论家如瓦萨里(Vasari)的传记叙事,并将其与后世的社会学、符号学、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等理论视角进行对话。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们是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什么是好的艺术”进行界定和争论的。 总结而言, 排除“美术丛书21卷:3集第1辑”之外的这套系列,构成了一部完整且层次分明的艺术通史与专题研究的集成。它囊括了从史前到近代的全球主要艺术成就,通过严谨的时代划分、媒介分析和理论支撑,为任何希望系统性掌握视觉文化发展规律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无可替代的知识宝库。其内容的广度与学术的厚度,足以构建起一个坚实的艺术认知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它成功地在保持高度学术性的同时,注入了一种近乎文学性的、充满激情的个人化表达。我阅读其中关于印象派画作光影捕捉技巧的那一节时,作者的文字仿佛自带了魔力,读者不是在读一篇枯燥的分析报告,而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用他毕生的热情,向你娓娓道来那些天才的瞬间。他会时不时地穿插一些非常生动的比喻,比如将某位画家的笔触形容为“时间的切片”,或是将光线描述为“流动的颜料”,这些描述极大地增强了画作在读者脑海中的立体感和动态感。这种将冰冷的研究数据与炙热的艺术感受力完美融合的文风,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沉闷的理论探讨变得引人入胜。我几乎可以想象作者在书写这些段落时,眼中闪烁着对艺术无比热爱的光芒,这种真诚的情感是机器生成的内容永远无法企及的。

评分

这本书的侧重点显然是那种宏大叙事之下的微观洞察,它不仅仅关注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杰作”,更深入挖掘了那些常常被主流艺术史忽略的、处于边缘地带的艺术流派和创作者。例如,其中专门辟出一章来探讨了某个时期地方性民间艺术与学院派艺术之间的张力与融合,这种关注点非常新颖。作者没有简单地将民间艺术视为“未开化的”或“不入流的”,而是用平等的视角去审视它们在特定社会结构下的文化功能和审美价值。这种去中心化的叙事策略,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什么是艺术”的理解边界。它鼓励读者跳出被既定权威所塑造的狭隘视角,去发现美和创意的多样性。这种批判性的、不盲从的学术态度,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教科书的范畴,更像是一本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的“反权威”指南。

评分

对于工具书属性而言,这本书的索引和参考文献部分做得极其详尽和专业,这对于后续的研究工作具有决定性的帮助。我发现它在章节末尾提供的延伸阅读清单,简直是一张精心绘制的艺术史地图。不仅仅罗列了核心经典,更有许多我此前从未听闻过、但主题高度相关的学术专著和期刊论文,并且多数附带了简短的评语,指明了这些文献的切入角度。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图中引用的所有艺术品的归属、尺寸、材质以及收藏地点都做了精确的标注,这种对信息准确性的极致苛求,体现了编纂者对治学严谨性的最高敬意。在查阅某一特定流派的起源时,我只需要根据书后的索引定位,就能迅速找到相关的页码,效率极高。这表明,这本书的编写者深知,一本优秀的艺术丛书,不仅要提供答案,更要提供通往更多知识的可靠路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纸张的质感温润而厚重,散发着一股沉淀了岁月的书卷气。封面那种深邃的靛蓝色,配上烫金的书名,低调中透着一股典雅的艺术气息,让人爱不释手。我特意在台灯下细细摩挲过那些细腻的纹理,感觉自己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沉下心来细读其中的每一篇文章,但光是翻阅那些精心排版的插图和版式,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特别是那些对早期大师作品的复制品,色彩的还原度极高,细节之处的笔触和光影处理得非常到位,仿佛能感受到画家当时挥洒创作时的心境。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讲究,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文字阅读的舒适度,又为那些精美的图画留出了足够的呼吸空间。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它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尤其欣赏它在字体选择上的独到眼光,那种带着一丝复古韵味的衬线字体,与内容的主题完美契合,读起来格外有味道。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从我初步浏览的几个章节来看,简直是为硬核艺术爱好者量身定制的饕餮大餐。它没有采取那种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介绍,而是直奔主题,用极其严谨的学术语言和扎实的考据,剖析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内,几位关键艺术家的创作脉络和思想演变。我翻到其中一篇关于文艺复兴晚期色彩理论的论述时,作者的逻辑链条清晰到令人赞叹,从早期的经验主义总结,到后来受哲学思潮影响的系统化建构,每一步的论证都建立在对一手文献的精妙解读之上。我甚至被作者引用的那些晦涩难懂的拉丁文注释所吸引,这表明作者在资料搜集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对于我这样对艺术史的底层逻辑有着强烈求知欲的人来说,这种深度是极其宝贵的。它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更像是一次深入思想腹地的探险,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和自我构建。那种被专业知识层层包裹、抽丝剥茧的感觉,实在太过瘾了。

评分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评分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评分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评分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评分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评分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评分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评分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评分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