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它对“教师主体性”的重新确立。在目前强调执行力和标准化流程的教育环境下,作者极力主张教师应该是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营造者,而非仅仅是指令的执行者。书中通过对一些伟大教育家生平的梳理,阐述了教育创新是如何源于教师内心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勇气。它鼓励老师们去“创造”教学时刻,而不是被动地“应付”教学任务。这种充满力量感的叙事,让人在读完之后,仿佛卸下了长期以来背负的沉重包袱,重新燃起了对教育事业的激情和掌控感。全书的论述逻辑层层递进,从个体觉醒到群体实践,描绘了一条清晰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革新之路。尽管书中没有一页是专门介绍如何组织一次成功的公开课,但读完后,你可能会发现,你对“成功”的定义本身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才是最根本的收获。它是一剂强心针,打给所有被日常工作磨平棱角的教育工作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可谓是别出心裁,它不是按部就班地讲解某个学科的教学法,而是像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从教育的哲学起源谈到社会变迁对教育角色的冲击。其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评价体系的异化”,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批判标准化测试对学生个性的压抑,论证了过度量化对教育生态的破坏性影响。这种批判性的视角,让我对当前推行的许多教育改革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这本书的语言极其精准,充满了富有洞察力的比喻和独到的见解,读起来常常有“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马上在课堂上应用某种新教案的书,它要求你先改变自己的认知,再去看待你的教学实践。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教师自我更新”的描述,强调教师必须保持终身学习和自我怀疑的精神,这对于很多满足于现状的从业者来说,是当头棒喝。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品读的佳作,它的价值在于提升你的教育视野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像是在聆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娓娓道来的肺腑之言,丝毫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它巧妙地穿插了许多富含哲理的小故事和教育轶事,这些故事虽然与具体教学技巧无关,却深刻地揭示了教育者内心世界的重要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情商在教学中的作用”这一部分的论述。他认为,一个充满热情和同理心的老师,其自身的精神状态对学生的影响,远超任何精心设计的课程计划。书中提到,真正的教育发生在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与共振中,而非单纯知识的传递。这种强调人性关怀和情感连接的观点,对我触动很大。虽然全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非常宏伟,但阅读起来却出奇的亲切自然,仿佛身边有一位导师在为你指点迷津。它教会我,技术和方法固然重要,但教育的根基永远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互动和人格魅力。对于初入教坛的年轻人或者对教育失去信心的老教师,这本书都能提供一种强大的精神慰藉与重塑力量。
评分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教育哲学的书,感触颇深。它没有直接给出“如何做最好的老师”的具体操作指南,而是从更宏大的视角探讨了教育的本质。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解构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特别是那种“填鸭式”的灌输,认为这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内在驱动力。书中深入剖析了教育心理学的若干前沿理论,比如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并结合一些历史上的教育改革案例进行论证。读起来,你会发现它更像是一部思想的启蒙之作,迫使你重新审视自己对“教”与“学”的理解。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唤醒”而非“塑造”的强调,感觉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温度和方向。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逻辑严密,但阅读过程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思考深度,因为它提供的更多是思考的框架,而不是现成的答案。对于那些身处教育一线,渴望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清醒剂,能让人跳出日常琐碎,看到更广阔的教育图景。它不是一本教你“术”的书,而是一本教你立“道”的书,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难度不低,它更像是为教育研究者或资深教育家准备的深度思考材料,而不是给一线教师快速充电的工具书。书中大量的概念辨析和跨学科引用,比如它会从现象学哲学中汲取养分来论证“在场性”对教育过程的重要性,这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学术背景和广阔的知识面。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教育的伦理困境”的探讨,作者分析了在多元文化冲突的背景下,教育者如何平衡知识的客观性与价值观的引导性,这一点处理得极为微妙和深刻,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展示了问题的复杂性,鼓励教育者正视自身选择背后的道德重量。这本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复杂和深度,它迫使你深入自己的专业领域去挖掘更深层的意义。对于那些不满足于表层教学技巧,渴望探究教育深层规律的同行,这本书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思想资源。它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战,也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购买日期:2013-06-17
评分金牌会员广东
评分心得: aaaaaaaaaaaaaaaaaaaaa
评分好书,值得大家一起看
评分看李镇西的书,那是和苏霍姆林斯基的语言有相似之处。只一点就是用班级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管理学生。并且民主管理,用集体的力量来约束感染学生。这就是他的核心理念,当然,爱心教育是伴随他的整个教育的。不过想要达到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的教育高度是需要时间与历练与理念。。。。。。。。让时间来证明一切吧!
评分写的非常好!
评分培训必读书目,希望能够有用
评分本书为教师培训、进修、自身素质提高的教材首选!
评分“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说得多好!教师不能手拿教材、眼看大纲或者课标,去教个人脑海中理想化、抽象化的学生,更不能用死板的教条去勉强不同层次的学生,即便是多数人认同的“一类”学生彼此之间也都各自不同。从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我们读到学生的生命是鲜活的,教师的教育教学也必然是鲜活的,它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服务,它因学生个体的不同也千变万化。我们的目的应该当是让学生通过努力实现自己层面上的发展,学会学习,而不是学习本身。无论是只看重“优秀”层面或者是只着眼“落后”层面的教育教学,都是不科学的,也都是伤害学生心灵的,它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教育的成功。其实,在我们身边,对于学生发展的“标准化”、“一刀切”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授、课堂教学方面,也体现在班级管理、德育理念方面。有不少老师习惯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习惯于见到“整齐划一”的场面,习惯于见到同一样的状态,听到同一样的声音,不能容忍学生的错误,对于个别学生的“另类”的个体行为常常采取较为极端的管理方式,不是“上纲上线”,就是要 “严厉处罚”,总之是坚持“阶级斗争”、时刻不放松。这种“以小见大”、“小题大做”的教育方式在学生群体管理方面是时有发生。那么,这样管理的效果呢?究竟好不好?或许,在某个阶段,特别是因为学生年龄小、对于教师和学校还存有害怕的时候会带来一些群体表层的“繁荣景象”,似乎所谓的“不良风气”在这个群体已经荡然无存。但是实际上,当学生到达一定年龄阶段,思想逐渐成熟起来,对于教师和学校已经不再什么害怕而又没有“敬畏”的时候,这种管理、教育方式自然也起不到了好的效果,相反,很多时候它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些年,社会上时有高校大学生道德品质恶劣行为的报道,甚至也还有一些中学生的不良言行。它们的社会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有时候还为他人、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伤害。一个没有对学生个体认真分析、没有区别对待,没有理解、宽容的管理方式,是不可能真正实现育人的目标的。对于学生个体的认真分析和区别对待,就是建立在教师对于个体生命的热爱和尊重之上的,这也是对于成长中生命的一种“呵护”和“敬畏”。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没有谁能够计算出需要花多少时间,但是总会是因人而异的。一个小孩要学会尊重他人,总不会是在一朝一夕,绝对不能因为一次、两次没有做好,我们就用所谓的制度、规矩来“惩罚”甚至是“威胁”,这不仅仅是对于学生“心灵”的伤害,更是一种对于教育的不负责任、对于生命的亵渎。同奖励一样,一定的惩罚是需要的,但是应该建立在对于情况的全面了解、对于学生个体的尊重的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有海一样的胸怀,应该容得下学生的错误,并在学生犯错之后还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去理解和宽容,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鼓励学生改正错误,而不是不顾学生个人感受只求达到纠错的效果。这正是因为学生个人不仅在智力活动上有所不同,在情感、心理的成熟上也各有早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