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巧配水产动物饲料》共五章。第一章着重介绍了营养物质的生理作用;水产动物的营养需要特点;以及常用饲料的营养特性。第二章介绍了“饲料配方调整表”电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介绍了使用“饲料配方调整表”,配制虹鳟鱼、鳗鱼、鲟鱼、大菱鲆、鲈鱼、鳝鱼、青鱼、真鲷、虱目鱼、鲴鱼、香鱼、鲤鱼、罗非鱼、武昌鱼、草鱼15种鱼;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罗氏沼虾、青虾、小龙虾6种大虾;以及蟹、鳖、龟的高蛋白饲料配方、必需氨基酸平衡饲料配方和全价饲料配方的基本步骤。同时阐述了使用“饲料配比增减表”和“营养指标增减表”配制、调整水产动物饲料配方的技巧;较好地解决了水产动物饲料配方氨基酸平衡的难题。通过大量的实例论证了其应用的灵活性、技术的可靠性和生产上的可操作性。并且通过借鉴典型饲料配方,为每一种水产动物编制了可用于不同饲养阶段的多套饲料配方,以供养殖户参照使用。
附表列出了20多种水产动物配合饲料的营养标准,以供养殖人员配制和调整水产动物饲料配方时参考使用。《巧配水产动物饲料》也是广大渔业技术推广人员,指导水产动物养殖户实施标准化饲养的理想工具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水产动物的营养与饲料
一、水产动物的营养需要
(一)营养物质的生理作用
(二)水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二、水产动物常用饲料
(一)单一饲料的分类及营养特性
(二)天然饲料的种类及营养特性
(三)配合饲料的种类及营养特性
第二章 水产动物配合饲料的调配
一、饲料配方调整表的原理及特点
(一)饲料配方调整表的原理
(二)饲料配方调整表的特点
二、饲料配方调整表的使用方法
(一)饲料配比增减表的使用方法
(二)营养指标增减表使用方法
(三)两表相结合的使用方法
三、饲料配方的调配方法
(一)配制满足蛋白质指标的饲料配方
(二)配制必需氨基酸平衡的饲料配方
(三)配制全价营养的饲料配方
(四)饲料配方的调整方法
第三章 鱼饲料的配制技巧
一、虹鳟鱼饲料的配制技巧
(一)饲料配方的配制与调整
(二)典型饲料配方借鉴
二、鳗鱼饲料的配制技巧
(一)饲料配方的配制与调整
(二)典型饲料配方借鉴
三、鲟鱼饲料的配制技巧
(一)饲料配方的配制与调整
(二)典型饲料配方借鉴
四、大菱鲆饲料的配制技巧
(一)饲料配方的配制与调整
(二)典型饲料配方借鉴
五、鲈鱼饲料的配制技巧
(一)饲料配方的配制与调整
(二)典型饲料配方借鉴
六、鳝鱼饲料的配制技巧
(一)饲料配方的配制与调整
(二)典型饲料配方借鉴
七、青鱼饲料配制技巧
(一)饲料配方的配制与调整
(二)典型饲料配方借鉴
八、真鲷饲料的配制技巧
(一)饲料配方的配制与调整
(二)典型饲料配方借鉴
九、虱目鱼饲料配制技巧
(一)饲料配方的配制与调整
(二)典型饲料配方借鉴
十、斑点叉尾鲴饲料的配制技巧
(一)饲料配方的配制与调整
(二)典型饲料配方借鉴
十一、香鱼饲料的配制技巧
十二、鲤鱼饲料的配制技巧
(一)全价饲料配方的配制与调整
……
第四章 虾类饲料的配制技巧
第五章 蟹、鳖、龟饲料的配制技巧
附录
附表 水产动物配合饲料的营养标准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2)对脂肪需要的特点鱼类对脂肪的需要十分重要,配合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脂肪,可减少蛋白质的转化供能,从而起到节约蛋白质的作用。鱼类对脂肪有特别高的利用能力,其利用率可达90%以上。不同的鱼种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也不同,如淡水鱼类对必需脂肪酸的需求要比海水鱼类低得多。并且水域环境的温度高低,对饲料中脂肪含量也有影响,水温高则脂肪添加量多一些,反之则少一些。一般冷水性鱼类对脂肪的需要量高,饲料中添加量可达10%以上。而温水性鱼类对脂肪的需要量低,饲料含量一般幼鱼5%以上,成鱼4%以上。即配合饲料中添加1%~2%的油脂,鱼的生长速度和对饲料的转化效率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当饲料中脂肪含量不足或缺乏时,可导致鱼的代谢紊乱,蛋白质的利用率降低,并发生脂溶性维生素和必需脂肪酸缺乏症。
但是,如果饲料中脂肪过量,可在鱼的肝脏中大量沉积,而导致脂肪肝,使肝功能减弱,解毒能力下降。
鱼类对氧化变质的脂肪非常敏感,轻者使饲料的利用率降低,饲料系数增加,而鱼的生长速度减慢;重者首先发生脂肪浸润,然后形成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细胞坏死,使死亡率显著增加。
(3)对碳水化合物需要的特点鱼类不能有效地利用碳水化合物,其利用率的高低因种类和食性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一般认为肉食性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适应能力较差,一般要求饲料中的含量在20%以下;杂食性鱼类的适应范围为30%~40%;草食性鱼类的适应能力最强,可高达40%以上。但是摄人量过多同样会使脂肪大量沉积而导致脂肪肝。在碳水化合物中单糖的利用率最高,其次是麦芽糖、半乳糖、蔗糖、糊精和淀粉,利用率最差的是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由于大分子的纤维素几乎不能被鱼类消化吸收,因此,一般在饲料中限制含量,草食性鱼类为10%~20%:杂食性鱼类为12%以下;而肉食性鱼类不宜超过8%。
……
前言/序言
《水产动物营养生理与饲料配方设计》 序言 随着全球水产养殖业的飞速发展,满足水产动物日益增长的营养需求,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已成为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科学、高效的饲料配方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本书旨在系统阐述水产动物的营养生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饲料配方的科学设计原理与实践方法。本书的编写,既参考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也结合了水产养殖的实际生产需求,力求为广大水产科研工作者、技术推广人员、饲料生产企业以及养殖户提供一本实用、权威的参考书籍。 第一章 水产动物营养生理基础 本章将深入剖析水产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养殖环境下的营养需求特征。我们将从宏观到微观,系统梳理各营养素在水产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转化以及生理功能。 1.1 水产动物能量营养 1.1.1 能量代谢与利用 水产动物能量代谢的基本途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等)。 能量在生长、运动、繁殖、维持生命活动等方面的消耗。 不同水产动物对能量的需求差异(鱼类、虾蟹类、贝类、海藻类等)。 能量的测定方法与评价指标(如代谢能、净能等)。 1.1.2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作用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与利用机制。 不同种类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糊精、单糖、寡糖)的消化率与利用效率。 碳水化合物在水产动物体内的糖原储存与糖异生作用。 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的影响(脂肪沉积、肝脏损伤等)。 1.1.3 脂肪的营养作用 脂肪的消化吸收与转运机制(乳糜、脂蛋白)。 脂肪作为能量来源的效率及特点。 必需脂肪酸的重要性与缺乏症。 脂肪酸的种类、组成与生理功能(如信号分子、膜成分等)。 脂肪沉积的调控机制。 1.1.4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氨基酸的生理功能。 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 氨基酸的代谢途径(如脱氨基、转氨基、脱羧基)。 氨基酸平衡的重要性(如限制性氨基酸、互惠效应)。 蛋白质利用率的影响因素(如消化率、抗营养因子、氨基酸平衡)。 氮的排泄与环境污染问题。 1.2 水产动物必需营养素 1.2.1 矿物质的营养作用 宏量矿物质(如钙、磷、钾、钠、镁、硫)的功能、吸收与代谢。 微量矿物质(如铁、锌、铜、锰、碘、硒、钴)的功能、吸收与代谢。 矿物质的相互作用与拮抗效应。 不同水体环境对矿物质需求的影响。 矿物质缺乏症与中毒症。 1.2.2 维生素的营养作用 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功能、吸收与代谢。 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C、胆碱、叶酸、生物素)的功能、吸收与代谢。 维生素的协同作用与缺乏症。 维生素的稳定性与在饲料加工中的损失。 1.2.3 水分与电解质平衡 水在水产动物体内的作用(溶剂、运输介质、参与代谢)。 渗透压调节机制。 电解质(钠、钾、氯)在体液平衡、神经传导、肌肉收缩中的作用。 环境盐度变化对水产动物水分与电解质平衡的影响。 1.3 水产动物消化生理与吸收机制 1.3.1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不同水产动物消化道的结构差异(如无胃、有胃、肠道长度等)。 消化酶的分泌、活性与作用。 胃肠道蠕动与食糜的推进。 1.3.2 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宏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消化酶谱与消化部位。 微量营养素(矿物质、维生素)的吸收方式(主动运输、被动运输)。 小肠绒毛与微绒毛在吸收面积和效率上的作用。 消化吸收率的影响因素(饲料成分、抗营养因子、消化酶活性、肠道健康等)。 1.3.3 肠道微生物与健康 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与功能。 肠道微生物在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维生素合成中的作用。 益生菌、益生元与水产动物肠道健康。 肠道屏障功能与免疫调节。 1.4 生长、免疫与繁殖生理 1.4.1 生长调控机制 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生长因子。 细胞增殖与分化。 饲料营养与生长速度的关系。 1.4.2 免疫系统与疾病抵抗 先天免疫与适应性免疫。 免疫器官(如脾脏、肾脏、胸腺)的功能。 免疫细胞(如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的作用。 营养素在免疫功能中的作用(如维生素C、E、硒、锌等)。 饲料对水产动物免疫力的影响。 1.4.3 繁殖生理与营养需求 性腺发育与激素调控。 繁殖营养素(如脂肪酸、维生素A、E、矿物质等)。 亲本营养对子代发育的影响。 第二章 水产动物饲料原料学 本章将对水产动物饲料中常用的各类原料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营养成分、理化性质、营养价值、应用及限制因素。 2.1 蛋白质饲料原料 2.1.1 动物性蛋白质原料 鱼粉(不同等级、品质评价、生产工艺、营养特点)。 肉骨粉(种类、营养成分、安全性)。 血粉、羽毛粉、蚕蛹粉等(营养特点、应用)。 动物内脏(如鸡肝粉、猪脾粉等)。 2.1.2 植物性蛋白质原料 豆粕(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脱脂豆粕的营养特点)。 菜籽粕、花生粕、棉籽粕(营养成分、抗营养因子及脱毒处理)。 玉米蛋白粉、小麦蛋白粉。 其他植物蛋白源(如螺旋藻粉、酵母粉)。 2.1.3 其他蛋白质来源 单细胞蛋白(如酵母、细菌、微藻)。 发酵蛋白。 2.2 能量饲料原料 2.2.1 谷物类 玉米(营养价值、消化率、抗营养因子)。 小麦、大麦、高粱。 米糠、麸皮。 2.2.2 淀粉类 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甘薯淀粉。 淀粉的糊化与消化。 2.2.3 脂肪类 动物性脂肪(如鱼油、猪油、牛油、禽油)。 植物性油脂(如大豆油、菜籽油、亚麻籽油、磷脂)。 脂肪的氧化稳定性与抗氧化剂的应用。 2.3 矿物质饲料原料 2.3.1 宏量矿物质来源 碳酸钙、磷酸钙(双一钙、单一钙)。 氯化钠、硫酸镁。 亚硫酸氢钠等。 2.3.2 微量矿物质来源 硫酸盐类(如硫酸亚铁、硫酸锌、硫酸铜、硫酸锰)。 氧化物类(如氧化锌、氧化铁)。 螯合态矿物质。 2.4 维生素饲料原料 2.4.1 脂溶性维生素添加剂 维生素A、D、E、K的各种形式(如醋酸视黄酯、胆钙化醇、生育酚乙酸酯、维生素K3)。 2.4.2 水溶性维生素添加剂 B族维生素(B1、B2、B6、B12、烟酸、泛酸、叶酸、生物素)。 维生素C。 胆碱。 2.5 其他功能性饲料原料 2.5.1 促生长剂与免疫增强剂 益生菌、益生元、寡糖。 免疫多糖(如β-葡聚糖、壳聚糖)。 植物提取物(如大蒜素、黄芪多糖)。 2.5.2 着色剂 虾青素、类胡萝卜素。 2.5.3 抗氧化剂 乙氧基喹、BHT、BHA。 天然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迷迭香提取物)。 2.5.4 诱食剂 甜菜碱、氨基酸、核苷酸、鱼油。 2.5.5 粘合剂 木质素磺酸钠、淀粉、CMC。 第三章 水产动物饲料配方设计原理 本章将系统阐述饲料配方的基本原理,包括营养需求评估、原料选择、营养平衡、经济性分析等,并介绍不同类型水产动物的饲料配方设计策略。 3.1 水产动物营养需求评估 3.1.1 确定目标产量与生长性能 不同品种、不同养殖阶段的生长速度预测。 饲料转化率(FCR)目标设定。 3.1.2 评估营养素需求量 不同营养素的最佳供给水平。 环境因素(水温、盐度、溶解氧)对营养需求的影响。 养殖密度与应激对营养需求的影响。 3.1.3 考虑消化与利用效率 原料的消化率差异。 抗营养因子对营养素利用的限制。 加工工艺对营养素可利用性的影响。 3.2 饲料配方的基本原则 3.2.1 营养平衡 能量与蛋白比(E/P)。 氨基酸平衡(总氨基酸、限制性氨基酸)。 脂肪酸平衡。 宏量与微量矿物质的比例。 维生素的协同作用。 3.2.2 原料的合理选择与组合 考虑原料的营养成分、价格、可获得性。 避免使用禁用的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原料。 最大限度利用本地资源。 3.2.3 考虑饲料的物理适口性与稳定性 颗粒度、硬度、沉浮性。 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 诱食性与嗜口性。 3.2.4 经济性原则 在满足营养需求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原料组合。 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3.3 饲料配方设计方法 3.3.1 试算法(Pearson Square Method) 适用于两种原料的营养素配比。 原理与应用局限性。 3.3.2 代数法(Linear Programming) 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元线性规划。 考虑多个营养素和多种原料的约束。 基本原理、公式构建与应用。 3.3.3 试验设计方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优化特定营养素的最佳水平。 研究营养素之间相互作用。 3.4 不同水产动物的饲料配方设计策略 3.4.1 鱼类饲料配方设计 草鱼、鲤鱼、鲫鱼等滤食性、杂食性鱼类。 鳜鱼、鲈鱼、石斑鱼等肉食性鱼类。 虾夷扇贝、鲍鱼等贝类。 对虾、螃蟹等甲壳类。 特种水产动物(如鳗鲡、加州鲈鱼)。 3.4.2 幼体与苗种配合饲料配方设计 对早期营养的特殊要求。 对饲料物理性能的要求。 微胶囊技术、诱导技术在苗种饲料中的应用。 3.4.3 繁殖亲本饲料配方设计 满足繁殖性能所需的特殊营养素。 提高繁殖力、胚胎质量与孵化率。 3.5 饲料加工工艺对配方设计的影响 3.5.1 挤压膨化工艺 糊化、灭菌、提高消化率。 营养素损失与变化。 对配方中淀粉、脂肪、维生素的影响。 3.5.2 颗粒饲料工艺 蒸汽制粒、风干。 营养素损失与变化。 3.5.3 湿法制粒工艺 适用于某些鱼类。 3.5.4 预混料加工 维生素、微量矿物质的均匀混合。 稳定性问题。 第四章 饲料质量控制与评估 本章将重点介绍饲料的质量控制标准、检测方法以及饲料效果的评估方法,确保饲料的品质与安全性。 4.1 饲料质量控制标准 4.1.1 国家与行业标准 饲料卫生标准。 饲料成分标识要求。 特定营养素的限量与限值。 4.1.2 企业内部质量控制体系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4.2 饲料原料与成品的检测方法 4.2.1 常见营养成分的测定 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灰分。 氨基酸分析、脂肪酸分析。 矿物质含量测定(原子吸收光谱法、ICP-AES)。 维生素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 4.2.2 有害物质的检测 黄曲霉毒素、其他霉菌毒素。 重金属(铅、镉、汞)。 兽药残留。 4.2.3 物理指标的检测 颗粒度、硬度、耐磨性。 沉浮性。 4.3 饲料效果评估方法 4.3.1 实验室预混料试验 对特定原料或添加剂的生物学效应进行初步评价。 4.3.2 养殖试验 4.3.2.1 确定试验方案 试验设计(对照组、处理组)。 养殖品种、规格、密度。 养殖水体环境控制。 试验周期。 4.3.2.2 关键指标的测定与分析 生长性能指标:日增重、增重率、饲料转化率(FCR)。 摄食行为指标:采食量、采食率。 体成分分析:体组成、脂肪含量、水分含量。 健康指标:成活率、疾病发生率、免疫指标(血清生化、免疫酶活性)。 经济效益指标:饲料成本、养殖总成本、净利润。 4.3.3 饲料感官评价 外观、气味、质地。 第五章 水产动物饲料的添加剂应用 本章将详细介绍各种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动物饲料中的应用,包括其作用机制、使用剂量、注意事项以及法规要求。 5.1 营养性添加剂 5.1.1 维生素、矿物质添加剂 最佳添加形式与稳定剂。 缺乏症与过量风险。 5.1.2 氨基酸添加剂 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等。 提高蛋白质利用率。 5.1.3 脂肪酸添加剂 ω-3、ω-6脂肪酸。 对生长、免疫、繁殖的影响。 5.2 功能性添加剂 5.2.1 促生长剂 益生菌、益生元、寡糖。 作用机制(改善肠道健康、提高消化吸收、调节免疫)。 使用剂量与禁忌。 5.2.2 免疫增强剂 免疫多糖(β-葡聚糖、壳聚糖)。 植物提取物。 作用机制(激活免疫细胞、促进免疫因子分泌)。 5.2.3 抗氧化剂 合成与天然抗氧化剂。 防止饲料氧化、保护生物体细胞。 5.2.4 诱食剂 甜菜碱、核苷酸、氨基酸。 提高采食量。 5.2.5 着色剂 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叶黄素)。 提高产品商品价值。 5.2.6 酶制剂 植酸酶、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 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5.3 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法规与安全性 5.3.1 各国和地区的饲料添加剂管理法规 5.3.2 安全限量与最大残留量 5.3.3 潜在的健康风险与环境影响 5.3.4 合理使用添加剂的重要性 第六章 水产动物疾病防控与饲料 本章将探讨饲料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控中的作用,包括营养免疫、营养治疗以及对常见疾病的预防。 6.1 营养与免疫力的关系 6.1.1 关键营养素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维生素C、E、硒、锌、铜等。 不饱和脂肪酸。 蛋白质与氨基酸。 6.1.2 营养免疫的概念与实践 构建具有良好免疫力的水产动物。 提高水产动物对病原的抵抗能力。 6.2 饲料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6.2.1 药物饲料的配制与使用 药物的选择、剂量与配伍。 药物在饲料中的稳定性。 休药期管理。 6.2.2 营养支持疗法 针对特定疾病,调整饲料配方,提供特殊的营养支持。 6.3 饲料在疾病预防中的策略 6.3.1 提高水产动物自身免疫力 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 添加免疫增强剂。 6.3.2 避免诱发疾病的不利因素 控制饲料品质,避免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质。 合理选择饲料,减少应激。 6.3.3 针对性预防方案 针对易感疾病,设计具有预防作用的饲料。 第七章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本章将展望水产动物饲料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探讨行业面临的挑战。 7.1 可持续性与环保型饲料 7.1.1 替代性蛋白质来源的开发与应用 昆虫蛋白、藻类蛋白、发酵蛋白。 减少对鱼粉的依赖。 7.1.2 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排泄物 开发高效消化酶。 优化饲料配方。 减少营养素流失。 7.2 精准营养与个性化饲料 7.2.1 基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 深入理解水产动物的个体营养需求。 实现精准营养供给。 7.2.2 智能饲料与定制化服务 根据养殖环境、品种、生长阶段提供个性化饲料方案。 7.3 功能性饲料的创新应用 7.3.1 强化健康管理与疾病抵抗 开发更多新型免疫增强剂、抗病毒剂。 7.3.2 提升产品品质与附加值 功能性成分的添加,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7.4 智能化与信息化技术在饲料生产与应用中的融合 7.4.1 自动化生产与质量控制 7.4.2 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优化饲料配方、预测市场需求。 7.5 面临的挑战 7.5.1 原料供应的稳定与成本控制 7.5.2 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 7.5.3 法律法规的完善与监管 7.5.4 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