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品不是坏孩子:金融期货和环境创新的传奇

衍生品不是坏孩子:金融期货和环境创新的传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理查德·桑德尔(Richard Sandor) 著,陈晗 宾晖 译
图书标签:
  • 金融期货
  • 环境创新
  • 衍生品
  • 金融科技
  • 可持续发展
  • 气候变化
  • 碳市场
  • 政策分析
  • 经济学
  • 投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682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171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金融期货与期权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年轻的经济学家,理查德·桑德尔参与创立了改变世界金融历史的利率期货。他率先提出使用排放权交易减少酸雨,由此造就了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环境项目。他在本书中向我们阐释了其创新金融产品的独到见解,也向我们讲述了他在芝加哥、纽约、伦敦和巴黎创新产品,参与创建欧洲期货交易所、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及中国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故事。
  通过一个新市场发明者的眼睛,《衍生品不是坏孩子》告诉我们,目前饱受质疑和攻击的金融创新在过去四十年一直是市场的正能量。如果设计和监管得当,好的衍生品可以成为解决各类全球性问题的有效工具。本书充满了创新的想法、富有吸引力的故事和有价值的经验教训,不仅为过去四十年资本和环境市场的发展答疑解惑,而且对未来四十年世界金融的发展进行了展望。相信不论是希望深入了解金融创新的从业人员还是普通读者都会对《衍生品不是坏孩子》感兴趣。

内容简介

  《衍生品不是坏孩子》是美国著名金融家理查德·桑德尔的自传。桑德尔博士师从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是改变世界金融历史的利率期货的发明人。在这本自传中,作者不仅向我们介绍了他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更向我们详细描述了他创建利率期货的前前后后。在自传的后半部分,作者更是详细叙述了他是如何开发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毫无疑问这一市场是迄今最为成功的环境项目之一。
  这本自传呈现的,不仅是一位名人的成长历程,更是金融市场和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历史。在这里,你会了解到利率期货的诞生与发展;在这里,你会读到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及其关联交易所的创新故事;在这里,桑德尔博士将为你揭开衍生品市场的神秘面纱。无论你是普通读者,还是希望深入了解金融创新的专业人士,你都会在这本书中找到令你感兴趣的精彩内容。

作者简介

  理查德·桑德尔(Richard L. Sandor),美国环境金融产品有限责任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该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新金融市场的设计和开发,并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咨询服务,同时也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欧洲气候交易所、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的前身。桑德尔博士因其创立金融期货而受到了芝加哥市的表彰,并誉为“金融期货之父”。2007年10月,他作为“碳交易之父”被时代杂志评选为“环境英雄人物”。桑德尔博士还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环境金融学教授以及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师。

目录

献给我的家人

前言
中文版前言
致谢
第1章 早年时光
第2章 尝试改变世界
第3章 伯克利岁月
第4章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时代:商品期货合约
第5章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时代:金融期货合约
第6章 投资者教育与市场建立
第7章 长期和中期国债期货
第8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第9章 走向全球化的芝加哥交易所
第10章 环境金融
第11章 里约的错
第12章 创业伊始
第13章 你要交易什么?
第14章 从公开喊叫到屏幕交易
第15章 构建一种新的交易模式
第16章 二十一世纪的“灯塔”
第17章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市场架构
第18章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第19章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崛起
第20章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衰落
第21章 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
第22章 欧洲气候交易所
第23章 印度
第24章 在中国开辟新市场
第25章 衍生品不是坏孩子
译者按之一:对金融衍生品的再认识
译者按之二:芝加哥的创新十年:1972—1982年
译后记
附录一 缩略词
附录二 术语表

前言/序言


繁荣之锚:现代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创新 导言:重塑我们对金融的认知 在宏大的经济叙事中,金融常被描绘成一把双刃剑:它既是推动工业革命和技术飞跃的强大引擎,也曾是引发危机的导火索。然而,当代金融体系的复杂性远超简单的二元对立。《繁荣之锚:现代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创新》深入剖析了支撑全球经济运行的复杂架构,着重探讨了在金融创新浪潮中,如何构建一个既能有效抵御冲击,又能持续激发生产力与社会福祉的体系。本书避开了陈旧的教条,力求以严谨的实证分析和前瞻性的理论框架,为理解“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一套清晰的路线图。 第一部分:金融基础设施的演进与韧性 本部分将考察现代金融体系赖以生存的基石——支付系统、清算与结算机制,以及中央银行在维护宏观审慎性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章:从地方票据到数字支付的跨越 本章梳理了支付工具的历史演变,从早期的金属货币、银行券,到电子资金转账(EFT)和实时全额结算系统(RTGS)。重点分析了支付系统的“网络效应”与“系统重要性”。我们详细审视了巴塞尔协议III之后,对银行间支付清算对手方风险(CCP风险)的监管强化,及其对金融稳定性的深远影响。尤其探讨了在去现金化趋势下,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潜在设计范式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塑。本书认为,一个高效且有韧性的支付系统是现代商业的“隐形基础设施”,其稳定性直接决定了市场运行的速度与成本。 第二章:风险的度量、定价与内部化 金融的本质在于风险管理。本章专注于分析现代金融市场如何对非系统性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进行识别、量化和定价。我们不再停留在简单的VaR(风险价值)模型,而是深入研究了基于情景分析的压力测试在监管实践中的应用。 重点分析了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文化建设。一个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要求自下而上的透明度,而非仅仅满足自上而下的合规要求。本书强调,真正的金融稳定来自于机构对自身风险敞口的深刻理解和对尾部事件的充分准备,而非仅仅依赖于外部的监管杠杆。 第三章: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角色与政策边界 本章探讨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央银行职能的显著扩张。我们分析了非常规货币政策(如量化宽松和负利率)的有效性、副作用及其对资产价格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关键讨论集中在中央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宏观审慎政策)和实现物价稳定(传统货币政策)之间的权衡与协调。本书提出了一个观点:在高度全球化的金融环境下,中央银行必须建立更精密的宏观审慎工具箱,包括逆周期资本缓冲(CCyB)和部门性贷款价值比(LTV)限制,以防范金融体系的内部过度扩张,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被金融失衡所抵消。 第二部分:资本市场:效率、流动性与长期投资 资本市场是连接储蓄与投资的桥梁,本部分聚焦于其核心功能——资本配置的效率,以及如何在不牺牲流动性的前提下,鼓励长期、可持续的投资。 第四章:股权市场的激励机制与公司治理 本章解构了股票市场作为企业融资和所有权分散化的机制。我们考察了不同治理结构(如双重股权结构、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对公司长期战略决策的影响。深入分析了代理成本理论的现代修正,强调信息对称性在降低监督成本中的作用。 本书关注点在于如何优化激励机制,确保高管薪酬与企业创造的长期经济价值相匹配,而非仅仅追求短期股价表现。我们研究了激进投资者(如对冲基金)在提升公司效率和暴露隐藏价值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审视了其可能带来的短期套利风险。 第五章:固定收益市场:主权债务与信用中介 债券市场是全球风险溢价和无风险利率的锚定点。本章详细分析了不同期限和信用等级的债券市场运作机制,包括国债的基准作用和公司债市场的信用创造过程。 我们重点探讨了在低利率环境中,投资者为追求收益而采取的“追逐收益”(Search for Yield)行为如何渗透到次级市场,可能积累未被充分定价的信用风险。此外,本章还对比了传统的银行信贷与直接的资本市场融资(如企业债发行)的优劣,论证了成熟的资本市场应能为不同成熟阶段的企业提供定制化的融资解决方案。 第六章:流动性的双重特性:效率与脆弱性 流动性是金融市场的生命线,但也是系统性风险的温床。本章区分了“功能性流动性”(市场深度和广度)与“危机时期流动性”(央行提供的紧急支持)。 我们运用历史案例,分析了回购市场(Repo Market)和货币市场基金(MMF)在危机中如何迅速冻结,导致金融机构的“挤兑”风险从银行体系蔓延至影子银行体系。本书提出,监管应侧重于加强对市场中介机构(如托管行和清算所)的资本要求,确保它们在市场压力下仍能履行其核心的流动性支持职能。 第三部分:监管的艺术:平衡保护与创新 金融创新总是在监管框架的边缘或之外发生,本部分聚焦于如何构建一个能够适应变革、同时又不扼杀有效创新的监管哲学。 第七章:宏观审慎监管的工具箱与局限 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是限制系统性风险在金融体系内的积累。本章深入探讨了LTV、DTI(债务收入比)、资本缓冲等工具的应用场景,以及它们对经济增长的潜在滞后效应。 本书主张,宏观审慎政策不应是僵化的,而应是“动态和逆周期的”。它必须能够根据不同经济部门(如房地产、影子银行)的脆弱性程度,灵活调整干预力度。关键挑战在于如何获取足够及时和全面的跨部门数据,以支撑精准的政策干预。 第八章:监管科技(RegTech)与数据驱动的合规 金融机构日益复杂的合规负担催生了监管科技的兴起。本章探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在实时风险监测、反洗钱(AML)和监管报告自动化中的应用。 我们分析了RegTech如何通过提高合规效率来间接降低运营成本,从而释放资源投入到核心业务的创新中。然而,本书也警告了过度依赖自动化带来的“黑箱风险”——当算法出现偏差时,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可能都难以在第一时间识别和纠正。 第九章:全球金融的协调与“监管竞赛” 现代金融市场的无国界性要求国际监管协调。本章评估了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和国际清算银行(BIS)在建立全球统一标准方面取得的进展与遇到的阻碍。 重点讨论了监管套利的问题:当一个司法管辖区收紧监管时,业务和风险可能转移到监管较宽松的地区。因此,本书强调,真正的金融稳定需要核心金融机构的全球一致性监管,同时也要警惕过度统一可能带来的“一刀切”效应,为特定市场(如新兴经济体)的创新预留政策空间。 结论:面向未来的金融生态系统 《繁荣之锚》最终描绘了一个理想的金融生态系统:它是一个被审慎的资本和流动性所锚定,通过透明的治理结构驱动,并能够持续有效地将社会储蓄转化为实体经济进步的动力源泉。金融体系并非完美的,但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持续投资、对风险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创新持开放但警惕的态度,现代金融可以真正成为全球繁荣稳定的“压舱石”。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金融从业者和关注经济未来的读者提供一套全面且务实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带着一丝好奇和一丝怀疑翻开了《衍生品不是坏孩子:金融期货和环境创新的传奇》。我承认,我对金融衍生品一直抱有戒备之心,觉得它们过于复杂且充满风险。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以一种极其吸引人的方式,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金融术语,例如期货、期权等,变得生动有趣。他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比喻,让我能够轻松理解这些工具的内在逻辑和实际应用。更让我感到惊艳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金融工具本身的介绍,而是巧妙地将金融与环境保护紧密地联系起来。我之前从未思考过,金融创新可以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强大催化剂。书中对碳交易市场、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的详细阐述,让我看到了金融如何能够引导资金流向可持续产业,激励企业减少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他不仅揭示了金融衍生品的正面价值,更指出了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潜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智慧和魅力,既有理性分析,又不乏人文关怀,读起来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的。《衍生品不是坏孩子:金融期货和环境创新的传奇》,听起来就带着点故事性,还有点“反叛”的味道。读完之后,我只能说,这本书的确名副其实,而且远超我的期待。作者在讲述金融衍生品时,并没有沉溺于枯燥的公式和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引人入胜的案例,将复杂的金融逻辑化繁为简。他让我理解到,衍生品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在特定条件下,能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功能的有力工具。而书中关于环境创新的部分,更是令人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环保和经济发展似乎是两个相互制约的方面,但这本书却巧妙地将它们联系起来,揭示了金融创新在推动绿色转型中的巨大潜力。作者通过对具体项目的分析,让我看到,如何通过金融市场的力量,引导资本流向环保产业,鼓励企业采取更可持续的生产方式。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写法,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增长了金融知识,更对环境保护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书中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深邃沉思,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乐趣,一点也不枯燥。

评分

不得不说,《衍生品不是坏孩子:金融期货和环境创新的传奇》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书。在此之前,我对于金融衍生品和期货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新闻报道中的风险和投机层面。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温和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作者在介绍这些金融工具时,并没有使用过于专业化的语言,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他让我看到了,这些工具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帮助生产者锁定价格,规避市场风险,从而获得稳定收益的。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环境创新的章节,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我从未设想过,金融市场能够如此有力地驱动环境保护。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金融创新,例如碳排放交易、绿色债券等,来激励企业采取更环保的生产方式,引导资金流向可持续发展的领域。这种将金融与环境目标相结合的独特视角,让我对未来经济发展充满了信心。这本书的行文流畅,逻辑清晰,而且充满了作者对金融世界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我必须承认,它彻底改变了我对金融衍生品和期货的固有印象。我之前总觉得这些东西是金融市场的“阴暗面”,是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然而,《衍生品不是坏孩子:金融期货和环境创新的传奇》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现了它们的另一面——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以及在推动环境创新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回避衍生品可能带来的风险,但他更侧重于讲述如何通过合理的监管和创新的应用,让这些工具发挥正面作用。例如,在书中关于农业期货的章节,我了解到它们如何帮助农民规避歉收和价格波动,保障他们的生计。而当书本深入到环境创新时,我更是被深深吸引。我从未想过,通过金融手段,可以如此有效地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投资清洁能源。作者用丰富的案例,说明了碳信用交易、绿色金融产品等是如何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本书的叙述结构非常清晰,逻辑严谨,而且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让抽象的金融概念变得易于理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金融市场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读了《衍生品不是坏孩子:金融期货和环境创新的传奇》这本书,我实在是大开眼界。一直以来,我对衍生品和金融期货的印象都比较刻板,觉得它们是那种离普通人很遥远,而且总是和风险、投机联系在一起的东西。这本书却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可以说是有趣的方式,把那些复杂的金融概念讲得清晰明了。比如,他用了“保鲜膜”来比喻期货合约,解释了它如何帮助生产者锁定价格,避免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高大上”的金融工具,背后承载着如此实在的现实需求。更让我惊喜的是,书里还深入探讨了金融工具与环境创新之间的联系。我从未想过,金融市场能够成为推动绿色技术发展的强大引擎。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绿色债券等金融创新,来激励企业减少污染,投资可持续项目。这种将金融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视角,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也让我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了新的思考。这本书的叙述逻辑非常顺畅,从宏观的概念讲到具体的案例,再到对未来趋势的展望,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即使是没有金融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从中获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