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案谈教子

举案谈教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仕恒 编
图书标签:
  • 育儿
  • 家庭教育
  • 亲子关系
  • 教育方法
  • 行为习惯
  • 儿童心理
  • 传统文化
  • 教养
  • 沟通技巧
  • 家庭和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1729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5997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页数:15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举案谈教子》收录了大量的国内外经典家教案例和教育故事,除了编者本人的经历外,大多数经典案例和故事都是从浩如烟海的书籍、报纸和杂志中摘选出来的。这些案例和故事有的生动有趣,有的感人至深,有的一针见血,无一不揭示出家庭教育的真谛,看后令人震撼,引人深思。
与其他教育书籍相比,《举案谈教子》最大的特点是案例、故事短小精悍,所阐述的道理简单实用,通俗易懂。更为难得的是本书对每个故事都进行了精当的点评,使其中蕴含的道理一目了然,便于家长学习、理解和掌握。
《举案谈教子》共分为两大篇章:理念篇和实践篇,共收录家教案例186个,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阐释了教育孩子的道理,涵盖了许多先进的家教理念和大量的家教方法。相信一个个案例或故事,一定会使家长乐读、乐思、乐变,从而最终获得家庭教育的成功。

作者简介

高仕恒,男,1960年12月生。现任大连瓦房店市教育局副局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首批15名授课专家,中国音乐文学会会员,大连市现代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作者长期致力于家庭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曾深入城乡大中小学校讲座达百余场,创作家庭教育歌曲八十多首。2010年,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大连瓦房店市成功地举办了“高仕恒家庭教育专场音乐会”。

目录

理念篇
1.两匹小马驹的不同命运
2.好家风带出好儿女
3.贴标签效应
4.人生第一课
5.罗森塔尔效应
6.暗示的作用
7.小白鼠的实验
8.两只小羊的不同命运
9.穷养儿富养女
10.抹上蜂蜜的《圣经》
11.孩子的敏感期
12.孤儿的离奇死亡
13.天鹅之死
14.贪得无厌的乌鸦
15.换位思考
16.学会倾听
17.四颗糖果
18.“南风”效应
19.赞美是暗室中的一支蜡烛
20.怎样批评孩子最有效
21.珍藏在博物馆的“惩罚”
22.开花的佛桌
23.给每一株野草开花的时间
24.无声胜有声
25.伤害孩子的话
26.把花留在这里
27.不要总是羡慕别人
28.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伤害
29.“老乞丐”的忠告
30.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
31.杜鲁门母亲的骄傲
32.罗斯福认输了
33.希拉里的父亲算不算好父亲
34.穷鞋匠培养出大作家
35.称职父母的条件
36.担当“隔代家长”的标准
37.“中国妈妈”竟成贬义词
38.永不凋谢的玫瑰花
39.一个越战士兵的故事
40.钉孔原理
41.隔窗观物的启示
42.两个乞丐的故事
43.父母怎么变成了“祸害”
44.国王与三个儿子
45.正人先正己
46.甘地戒糖
47.爸爸的脚印
48.一句让中国人深思的话
49.必须走的弯路
50.揭秘各国孩子的“吃苦”教育
51.讣孩子在挫折中成长
52.狐狸的故事
53.农夫与神
54.绝处逢生的驴
55.劣势与优势
56.不幸是最好的大学
57.软糖的诱惑
58.大海里的船
59.困境即是赐予
60.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收获
61.知识的舵手
62.用美德占据灵魂
63.英国人的品德教育
64.高材生的悲剧
65.细节决定成败
66.一个被解雇的研究员
67.超限效应
68.咀嚼过的苹果
69.一张缺了角的贺卡
70.虽死犹生
71.该不陔陪孩子学习
72.60分就行
73.如狼似虎hold不住
74.“父教缺失”,让孩子一辈子都缺钙
75.油灯的启示
76.快乐的真谛
77.哲学家与船夫
78.德西效应
79.百元大钞竟成试卷答案
80.毁掉孩子一生的11种教育方法
81.谁是罪魁祸首
82.校长画画的故事

实践篇
1.百善孝为先
2.留给父亲的土筐
3.欠父亲一声谢谢
4.妈妈也需要回报
5.给孩子回报的机会
6.咬过的汉堡
7.爱,可以改变命运
8.单亲孩子的呼唤
9.儿子啃的是父母的心
10.爷爷不如狗好吗
11.不堪承受的爱
12.父亲的鼻涕
13.一个儿子的遗憾
14.心海里的那朵浪花
15.“以恶对恶”的后果
16.独特的教育方式
17.尊重孩子的选择
18.爸爸被女儿罚面壁
19.撒谎的孩子
20.都是钱惹的祸
21.孩子为什么要换父母
22.望子成龙的父母竟成逆子刀下鬼
23.爸爸,你到底心疼什么
24.母亲迷上《弟子规》,孩子犯错雨中跪
25.这九刀,刀刀拷问的是什么
26.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生长
27.花瓶打碎之后
28.洛克菲勒的小账本
29.放开孩子的手,人生路好走
30.永远都要对孩子充满希望
31.没有小演员,只有小角色
32.名次与奖赏
33.牛奶打翻之后
34.竞选校干部
35.拆与装
36.爱迪生的求知欲
37.“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38.判若两人
39.父母教育孩子要一致
40.一项调查的启示
41.《斗妈大全》
42.爸爸向你道歉
43.站起来的次数
44.“讨厌”的数学老师
45.一位父亲写给初三女儿的一封信
46.读书是神圣的事情
47.再富不能富孩子
48.什么也没有孩子的快乐重要
49.让孩子学会做另一半
50.一位父亲写给孩子的备忘录
51.不辨是非的爱
52.物欲型父母
53.一个市长的拜托
54.家庭“开心奖台”
55.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56.母亲给出的答案
57.一场危机的化解
58.一根白头发
59.曾子杀猪
60.赏识教育造就世界首富
61.拿破仑的成功之母
62.只有你欣赏我
63.诚实胜过千棵樱桃树
64.中山陵上的祖孙俩
65.坚强的宝贝
66.孩子摔倒别怪方砖
67.搭积木
68.母亲的“凶”与“狠”
69.二年级了,母亲还到学校喂饭
70.世界上本没有路
71.把责任还给孩子
72.父母的不良情绪导致孩子走向极端
73.被家庭“逼”上歧途
74.让“战争”远离家庭
75.赖床的女孩儿
76.一个少年犯的自述
77.父子偷梨
78.好日子咋养出弱孩子
79.家庭教育的有效期
80.中国软件大王与他的山村母亲
81.父亲,请多陪陪孩子
82.幸福的两滴眼泪
83.爸爸打我,我能正当防卫吗
84.谁之过
85.棍棒教子酿出惨剧
86.隔代爱,易伤害
87.我为奶奶骄傲
88.择校
89.“鹰式教育”不必捧也不必贬
90.由爱生恨
91.小学生的58封信
92.平等地交流
93.我有“绯闻”了
94.孩子第一次遗精
95.面对怀孕的女儿
96.偷吃“禁果”的代价
97.恋爱风波
98.沟通万岁
99.老师会救我们吗
100.孩子为什么胡闹
101.陈鹤琴的教子之道
102.买爸爸时间的孩子
103.富也可过三代
104.儿行刑前,老父跪下给儿磕头

前言/序言


《人生如戏:观照自我的戏剧化演绎》 内容简介 《人生如戏:观照自我的戏剧化演绎》并非一本关于演员表演技巧的书,也非一本解读名家剧作的评论集。它是一本深度探索个体生命体验与戏剧性张力之间微妙联系的哲学与心理学读物。作者以一种别具一格的视角,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视为一出宏大而独特的戏剧,我们既是这场戏剧的编剧、导演,也是最重要的演员。本书旨在于引导读者超越日常的惯性思维,学会以一种更加自觉、审视的姿态,去理解和重塑自己的生命轨迹。 书中首先铺陈了“人生即戏剧”的宏观哲学观。我们并非被动地接受命运的摆布,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选择、互动、冲突和 resolution(解决),一步步地构建着属于自己的叙事。作者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从存在主义对自由选择的强调,到叔本华对生命意志的悲观看法,再到东方哲学中关于因缘际会的辩证理解,但本书的重点并非理论的堆砌,而是落脚于个体生命的实践。我们如何扮演我们所处的角色?这些角色是固定的,还是可以被重新定义?我们又如何在这种“角色扮演”中,保持真实的自我,不至于迷失在舞台的光影之中? 随后,本书深入剖析了构成人生戏剧的几个核心要素。 第一幕:角色定位与自我认知 在戏剧的开端,我们都需要找到自己的“角色”。这包括我们在家庭中的身份(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在社会中的定位(职业、身份、群体成员),以及我们在自我认知中的形象。作者认为,许多人对自己的角色认知是模糊的,甚至是他人强加的。他们盲目地接受了社会赋予的标签,或者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固有模式中,扮演着自己并不真正认同的角色。 本书将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盘问”。你扮演的角色是你真心想要扮演的吗?你对这个角色的理解是否全面?你是否了解这个角色的“动机”(inner motivation)与“外在表现”(outward behavior)之间的关系?作者鼓励读者审视自己的“人设”,分析其形成的根源,以及这些“人设”对自身行为、情感和人际关系产生的实际影响。这不仅仅是对现有状态的认知,更是为后续的“剧本改编”打下基础。 第二幕:剧情冲突与生命张力 任何精彩的戏剧都离不开冲突。人生亦是如此。内心的挣扎、人际关系的矛盾、外部环境的挑战,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具张力的时刻。本书将戏剧的冲突理论巧妙地应用于个人成长的分析。 作者将冲突分为几种类型: 内部冲突: 如欲望与理智的拉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过去与未来的纠结。这些冲突往往最折磨人,但也最能激发个体的反思和成长。 人际冲突: 来自家庭、职场、朋友圈的矛盾,与他人的误解、分歧、对立。这些冲突既考验我们的沟通能力,也迫使我们去理解他人的视角。 环境冲突: 突如其来的变故,如失业、疾病、经济危机,或者社会变迁带来的不确定性。这些冲突是对我们适应能力和韧性的严峻考验。 本书并非宣扬悲观主义,而是倡导一种“拥抱冲突”的态度。作者认为,冲突是生命力的体现,是成长的催化剂。只有在冲突中,我们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脆弱与坚强,才能找到改变的动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演绎”这些冲突,是选择逃避、抱怨,还是积极应对、从中学习。 第三幕:情节发展与人生叙事 我们的人生并非是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一个连贯的故事。本书将叙事学的理论引入,强调了“情节”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我们如何将零散的经历组织成一个有意义的叙事?我们又如何通过改变叙事来改变自己的人生? 作者提出了“叙事疗法”的理念,但将其提升到更广泛的人生观层面。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而我们选择讲述什么,如何讲述,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对自身价值的认知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受害者”叙事: 总是强调自己是命运的牺牲品,将一切不幸归咎于外部因素。这种叙事会让人陷入无助和消极。 “英雄”叙事: 强调自己如何克服困难,战胜挑战,展现出非凡的毅力。这种叙事能激发自信和勇气。 “探索者”叙事: 强调对未知的好奇,对新体验的追求,将人生视为一场永无止境的冒险。这种叙事能带来活力和创造力。 本书鼓励读者主动地“重写”自己的故事,并非否认过去,而是重新解读和赋予意义。通过调整叙事的焦点,改变对事件的解读方式,我们可以从一个停滞不前的“剧本”中走出来,创造出更丰富、更精彩的人生情节。 第四幕:高潮与转折:关键时刻的抉择 人生总有一些决定性的时刻,它们如同戏剧中的高潮,决定了剧情的走向。这些时刻可能是一次重大的职业选择,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或者一次深刻的自我突破。 本书将分析这些“高潮时刻”的特点,以及我们在面对它们时,如何做出更符合内心真实意愿的抉择。作者认为,许多人之所以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是因为他们被表面的利益、他人的期望,或者对未知的恐惧所束缚,而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声音。 审视“价值观”: 在关键时刻,最需要回归的是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哪些是你真正看重的东西?金钱、名誉、家庭、自由、成长? “角色反思”: 这个关键时刻,是否与你当下扮演的角色相符?如果你想改变角色,那么这次选择可能就是一个绝佳的“转折点”。 “排练”与“预演”: 作者提倡在做出重大选择前,进行“心理排练”。设想不同的结果,分析其可能性和影响,这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真实意愿。 第五幕:落幕与再出发:生命的轮回与新生 每一出精彩的戏剧都有其落幕,但生命的戏剧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结束。本书将探讨“落幕”的意义,以及如何在一次“落幕”之后,实现“再出发”。 这里所说的“落幕”,并非死亡,而是指人生某个阶段的结束,如毕业、退休、一段关系的结束,或者一个重大目标的达成。作者认为,这些“落幕”是生命循环的一部分,它们为新的开始提供了空间。 “告别”的艺术: 学会与过去告别,包括那些辉煌的成就,也包括那些深刻的遗憾。放下了,才能轻松上路。 “沉淀”与“反思”: 在“落幕”之后,是沉淀和反思的最佳时机。回顾整个“剧目”,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提炼人生智慧。 “重新编排”: 以全新的视角和更成熟的心态,重新编排下一幕的“剧本”。新的目标、新的角色、新的情节,等待着你去创造。 贯穿全书的理念:觉察、选择与创造 《人生如戏:观照自我的戏剧化演绎》的核心理念在于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觉察 (Awareness): 认识到自己的人生是一场戏剧,而自己是其中最重要的参与者。觉察自己的角色、剧情、冲突,以及叙事方式。 选择 (Choice): 认识到我们拥有选择的自由。我们可以选择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应对冲突,如何构建自己的人生叙事。 创造 (Creation): 认识到我们是自己人生的创造者。通过有意识的选择和行动,我们可以不断地塑造、重塑和完善自己的人生戏剧。 本书以一种温柔而有力的笔触,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对话,激发内心的觉醒。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本启发思考的“剧本手册”。通过阅读本书,你将学会如何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生命,更积极地面对挑战,更自信地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它将帮助你从一个被动的“观众”,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导演”和“演员”,让你的生命之剧,场场精彩,回味无穷。 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哲思,避免了艰涩的术语,力求贴近读者的生活经验。作者通过大量的个人感悟、生动的故事和引人深思的类比,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获得深刻的启迪。最终,本书希望达到的目标是,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成为自己生命中最出色的“主演”,用智慧和勇气,演绎出独一无二的“人生大戏”。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举案谈教子》的书,我其实是带着一点点好奇又有点点审慎的心情。我接触过不少育儿类的书籍,有些过于理论化,读起来像是背诵教科书,让人望而却步;有些则过于鸡汤,读完感觉热血沸腾,但回归现实生活却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本书的书名倒是很有趣,“举案谈教子”,似乎蕴含着一种生活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让人觉得不那么遥远,更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在闲聊,听听他们的育儿心得。我特别关注的是,它会否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而不是空泛的道理。因为作为父母,我们最需要的往往不是“应该怎么做”,而是“到底该怎么做”。我希望这本书能在我忙碌的生活中,成为一个可以随时翻阅的“小宝典”,在遇到教子难题时,能给我一些启发和方向。尤其是在当下社会,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和我们当年大不相同,面临的挑战也更复杂,所以一本能够与时俱进、贴合实际的育儿指南,是格外珍贵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来一些新鲜的视角,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孩子的成长规律,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一种更自然、更智慧的方式去引导他们。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并没有试图去“塑造”一个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而是鼓励我们去发现和尊重每一个孩子独特的潜质。作者似乎非常强调“理解”二字,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的动机,理解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特殊需求。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曾经一度陷入了攀比的怪圈,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期望,开始关注孩子自身的闪光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挫折教育”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耐心。它不是鼓励我们去给孩子制造困难,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在孩子遭遇挫折时,给予恰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韧性,学会从失败中站起来。这种循序渐进、注重内在驱动力的教育理念,让我觉得非常受用。

评分

这本书的书封设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没有采用那种过于鲜艳、花哨的封面,而是选用了一种沉静、温和的色调,配上一些写意的插画,整体感觉非常舒服,也传递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这一点就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在创作时,是带着一颗平和的心,去探讨育儿这个既充满挑战又充满喜悦的话题。我非常欣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态度,因为很多时候,父母的焦虑和急躁反而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温厚的智者,用平和的语言,娓娓道来,引导读者去思考教育的本质,去发现教育的乐趣。尤其是我对其中可能探讨的“言传身教”的部分很感兴趣,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好的榜样,胜过千言万语的教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一点,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自然而然地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许多育儿书籍那样,一上来就抛出一堆理论和方法,而是更像在娓娓道来一个关于成长和教育的故事。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自己的孩子,也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困惑和喜悦。这种亲切感让我能够更投入地去阅读,去思考。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关于“情绪管理”的章节,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有时会因为孩子的小错误而情绪失控的家长来说,是极大的提醒和帮助。作者似乎能准确地捕捉到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的心理困境,并给出一些看似简单却异常有效的解决方案。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养指南,更是一本关于自我成长的书籍,它引导我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和相处。

评分

初读《举案谈教子》,便被其温润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标准答案”,而是更像在引领读者踏上一段探索的旅程。在阅读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往的教养经历,那些曾经以为的“理所当然”,在作者的笔下,似乎有了新的解读。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能够将一些复杂的教育理论,用极其生活化的语言和场景呈现出来,让读者在不经意间便领悟到其中的深意。我特别赞赏作者关于“倾听”和“陪伴”的论述,这似乎是育儿过程中最基础,却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两个要素。它提醒我,在忙碌的生活中,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尊重,比任何物质上的满足都更加重要。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并非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连接,与孩子一同成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