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石油化工产品及试验方法国家标准汇编(2012)》共收录了截至2011年12月底前发布的石油化工产品领域的国家标准137项,其中大部分是产品标准和试验方法标准,还有12项是基础标准。本汇编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合成树脂部分,含61项标准;合成橡胶部分,含31项标准;石化有机原料部分,含45项标准。《石油化工产品及试验方法国家标准汇编(2012)》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石油化工产品领域国家标准的最新情况,可为使用者提供最新的产品和试验方法标准。
《石油化工产品及试验方法国家标准汇编(2012)》收录的国家标准的属性已在目录上标明(GB或GB/T),年代号用4位数字表示。鉴于部分标准是在国家标准清理整顿前出版的,现尚未修订,故正文部分的标准编号未做相应改动。对于标准中的规范性引用文件(引用标准)变化情况较大的,在标准文本后面以编者注的形式加以说明。
内页插图
目录
合成树脂部分
GB/T 1033.1-2008 塑料 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 第1部分:浸渍法、液体比重瓶法和滴定法
GB/T 1033.2-2010 塑料 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 第2部分:密度梯度柱法
GB/T 1033.3-2010 塑料 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 第3部分:气体比重瓶法
GB/T 1036-2008 塑料 -30℃~30℃线膨胀系数的测定石英膨胀计法
GB/T 1037-1988 塑料薄膜和片材透水蒸气性试验方法杯式法
GB/T 1040.1-2006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总则
GB/T 1040.2-2006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2部分:模塑和挤塑塑料的试验条件
GB/T 1040.3-2006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3部分:薄膜和薄片的试验条件
GB/T 1041-2008 塑料 压缩性能的测定
GB/T 1043.1-2008 塑料 简支梁冲击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非仪器化冲击试验
GB/T 1632.1-2008 塑料 使用毛细管黏度计测定聚合物稀溶液黏度 第1部分:通别
GB/T 1632.3-2010 塑料 使用毛细管黏度计测定聚合物稀溶液黏度 第3部分:聚乙烯和聚丙烯
GB/T 1632. 5-2008 塑料使用毛细管黏度计测定聚合物稀溶液黏度 第5部分:热塑性均聚和共聚型聚酯(TP)
GB/T 1842-2008 塑料 聚乙烯环境应力开裂试验方法
GB/T 1843-2008 塑料 悬臂梁冲击强度的测定
GB/T 1845.1-1999 聚乙烯(PE)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GB/T 1845.2-2006 塑料聚乙烯(PE)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GB/T 2410-2008 透明塑料透光率和雾度的测定
GB/T 2412-2008 塑料 聚丙烯(PP)和丙烯共聚物热塑性塑料等规指数的测定
GB/T 2546.1-2006 塑料 聚丙烯(PP)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GB/T 2546.2-2003 塑料 聚丙烯(PP)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GB/T 3398.1-2008 塑料 硬度测定 第1部分:球压痕法
GB/T 3398.2-2008 塑料 硬度测定 第2部分:洛氏硬度
GB/T 3682-2000 热塑 性塑料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和熔体体积流动速率的测定
GB/T 4610-2008 塑料 热空气炉法点着温度的测定
GB/T 5470-2008 塑料 冲击法脆化温度的测定
GB/T 6594.1-1998 聚苯乙烯(PS)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GB/T 6594.2-2003 塑料 聚苯乙烯(PS)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GB/T 6595-1986 聚丙烯树脂“鱼眼”测试方法
GB/T 6598-1986 小角激光光散射法测定聚苯乙烯标准样品的重均分子量
GB/T 7141-2008 塑料热老化试验方法
GB/T 8661-2008 塑料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残留丙烯腈单体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GB/T 9345.1-2008 塑料 灰分的测定 第1部分:通用方法
GB/T 9352-2008 塑料 热塑性塑料材料试样的压塑
GB/T 11115-2009 聚乙烯(PE)树
GB/T 11546.1-2008 塑料蠕变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拉伸蠕变
GB/T 11997-2008 塑料 多用途试样
GB/T 12670-2008 聚丙烯(PP)树脂
GB/T 12671-2008 聚苯乙烯(PS)树脂
GB/T 12672-2009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
GB/T 13525-1992 塑料拉伸冲击性能试验方法
GB/T 16276-1996 塑料薄膜粘连性试验方法
GB/T 16578.1-2008 塑料 薄膜和薄片 耐撕裂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裤形撕裂法
GB/T 16578.2-2009 塑科 薄膜和薄片 耐撕裂性能的测定 第2部分:埃莱门多夫(Elmendor)法
GB/T 16867-1997 聚苯乙烯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中残留苯乙烯单体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 17037.1-1997 热塑性塑料材料注塑试样的制备 第1部分:一般原理及多用途试样和长条试样的制备
GB/T 17037.3-2003 塑料 热塑性塑料材料注塑试样的制备 第3部分:小方试片
GB/T 17037.4-2003 塑料 热塑性塑料材料注塑试样的制备 第4部分:模塑收缩率的测定
GB 17931-2003 瓶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
GB/T 18964.1-2008 塑料 抗冲击聚苯乙烯(PS-I)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GB/T 18964.2-2003 塑料 抗冲击聚苯乙烯(PS-I)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GB/T 20417.1-2008 塑料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模塑和挤出材料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GB/T 20417.2-2006 塑料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模塑和挤出材料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GB/T 21460.1- 2008 塑料 苯乙烯—丙烯腈(SAN)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GB/T 21460. 2-2008 塑料 苯乙烯—丙烯腈(SAN)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GB/T 21461.1-2008 塑料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GB/T 21461.2-2008 塑料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GB/T 24149.1-2009 塑料 汽车用聚丙烯(PP)专用料 第1部分:保险杠
GB/T 24150-2009 塑料 阻燃抗冲击聚苯乙烯专用料
GB/T 24151-2009 塑料 玻璃纤维增强阻燃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专用料
GB/T 24282-2009 塑料 聚丙烯中二甲苯可溶物含量的测定
合成橡胶部分
石化有机原料部分
前言/序言
现代化学工业基础与前沿技术进展 本书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当代化学工业的核心基础理论、关键生产工艺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前沿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它旨在为化学工程、材料科学、应用化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化工行业的工程师提供一本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价值的参考资料。全书内容聚焦于化工行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绿色、高效和可持续发展,避免了对具体国家标准汇编内容的直接引用或归纳。 第一部分:化学反应工程与过程强化 第一章 基础化学反应动力学与热力学 本章深入探讨了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的最新发展,包括过渡态理论在复杂多相反应体系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反应器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非平衡态热力学效应,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方法精确预测工业反应器内部的混合、传热和传质过程。内容涵盖了均相、多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建模,以及微反应器技术中显著的传热传质优势。 第二章 反应器优化设计与过程控制 本章聚焦于工业反应器的选型、放大和优化。详细阐述了固定床、流化床、搅拌釜等经典反应器的结构特点和适用条件。引入了先进的过程分析技术(PAT)在实时监测和反馈控制中的应用,讨论了如何通过模型预测控制(MPC)技术来应对反应过程中存在的非线性和时滞问题,以提高产品收率和操作安全性。 第三章 过程强化技术(Process Intensification, PI) 过程强化是现代化学工程追求效率极限的关键方向。本章系统介绍了多种过程强化策略,如反应-分离集成、微通道反应器、旋流器技术和电化学反应工程。重点分析了微反应器技术在处理高危反应和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独特优势,以及如何通过设备小型化和集成化,显著降低能耗和投资成本。 第二部分:分离工程与资源循环利用 第四章 现代分离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分离操作是化学工业中能耗最高的部分之一。本章详细介绍了包括新型膜分离技术(如正渗透、膜接触器)、高效精馏(如反应精馏、萃取精馏)以及吸附分离(如模拟移动床SMC)的最新进展。特别关注了处理复杂混合物的混合分离技术集成方案。 第五章 废水、废气与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处理 本章侧重于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三废”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探讨了先进氧化技术(AOPs)在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去除中的效能,包括臭氧催化氧化和芬顿反应的机理。在废气处理方面,介绍了蓄热式热氧化(RTO)的高效运行模式及VOCs的分子筛吸附浓缩技术。对于工业副产物和危废,则着重分析了循环经济框架下的回收路径和清洁转化方法。 第三部分:能源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 化工原料路线的绿色转型 本章分析了传统石化路线向生物基和可再生原料转型的挑战与机遇。详细介绍了生物质的预处理技术、纤维素水解的催化体系,以及发酵工程在大宗化学品(如生物基丁二醇、乳酸)生产中的放大问题。探讨了合成气(Syngas)在费托合成(FT Synthesis)中的最新催化剂设计与反应条件优化。 第七章 储能与电化学技术在化工中的集成 随着能源结构的变革,电化学技术在化工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本章涵盖了下一代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液流电池)的关键材料科学进展。同时,深入讨论了电催化技术在“碳捕集与利用”(CCU)中的应用,例如利用可再生电力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高价值化学品(如甲醇、合成燃料)的电解合成路径。 第八章 材料科学在化工设备中的创新应用 本章关注化工生产环境对材料的严苛要求。讨论了新型耐腐蚀合金、陶瓷涂层以及高分子材料在极端温度、高压和强酸碱环境下的失效机制与防护策略。重点分析了纳米材料在提高催化剂活性和载体稳定性能方面的潜力,以及3D打印技术在快速制造复杂反应器内部结构件上的应用前景。 第四部分:工业安全、数字化与智能制造 第九章 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 本章强调了本质安全设计理念。系统介绍了HAZOP(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LOPA(保护层分析)等风险评估工具的规范化应用。讨论了过程安全信息(PSI)的建立与维护,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预警系统,对泄漏、火灾和爆炸风险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 第十篇 数字化化工与智能工厂 本章探讨了工业4.0框架下化工生产的数字化转型。内容包括物联网(IIoT)在工厂资产健康监测中的部署,大数据分析在设备预测性维护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AI)在复杂工艺参数优化和故障诊断中的实际案例。讨论了数字孪生技术如何构建虚拟工厂以支持操作员培训和新工艺验证。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覆盖了从基础热力学到尖端数字化技术的完整化工链条,旨在为推动化工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