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本经汇校新解

周易本经汇校新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怀信 著
图书标签:
  • 周易
  • 易经
  • 本经
  • 汇校
  • 解读
  • 传统文化
  • 哲学
  • 预测
  • 中国古典文献
  • 命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679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5741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黄怀信编著的《周易本经汇校新解》对《周易》本经进行全面校理和详细解读,每卦由原文、汇校、注释、训译、卦说五部分组成。《前言》部分主要分析介绍《周易》本经的构成体例,以及整理研究《周易》的方法等问题。

目录

上经1
乾卦第一3
坤卦第二8
屯卦第三13
蒙卦第四18
需卦第五22
讼卦第六26
师卦第七29
比卦第八32
小畜卦第九35
履卦第十38
泰卦第十一41
否卦第十二45
同人卦第十三48
大有卦第十四51
谦卦第十五54
豫卦第十六57
随卦第十七61
蛊卦第十八64
临卦第十九67
观卦第二十70
噬嗑卦第二十一73
贲卦第二十二76
剥卦第二十三79
复卦第二十四82
无妄卦第二十五85
大畜卦第二十六88
颐卦第二十七92
大过卦第二十八95
坎卦第二十九98
离卦第三十102
下经105
咸卦第三十一107
恒卦第三十二111
遯卦第三十三114
大壮卦第三十四117
晉卦第三十五120
明夷卦第三十六123
家人卦第三十七126
睽卦第三十八129
蹇卦第三十九133
解卦第四十136
损卦第四十一139
益卦第四十二142
夬卦第四十三145
姤卦第四十四149
萃卦第四十五152
升卦第四十六155
困卦第四十七158
井卦第四十八162
革卦第四十九166
鼎卦第五十169
震卦第五十一172
艮卦第五十二176
渐卦第五十三179
归妹卦第五十四182
丰卦第五十五185
旅卦第五十六189
巽卦第五十七193
兑卦第五十八196
涣卦第五十九199
节卦第六十203
中孚卦第六十一206
小过卦第六十二210
既济卦第六十三213
未济卦第六十四216

附录一:
《周易》六十四卦得名之故219
附录二:
“元亨利贞”解224

参考文献233


前言/序言

本项目承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资助前言作为十三经之首的《周易》,由其本经和《易传》组成。本经原是周人的占筮,即用蓍草成卦,以预测吉凶之书;《易传》,是後人对本经的解释。由于《易传》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为了借本经以发挥自己的哲学,而不是为了占筮,加上部分的误解,所以不可能完全符合本经的原意。所以,要想了解《周易》本经的原意,首先必须脱离《易传》,从其经文本身入手。其次,必须了解《周易》本经的构成体例。《周易》本经六十四卦,每卦各有其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五个部分分别是怎么来的,孰先有孰後有;各爻之间有何关係;卦辞、爻辞分别是讲什么的,在文字表述上各有什么规律;爻辞与卦辞、卦名有什么关係,等等,就是所谓《周易》本经的构成体例。以下我们先来解释这些名词及体例。
先说卦画。所谓卦画,就是每一卦最前面由六层长短横线画成的符号或图象,所以也叫卦象。因为卦画是一卦之体,所以也叫卦体。卦体之六层,代表六爻。长横线代表阳爻,短横线代表阴爻。所谓长,是指中间不断();所谓短,是指断成两截()。而根据部分卦名及卦爻辞,六爻实际上是由本为三层长短横线画成的八卦即所谓八经卦重叠而成。就是说六十四卦本是由八卦推演重叠而成。这也是理之当然,因为八卦重叠,只能得出六十四卦。但实际上在占筮的时候,很可能是六爻一次性逐层筮出,而不可能先筮三层,再筮三层。所以,卦画首先是一个整体,其次才有上下体之分。卦画上下体之分固然是卦成以後之事,但对于大多数卦来说,其上下体又是其卦名、卦义产生的依据。所以,读《周易》,必须先认识构成卦画上下体的八经卦符号。
八经卦的符号,分别为: 代表天、地、雷、山、火、水、泽、风八种物象。用朱熹的话说,其形象叫作“乾三连”,“坤三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显然,八卦与六十四卦,其基本构件都是阴爻和阳爻。而爻辞,也与所在阴阳爻有直接关係。所以,知阴阳又是读《周易》的先決条件。
周易本经彙校新解前言所谓阴阳,是古代中国人发明的一对哲学概念,大凡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一切相互对立的现象与事物,都可以用阴阳来代表。比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冷为阴热为阳、水为阴火为阳、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臣为阴、刚为阳柔为阴,等等。既然如此,自然就可以专门为之造出一对符号,而不必别有所象。“”、“”对于卦体来说,无疑是最简单、最恰当的一对符号。当然,最初的阴爻符号也可能作“∧”。
卦名皆因卦画而起,但起名的方式与角度,则不一致: 有的用八经卦之本名,如《乾》、《坤》、《坎》、《离》等;有的根据卦体上下经卦会意,如《屯》、《蒙》、《需》、《讼》、《履》、《泰》、《谦》、《豫》、《随》、《蛊》之类;有的根据整个卦象取义,如《师》、《比》、《小畜》、《大畜》、《大过》、《小过》、《大壮》、《夬》、《姤》之类。而会意者之中,又有直接根据八卦所象之物相会,有结合其上下之位相会,有根据八卦卦德如健、陷、丽、动、顺、止、悦等相会,有的甚至是所象之物与卦德交互相会,等等。而卦名之中,大部分用本字,也有一部分用借字,如《需(濡)》、《豫(娱)》、《遯(豚)》、《兑(悦)》等卦。可见比较複杂。当然,对部分卦名的认识,历史上并不一致,甚至有些或许还需要继续存疑。但不管怎样,卦名根据卦画而起,则是肯定的。所以学《周易》必须先学会识卦画。
卦辞,解释一卦之总义,即筮得此卦,会怎么样,有何吉凶。显然,这是占筮的目的所在。所以,卦辞应该是古人最看重的。具体的卦辞,一般有几方面的内容: 是否“亨”(享,受用),或“亨”的程度,如“元亨”、 “小亨”之类;是否利“贞”(占卜),或者具体利何事何物之贞;是否吉凶与吉凶的程度,或者何事吉凶;所利或不利的其他事项;预兆何事,等等。当然,这些内容不是每卦全有。卦辞虽然是古人占筮的目的所在,而在今天,自然已经不能适用,因为时代变迁,其中很多事情本身已是今之所无。但是,结合卦画与卦名,可以看到其中的思想观念、哲学原理、判断思维、价值理念,以及历史事实,等等。所以,卦辞的意义依然是重大的。
爻题,即卦辞以下、各爻辞前面的题名,如“初九”、“初六”、“九二”、“六二”、“九三”、“六三”、“九四”、“六四”、“九五”、“六五”、“上九”、“上六”之类。“初”,指最下面一爻。往上依次为“二”、“三”、“四”、“五”,最上面一层称“上”。“九”代表阳爻,“六”代表阴爻。六爻之所以从下往上数,与正常相反,正反映占筮预测未知的特质。而事实上根据部分爻辞可以知道,六爻的位次也代表人身自足而头的部位、物体由下而上的位置,或者事物渐进、发展的先後与过程。有时候,如《乾卦》,六爻又明显代表天地人之位,即初、二为地位,三、四为人位,五、上为天位,即所谓“三才”。大多数情况下,“五”位最尊,阳爻更甚,所以後世有“九五之尊”之说。而阳爻代表刚健、粗大、孤独之物,阴爻代表柔顺、细小、双两之物,也是义例之一。又凡笑语言谈或一切有口之物,必皆用阴爻;反之亦然。若有不合,必有讹误。
爻辞,即各爻题後面的文字,是对该爻的解释与判断。爻辞的体例,一般都由两部分组成: 前面一部分言所象,即这一爻象什么;後一部分是占断,即该象预示什么,有什么意义,或者应该怎么办。偶有双象双断者。今本部分爻辞缺少所象或占断,应当是流传脱失所致;偶有所象在後、占断在前的现象,应当是属于倒置。所象,有人事、有自然,也有禽兽之类,而一般都是在其卦名意义范围之内,根据该爻的阴阳与位次得出,也有根据连同其下一爻或数爻之象得出的,如《坤卦》之六二、六三、六四、上六等五爻辞皆是。占断的内容,主要有所谓吉、凶、悔、吝、咎,所利所不利之事,以及所宜采取的行动与对策等等。占断与所象之间,往往有哲理与逻辑上的联係,反映作者的思维理路与价值观。特别是所象人事之中,有不少属于真实事件或历史故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于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之间的关係,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卦名因卦画而起,卦辞同时根据卦画、卦名而来。而爻辞,首先是根据卦名,然後结合其阴阳位次而来。因此可以知道,《周易》本经每一卦之由来是: 根据自下而上的原则,先一爻一爻筮出六爻成卦,再根据卦画得出卦名,再根据卦名与卦画写出卦辞;再结合卦名和阴阳位次为每一爻给出所象与所兆之事,就是爻辞。六十四卦合编起来,就是全部《易》本经。总之,爻辞最後产生,而且必与卦名相关。而由个别卦还可以看出,爻辞对卦名的理解应用与卦辞不同,如《姤卦》之“姤”,卦辞可能理解为“媾”,而爻辞则可能理解为“遘”;《中孚》卦以卦辞象徵漂浮,以爻辞则象徵虚浮。所以,卦、爻辞不可能出自同一人之手。
既然卦名、卦辞的得来与卦画有关,爻辞的得来与阴阳位次有关,那么解读卦爻辞,就必须结合卦画与阴阳位次,即所谓象数。脱离象数,卦爻辞的意义将会变成任意的。
关于《易》本经的时代,一般认为是殷末周初,基本是正确的,因为卦爻辞中,有反映殷人祖先及周初历史的事件与人物。比如《大壮》卦六五爻辞、《旅》卦上九爻辞讲到的“丧羊于易”、“丧牛于易”,与殷先人王亥有关;《既济》卦、《未济》卦讲到的“高宗伐鬼方”、“震用伐鬼方”,皆商王武丁时事;《泰》卦六五和《归妹》卦六五爻辞讲到的“帝乙”,为殷纣王之父。而《随》卦上六“王用享于西山”之“王”,无疑应是周文王;《晉》卦“康侯用锡马蕃庶”之“康侯”,则是武王灭商以後所封;《益》卦六四言“利用为依(殷)迁国”,亦可见在殷亡之後。《兑》卦九四爻辞言“商兑(悦),未宁”,更知在武王灭商之後,周公东征之前。所以,《易》本经之成书,当在武王灭商之後。其作者,应是当时周王室的一位筮人。但是我们还应知道,作为占筮之书,尤其是卦爻辞之占断,本应是长期占筮经验的积累,不可能一次性地主观臆造。所以,《易》本经成书应该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但不管怎样,其最终的写定,最早应在武王灭商之後。至于今本卦序的编排是否出于後人之手,看来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马王堆帛书本的卦序,就与传世本不同。
《易》本经六十四卦的卦序,一定程度上反映编者的哲学思想与逻辑思维。但《易传·序卦》的解释,则未必完全符合编者本意。因为六十四卦实为32对,而之所以为对,首先是因为卦画相反,即同位次的爻阴阳相反,或上下经卦相反,而不是完全因为哲理。
《周易》传世版本无数,但基本上都是经传一体本。个别虽有单经行者,但无非是从经传一体本中抽出。因为自《汉书·艺文志》著录“《易经》十二篇”,已是包括“上下经及十翼”(颜师古注)。所以,《易》本经的版本与经传一体本版本基本无大差異。但与其他古书一样,流传,必然产生讹误。《易》本经从西周初传至今天,已历三千馀年,其中有讹误自可想见。所以,《易》本经需要校勘。而历史上虽然有如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清代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那样的名校,但事实已经证明,其中问题依然不少。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出土本,包括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本、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的竹简本,1994年上海博物馆由香港购回、2003年12月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本,以及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的竹简本《归藏》,均是前人所未见。所以,近年侯乃峰博士彙集所有新出土的材料,以及所有前代名家之校勘成果,撰成《周易文字彙校集释》(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3月出版),使《易》本经的異文異说历历在目,极大地方便了进一步的研究。本编之彙校,就是在其彙校基础上完成的。而本编彙校与侯博士彙校之不同,除了为所校出的異文一一给出判定说明,主要在于增加了本校和理校。《周易》本经原文,则据唐开成石经本。所谓本校,就是根据经文本身的体例、上下文、前後文进行互勘;所谓理校,就是通过经文本身的义理、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係等进行校勘。而前人之校,则基本上都属于不同版本之间的对校。
之所以增加本校、理校,是因为我们读前人已校之本或者各家之译注,总觉得有不畅或者矛盾之处;而明确了《易》本经的性质以及卦爻辞体例之後,大量诸如脱、衍、误、倒、重複、错简之类古书常见的现象,就都会呈现出来。比如卦辞与卦画卦名不合,爻辞与爻题不合,阳爻而说阴事、阴爻而言阳事;在下位而言上、在上位而言下;爻辞缺少所象或占断,爻辞不合卦名卦例;卦辞过于简单或繁複,爻辞过于简单或繁複;一爻辞过于简单另一爻辞又过于繁複;或者当为有而言“无”,不为利而言“利”,不当悔而言“悔”,已成凶而不言“凶”,既言“凶”又言“无咎”;或者前後文没有逻辑关係,等等。当然,这类讹误都没有版本的依据,不易被人发现和接受。所以,我们只是在其相应的地方都做了标记说明並出校记,而没有直接改过。如此则读者读之,既可知旧本之貌,又可知应为之貌。若以为新校不可从,则自可依从旧本,两不耽误。但是我们还是要强调指出: 本校、理校固然没有版本依据,“比较危险”,但绝对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因为没有版本依据而不校,已有的讹误就会被永久地保留下去,文献本来的意义将永远不会被发现。那样,学术不仅不能进步,而且还会失去其科学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对学术负责的精神,力争使学术变得更加科学。否则我们将既对不起古人,也对不起後人,更对不起我们所处的时代。
《周易》旧注无数,今人译注亦几无数,但基本也都是经传同注全译,而且是据传说经。前面我们知道,《易传》本是其作者借卦爻辞发挥自己的哲学,在文字训诂方面不免会有曲解附会,甚至有意歪曲。所以,据传说经,必不能得出经之本义。要想明确经本义,必须脱离《易传》,最多祇能参考《易传》。这是首先要明白的。其次,通过彙校,经文本身与旧本已多不同,所以经义亦必有異,故此需要重新注译。其三,经文中的许多关键字词,自《易传》已经曲解,今又没有统一认识,如“元亨利贞”之类,所以必须重新进行解读。其四,经文中有些常见字词的用义,各卦(个别除外)应该一致,应当以例求其本字或者本义,而前人多所望文生训或者以今义解之,如 “孚”、“朋”之类。其五,了解了卦名本于卦画、爻辞根据卦名的体例,可以发现个别卦名的读解可能有误,如《需》、《咸》、《遯》之类。其六,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爻辞一般有所象、占断两部分内容的体例认识不清,前人所解至少从译文上看不出有相应的认识。所以我们做了这部新解,包括训译。而最终结论,与前人多所異趣。当然,我们的结论未必完全符合古人本意,但是,毕竟我们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做了,而且自认为方法与方向是正确的,沿着这一方向走下去,《周易》本义必将被完全发现,“天书”之说也终将成为过去。
关于卦义,包括卦画、卦名的取义,各卦及其卦爻辞的哲学或教育意义等,《易传》之说影响巨大,前人亦多从之,所以需要结合《易传》进行说明。然而我们看到,《彖》、《象》往往不同,其他亦时或有異。种种不同之孰是孰非,需要评判;传文本身所言何义,亦需解释,所以我们于各卦又别作“卦说”以分析说明之。唯因认识尚浅,评说未必合理到位,还需读者批评指正。
至于读《易》本经的目的,首先是要把它视为一种文化去认识,从中了解当时的社会、人们的生活与处事方法,以及作者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哲学思维、聪明智慧等等,並从中受到启迪。比如根据卦爻辞我们可以知道,当时人们占筮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看是否“亨(享)”——受用,即是否对自己有好处,或者“亨(享)”的程度,如“元亨”、“小亨”之类;其次是为了決定是否进行“贞”,即用龟占卜,或利不利贞,或利何事之贞,以及利何人贞等等。再则是为了知道是否有利于涉大川、见大人,建侯、行师之类活动。另外还可预测诸如周王行动,有无俘获,可否即戎,有无危险,有无災咎,出入疾疢,往来羁旅,得朋丧朋,可否行事,可否祭祀,可否用牲,吉凶祸福,事情终始,下雨与否,能否嫁娶,能否养畜,悔亡与否等多方面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当时贵族们的主要日常活动,以及所关心的主要事情。另外卦爻辞中“吉”字156见,出现频率最高,“凶”字也有60见,可见当时人的吉凶意识非常之强。“无咎”96见、“厉”(危险)字27见、“吝”(难行)字20见,也属同类。说明在生产力低下的当时,人们对吉祥平安的渴望。“悔”字出现35次,包括“有悔”“无悔”“悔亡”之类,说明当时人们对做事有无悔恨比较重视,目的无非是为了求福。所以《论语》记子张问干禄(福),孔子曰: “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福)在其中矣。”“征”字出现18次,“利涉大川”出现11次,加上“利西南(东北)”之类,说明当时人的出行、交往比较频繁,比较普遍。另外“行师”“征国”以及“出征”等词的多次出现,说明当时邦国部族之间的战争比较频繁。而经文中“孚”字出现46次,只有一次用同“浮”,其馀均用同“俘”,绝大多数均指俘虏,而且说“有孚挛如,富以(于)其邻”等等,说明当时俘人现象比较普遍,甚至用于家庭。无怪乎《尚书·牧誓》武王誓词中说“无迓克奔,以役西土”,看来周人确以战俘做奴隶。另外“亡”字出现26次,大部分都指逃亡、逃跑,说明当时俘虏或奴隶逃跑现象也比较普遍。“朋”字11见,均指朋贝,相当于货币,加上《旅》卦等卦所表现的商业行为,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已有一定发展;而“资斧”一词的出现,又说明当时以货易货现象的存在,等等。总之,《易》本经所蕴藏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只要认真体味,完全可以“仁者见仁谓之仁,智者见智谓之智”,看到当时社会的多个方面。当然,前提是必须真正读懂。至于占筮预测,自然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比如主要根据卦名、卦画以及阴阳象数。但是一定要知道,传统以来的解释,包括《易传》,大多是不大靠得住的。

本编《周易》原文及注、说所引《易传》,皆据“皕忍堂”所刊唐石经本

《周易》:一部穿越时空的智慧之书 《周易》,一部饱含古老智慧的经典,宛如中华文明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依然散发着不朽的光芒。它不仅仅是一部占卜之书,更是一部关于宇宙、人生、社会万象的哲学巨著。其深邃的思想,精妙的哲理,以及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洞察,至今仍为无数智者所探究,为世人所借鉴。 一、 溯源与传承:从占筮到哲学 《周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相传,上古圣人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始创八卦,以象万物,以类万有。这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是构成《周易》卦象的基本元素。它们分别代表了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蕴含着天地万物最基本的运动和变化模式。 文字的出现,使得八卦的意义得以进一步阐释。《周易》的主体部分——《易经》,由“经”和“传”两大部分构成。“经”部分,即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简洁而富有哲理,描述了每一卦所象征的特定情境,以及在这些情境下,事物可能的发展趋势和应有的行为准则。“传”部分,即“十翼”,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对“经”的部分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阐发,赋予了《易经》更丰富的哲学内涵和伦理意义。其中,《彖传》阐述卦辞,《象传》解释卦象,《文言》深究乾坤之道,《说卦》讲究卦象的意义,《序卦》说明卦之次第,《杂卦》概括诸卦之义。 《周易》的传承,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先秦的神秘占筮,到汉代的儒家经典,再到宋明的理学高峰,《周易》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学者对《周易》的注解和研究,形成了浩如烟海的“易学”文献,各种学说流派层出不穷,展现了《周易》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二、 核心理念:变化、中和与时位 《周易》之所以能历久弥新,在于其提出的几个核心理念,深刻地揭示了宇宙人生的根本法则。 变化(变易): 《周易》最根本的哲学思想是“变易”。它认为,宇宙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周易》关于变化的经典论述。从宏观的宇宙演化,到微观的细胞分裂,再到社会的发展更迭,无一不体现着变化的规律。理解了“变”,才能顺应变化,抓住机遇,规避风险。 中和(中庸): “中”和“和”是《周易》所倡导的重要价值。“中”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适度而不过。“和”是指和谐共处,协调统一。《周易》认为,凡事要追求“中和”,过犹不及。在人际关系中,要讲究适度的分寸;在社会治理中,要力求平衡与协调;在个人修养上,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时位(时宜与得位): 《周易》强调“时”和“位”的重要性。“时”是指时机、时势;“位”是指所处的位置、地位。《周易》认为,吉凶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与“位”是否恰当。在特定的时机,身处特定的位置,才能做出最明智的决策,采取最有效的行动。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往往也与其是否能把握时机,是否能在合适的“位”上发挥作用息息相关。 三、 卦象与象数:解读世界的语言 《周易》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通过卦象和象数来解读世界。六十四卦,八八六十四,每一卦都由三个爻组成,每一个爻又分为阴爻(--)和阳爻(—)。阴阳的组合,构成了千变万化的卦象,象征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情境。 卦象的象征意义: 每一个卦象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乾卦象征天、刚健、创造;坤卦象征地、柔顺、承载。震卦象征雷、惊动、奋起;巽卦象征风、深入、顺从。坎卦象征水、险阻、沉沦;离卦象征火、光明、依附。艮卦象征山、停止、阻碍;兑卦象征泽、喜悦、悦纳。通过对这些卦象的理解,我们可以洞察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可能的结果。 爻位的变化: 每一卦有六个爻,从下往上分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爻的位置不同,其所代表的意义也不同。例如,初爻常代表事物的开端,上爻常代表事物的结局。而处于中间位置的爻,则代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爻与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卦象的结合,构成了对具体情境的细致描绘。 象数之学: 《周易》的象数之学,是将卦象与数字联系起来,通过数字的变化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例如,乾卦为纯阳,其数常为九;坤卦为纯阴,其数常为六。数字的变化,可以用来推演卦象的变化,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事物的运动轨迹。 四、 实用价值:人生智慧与决策参考 《周易》的价值,并不仅在于其哲学思辨,更在于其深刻的实用性。它为人们提供了理解世界、认识自我、指导行为的智慧。 人生哲学: 《周易》揭示了人生中的起伏、顺逆、得失。它教导人们如何在顺境中保持警惕,如何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如何在得失之间保持平和。它提出的“潜龙勿用”、“飞龙在天”等爻辞,形象地描绘了不同的人生阶段和状态,为人们提供了行为的参照。 决策参考: 在面对复杂局面时,《周易》可以作为一种决策参考。通过对卦象的解读,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当前的处境,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和选择。它并非预言式的宿命论,而是基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洞察,提供一种可能性和趋吉避凶的智慧。 个人修养: 《周易》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它倡导君子应像天一样刚健有力,不断进取;又应像地一样宽厚仁慈,包容万物。这种精神,是个人品格塑造的重要指引。 社会治理: 《周易》的思想,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强调的“中和”、“君子之道”,为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理政的理念,追求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五、 延展与启示:跨越时代的智慧 《周易》的思想,如同一颗参天古木,枝繁叶茂,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深层土壤,又向四方伸展,影响深远。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周易》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医学、军事等各个领域。许多成语典故,如“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物极必反”等,都源自《周易》。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周易》的辩证思想,其关于变化与统一的深刻洞察,对现代科学和哲学也具有启发意义。它所蕴含的整体观和系统观,与当今的复杂性科学、系统论等思想不谋而合。 当代的意义: 在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周易》关于“变”的哲学,更加显得弥足珍贵。它教导我们如何适应变化,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方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晰。 《周易》,这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智慧之书,穿越时空,至今仍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求知者。它不是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扇通往深刻理解世界和人生的窗口,等待着我们去开启,去领悟,去实践。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感悟,获得新的启示,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之光。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阅读《周易》最大的障碍往往是那些半文半白、充满隐喻的语言,以及各种不同流派的注释体系带来的混乱感。我希望能找到一本既尊重原典的严谨性,又能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进行阐释的作品。这本《周易本经汇校新解》听起来就包含了“汇校”和“新解”两个关键动作,这暗示着作者不仅做了细致的文本比对工作,还试图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我希望“新解”不是空泛的臆测,而是基于扎实的考据和深厚的哲学功底。比如,对于乾卦的“见群龙无首”或者坤卦的“利牝马之贞”,我希望能读到既符合古代语境,又能触动当代人内心深处的解读。如果作者能巧妙地平衡历史的厚重感和现代的易读性,这本书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毕竟,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资料堆砌,而是更精妙的提炼和更深刻的洞察。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易经》的书籍多如牛毛,很多都是互相抄袭、观点陈旧的产物,真正能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凤毛麟角。我这次选择关注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它的“汇校”二字去的。这意味着它可能对不同版本的异文进行了比对和整理,这对于追求文本精确性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很多时候,一个字、一个标点的差异,可能就导致了对整段爻辞理解的偏差。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可靠、尽可能接近原貌的文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新解”。如果“新解”能展现出对《易传》乃至先秦诸子思想的融会贯通,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周易》本身,那我会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学术尝试。我希望读到的是一种系统性的、具有说服力的阐释框架,能让我真正建立起对《周易》体系的信心。

评分

我一直觉得,《周易》的魅力在于它对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捕捉与概括,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底层逻辑。但要真正把握这种逻辑,需要的不仅是热情,更需要一个好的向导。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给人一种“系统梳理”的印象,仿佛是要为初学者或进阶者提供一张清晰的地图。我尤其关注“汇校”部分,因为我深知,历代流传中难免会有传抄或注释的偏差,一个严谨的校勘工作是构建可靠理解的第一步。我希望这本书在阐释卦辞和爻辞时,能够避免过度玄学化或过度实用化,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最好的解读,应该能让人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能低头看清脚下的路。这本书能否提供这样一种兼具宏大视野和微观指导的阅读体验,是我最期待的。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琢磨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焦虑感,那种好像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加速,而我们却越来越抓不住重点的恐慌。我总觉得,解决现代问题的钥匙,或许藏在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古老智慧里。拿到这本看起来很厚重的书,心里其实是抱有一丝忐忑的——怕它太晦涩难懂,变成了单纯的学术堆砌,读起来索然无味。但翻开目录,看到它对卦象、爻辞的梳理方式,感觉作者在试图用一种更具条理性的方式来呈现这些信息。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时位”和“中正”的论述,这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职业规划上,似乎有独特的指导意义。如果这本书能清晰地阐述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日常决策的参考准则,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本实用的生存指南。我非常期待看到它在对经典的“汇校”部分下了多少功夫,因为准确的文本是理解一切的前提。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大气磅礴,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经久不衰的智慧。《周易》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内涵之博大精深,非三言两语所能概括。我最近接触到一些关于古代哲学的书籍,发现其中很多思想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周易》。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典雅,封面上的纹理和配色都透着一股古朴之美,让人拿在手里就有种庄重感。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似乎对传统经典做了某种程度的“现代化”阐释,这对于我们这些在现代社会摸索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我期待能从中找到连接古今的桥梁,理解古人在面对变化与不确定性时所采用的思维框架。好的解读版本,不仅能帮助读者跨越文字上的障碍,更能点亮思想上的迷雾,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丝清明。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性的洞见,而不仅仅是故纸堆里的学问,毕竟,易理的精髓在于“变通”二字。

评分

卦辞,解释一卦之总义,即筮得此卦,会怎么样,有何吉凶。显然,这是占筮的目的所在。所以,卦辞应该是古人最看重的。具体的卦辞,一般有几方面的内容: 是否“亨”(享,

评分

商品已收到,正在试用中

评分

收藏、人物、修复7个专题编排,并有较多图版和插画。

评分

本项目承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资助前言作为十三经之首的《周易》,由其本经和《易传》组成。本经原是周人的占筮,即用蓍草成卦,以预测吉凶之书;《易传》,是後人对本经的解释。由于《易传》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为了借本经以发挥自己的哲学,而不是为了占筮,加上部分的误解,所以不可能完全符合本经的原意。所以,要想了解《周易》本经的原意,首先必须脱离《易传》,从其经文本身入手。其次,必须了解《周易》本经的构成体例。《周易》本经六十四卦,每卦各有其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五个部分分别是怎么来的,孰先有孰後有;各爻之间有何关係;卦辞、爻辞分别是讲什么的,在文字表述上各有什么规律;爻辞与卦辞、卦名有什么关係,等等,就是所谓《周易》本经的构成体例。以下我们先来解释这些名词及体例。

评分

还可以。这种古书的这类版本还是有点用的

评分

书很不错,质优价廉,值得推荐!

评分

究(第2辑)》收录中外学者古籍版本目录学研究论文33篇,分为纪念傅增湘先生逝世六十周年、理论、典籍、版本、《版本目录学研究(第2辑)》收录中外学者古籍版本目录学研究论文33篇,分为纪念傅增湘先生逝世六十周年、理论、典籍、版本、收藏、人物、修复7个专题编排,并有较多图版和插画。《版本目录学研究(第2辑)》收录中《版本目录学研究(第2辑)》收录中外学者古籍版本目录学研究论文33篇,分为纪念傅增湘先生逝世六十周年、理论、典籍、版本、收藏、人物、修复7个专题编排,并有较多图版和插画。

评分

《版本目录学研《版本目录学研究(第2辑)》收录中外学者古籍版本目录学研究论文33篇,分为纪念傅增湘先生逝世六十周年、理论、典籍、版本、收藏、人物、修复7个专题编排,并有较多图版和插画。

评分

如果这本书的封面没有太极八卦图,那么就是完美了。这本书在手,可以代替李零的那本周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