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财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成本会计学(第二版)》在组织结构上,分成四个部分九章,即导论部分(第一章)、核算部分(第二至第五章)、管理部分(第六至第八章)和发展部分(第九章),围绕成本会计的核心职能展开,形成完整的成本会计内容体系,同时对成本会计的前沿内容进行介绍。在内容规划上,突出实务需求,对基本内容进行精炼阐述,按新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成本核算,同时吸收成本会计领域的新发展。在写作风格上,力求通俗易懂,利用简明的例题阐述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为明确重点,每章开始有学习目标的提示,每章结束有思考与实训,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各章的主要内容,巩固理论知识,拓展学生视野,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成本会计概述
第一节 成本的经济含义和作用
第二节 成本会计的发展
第三节 成本会计的内容
第四节 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
思考与实训
第二章 成本核算概述
第一节 成本核算的要求
第二节 费用的分类
第三节 成本核算的程序
思考与实训
第三章 要素费用的分配
第一节 生产经营费用的分配
第二节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第三节 制造费用的分配
第四节 生产损失的核算
第五节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思考与实训
第四章 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
第一节 成本计算方法的确定
第二节 品种法
第三节 分批法
第四节 分步法
第五节 分类法
第六节 定额法
思考与实训
第五章 其他行业的成本核算
第一节 旅游餐饮服务企业成本核算
第二节 施工企业成本核算
第三节 运输企业成本核算
第四节 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核算
第五节 农业企业成本核算
思考与实训
第六章 成本预测与成本决策
第一节 成本预测
第二节 成本决策
思考与实训
第七章 成本计划与成本控制
第一节 成本计划
第二节 成本控制
第三节 标准成本法
第四节 价值工程
思考与实训
第八章 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
第一节 成本报表
第二节 成本分析
思考与实训
第九章 成本会计的发展
第一节 战略成本管理
第二节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第三节 作业成本核算及成本管理
第四节 质量成本管理
思考与实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但是,这种分类不能反映各种费用的经济用途和发生地点,以及这些费用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不便于分析成本升降的原因,不能说明费用支出的节约与浪费。为了掌握费用的用途,核算产品成本,开展成本分析,寻求降低产品成本的途径,还需将费用按经济用途进行分类。
二、费用按经济用途分类费用按经济用途分类,可以分为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类。
(一)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是指企业生产各种产品所发生的、应计人产品成本的各项生产费用。成本项目是指生产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分类核算的项目。由于生产费用有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有的间接用于产品生产。为了具体反映计人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的各种用途,提供产品成本构成情况的资料,因此还需要将其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成本项目。根据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工业企业的成本项目通常设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项。
(1)直接材料(原材料),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主要材料、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以及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外购和自制的燃料和动力。
(2)直接人工(工资及福利费),是指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以及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职工福利费等。
(3)制造费用,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但不便于直接计人产品成本,因而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费用,以及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各项费用,如机物料消耗、厂房的折旧与修理费用等。
为了使成本项目更好地适应制造企业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企业可以对上述成本项目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燃料和动力费用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的企业,可以将“直接材料”项目分设为“原材料”和“燃料和动力”两个成本项目;有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废品或停工,如果废品损失或停工损失在产品成本中占比重较大,需要单独进行核算和管理的,可以增设“废品损失”或“停工损失”成本项目。
(二)期间费用
期间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某种产品成本的,直接计入损益的各项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
前言/序言
财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财务会计学(第X版) 主编:[此处填写一位资深教授或业界专家的姓名] 编著者团队:[列出参与编写的专家团队,强调其实际工作经验和学术背景] --- 导言:会计学核心知识体系的基石 本教材《财务会计学(第X版)》是“财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为高等院校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与时俱进的财务会计学教学资源。 财务会计作为连接企业经济活动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规范企业报告、维护市场透明度的法律基础,更是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他社会公众进行经济决策的关键信息来源。本版教材在继承前版成熟体系的基础上,全面吸收了近年来会计准则的最新发展,特别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CAS)的趋同与差异分析,力求为学习者构建起扎实的理论框架和娴熟的实务操作能力。 本教材的编写严格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性与前沿性相统一”的原则,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覆盖财务会计学的全部核心知识点,并融入最新的监管要求与信息技术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第一部分:财务会计基础与概念框架 本部分奠定了学习整个财务会计体系的理论基石。 第一章:财务会计导论 本章首先界定了财务会计的定义、目标、对象与基本假设。详细阐述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如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并系统介绍了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着重分析了会计信息在现代商业决策中的战略作用。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确认、计量基础 深入剖析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的定义、特征与相互关系。本章的核心在于介绍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和计量属性。系统讲解了历史成本原则、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多种计量属性的应用场景,并特别探讨了公允价值计量在当前会计准则改革中的地位与争议。 第三章:会计法律环境与职业道德 本章概述了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相关法律法规(如《会计法》)的框架结构。强调了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引入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或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职业行为准则作为参考,培养学习者严谨、诚信的职业操守。 第四章:会计循环与复式记账原理 这是对会计流程进行整体把握的关键章节。详细解释了会计循环的完整步骤,从经济业务的发生到财务报表的生成。重点讲解了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借贷记账法,并通过大量的图示和案例,确保学习者能够熟练掌握账户的记录、试算平衡、结转等操作。 第二部分:核心会计核算流程与具体业务处理 本部分是教材的主体,围绕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核心构成要素,详细阐述各类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 第五章:货币资金与应收款项核算 本章详细讲解了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的内部控制、盘点程序与对账要求。在应收账款部分,着重区分了商业信用和银行票据结算。深入解析了坏账的确认与计量,包括备抵法(Allowance Method)的应用,以及应收票据的贴现和承兑的会计处理。 第六章:存货的计量与管理 存货是影响企业利润的重要资产。本章详细阐述了存货的各种分类(商品、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核心内容包括: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先进先出法FIFO、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LIFO——重点讨论其在不同准则下的适用性限制)以及“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运用。 第七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 本章涉及企业长期资产的资本化和摊销。在固定资产核算中,详细讲解了取得方式(购买、自行建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成本确定,以及折旧方法的选择与变更。无形资产部分突出了研发支出费用的资本化界限。长期股权投资部分,重点区分了成本法、权益法和公允价值法(或成本法)的适用条件及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尤其是权益法下投资收益的确认和被投资方后续调整的核算。 第八章: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本章系统讲解了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的核算。流动负债包括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详细分析工资、奖金、社会保险费的计提和发放)、应交税费的计算与申报。非流动负债部分,重点剖析了长期借款的利息费用化处理,以及债券的发行、折价/溢价的摊销。此外,还引入了或有负债的披露要求。 第九章:所有者权益与利润分配 本章梳理了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详细讲解了股份制企业的股本变动核算,如发行新股、回购股份(库存股)的处理。利润分配部分,清晰界定了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的提取比例和使用限制。 第十章:收入确认与计量(新收入准则核心) 鉴于新收入准则的重大影响,本章进行了深入的专题论述。核心内容围绕“五步法”模型展开:识别合同、识别履约义务、确定交易价格、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履约义务、在履行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通过大量案例,讲解了包含多种履约义务的复杂合同(如含有融资成分、含有销售退回权的合同)的专业处理。 第三部分:财务报告与分析 本部分侧重于会计信息的输出和运用,是财务会计理论指导实践的最终体现。 第十一章: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列报 系统介绍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这四大主要报表的结构和勾稽关系。着重讲解了报表附注的重要性,以及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披露要求。 第十二章:现金流量表编制与分析 本章详细讲解了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重点区分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通过直接法与间接法的对比,阐述了间接法下营业利润调整步骤的逻辑依据。 第十三章:财务报告分析基础 本章将核算知识转化为决策信息。介绍常用的财务比率分析(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并强调杜邦分析体系在诊断企业绩效中的应用。同时,讨论了非财务信息在全面评价企业价值中的补充作用。 本版特色与创新点 1. 准则前沿对标: 全面吸收了财政部近年发布的会计准则解释和应用指南,确保内容与实务接轨,特别是对金融工具、收入确认、租赁会计等热点领域的处理进行了深化讲解。 2. 跨文化视野: 提供了IFRS与CAS在关键会计处理上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国际化的会计视野。 3. 案例驱动教学: 引入了大量来自不同行业(制造业、服务业、高科技企业)的真实案例和数据片段,增强了理论学习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4. 数字化趋势融入: 在章节的讨论中,适度引入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对未来财务报告编制和审计的潜在影响,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变革方向。 适用对象 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 希望系统回顾财务会计知识的非会计专业学生。 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CPA)、初级/中级会计师等专业资格考试的考生。 企业财务人员及初级会计管理者。 本教材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能够独立处理复杂业务、并能有效解读财务报告的复合型财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