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产品及试验方法国家标准汇编(2012)

石油化工产品及试验方法国家标准汇编(20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石油化工
  • 化工产品
  • 国家标准
  • 试验方法
  • 标准汇编
  • 2012年版
  • 工业标准
  • 化学工程
  • 质量控制
  • 检测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678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08303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80
字数:227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石油化工产品及试验方法国家标准汇编(2012)》共收录了截至2011年12月底前发布的石油化工产品领域的国家标准137项,其中大部分是产品标准和试验方法标准,还有12项是基础标准。本汇编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合成树脂部分,含61项标准;合成橡胶部分,含31项标准;石化有机原料部分,含45项标准。《石油化工产品及试验方法国家标准汇编(2012)》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石油化工产品领域国家标准的最新情况,可为使用者提供最新的产品和试验方法标准。
《石油化工产品及试验方法国家标准汇编(2012)》收录的国家标准的属性已在目录上标明(GB或GB/T),年代号用4位数字表示。鉴于部分标准是在国家标准清理整顿前出版的,现尚未修订,故正文部分的标准编号未做相应改动。对于标准中的规范性引用文件(引用标准)变化情况较大的,在标准文本后面以编者注的形式加以说明。

内页插图

目录

合成树脂部分
GB/T 1033.1-2008 塑料 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 第1部分:浸渍法、液体比重瓶法和滴定法
GB/T 1033.2-2010 塑料 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 第2部分:密度梯度柱法
GB/T 1033.3-2010 塑料 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 第3部分:气体比重瓶法
GB/T 1036-2008 塑料 -30℃~30℃线膨胀系数的测定石英膨胀计法
GB/T 1037-1988 塑料薄膜和片材透水蒸气性试验方法杯式法
GB/T 1040.1-2006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总则
GB/T 1040.2-2006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2部分:模塑和挤塑塑料的试验条件
GB/T 1040.3-2006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3部分:薄膜和薄片的试验条件
GB/T 1041-2008 塑料 压缩性能的测定
GB/T 1043.1-2008 塑料 简支梁冲击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非仪器化冲击试验
GB/T 1632.1-2008 塑料 使用毛细管黏度计测定聚合物稀溶液黏度 第1部分:通别
GB/T 1632.3-2010 塑料 使用毛细管黏度计测定聚合物稀溶液黏度 第3部分:聚乙烯和聚丙烯
GB/T 1632. 5-2008 塑料使用毛细管黏度计测定聚合物稀溶液黏度 第5部分:热塑性均聚和共聚型聚酯(TP)
GB/T 1842-2008 塑料 聚乙烯环境应力开裂试验方法
GB/T 1843-2008 塑料 悬臂梁冲击强度的测定
GB/T 1845.1-1999 聚乙烯(PE)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GB/T 1845.2-2006 塑料聚乙烯(PE)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GB/T 2410-2008 透明塑料透光率和雾度的测定
GB/T 2412-2008 塑料 聚丙烯(PP)和丙烯共聚物热塑性塑料等规指数的测定
GB/T 2546.1-2006 塑料 聚丙烯(PP)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GB/T 2546.2-2003 塑料 聚丙烯(PP)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GB/T 3398.1-2008 塑料 硬度测定 第1部分:球压痕法
GB/T 3398.2-2008 塑料 硬度测定 第2部分:洛氏硬度
GB/T 3682-2000 热塑 性塑料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和熔体体积流动速率的测定
GB/T 4610-2008 塑料 热空气炉法点着温度的测定
GB/T 5470-2008 塑料 冲击法脆化温度的测定
GB/T 6594.1-1998 聚苯乙烯(PS)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GB/T 6594.2-2003 塑料 聚苯乙烯(PS)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GB/T 6595-1986 聚丙烯树脂“鱼眼”测试方法
GB/T 6598-1986 小角激光光散射法测定聚苯乙烯标准样品的重均分子量
GB/T 7141-2008 塑料热老化试验方法
GB/T 8661-2008 塑料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残留丙烯腈单体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GB/T 9345.1-2008 塑料 灰分的测定 第1部分:通用方法
GB/T 9352-2008 塑料 热塑性塑料材料试样的压塑
GB/T 11115-2009 聚乙烯(PE)树
GB/T 11546.1-2008 塑料蠕变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拉伸蠕变
GB/T 11997-2008 塑料 多用途试样
GB/T 12670-2008 聚丙烯(PP)树脂
GB/T 12671-2008 聚苯乙烯(PS)树脂
GB/T 12672-2009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
GB/T 13525-1992 塑料拉伸冲击性能试验方法
GB/T 16276-1996 塑料薄膜粘连性试验方法
GB/T 16578.1-2008 塑料 薄膜和薄片 耐撕裂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裤形撕裂法
GB/T 16578.2-2009 塑科 薄膜和薄片 耐撕裂性能的测定 第2部分:埃莱门多夫(Elmendor)法
GB/T 16867-1997 聚苯乙烯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中残留苯乙烯单体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 17037.1-1997 热塑性塑料材料注塑试样的制备 第1部分:一般原理及多用途试样和长条试样的制备
GB/T 17037.3-2003 塑料 热塑性塑料材料注塑试样的制备 第3部分:小方试片
GB/T 17037.4-2003 塑料 热塑性塑料材料注塑试样的制备 第4部分:模塑收缩率的测定
GB 17931-2003 瓶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
GB/T 18964.1-2008 塑料 抗冲击聚苯乙烯(PS-I)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GB/T 18964.2-2003 塑料 抗冲击聚苯乙烯(PS-I)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GB/T 20417.1-2008 塑料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模塑和挤出材料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GB/T 20417.2-2006 塑料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模塑和挤出材料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GB/T 21460.1- 2008 塑料 苯乙烯—丙烯腈(SAN)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GB/T 21460. 2-2008 塑料 苯乙烯—丙烯腈(SAN)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GB/T 21461.1-2008 塑料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GB/T 21461.2-2008 塑料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GB/T 24149.1-2009 塑料 汽车用聚丙烯(PP)专用料 第1部分:保险杠
GB/T 24150-2009 塑料 阻燃抗冲击聚苯乙烯专用料
GB/T 24151-2009 塑料 玻璃纤维增强阻燃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专用料
GB/T 24282-2009 塑料 聚丙烯中二甲苯可溶物含量的测定

合成橡胶部分
石化有机原料部分

前言/序言


现代化学工业基础与前沿技术进展 本书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当代化学工业的核心基础理论、关键生产工艺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前沿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它旨在为化学工程、材料科学、应用化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化工行业的工程师提供一本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价值的参考资料。全书内容聚焦于化工行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绿色、高效和可持续发展,避免了对具体国家标准汇编内容的直接引用或归纳。 第一部分:化学反应工程与过程强化 第一章 基础化学反应动力学与热力学 本章深入探讨了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的最新发展,包括过渡态理论在复杂多相反应体系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反应器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非平衡态热力学效应,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方法精确预测工业反应器内部的混合、传热和传质过程。内容涵盖了均相、多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建模,以及微反应器技术中显著的传热传质优势。 第二章 反应器优化设计与过程控制 本章聚焦于工业反应器的选型、放大和优化。详细阐述了固定床、流化床、搅拌釜等经典反应器的结构特点和适用条件。引入了先进的过程分析技术(PAT)在实时监测和反馈控制中的应用,讨论了如何通过模型预测控制(MPC)技术来应对反应过程中存在的非线性和时滞问题,以提高产品收率和操作安全性。 第三章 过程强化技术(Process Intensification, PI) 过程强化是现代化学工程追求效率极限的关键方向。本章系统介绍了多种过程强化策略,如反应-分离集成、微通道反应器、旋流器技术和电化学反应工程。重点分析了微反应器技术在处理高危反应和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独特优势,以及如何通过设备小型化和集成化,显著降低能耗和投资成本。 第二部分:分离工程与资源循环利用 第四章 现代分离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分离操作是化学工业中能耗最高的部分之一。本章详细介绍了包括新型膜分离技术(如正渗透、膜接触器)、高效精馏(如反应精馏、萃取精馏)以及吸附分离(如模拟移动床SMC)的最新进展。特别关注了处理复杂混合物的混合分离技术集成方案。 第五章 废水、废气与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处理 本章侧重于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三废”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探讨了先进氧化技术(AOPs)在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去除中的效能,包括臭氧催化氧化和芬顿反应的机理。在废气处理方面,介绍了蓄热式热氧化(RTO)的高效运行模式及VOCs的分子筛吸附浓缩技术。对于工业副产物和危废,则着重分析了循环经济框架下的回收路径和清洁转化方法。 第三部分:能源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 化工原料路线的绿色转型 本章分析了传统石化路线向生物基和可再生原料转型的挑战与机遇。详细介绍了生物质的预处理技术、纤维素水解的催化体系,以及发酵工程在大宗化学品(如生物基丁二醇、乳酸)生产中的放大问题。探讨了合成气(Syngas)在费托合成(FT Synthesis)中的最新催化剂设计与反应条件优化。 第七章 储能与电化学技术在化工中的集成 随着能源结构的变革,电化学技术在化工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本章涵盖了下一代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液流电池)的关键材料科学进展。同时,深入讨论了电催化技术在“碳捕集与利用”(CCU)中的应用,例如利用可再生电力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高价值化学品(如甲醇、合成燃料)的电解合成路径。 第八章 材料科学在化工设备中的创新应用 本章关注化工生产环境对材料的严苛要求。讨论了新型耐腐蚀合金、陶瓷涂层以及高分子材料在极端温度、高压和强酸碱环境下的失效机制与防护策略。重点分析了纳米材料在提高催化剂活性和载体稳定性能方面的潜力,以及3D打印技术在快速制造复杂反应器内部结构件上的应用前景。 第四部分:工业安全、数字化与智能制造 第九章 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 本章强调了本质安全设计理念。系统介绍了HAZOP(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LOPA(保护层分析)等风险评估工具的规范化应用。讨论了过程安全信息(PSI)的建立与维护,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预警系统,对泄漏、火灾和爆炸风险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 第十篇 数字化化工与智能工厂 本章探讨了工业4.0框架下化工生产的数字化转型。内容包括物联网(IIoT)在工厂资产健康监测中的部署,大数据分析在设备预测性维护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AI)在复杂工艺参数优化和故障诊断中的实际案例。讨论了数字孪生技术如何构建虚拟工厂以支持操作员培训和新工艺验证。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覆盖了从基础热力学到尖端数字化技术的完整化工链条,旨在为推动化工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种需要频繁进行跨部门技术沟通的管理者来说,这套《石油化工产品及试验方法国家标准汇编(2012)》与其说是一本技术手册,不如说是一份“权力平衡器”。在和采购部门讨论原料验收标准时,或者在和销售部门解释为什么某个批次的产品不符合客户的“口头要求”时,直接引用汇编中的某一条目,那份权威性是任何内部文件都无法比拟的。它瞬间终结了所有基于个人经验或模糊印象的争论,将所有对话拉回到科学和法规的轨道上来。我记得有一次,供应商坚持认为他们提供的某批基础油的某项指标“在行业内已经算优秀了”,但当我拿出汇编中关于“四球机磨痕直径”的国标限值时,对方立刻哑口无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将行业内的“潜规则”和“最佳实践”固化成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文字,让所有人都必须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当然,也正因为其标准的严肃性,使得我们内部培训体系的构建也变得简单了许多——所有新员工的入职考试,都应该以这本书为蓝本进行设计。

评分

这本《石油化工产品及试验方法国家标准汇编(2012)》的厚度着实让人感到压力山大,光是掂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承载的专业分量。我原本以为它会像许多技术手册一样,堆砌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枯燥的参数表格。然而,初翻之下,才发现这简直就是一部活字典,尤其对于我们这种需要经常与新材料、新工艺打交道的工程师来说,它的实用价值简直无可估量。我当时最迫切想知道的是关于特定聚合物的性能检测标准,市面上零散的资料总是版本不一,让人无所适从。而这本汇编,像一位沉稳的老专家,将所有权威性的国家标准梳理得井井有条,从前言的溯源到附录的修订历史,都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严谨性。它的排版虽然偏向于功能性而非美观性,但逻辑上的清晰度极高,查找起来颇为顺手,不会让人在浩如烟海的条目中迷失方向。随便翻到关于润滑油粘度测定的章节,那详细到小数点后几位的精度要求,以及对环境温度的严格控制,都让人不得不佩服标准的制定者们对每一个细节的把控。这本书绝不是可以用来“快速浏览”的读物,它需要你沉下心来,逐字逐句地去理解每一个标准背后的科学逻辑和行业共识。对于初入行的技术人员,它或许是座难以逾越的高山,但对于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它无疑是确保产品质量、规避法律风险的定海神针。

评分

老实说,刚收到这本“大部头”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又是一本‘买了吃灰’的书。”我们这个行业变化太快了,2012年的标准汇编,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会不会已经有些滞后了呢?带着这种疑虑,我尝试去验证几个我们正在使用的、自认为比较前沿的催化剂的测试方法。结果令人惊喜,尽管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该汇编中收录的许多基础性、框架性的国家标准,其核心检测流程和判定依据依然坚如磐石,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长久的生命力。它就像是行业通用的“通用语”,无论上游原料供应商还是下游成品制造商,都必须遵循这个共同的语言体系进行交流和验收。我特别欣赏它对试验方法中“注意事项”部分的详尽阐述,很多时候,决定一次检测成败的关键,恰恰是那些在常规说明书里一笔带过的细节,比如滴定管的预处理、试剂的纯度等级要求,乃至通风橱的流速标准,都在这里被明确地界定下来。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专业壁垒,往往建立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标准作业程序”之上。翻阅过程中,我甚至发现了一些自己过去工作中被忽略的规范要求,立马回头修正了手头的几个内部SOP,这直接带来的好处就是,最近一批次产品的重复性误差显著降低了。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选择,确实透露着一股浓厚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实用至上”风格,缺乏现代出版物那种令人愉悦的阅读体验。封面朴实无华,内页的纸张偏薄且反光度略高,长时间在强光下研读,眼睛会比较容易疲劳。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那一定是索引系统的优化。虽然它提供了目录和交叉引用,但在进行复杂的多标准关联查询时,比如要查找某种特定添加剂在不同成品油中的最大允许含量及对应的测试方法,仍然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在不同章节间来回翻找。这也许是2012年汇编版本的技术限制,当时的数字化索引技术可能还没有像今天这般成熟。不过,抛开这些外在的、非内容层面的因素不谈,这本书的本体——那些严谨的流程图、详尽的仪器校准步骤、以及那些关于“空白实验”的详细要求——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测什么”,更关键的是教会我们“如何科学、可重复地去测”,这种方法论的传递,比任何单一的数据点都更为宝贵。

评分

对于深耕于精细化工领域,特别是涉及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的同行们而言,这本汇编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一本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行业的“宪法”。它规范了从原材料入厂检验到最终产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控制链条。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特定聚合反应监测的部分,标准中对反应进程中取样的频率、淬灭试剂的准备,乃至色谱分析柱的选取标准都有明确的指导。这些细节,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准确捕捉到反应的拐点,进而优化收率和分子量分布。我曾花费数周时间试图通过文献和网络资源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符合国家认可的检测方案,效果总是差强人意。直到拥有了这本汇编,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努力只是在“近似”标准,而非“遵循”标准。汇编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将过去几十年无数次的实验失败和行业教训,浓缩成了这一套标准流程,为我们提供了最安全、最可靠的科学操作基石。它让我们的研发工作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站在了整个行业集体智慧的肩膀之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