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从产业革命到网络经济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the Economy Ba]

国际贸易理论:从产业革命到网络经济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the Economy B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佳 著
图书标签:
  • 国际贸易
  • 贸易理论
  • 产业革命
  • 网络经济
  • 经济学
  • 国际经济学
  • 比较优势
  • 贸易政策
  • 全球化
  • 经济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55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9950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the Economy Ba
开本:32开#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际贸易理论:从产业革命到网络经济》稿是一部研究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和演变的专著,作者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开始,以生产方式的发展为基础,依循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对从自由放任到寡头竞争国际贸易理论的思想发展,做了一定的探索;对以生产和经营的独占为基础、全球自由贸易为表象的网络经济条件下的贸易形式也有涉及。此外,作者还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过程中新的分析工具的产生进行了讨论。

作者简介

  安佳,经济学博士,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心主任,电信经济与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中国世贸专家委员会委员。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自由放任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
二、斯密理论的基础:重商主义
三、休谟对重商主义的认识及斯密对其的批判
四、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
五、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六、马歇尔的国际互换理论
七、埃奇沃思的国际供需曲线和米德的提供曲线:现代描述
八、理论概念的修正

第二章 基于资源禀赋差异的国际贸易理论
一、赫克歇尔的要素比例与俄林的要素禀赋
二、斯托帕-萨缪尔森定理
三、要素价格均等化证明
四、罗伯津斯基定理
五、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检验以及列昂惕夫悖论
六、从生产要素角度对列昂惕夫悖论的解释
七、从生产率角度对列昂惕夫悖论的解释
八、对列昂惕夫悖论的其他解释

第三章 垄断与寡头竞争的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起源
二、国际贸易的新起源:报酬递增和规模经济
三、水平差异产品的垄断竞争模型
四、垂直差异产品的垄断竞争模型
五、规模经济的基础:经济地理学与空间经济学
六、可促成规模经济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七、产业内贸易的成因:需求偏好相似和收入水平相近

第四章 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与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一、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
二、技术创新与技术差距
三、产品周期与经济发展和贸易
四、经济增长
五、技术外溢与"蛙跳"增长
六、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第五章 网络经济条件下的网络贸易及相关讨论
一、全球化与网络经济:产业新特点与新行业
二、传统的分工理论和网络条件下的分工
三、作为经济与贸易基础的网络外部性和正反馈
四、规模经济与网络效应
五、关于网络经济对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构成挑战的讨论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理论:从产业革命到网络经济 一本深入剖析全球经济格局演变与理论框架重塑的史诗级著作 导言:重塑我们对全球互联性的理解 本书并非对既有贸易理论的简单梳理,而是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宏大叙事,追溯了驱动全球经济相互依赖性演进的核心动力与思想流变。我们生活在一个被贸易网络紧密编织的世界中,然而,支撑这一复杂结构的理论基础是如何建立、挑战并最终被颠覆的?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工业时代的蒸汽轰鸣,直至数字时代的比特洪流,探究贸易理论如何应对生产力、技术、地理和政治力量的剧变。 第一部分:古典基石与早期范式(18世纪末 - 19世纪中叶) 本部分聚焦于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时刻。我们将详细考察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绝对优势概念,剖析其对重商主义的颠覆性影响,并将其置于英国工业革命初期对原材料和市场需求的背景之下。 随后,我们将进入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的精妙世界。不同于简单的成本比较,比较优势如何解释即使在技术全面落后的国家之间,贸易仍能实现互利共赢?本书不仅会重述标准的李嘉图模型,更会深入探讨其对土地稀缺性(Rent Theory)的早期关注,以及该理论在解释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贸易模式时的局限性与适用性。我们会审视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和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对贸易利益分配的审慎思考,特别是穆勒引入的需求相对强度(reciprocal demand),如何为长期均衡的分析提供了更精细的刻度。 第二部分:要素禀赋与新古典主义的黄金时代(19世纪末 - 20世纪中叶)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理论的焦点从单纯的技术差异转向了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本章将详尽阐述埃里·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与伯蒂尔·俄林(Bertil Ohlin)的H-O模型的构建过程。我们将精确界定资本、劳动力的相对丰裕度如何决定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 本书的重点在于对俄林定理(Ohlin’s Theorem)的深度剖析: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的逻辑推导及其对全球工资和资本回报的深远影响。通过对沃尔夫冈·斯托尔珀(Wolfgang Stolper)和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贡献的梳理,我们探讨了要素流动性在现实世界中如何修正了纯粹的贸易效应,揭示了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产生的结构性冲击。 此外,我们还将考察该时期对贸易壁垒和关税的理论分析,包括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贸易平衡的审视,以及对关税对福利影响的经典分析框架。 第三部分:技术进步、不完全竞争与地理经济学的崛起(20世纪后半叶) 二战后,全球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越了要素禀赋解释所能覆盖的范围。本部分探讨了理论如何应对“为什么我们不只是与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贸易,而是大量与相似国家贸易”的难题。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的新贸易理论将占据核心篇幅。 我们将详细分解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和消费者偏好多样性如何内生化了贸易模式。重点分析了中央地理论(Center-Periphery Model),阐释了地理集中和集聚(Agglomeration)的经济学逻辑,以及工业集聚如何自我强化,形成全球价值链中的关键枢纽。 同时,本书也考察了技术差距理论(如小坂正弘/Robert Z. Lawrence)对解释战后美国和欧洲技术领先地位的重要性。我们将对比技术模仿与技术创新在贸易中的不同角色。 第四部分:全球价值链、碎片化生产与网络经济的挑战(21世纪)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爆发和全球化的深入,传统的“国家-产品”分析框架开始瓦解。本部分聚焦于21世纪贸易理论的最新进展与前沿议题。 我们将深入分析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 GVCs)的概念。贸易不再是最终产品的交换,而是中间品和服务的复杂流动。本书将探讨如何使用投入产出分析来衡量一国贸易的真实附加值(Value Added Trade),以及全球化如何加剧了“微笑曲线”效应,使各国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决定了其经济韧性。 此外,数字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兴起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根本性挑战。电子商务、数据跨境流动以及平台经济的崛起,如何重新定义了“商品”和“服务”的边界?我们审视了网络效应、知识溢出(Knowledge Spillovers)对比较优势的重塑,以及“零边际成本”对传统边际成本定价模型的冲击。本书将探讨这些新现象对国家贸易政策、数字主权以及未来全球治理结构的潜在影响。 结语:理论的未来与未竟的议题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个连贯的框架,用以理解从蒸汽机到人工智能驱动的贸易体系的连续性与断裂性。我们不仅回顾了理论的辉煌成就,也批判性地审视了其在解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平等加剧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局限性。本书最后将展望,在日益碎片化和数字化的世界中,国际贸易理论需要如何演进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将经济学理论与历史学、地理信息科学的分析工具相结合。 案例驱动: 辅以英国纺织业、德国化学工业、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等经典案例,具体说明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应用。 严谨性与可读性兼顾: 深入探讨模型假设的同时,保持清晰流畅的叙事风格,适合经济学专业人士及对全球经济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仅仅是“国际贸易理论”这几个字,就足够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更何况,它还将这个主题延伸到了“从产业革命到网络经济”,这仿佛是一条贯穿了近三个世纪的宏大叙事。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在产业革命的初期,英国如何凭借其工业优势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这背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还是后来的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理论是如何解释当时国际分工和贸易模式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贸易的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服务贸易的兴起,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这些新的现象又催生了哪些新的贸易理论?而当我看到“网络经济”这个词时,我更加好奇了。网络经济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了怎样的颠覆?数据、信息、知识的流动,是否遵循与商品和服务相同的贸易规律?跨境电商的崛起,是否又为贸易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问题的深刻解答,了解贸易理论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格局。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书名中“从产业革命到网络经济”这个时间跨度深深吸引。这不仅仅是时间的线性推进,更代表了经济形态和贸易范式的巨大变迁。产业革命时期,贸易更多的是关于原材料、制成品和殖民地的争夺,是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的延续。而网络经济则是一个信息、数据、服务成为主角的时代,它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模糊了国界的界限。书中是如何衔接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经济时代的?是否有讨论在产业革命后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化,出现了如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规模经济等新的贸易解释,以及它们如何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经济关系?而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信息技术革命又是如何将世界连接得更紧密,使得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数字产品贸易等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特别想了解,书中是如何描绘这种历史的传承与断裂,以及新的经济模式如何继承、发展或颠覆旧的贸易理论。它是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一条理论演进的脉络,帮助读者理解为何我们今天的贸易理论与过去截然不同,又为何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构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完整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特别是“网络经济”这个词,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网络经济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国际贸易自然也未能幸免。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将古老的贸易理论与全新的网络经济时代相结合的。网络经济意味着什么?是电子商务的崛起?是信息流动的加速?还是跨境电商平台的兴盛?它对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产生了怎样的冲击和修正?是否会出现一些全新的贸易理论来解释网络经济下的国际贸易现象?例如,知识、数据、服务等无形商品的跨境流动,其交易成本、定价机制以及监管方式,与实体商品有着天壤之别。书中是否会探讨这些新的贸易形式,以及它们如何重塑全球价值链?而且,网络经济还可能催生出更深层次的全球化,即“数字全球化”,它可能进一步降低贸易壁垒,但也可能带来新的数字鸿沟和贸易保护主义。我很想知道这本书在这方面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分析,是否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在数字化浪潮下,国际贸易将走向何方,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充满了雄心壮志,一眼望去就让人联想到浩瀚的历史长河和错综复杂的经济脉络。我一直对产业革命时期国际贸易的崛起及其背后的理论推演颇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奠定基础的经典学派,比如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以及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两位伟大的经济学家是如何在那个时代,以其超凡的洞察力,剖析国家间贸易的根源和动力,并揭示其潜在的收益的?我很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详细阐述这些理论的,它们如何解释当时各国为何选择专注于生产某些商品,而从他国进口其他商品。此外,产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也深刻地改变了贸易的载体和方式。蒸汽机的发明、铁路的修建、轮船的普及,这些技术进步无疑对国际贸易的地理范围、贸易量以及贸易成本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技术革新是如何与贸易理论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全球贸易格局?我很期待阅读到关于这些早期贸易模式的生动描述,以及它们如何为后来的经济思想奠定坚实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一个宏大的叙事,从蒸汽机的轰鸣到比特的奔流,中间经历了多少理论的涌现和辩论,又孕育出多少颠覆性的思想?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领域的理论,最重要的是要追溯它的源头,看它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产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的兴起,殖民主义的扩张,都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再到后来的保护主义思潮,每一次理论的辩驳都伴随着国家利益的博弈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呈现这一动态过程的,是否会深入分析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以及它们各自的逻辑基础和现实依据。到了网络经济时代,这种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全球供应链的重塑,跨国公司的崛起,数字贸易的规则制定,都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书中是否会探讨这些现代议题,比如数字贸易的壁垒、数据主权的问题,以及在多边贸易体制之外,区域贸易协定和数字贸易规则的兴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历史视角,让我们看到贸易理论是如何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和创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