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破西游2:降妖伏魔一场戏

勘破西游2:降妖伏魔一场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之秋 著
图书标签:
  • 西游记
  • 奇幻
  • 玄幻
  • 降妖伏魔
  • 冒险
  • 幽默
  • 搞笑
  • 神话
  • 轻小说
  • 架空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77055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167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新视角、首创观点品读古典名著《西游记》。

  --------------

  一部《西游记》,中有万千谜。

  大闹天宫是谁坑了孙悟空?满天星宿为何斗不过孙悟空?为何是如来佛出面镇压孙悟空?为什么是由唐僧四人组去西天取经?妖魔为何多对唐僧抓而不吃?各路妖魔为何命运不同?

  迷雾重重背后,是一个千年布局。这个局正是西游世界极大的迷局。

  道祖老君催生的暗涌,带动了三界力量的新一轮布局,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如来佛祖、观音菩萨各有其局。磨难重重的取经行动,正是三界高层各布其局的制衡之作。

  于是,在“八十一难皆是局”之后,便是“降妖伏魔一场戏”……


作者简介

  叶之秋,原名段钱龙,江西鹰潭人,历史作家,已出版《宋史是zui好的教科书》系列三卷本和《大宋zui官场》《宋史其实很有趣》等图书,拥有多个阅读量过亿的自媒体。2015年国庆开始品西游,在头条、微信掀起西游阅读热潮。其微信公众号“秋雨轩读史”,汇聚数十万西游粉丝。《勘破西游:八十一难皆是局》被诸多网友评为“极靠谱的西游解读作品”。


目录

001 孙悟空是猴精还是石妖 / 001

002 从石猴到美猴王有何变化 / 004

003 指点悟空的樵夫究竟是何方高人 / 007

004 菩提老祖为何做佛祖打扮 / 010

005 菩提老祖究竟教了孙悟空什么 / 014

006 修仙功法的秘密 / 017

007 混世魔王竟然是他 / 020

008 傲来国夺兵:魔性一起,贻患无穷 / 023

009 龙族只是玉帝桌上一道菜吗 / 027

010 东海龙王凭什么统率人间水族 / 029

011 金箍棒的难解之谜 / 033

012 幽冥世界三大难解之谜 / 036

013 促成造反的幕后推手 / 039

014 孙悟空有没有统帅之才 / 042

015 神秘消失的五大魔王 / 046

016 弼马温是个多大的官 / 049

017 巨灵神PK孙悟空 / 051

018 托塔天王屡战屡败,为何玉帝更信任他 / 054

019 哪吒其实超厉害 / 058

020 孙悟空造反,玉帝为何欲战却和 / 062

021 玉帝凭啥成为三界至尊 / 065

022 王母与玉帝是啥关系 / 067

023 三界之中最大隐秘是什么 / 069

024 老君凭什么叫板玉帝 / 072

025 悟空不能参加蟠桃会,挖坑高人竟是他 / 076

026 观音菩萨为何推荐二郎神 / 079

027 二郎神为何帮玉帝降伏孙悟空 / 083

028 二郎神究竟有没有第三只眼 / 087

029 二郎神大战孙悟空,二郎神赢了吗 / 090

030 老君为何帮着外人打自己徒弟 / 093

031 如来为何只是将悟空轻轻压在五行山下 / 096

032 如来为何要给猴哥吃铁丸铜汁 / 099

033 取经人是怎样炼成的 / 102

034 权术高手唐太宗 / 104

035 人族第一好汉 / 107

036 唐僧念小乘佛经为何也能度鬼超生 / 111

037 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究竟是谁 / 114

038 孙悟空被压五百年,如来佛祖很忙碌 / 118

039 白龙马加入取经团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120

040 白龙马究竟有多能打 / 123

041 观音为何要送给悟空三根救命毫毛 / 126

042 三根救命毫毛有啥用 / 128

043 西游世界最狂的山神是谁 / 131

044 唐僧为何要对区区山神磕头跪拜 / 134

045 唐僧何时知道自己是金蝉子转世的 / 136

046 孙悟空在袈裟血案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 140

047 观音为何收编黑熊精为守山大神 / 144

048 黑熊精位列仙班之后的生活如何 / 146

049 猪八戒为何戒斋不戒色 / 150

050 猪八戒撒的两个弥天大谎 / 153

051 追求平凡快乐的猪八戒 / 156

052 猴哥战八戒,谁才是取经队伍第一人 / 161

053 猪八戒的必杀技 / 164

054 西游世界大闹灵山的大圣是谁 / 168

055 三界第一神风究竟有多厉害 / 170

056 三昧神风中隐藏的惊天秘密 / 173

057 沙和尚撒的两个弥天大谎 / 175

058 谁才是猪八戒最讨厌的人 / 179

059 唐僧凭啥成为一把手 / 183

060 孙悟空的筋斗云到底有多快 / 187

061 猪八戒的担子里都有啥 / 191

062 唐僧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 193

063 镇元大仙和三清的关系究竟如何 / 195

064 镇元大仙苦心布置的局 / 197

065 大闹五庄观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 201

066 镇元子大战孙悟空,武艺差距有多少 / 204

067 乾坤袖PK地煞变,优劣如何 / 207

068 吃唐僧肉能不能长生 / 211

069 西游世界最悲剧的男神是谁 / 215

070 宝象国公主:柔弱背后的狠毒与无情 / 220

071 八戒、沙僧为何突然变废柴 / 224

072 猪八戒的两项绝学 / 227

073 西游世界最重情义的妖王是谁 / 229

074 悟空自创大神通,玉帝也自叹不如 / 233

075 乌鸡国复仇记:孙悟空第一次成功布局 / 237

076 八戒取宝与取经团队的真正关系 / 241

077 乌鸡国皇宫中神秘的井龙王究竟是谁 / 246

078 红孩儿是不是太上老君的私生子 / 250

079 太上老君为何坐视牛魔王势力被清剿 / 254

080 孙悟空与牛魔王兄弟感情有几分 / 256

081 取经队伍中最有心机的人是谁 / 258

082 云路究竟是啥东西 / 263

083 孙悟空成佛后会不会更厉害 / 266

084 西海龙王为何惧怕孙悟空 / 269

085 孙悟空能背着唐僧飞去西天吗 / 272

086 和尚口中的“大力王菩萨”究竟是谁 / 276

087 孙悟空三次让龙王下雨为何都没事 / 279

088 虎、羊、鹿三大仙为何斗不过孙悟空 / 283

089 对猪八戒的几个新认识 / 288

090 鲤鱼精乃变态食人魔,为何陈家庄不请高人降服 / 291

091 灵感大王为何畏惧猴哥变的童男 / 294

092 观音菩萨收鲤鱼精念的神秘咒语啥意思 / 296



前言/序言

  序言

  降妖伏魔一场戏

  《西游记》中有一句话流传极广,叫做“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句话本是说孙悟空修成仙道,已经超脱世间拘束,可以自由生活。若我们把这句话用在品读西游上,也将得到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

  取经路上,豺狼虎豹众多,妖魔鬼怪重重,唐僧师徒一路斩妖除魔,历尽艰辛,方才到达灵山,取得真经:这是许多读者心中的西游之路。

  唐僧性情坚定,孙悟空疾恶如仇,猪八戒好色懒惰,沙和尚老实沉稳;玉帝胆小懦弱,如来法力无边,观音仁慈博爱:这是许多读者心中的西游人物。

  只是,这些就是一切?这些就是真相?

  大闹天宫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如来为何要发动传经行动?玉帝为何要大力支持取经行动?取经路上各路妖魔为何抓到唐僧就是不吃?

  若我们的目光仅仅专注在单个人物,单个事件上,就难免看不到全局,看不清真相。唯有跳出框架,摆脱束缚,以统观全书的眼光来看待西游中的种种事件以及事件中的纷繁人物,才能勘破迷局,找到真相。

  我们要明白,八十一难皆是局。

  平顶山金角、银角下界,金兜洞青牛精下界,是太上老君布的局;波月洞黄袍怪抓走百花羞,凤仙郡三年大旱,是玉皇大帝布的局;通天河鲤鱼精吃童男童女,赛太岁抓走金圣宫,是观音菩萨布的局;至于乌鸡国真国王被推入井中淹死三年,狮驼岭三魔为祸人间,是如来佛祖布的局。

  西天路上还有许多强大仙妖,诸如地仙之祖镇元大仙、纵横西天的大力牛魔王、狂妄狠毒的黄眉老佛,在他们背后一样有神秘高人在布局。

  取经看似是佛派发起的一项传法行动,其实是对于人间界利益的重新划分,牵涉的势力很多,甚至还与天界高层有关。为了让取经行动能够顺利完成,如来佛祖早在五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布局。在如来佛祖基本协调好三界高层之间的利益纠葛后,观音菩萨出面,具体安排八十一难。

  虽然说在取经团队落实取经行动时,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比如真假美猴王事件,但是,大体来说,多数劫难都在观音菩萨的安排之中。

  正因如此,取经路上常常出现惊人相似的一幕:

  每每孙悟空挥起金箍棒时,就有高层仙人出面,高喊:“大圣(或悟空)住手!”

  为何这些高层仙人来的时间不早不晚,就在那关键一秒准时出现?只因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妖魔也好,菩萨也好,大家都在按剧本演戏。

  没错,八十一难皆是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降妖伏魔一场戏!

  唐僧身边有三十九位护法神。这些护法神不是吃干饭的,他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向观音菩萨汇报最新取经动态,以方便观音菩萨协调各方势力,让大家都能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准时出现。

  平顶山上老君告诉孙悟空金角、银角下凡的原因:“此乃海上菩萨问我借了三次,送他在此托化妖魔,看你师徒可有真心往西去也。”

  孙悟空一听这话顿时暴走,痛骂观音菩萨。其实,孙悟空不当家不知道当家人的苦楚。观音菩萨作为取经行动的负责人,最希望的就是取经行动在规定的时间(五千零四十天,一天不可多,一天不可少)顺利完成。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观音菩萨就必须排除掉一切不可控的因素。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掌控事情的发展?最佳的办法当然是把降魔者和妖魔都变成自己的人马。

  故此我们可以看到取经路上,但凡实力强大、能够威胁到取经团队的妖魔,无一不有仙界高层的背景,而这些仙界高层早就和观音菩萨代表的佛派达成配合取经活动的默契。

  什么才是《西游记》的真相?八十一难皆是局,降妖伏魔一场戏!

  文史作家叶之秋以全网唯一的观点,颠覆性解读《西游记》。西游世界大大小小的迷局,在作者笔下一一解开,观点奇葩却又推理严谨,让人脑洞大开,拍案叫绝!

  看完此书,相信您对《西游记》乃至人生、社会,都将会有一个全新的理解!

  001孙悟空是猴精还是石妖

  《西游记》的主角是孙悟空。关于孙悟空的来历,大家都清楚吗?

  估计一百个人得有九十九个会说:清楚。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我提一个问题,大家看看能不能回答。

  书中反复提到,孙悟空是石猴,那么,孙悟空的本质到底是石,还是猴?

  我想,多数人会说,孙悟空自然是猴。

  最有力的证据,是如来佛祖的混世四猴说:

  “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

  多数人想当然地会认为孙悟空是第一种,即灵明石猴。

  其实,真相并非如此。

  首先,如来佛祖并没有说孙悟空就是灵明石猴。虽然不说并不等于不是,但是我们也不能毫无理由就对号入座。

  其次,混世四猴说本身就是如来为帮助孙悟空圆谎,掩饰真假美猴王真相而编造的一个谎言。因为是谎言,所以漏洞百出。

  比如说六耳猕猴。如来佛祖认为,这种猴子善于聆听,观察入微,遇到事情总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这种观点,可以解释六耳猕猴为何能够知道孙悟空和唐僧的种种矛盾,并在适当的时间出现,打伤唐僧,抢走行李等等,但是根本无法解释六耳猕猴为何会拥有与孙悟空一样的神通,一样的金箍棒。

  要知道当年孙悟空可是拜三界奇人菩提老祖为师,学艺十多年,更偷蟠桃、吃金丹,炼成金刚不坏之体。孙悟空的种种遭遇是三界之中几乎不可能复制的奇迹。凭啥天上掉下个六耳猕猴就能和孙悟空一模一样?

  至于赤尻马猴、通臂猿猴,他们在花果山群猴中就有四个。他们的水平很渣,连混世魔王也打不过。在人间,这两种猴也很常见,凭啥把他们和灵明石猴、六耳猕猴并列呢?

  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混世四猴只是如来匆忙编造的谎言。

  有读者或许会说,孙悟空自称“美猴王”,猪八戒叫孙悟空“猴哥”“猴子”,原著也多次用“猴精”代指孙悟空。比如原文就说:

  长老得性命全亏孙大圣,取真经只靠美猴精。

  确实,若简单看,可以叫孙悟空为猴精,但若严格推敲,孙悟空的本质不应该是猴,而应该是石。

  看原文: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花果山乃鸿蒙初开就形成的人间第一山,这山顶的石头,自然就是从开天辟地之初就已经形成。不过,那石头之所以能够通灵,是因为受日月精华许多年,更重要的,是一位神秘仙人为山顶大石开出了九窍。

  西游世界并非只有人类可以修仙,太白金星曾经说:“三界中,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

  山自然不可能自动长出九窍。正因为拥有了九窍,石头开始能够呼吸,吐纳天地灵气。

  最终,仙石灵气充盈,从量变进化到质变,裂开后出现了一个石卵——此时依然是石。

  看原文——“因见风,(石卵)化作一个石猴。”

  也就是说,从仙石中出现的依然是一个石头。在出现到这个世界之后,石头观看四周,然后才化身为猴。

  就如同外星人到达地球,看到地球人的长相后,也变成地球人模样一般。这种地球人,本质依然是外星人。

  同理,仙石孕育的石卵,本可以幻化为万物,只是,它最终选择了猴子这个形态。

  因此,孙悟空的本质,并非是猴,而是石。

  这样,就可以解释许多问题。

  比如说,孙悟空为何修习天仙诀一点就通,一学就会。因为人家本就是大地灵气所化。

  比如说,孙悟空在花果山当美猴王三百年,没有一个嫡亲的猴子猴孙。他本质不是猴,是不同种类啊,自然不能生。

  比如说,取经路上遭遇无数美女妖精,孙悟空从来不动心。俗话说铁石心肠,那就是说孙悟空了。

  第二个问题:既然石卵可以幻化为万物,为何偏偏化为猴子呢?

  首先是因为猴妖辅佐唐僧的传说流传很广,吴承恩沿袭传统。

  据《山海经》记载,尧舜禹时期有一种猴状的神兽,叫做巫支祁,是上古十大神兽之一。巫支祁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尤其擅长水系法术。大禹因为治水,和巫支祁大战,最终将其降伏,用铁链锁在淮水边的龟山脚下。

  ——在《西游记》中这神兽也有出场,淮水边有一大圣国师王菩萨,曾经降伏水猿大圣。这淮水边的水猿大圣,就暗指巫支祁。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唐僧偷偷溜出长安,前往天竺取经。半道上遇上一个恶人石磐陀。后来,在唐僧德行的感化下,石磐陀拜唐僧为师,保护唐僧西行。

  后人很难想象一个凡人能够横穿大漠,走遍万水千山前往西天,于是,人们将神通广大的猴妖巫支祁与诚心礼佛的石磐陀两件事情融合起来,创造出一个猴妖辅佐唐僧取经的故事。

  其次,石化为猴符合剧情需要,寓意深远。

  石与猴这两种事物,都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石具有两种性质:其一,存在久远。其二,毫无灵智。

  在吴承恩看来,他笔下的故事,绝非一个佛派取经的故事,更非荒诞的神魔小说,而是历史的缩影。古人写作,大都如治史一般虔诚、认真。

  大闹天宫也好,妖魔吃人也好,看起来是仙妖乱斗,其实都是现实社会的写照。

  这也是曹雪芹《红楼梦》中以石记述传奇,写石幻化入世,并以《石头记》命名的重要原因。

  看似愚顽如石,其实其中蕴含大智慧。看似是烟火一瞬的一家一姓的故事,其实道尽了世态炎凉,古今悲欢。

  猴也具有两种特性:其一,聪明伶俐。其二,似人非人。

  猴子很聪明,很擅长模仿。有一个成语,叫做“沐猴而冠”。本意就是说,猕猴带着人类的帽子。只是,猴子虽然擅长模仿人,却终究不是人,永远都带有兽性。

  孙悟空就是这么一只猴。他在《西游记》中的故事,可以简单归纳为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两个部分,换言之,写的是从美猴王到孙行者的经历。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从猴到人的转变。大闹天宫是兽性大发,群魔乱舞。灵山成佛,是摈除兽性,成为真正的人。

  那么,孙悟空是如何从一个石猴晋级成为美猴王的呢?他从外到内,发生了哪些变化?

  002从石猴到美猴王有何变化

  整部西游,其实就是孙悟空从猴到佛的经过。猴与佛之间,存在着犹如鸿沟般的差距。孙悟空是如何实现人生跨越的?

  我们可以将孙悟空的前半生简单归纳为四个阶段:

  一是从石猴到美猴王;

  二是从美猴王到齐天大圣;

  三是从齐天大圣到孙行者;

  四是从孙行者到斗战胜佛。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孙悟空为何能从石猴华丽转身为美猴王。

  在一般情况下,猴王应当是群猴中最为勇悍、最擅长打架的一个。

  自古以来,猴群、狼群、狗群等等群居禽兽,都有王者。成为王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够强、够狠。在动物世界,没有什么仁义道德,没有什么礼法规范,一切以拳头说话。它们之间流行的,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原则。

  可是,石猴(孙悟空)虽然是天地灵气所化,但除了诞生时天显异象外,看起来和其他的猴子没有什么不同。

  靠打架,石猴是无法成为猴王的。

  那么,一个战力平平的猴子,如何突破动物世界规范的局限,成为猴中之王呢?

  其一,石猴拥有敢为天下先的霸气。

  千百年来,群猴都知道山涧下泉水清澈,洗澡好舒服。千百年来,大家也都知道泉水来自一个大瀑布。可是,千百年来,从来没有一个人敢跳入瀑布中,查看泉水的真正源头。

  有猴提议说:“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此话一出,群猴沉默。

  无论是猴也好,还是人也好,最恐惧的,不是鬼怪,而是未知。

  瀑布后可能是石壁,骤然跳入很可能撞墙而死。瀑布后还可能是妖怪洞穴,一旦激怒潜伏妖怪,必然死无葬身之地……

  因为未知,所以有一切可能。恐惧也就由此产生。

  就在此时,石猴跳出来,应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说完,他毫不犹豫,跳入瀑布中!

  这一跳,看似容易,其实非常艰难。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秦始皇口碑不佳。此君有大过,更有大功。他前无古人地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制大帝国,并且对帝国制度的建设影响了两千年。之后的历代帝王再优秀,也不过是在秦始皇的基础上,缝缝补补。

  秦国一统天下并非秦始皇个人功劳,但他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开创多项第一,使得他足以称为“千古一帝”!

  石猴能在群猴沉默、畏惧中第一个说“我进去”,敢为天下先,最终他也成为“千古一猴”。

  其二,石猴拥有顾虑长远、看破迷局的智慧。

  群猴在水帘洞中享乐天真,无忧无虑,好不快活。有一天,石猴忽然落泪,群猴忙问原因,石猴说:“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群猴一听,纷纷笑石猴贪心不足。猴王却说:“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

  在群猴看来,自由自在活完一生,已经是最大的快乐。绝大多数人,在年老时都会选择接受死亡,很少想到当神仙,求长生。只因长生太遥远,遥远到似乎很荒唐。

  很多事情,在我们看来很正常,可是,换个角度就会发现结果完全不同。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圆地方,否则,人如何能在大地上生存。可是大地周围都是海洋,于是古人又提出,应当是有神龟在驮着陆地,维持平衡。这些在我们现在看来很荒诞的事情,古人却信之不移。

  一个真正的王者,必须拥有顾虑长远、看破迷局的智慧。

  三国时期的曹操多被后人视为奸雄。其实,但凡伟人,几人不奸?何况,曹操的奸是为了实现他的雄。曹操能一统中原,最重要的是施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一些读者或许会说,这是荀彧、荀攸、毛玠等谋士所提,功劳归他们。其实,谋士即便有良谋,还需要君主能采纳。袁绍的谋士沮授,也曾经提出类似观点,却被袁绍否定。归根到底,是曹操敏锐地发现了汉献帝的真正价值,见他人所未见,想他人所未想。

  石猴能在眼前的享乐中看到未来的苦楚,可谓见识过人,考虑长远,非常难得。是以通臂猿猴慨叹为“道心开发”,为之喝彩!

  其三,拥有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毅力。

  石猴离开花果山,踏上修仙路,一去就是二十多年。

  遇上菩提老祖之前,孙悟空曾经在南赡部洲四处寻访仙人,可是,八九年过去,一个仙人也没有遇到。

  在花果山,石猴过的是称王称霸、衣食无忧、群猴敬仰、前呼后拥的生活。在南赡部洲,石猴则穿州过府,朝餐夜宿,受尽了人类的嘲讽,饱尝旅途的艰辛。并且,这种苦难、艰辛的日子不是一天,而是八九年。我想,绝大多数猴(人)面对如此差别,都会放弃目标,回转家园。

  可是,孙悟空没有。他既然选择了求仙,就一定要寻得长生不老之术。

  其实,南赡部洲群仙汇聚,为何孙悟空却一个也未见,只因老君一路施法屏蔽。一方面老君为了引导石猴前往西牛贺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观察、考验石猴的性情。

  老君要选择的传人,必须是一个强者,一个具有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毅力的强者。

  石猴很幸运,他通过了考核,在西牛贺洲见到了菩提祖师。

  天赋对于一个人很重要。有的人,先天优势确实很强,但是,生而知之的神童方仲永,只因自身不努力,不拼搏,最终也只能“泯然众人矣”。

  不是因为孙悟空是天生石猴,然后就成了齐天大圣,成了斗战胜佛,而是因为石猴历经磨难,通过考核,方才成为孙悟空,成为孙行者,成为佛。

  美猴王能够成为孙悟空,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比如花果山上的通臂猿猴、三星洞中的菩提祖师。除了这些重要人物之外,还有一个龙套人物,看似微不足道,其实一言一行别有意味,对孙悟空的得道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个神秘人,就是在西牛贺洲指点孙悟空寻仙的那个樵夫。

  003指点悟空的樵夫究竟是何方高人

  一直觉得,西牛贺洲山林中那个指点孙悟空寻仙的樵夫是个高人。

  樵夫高在何处?

  他已经明悟了人生大道,甚至在不经意间,樵夫已经踏上了仙途。

  人生在世,最难摆脱的是什么?

  是对于功名利禄的渴求。

  古今有多少人为了名利,尔虞我诈,巧取豪夺,有说不尽的帝王将相风云录,道不完的王侯公卿富贵梦,可是,一朝梦断,魂归离恨天,还能剩下什么?

  所谓功名,所谓钱财,都是身外之物,如流水而来,似浮云而去。

  樵夫呢?

  “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

  樵夫的生活很平静,平静到如水一般。每天,他上山砍柴,从不多砍,永远一担。担到集市上,换三斤米,足够母子两人一天吃,一切就OK。

  樵夫的生活中,没有买卖的争执,更没有权谋机心。

  古时候有许多樵夫,那寻常樵夫会想啥呢?——今天我要多砍一担,就可以多存三斤米,三五年下来,便可以攒点钱,摆个小摊做买卖,以后就不用天天砍柴那么辛苦了。我日日辛苦,每天攒钱,再过三五年,租个小店面。再过三五年……

  可在指点孙悟空的这樵夫看来,即便最后过上骏马高阁、鸡鸭鱼肉的富贵生活那又如何?那时候身心俱疲,人生已老!还不如现今,除了最基本的生活,无欲无求,逍遥快活。

  看穿世情,明白本心,樵夫已经领悟了欲求之道。

  人生在世,最难舍弃的是什么?

  是对家人、儿女的牵绊。

  不过,那是对俗人,对老百姓而言。对于一个修仙者来说,家人、儿女的牵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为什么呢?

  仙人寿元悠长,动辄有数百上千年,甚至数万年乃至永生不死,寿与天齐。于是,仙人注定了要和家人分离,家人只是仙途中的匆匆过客。

  一想到可以长生,多少人毫不犹豫舍弃家人;一句天道无情,多少人挥剑斩情丝,舍弃亲情、爱情、友情,乃至一切的情。

  多少人只是因有望长生,有望成仙,就已经冷漠无情,抛妻弃子?

  樵夫呢?

  三界奇人菩提老祖是他的邻居,且对樵夫极为看好,以至于亲自为其度曲《满庭芳》。可以说,只要樵夫开口,菩提老祖必定收他为徒。

  可是,樵夫近水楼台不爱月,向阳花木不恋春。

  樵夫告诉孙悟空:“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养育至八九岁,才知人事,不幸父丧,母亲居孀。再无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没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发不敢抛离。却又田园荒芜,衣食不足,只得斫两束柴薪,挑向市廛之间,货几文钱,籴几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饭,供养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其实,并非樵夫不能修行,而是他在尽孝和修仙两者之间,选取了尽孝,舍弃了修仙。

  修仙是为自己,尽孝是为母亲。在己与人之间,在索取和付出之间,樵夫选择了他人,选择了付出。

  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中,樵夫已经领悟了取舍之道。

  孙悟空听了樵夫的叙述,也颇为感动,不过,他希望樵夫陪他同去寻访仙人,并且说:“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还得了好处,决不忘你指引之恩。”樵夫把菩提老祖的洞府所在详细告诉孙悟空,然后说:

  “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假若我与你去了,却不误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养?我要斫柴,你自去,自去。”

  樵夫为何不陪孙悟空同去?

  樵夫说:老母何人奉养?意思是陪了孙悟空去,母亲就要没饭吃了,就会受饿了。这句话看似有理,其实纯粹是借口。

  后文提到,三星洞距离樵夫说话的地方不过七八里路。以两人的脚程,就算山路再难走,顶多一个小时。耽搁一个小时砍柴,很可能会耽搁一小时卖柴,耽搁樵夫老母一个小时吃饭。但是,耽搁一个小时吃饭,老母亲就会饿死吗?樵夫是一个大孝子,本应当是一个大好人,其母也必定通情达理。若是因为帮人而耽搁吃饭,老母未必会责怪樵夫,甚至可能会赞赏樵夫。

  总之,这都是樵夫的借口,根本原因是樵夫不想去三星洞门口。

  为什么?

  并非樵夫冷漠,若是冷漠,他就不会详细指点孙悟空。

  樵夫明白,既然已经选择了尽孝,就等于放弃了仙途。既然自己做出了这个选择,就不要拖泥带水,三心二意。陪同孙悟空前去三星洞,这不就等于想要修仙?孙悟空说:“若还得了好处,决不忘你指引之恩。”樵夫连拜菩提为师都可以放弃,还会在乎小小石猴的一点回报?

  既然做出了选择,那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没有彷徨,没有犹豫,樵夫已经领悟了信念之道。

  在我看来,修仙即是修心。什么是仙?不像凡人一样日日忧愁、夜夜烦恼就是仙。

  但凡是人,就有欲求,一有欲求,就有贪念。想念而不得,于是生烦恼。

  如何才能没有烦恼?就要斩断欲求。之后菩提老祖为石猴取名“悟空”,不就是要让猴哥看透一切,不要有牵绊吗?

  只是,即便太上,也只能忘情。

  何谓忘情?

  只因有情,所以需要忘情。樵夫舍弃口腹之欲,舍弃名利之心,却不愿意斩断最初的母子深情。

  在我看来,菩提老祖自创《满庭芳》歌曲传授樵夫,就如随手创造“筋斗云”赐给孙悟空一样,都是他依据不同弟子的性情,开创的不同修仙大法。

  换言之,樵夫每诵念一遍《满庭芳》就等于是在修仙。

  我想,其母归天,樵夫尽孝完毕之日,就是樵夫成仙得道之时。

  樵夫能得道,多亏菩提老祖因材施教。对于菩提老祖是谁,一直争议很大。下面,我换个角度,再来谈谈这个话题。


《乱世洪荒:神魔之约》 简介: 浩渺无垠的洪荒大陆,万族林立,生灵繁衍,一场席卷天地的劫难悄然降临。这并非凡俗的纷争,而是关乎洪荒命运的惊天浩劫,一场由无上存在布下的棋局,牵扯着诸神、魔怪以及无数生灵的命运。 故事始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一个名为“尘埃”的少年,平凡的出身,却身怀一段被封印的古老血脉。在一次意外的闯入中,他无意间触碰到了洪荒古籍的残篇,窥见了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与如今潜伏的危机。这残篇中记载的,是关于一段被历史洪流掩埋的“神魔之约”。 传说,在洪荒初开之时,力量最为悬殊的神族与魔族,曾在一场几乎毁灭整个世界的恶战后,达成了一份诡异的 pact(契约)。这份契约并非为了和平,而是为了某种更深层次的平衡,一种将双方推向更极端境地的博弈。契约的内容,至今无人知晓其全部,但其余波却如同涟漪般,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扩散,影响着洪荒的每一个角落,塑造着无数文明的兴衰。 尘埃,这个注定不平凡的少年,被这份古老契约的碎片所吸引,也因为自身血脉的觉醒,而卷入了这场波澜壮阔的洪荒史诗。他的旅程,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山村开始,逐步走向广阔的世界。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 倾城绝代的灵族公主: 她身负净化洪荒的使命,对尘埃既警惕又好奇,她所代表的光明力量,与尘埃体内潜藏的神秘力量,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张力。她精通各种元素魔法,优雅而强大,她的出现,为尘埃的道路增添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转折。 沉寂千年的妖族老祖: 拥有无尽的智慧与狡黠,曾是妖族不可撼动的统治者。他看中了尘埃身上的潜能,以一种亦师亦友的姿态,引导他学习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力量,以及关于“神魔之约”的更多隐秘。他的教诲,充满了矛盾与试探,让尘埃在光明与黑暗的边缘游走。 忠诚勇猛的兽人战士: 拥有 barbaric(野蛮)的外表和纯粹的心灵,他是尘埃最坚实的盟友,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他。他的力量,源自他对大地的虔诚信仰,他的忠诚,是对氏族荣耀的传承。 神秘莫测的星辰祭司: 能够洞悉天机,预言未来,但他的预言总是含糊不清,充满隐喻。他像是游离于这场争斗之外的观察者,却又在关键时刻给予尘埃一些至关重要的启示,这些启示往往是解开迷局的关键。 阴影中的魔族残党: 他们伺机而动,企图打破“神魔之约”的束缚,重新点燃被压制的黑暗力量。他们是纯粹的混乱与毁灭的化身,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一场血腥的屠杀。 尘埃的旅程,并非是单纯的打怪升级,他需要面对的,是来自不同阵营的压力,以及自身血脉觉醒带来的巨大挑战。他逐渐发现,自己体内流淌的,似乎并非单一的血脉,而是某种被禁忌的力量,一种能够同时连接神与魔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他成为了“神魔之约”中最不稳定,也是最关键的棋子。 “神魔之约”的真相,远比想象中更加复杂。它并非简单的敌对与联盟,而是一场围绕着“平衡”与“打破”的宏大计划。这场计划的幕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存在?他们为何要制定这样的契约?这份契约的目的,究竟是为了永恒的压制,还是为了某种更长远的,足以颠覆整个洪荒的计划? 随着尘埃的深入调查,他发现“神魔之约”的制定者,并非是洪荒中现存的任何一个强大势力,而是一些古老到无法追溯的存在。他们可能是洪荒初生时的造物主,也可能是来自其他维度,拥有超越理解的力量的生命。他们通过这份契约,巧妙地利用神魔两族的矛盾,维系着一种特殊的“平衡”,而这种平衡,似乎是在为某种即将到来的“破灭”做准备,又或是为了催生某种全新的秩序。 尘埃的成长,伴随着无数次的生死考验,他必须学会驾驭体内那股既能创造也能毁灭的力量,并在不同的势力之间周旋。他会逐渐明白,所谓的“光明”与“黑暗”,并非绝对的对立,而是一种共存的哲学。他需要在信任与背叛之间做出选择,在承诺与牺牲之间做出抉择。 他会发现,那些看似强大的神族,也并非完美无缺,他们内部存在着权力斗争与信仰的动摇。而那些被视为邪恶的魔族,也并非铁板一块,其中也有着自己的秩序与生存之道。 “神魔之约”的最终揭示,将彻底颠覆尘埃对洪荒的认知。他会明白,自己并非仅仅是这场棋局中的棋子,而是可能成为打破这盘棋局的关键。他能否找到解除“神魔之约”的方法?他又将如何应对那些隐藏在幕后的操纵者?他所肩负的,不仅是自己的命运,更是整个洪荒世界的未来。 《乱世洪荒:神魔之约》是一曲关于勇气、智慧与抉择的史诗。它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波诡云谲的洪荒世界,体验一段惊心动魄的冒险旅程。在这里,古老的秘密被层层揭开,命运的齿轮被重新转动,而一个凡人的成长,将可能改写整个时代的走向。故事中充满着宏大的世界观,细腻的人物刻画,以及引人入胜的情节,每一个转折都扣人心弦,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生死。这是关于力量的探索,关于秩序的思考,以及关于自由的最终追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对神话传说充满兴趣的读者,而《西游记》无疑是我最钟爱的神话故事之一。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眼前一亮,它似乎预示着将要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或者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方式。我期待着作者能够深入挖掘原著中的细节,用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降妖伏魔世界。

评分

我对作者的叙事功力感到非常钦佩。文字流畅且富有节奏感,即使是描写一些比较复杂的场景,也能条理清晰,让人能够轻松跟随作者的思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细腻入微的描写,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角色的喜怒哀乐。这种代入感,是很多作品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我一眼就被那充满张力的插画和古朴的字体所吸引。当我拿到实体书的时候,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装订牢固,这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第一印象。我特别喜欢这种带有神话色彩的封面,它暗示着书中充满了奇幻的冒险和精彩的故事,让人迫不及待想翻开阅读。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颠覆传统认知的西游记解读,这本书的名字《勘破西游2:降妖伏魔一场戏》恰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经典的文学作品总是有着多层次的解读空间,而《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更是如此。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这本书,带我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去探寻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这些经典角色的深层动机,去理解他们身上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与选择。

评分

读完一本厚重的书,然后把它放在书架上,看着那些熟悉的文字留下的印记,总会有一种完成一次长途旅行的感觉。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是一种思考。我喜欢那种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停下来,反复琢磨书中某个细节,或者因为某个观点而陷入沉思的体验。这本书无疑给了我这样的机会,它不仅仅是消遣,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

评分

观点独特,看看

评分

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在1965年出版的百科全书

评分

勘破封神看得如痴如醉,真乃好书也!

评分

休闲的时候值得一读

评分

不错,物流超快

评分

?

评分

包装完整!

评分

帮别人买的,他说很满意,好评

评分

好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