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正版现货 百姓收藏图鉴-金银器 琉璃器 珐琅器 欣弘 用金银制成的精美绝伦的器皿及饰件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艺术传统 正版现货
定价:50元
作者:欣弘 主编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2-01
ISBN:9787535630827
字数:
页码:16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
所谓金银器,是以贵金属黄金和白银为基本原料加工制成的器皿、饰件等。金银在我国古代一直被视作贵重之物,用金银制成的精美绝伦的器皿及饰件,更被世人视作珍宝。金银制品的价值不仅具有黄金制品本身的实用价值,而且蕴含艺术上的审美价值,因而它不仅象征财富,更被用来作为身份、地位和富贵等级的标志。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发展经历了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几个时期,出土和传世的器物历代均有,尤以唐、宋、元明清时期居多。
中国古代的金银器制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艺术传统,考古资料证明,我国使用金银器的时间始自3000多年前的商代。在我国河南、河北、北京、山西等地的商代墓葬中,均有金银器出土。这个时期的金器,形制工艺简单,器型小巧,纹饰少见,且大多为装饰品。商时期的黄金制品多为金箔、金叶和金片,主要用于器物装饰。这个时期的金器中,zui令人瞩目的是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一批金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制别具一格。其中当属金面罩、金臂钏、金笄、金杖等zui有特点,由此不难看出,那时人们已经开始把金制用品当作装饰物了。
金银器琉璃器珐琅器概说 图版 金银器 琉璃器 珐琅器 这本书的重量和内容厚度,让我产生了一种物超所值的满足感。我注意到作者在介绍一些传世孤品时,总是会努力寻找其可能的流传路径和收藏家的背景信息,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文物是如何从宫廷流散到民间,再回到收藏家手中的过程,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例如,书中对某一套清宫鎏金佛像的描述,不仅有精湛的工艺细节,还附带了一张模糊的老照片,似乎是上世纪初的某次展览记录,这种历史感的“穿越”非常引人入胜。虽然图录类书籍难免会有一些印刷上的小瑕疵,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尤其是对金属光泽和釉面反光的表现力,非常到位。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它不是简单地复制古董照片,而是通过文字和图像的精心编排,为读者构建了一个触手可及的古代器物世界,值得反复翻阅和研究。
评分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非常现代,虽然内容是关于古代器物的,但整体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的流畅。排版上大量运用了留白,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拥挤的器物细节图和文字介绍得到了很好的平衡,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引入的一些“文化侧注”小栏目,比如某一类器物在诗词歌赋中的意象,或是某一器型在不同地域(如江南与北方)的审美差异。这些边角料的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器物的文化背景,让阅读不再是枯燥的图录核对。它巧妙地将历史、艺术和文学结合起来,使得原本生硬的文物介绍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人文关怀。这种将学术严谨性与大众阅读体验完美结合的做法,是很多同类出版物所欠缺的,我甚至可以把它当作一本精美的艺术画册来欣赏,它无疑提升了我的审美情趣。
评分说实话,我对琉璃器和珐琅器的兴趣本来是远大于金银器的,所以当我翻到介绍这两种类别的章节时,我的心立刻被抓住了。这本书对景泰蓝工艺的介绍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详细展示了掐丝、填料、烧制、镀金这几个关键步骤的工艺流程,配图清晰地展示了珐琅料的颗粒感和光泽度,让我真切体会到了“烧出的宝石”这一美誉的由来。特别是对明代和清代不同时期釉料配方的微小差异的对比分析,非常专业。而在琉璃器方面,作者没有停留在描绘其绚丽的色彩上,而是着重探讨了宋代琉璃与元代、明代在胎质和吹制技术上的分野,这种代际间的工艺对比,让我对琉璃的历史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广博性让人惊喜,它没有偏科,而是均匀地覆盖了这三个不同门类,做到了“一册在手,尽览精粹”的境界,非常适合像我这样涉猎较广的爱好者。
评分这本厚重的图鉴,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器物介绍册子,没想到它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了中国古代金银器发展脉络,从商周的古朴庄重,到唐宋的雍容华贵,再到明清的繁复精巧,几乎每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的代表作都能在这里找到影子。书中的图片极其精美,色彩还原度很高,很多细节纹饰即便是通过印刷品也能清晰辨认,这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尤其是对那些皇家器皿的介绍,不仅展示了器物的全貌,还配有对工艺特点的深入剖析,比如錾刻、鎏金、花丝镶嵌等技法的起源和演变,读起来让人叹为观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一些相对冷门的器形时,能够结合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进行阐释,让我对这些冰冷的金属艺术品背后所承载的人文信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体现了其内容的重量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也十分享受,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我一直对清代宫廷造办处的工艺水平抱有极大的好奇心,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不仅仅罗列了器物照片,更像是一部微观的社会史。比如,书中对乾隆时期“百寿纹”金碗的描述,不仅细致地描绘了每一处祥云和寿字的布局,还结合档案资料推测了其制作工匠的背景和耗费的时间,这种严谨的研究态度让我印象深刻。此外,书中对于“喜用器”和“丧葬用器”的分类讨论也十分独到,让我明白了古代贵族对不同场合用具的规格要求是多么一丝不苟。有些器物的名称我也从未听过,例如“蟠螭纹扁壶”或“双龙戏珠香薰”,作者都配上了详细的尺寸和重量数据,甚至连金属的纯度都有所提及。这种详尽到近乎苛刻的记录方式,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非常高,对于严肃收藏者来说,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小型博物馆导览手册,任何关于器物真伪和断代的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支持性的佐证。
评分东西不错
评分不错的
评分好
评分东西不错
评分挺不错
评分挺不错
评分东西不错
评分挺不错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