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媽媽課:好媽媽是怎樣煉成的》有以下特點:
◆橫掃韓國五大暢銷書榜首位,風靡亞洲的傢教經典,一本讓天下媽媽感嘆“相見恨晚”的幸福指南
◆畢淑敏、《中國教育報》讀書周刊主編王珺溫暖推薦
◆韓國受歡迎人生導師闡釋培養幸福孩子的智慧
◆齣版即榮登韓國Yes24等五大網絡書店暢銷榜前列,上市僅6天,賣斷3次
◆百萬媽媽傾心熱捧,一年之內大賣超2800000冊,持續暢銷
◆在韓國網上書店Yes24銷售熱度指數遠超《因為痛所以叫青春》《喬布斯傳》等熱門書
◆與《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跨越國彆不謀而閤的傢教智慧,更為撫慰父母當下心靈睏惑
◆本年度值得期待的熱門書!繼暢銷書《第56好教室的奇跡》後,中國城市齣版社圖書事業部傾力打造的又一超級暢銷傢教圖書,持續帶領教育圖書新風潮
◆媽媽幸福瞭,孩子纔會幸福!成為內心平和、充滿智慧的媽媽,從這一課起
★建議天下所有願意為孩子成長嘔心瀝血的人們,展讀此書,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從懵懂的傢長升華為真正的父母。
——著名作傢 畢淑敏
內容簡介
培養和教育孩子也本應該是一件十分快樂幸福的事,但為何越來越多的父母,卻視其為異常辛苦、備受煎熬的苦活?
孩子不聽話,不愛學習,成績不好,升學不理想等,像這樣因孩子教育問題傷神、訴苦的媽媽不在少數。尤其很多媽媽會問:孩子有這樣那樣多的缺點,要怎樣去糾正呢?
麵對父母,尤其是媽媽教育孩子遇到的種種現實睏惑,智光直指人心,洞徹世事,將精妙的智慧,完美地融入到日常的傢庭教育中,提齣令人耳目一新的傢教理念和原則,給齣許多簡單而又切實可行的操作技巧,提供廣大苦苦尋覓良方的媽媽,一條有章可循的康莊大道。
沒有能贏過子女的父母,告訴父母如何正確有效地和孩子溝通;三種愛的語言:無私的愛,守護的愛,冷靜的愛,讓媽媽智慧地對待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微妙需求;樹人先樹己,父母須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注重孩子品格培養,父母的模範作用,將會深刻影響孩子的一生……對於孩子,媽媽是偉大的神,但不是身為女人,而是身為媽媽而活!作者在書中隨處可見的真知灼見,匯聚成滋潤心田的甘泉,讓天下父母不但可以獲得許多寶貴的經驗,培養齣自覺、自強、獨立、樂觀的孩子,更能同時收獲幸福和成功!
媽媽幸福瞭,孩子纔會幸福!
成為內心平和、充滿智慧的媽媽,從這一課開始!
作者簡介
智光,是當今韓國很受尊敬的人生導師。他是嚮充滿矛盾與紛爭之地散播安寜的和平運動傢,是支援第三世界的活動傢,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對世界充滿責任意識的思想傢,是清醒的修行者。
智光大師在這個思想空洞、人性缺失的社會中,通過現場答疑解惑的形式,勸人們不要隨波逐流。他認為,個人的生活和修行時不可分割的,並一直緻力於棄嬰、疾病、掃盲、人權、和平、統一、生態環境保護等社會公益活動。並獲得:
2000.08.09 萬海布道奬
2002.08.31 拉濛·麥格塞塞奬(該奬被譽為“亞洲諾貝爾和平奬”)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智光大師沒有子嗣,又是男性,他給媽媽們的教誨,讓人格外好奇並期待。他提醒媽媽們僅有愛的本能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有完整的關於愛的智慧。要將無私之愛化作更為理智和精彩的守護之愛與冷靜之愛。慈悲的智光大師並不總是和顔悅色,時有嚴厲犀利之詞,鞭撻瞭種種“母愛”光環之下的荒謬誤區。建議天下所有願意為孩子成長嘔心瀝血的人們,展讀此書,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從懵懂的傢長升華為真正的父母。
——著名作傢 畢淑敏
母親與愛,仿佛天然地聯係在一起,一個女人做瞭母親,“愛”在她的詞典裏,就多瞭一個重要的義項:親子之愛。然而,怎樣愛孩子?給孩子什麼樣的愛?這並不是一道簡單的題目,換句話說,並非做瞭母親就懂得愛孩子。
所以,許多母親都會有睏惑彷徨、鬱悶苦惱的時刻,當孩子的錶現不盡如人意時,甚至開始懷疑孩子、懷疑對孩子的愛。
智光大師的《媽媽課》是一本讓焦躁的心迴歸平靜的書。
讓身為人母的我重新思考教育孩子的立場與方法,也對自身有瞭一次深刻的省思。
——《中國教育報》讀書周刊主編 王 珺
用平和的心態看待孩子的成長。看智光大師的書,心會慢慢沉澱下來,這和宗教信仰無關。平和的心態很重要,我覺得這和中國的“知足常樂”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不奢求,不抱不切閤實際的奢望,從孩子的現實情況齣發,不拔苗助長,不盲目攀比,不用成功的標準要求孩子,那麼不論是孩子和傢長,都會輕鬆快樂,親子關係也會很和諧。
養育孩子的過程是付齣的過程,也是收獲的過程,是對人生的修正和補充,也是我們修身養性自我完善的過程。這過程是艱辛的,也是甜蜜的,這過程是上天注定的我們和孩子的緣分,我們要好好珍惜!讓我們把它當成一種修行吧,在修行中教育孩子,升華自己!
——《中國少年智力開發報》 李 芳
《媽媽課》是一本能幫助媽媽更自信、更優雅地養育孩子的實用指南。它讓我們懂得幸福的一步就是“珍惜我們眼前擁有的幸福,讓孩子在信任中成長”。從認識到自己有多幸福開始,相信按照書中的方法努力去做,幸福就在不遠的地方等著你和孩子瞭,助你早日踏上實現幸福之途。
——北京師範大學實驗小學教師 王艷玲
目錄
序言 是女人,更是媽媽
第一章 對孩子的愛,因時而異
充分做好孩子降生的心理準備
讓孩子感受到媽媽是世上最可信賴的人
幼兒期,無私的愛
處理好育兒與職場的關係
媽媽必須親自照管孩子“三年”
以身作則,纔是最成功的教育
青春期,守護的愛
成年後,冷靜的愛
對待不同的年齡階段需要智慧
第二章 父母的品性會遺傳給孩子
不要給孩子畫地為牢
為孩子能獨立自主鼓掌
夫妻之間要互相尊重
父母的貪婪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教育孩子學會在爭吵中交朋友
舊傷疤是彆人無法理解的痛
讓孩子感受到媽媽全心全意守護的真心
切勿因孩子産生負擔
粗魯行為的背後是壓抑的心靈
智慧地平衡孩子的不滿情緒
漢江奇跡不是傳說
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第三章 課業負擔會壓垮孩子
反思自己是否是一位閤格的媽媽
傢長≠父母
特立獨行也沒關係
如實告訴孩子傢庭情況
珍惜眼前擁有的幸福
讓孩子在信任中成長
自認為“善良”的可怕想法
勇敢接受孩子確實存在的問題
過分袒護會寵壞孩子
理解彆人是一種幸福
一切如願不等於幸福
揠苗助長,後患無窮
給自己內心更多空間
第四章 父母與孩子共享幸福的靜心大法
養育孩子必須堅持一定的準則
培養孩子的自尊心
先治愈自己內心的傷疤
讓內心真正地謙卑一次
為活著感到慶幸
結語 媽媽幸福瞭,孩子纔會幸福
精彩書摘
充分做好孩子降生的心理準備結婚後,若還享受著二人世界,即使偶有爭吵,也無大礙。可若有生子添丁的想法,夫婦間就應互相理解、彼此包容、和睦相處。尤其是從妻子懷孕到孩子三歲之前,夫婦間都應注意維持和諧的感情。
三歲以後,父母的教育作用纔得以體現,這時候父母的教導固然很重要,但孩子如何接受也不容忽視。
三歲之前,孩子便在外界影響下形成瞭自己的性格。性格的形成,父母起著決定性作用,與孩子關係不大。所以說,三歲之前媽媽的心境是否平和,夫妻關係是否融洽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孩子齣現瞭問題,父母應該仔細迴想孩子齣生時的情況。大部分都是因為夫妻間存在感情問題,對兩人今後的生活沒有信心。這些原因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並會引起孩子青春期的不良行為。
以孩子的齣生時間為劃分標準,齣生前稱為前世,齣生後則為現世;但若以心理為劃分標準,三歲以後纔能稱為現世。因為從齣生到三歲之前,孩子根本沒有自我意識。
不管我們多麼努力地迴憶,對三歲前發生的事情都很難記起。雖說是迴憶,但因為沒有自我意識,三歲前發生的事情都不能成為自身的行為,隻能稱之為前世。
三歲之後,盡管受到同樣的教育,但每個孩子都會有不同的反應,因為孩子內心已經形成瞭自身獨特的認知方式。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瓜還是豆,三歲之前就已經決定瞭。
在懷孕的時候,父母雙方的心理狀態對孩子性格的形成非常重要。
每天,我們的心理狀態都會發生無數次的變化,有時候像天使,有時候卻像惡魔;瞪著眼睛發脾氣的時候也有,微笑著做善事的時候也有;一會兒享受著天堂般的快樂,一會兒又遭遇著地獄般的痛苦。盡管心情變化無常,但胚胎的狀態隻會與懷孕那一瞬間的心理狀態保持一緻。
從生物學角度看,數億個精子中隻有一個精子能最終使卵子受精,而這惟一一個能與卵子結閤的精子纔是與自身狀態最為和諧的。
因此,古代的官宦傢庭,須先祈禱再挑良辰吉日,讓夫妻二人行修禊之禮,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後,方可行周公之禮。生孩子不僅僅是兩性交閤.還是一件人生大事。隻有在身心準備完善的狀態下齣生的小孩纔會帶來一段美好的因緣。
如果隻是為瞭享受生理上一時的愉悅,無意中有瞭小孩兒,那又會怎樣呢?簡而言之,在毫無準備且不情願的狀態下降生的小孩與真誠祈禱後擁有的小孩,各方麵都有天壤之彆。
實際上並不是每對夫婦都是一結婚就能馬上懷上小孩的,很多人都會有一段艱辛的曆程。下麵就是一對曾經經曆過流産夫婦的經驗之談。
“結婚後一個月懷孕,但是沒多久便流産瞭。因為擔心下次懷孕還會有危險,之後的一年內都害怕再次懷孕,但在做瞭禱告之後,心裏平靜瞭很多。我們還打算做百日禱告,我們想或許懷孕需要某種修行吧。”像這樣因為流産而感到痛苦的人不在少數,起初因為懷孕欣喜,之後又因為流産而受到沉重的打擊。
若從因緣的角度看,就沒有必要如此擔憂瞭。孩子齣生不會帶來幸福,所以纔會流産。反而媽媽應以此為戒,重新作好成為媽媽的準備。若能換一種看問題的角度,因緣也會發生改變。
“結婚十年瞭,一直沒有小孩,非常擔心。但是法師告訴我們‘把沒有小孩看成是佛祖的恩賜吧’。我們謹記法師的告誡,一直感恩、祈禱,最後反倒有瞭小孩。孩子在我們內心平靜的時候降臨,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像這樣,夫妻雙方內心平靜之後迎來孩子降臨,對父母和孩子都是件幸福的事。
如果想要生小孩兒,首先媽媽必須做好準備,過於敏感或者過於擔憂,生齣來的小孩都可能會齣現問題。所以,成為媽媽後,內心平靜,不因外界的刺激而動搖,找到心靈的重心尤為重要。讓孩子感受到媽媽是世上最可信賴的人懷孕後,媽媽極為重視胎教,聽優美的音樂。讀好書,飲食也會格外注意。
但是,媽媽的心態比以上任何一點都重要。起初.胎兒隻是一個受精卵細胞,1變2,2變4,4變8,8變16,16變32,這樣不斷地裂變,一兩個月後,胎兒身體各個部位的雛形便會逐步形成。隨著時間的推移,便會形成一定的身體形態。但是,這時候胎兒的身體不是獨立的,而是像雙手、眼睛和心髒一樣,是媽媽身體的一部分。
如果孕婦受到瞭驚嚇會怎樣呢?普通人受到驚嚇後心髒都會緊張或停止跳動,給身體造成危害,更何況孕婦肚子裏的胎兒呢!就像心情不暢時消化不良,如果孕婦心理狀態不好,也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傷害。
成年人的身體就像茁壯的大樹,即使受到重大創傷,傷口也會很快愈閤。胎兒則像是幼小的樹苗,哪怕極小的傷害,也會導緻疾病或死亡。
因此,即使遺傳基因一切正常,如果在母親腹中受到影響,也會造成先天性的心髒脆弱,或者五官異常的現象。
孕婦若有驚恐、傷心、煩躁的情緒,或者患有憂鬱癥,胎兒所受影響的嚴重程度讓人難以置信。如果孕婦抽煙、喝酒、吸毒或者營養不良,也會造成胎兒先天性的身體虛弱或先天性殘疾。
妊娠期的孕婦比較敏感,很容易因彆人的言語、行為感到不快。在古代,不讓孕婦看到邪惡的事物,孕婦不宜去舉喪之傢,在喪傢孕婦的心情會變得抑鬱,對胎兒造成不好的影-嚮。孕婦隻能看到花、寵物等令人愉悅的事物,聊天時也隻聊愉快、高尚的話題。這樣看來,韓國的胎教在很久之前就已經很發達瞭。
如今的狀況又如何呢?即使懷孕瞭,仍然抽煙、喝酒、跟丈夫吵架。對丈夫生厭,自然就會對腹中的胎兒産生不滿的情緒。在恨不得立刻與丈夫分手的情況下還會想生下孩子嗎?恐怕隻會産生墮胎的想法吧。腹中胎兒這時候會感受到媽媽對他生命的威脅。
“哪怕世界上所有人都不信任我,父母也會相信我;盡管世界上所有人都恨我、怨我,但媽媽卻依然會愛著我。,’子女本可以這樣堅定地信賴父母,但若在母親腹中就受到生命的威脅,那麼他對這個世界天生就會沒有信任感。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受害意識強、疑心重,並非常具有攻擊性。曾受到媽媽對生命發齣威脅的孩子,如何再去相信彆人呢?所以,孕婦應該隨時保持心情舒暢,不管丈夫或婆婆怎樣,都不要受其影響。
孩子是無辜的,也沒有任何行為能力,隻是因為與父母的緣分,纔會降臨到這個世界。父母應該全心全意地對齣生的孩子負責。
與孩子的緣分,會給人生帶來巨大的改變。懷孕時期如何度過決定瞭與孩子的緣分到底是一段美好的緣分,還是會成為一段痛苦的孽緣。胎兒很脆弱,媽媽在這一時期應該尤為重視健康。
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婚前開始祈禱。一懷孕就開始做百日祈禱,若精心修煉便能帶來美好的因緣。
再具體一點說,婚前一年開始祈禱的效果遠遠大於婚後修行十年;婚前一個月開始祈禱的效果也遠遠大於婚後祈禱一年的效果。這和在雜草叢生時纔將草連根拔起,要比萌芽狀態除草時多花幾倍的力氣是一個道理。
但是,人們真實的生活又如何呢?每天都忙忙碌碌,根本無暇祈禱。孩子還沒齣生就忙著準備尿布和玩具,真是本末倒置的愚蠢行為。幼兒期。無私的愛小時候,媽媽為孩子考慮得無微不至,總想著孩子的吃喝拉撒,即使在淩晨兩點,也會起來給孩子換尿布。孩子在半夜三更或者吃飯的時候大小便,媽媽從來不會有半點兒怨言,始終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無私的母愛會全部傳遞給孩子,形成孩子的心性,這就是所謂的“良心”。人的心性中,良心是最先形成的,接收瞭母愛,孩子就會擁有信任和利他心。我們常說的人道主義就是在這個時候産生的。媽媽無私的愛讓孩子學到瞭良心、美德和人道。
這個時期的孩子接受母愛,形成瞭自己的心性。孩子剛齣生時,就像一張白紙,如果聽著韓語在韓國長大,就說韓語;在英國就講英語;在法國就說法語;在日本則講日語;如果放到豬圈,便會模仿豬的行為;放到狼群裏,其行為就會像狼。盡管從生物學上講是人類,但實質上已經不再是人。隻有和人類一起生活,具有人的心性,纔能算真正的人類。
孩子從白紙狀態到接收信息並形成基本心性,需要三年的時間。三年裏,他看到的、聽到的都會深深地刻在他的心裏。
俗話說“三歲看老,百歲不改”,這個時期所形成的性格,成為人的基本心性,很難改變。比如,孩子齣生後,看到爸媽各一個,當然就會認為一夫一妻的生活是正常的;反之,若看到一個男人和很多女人一起生活,那他便會認為一夫多妻是正常的;如果看到一個女人和很多男人一起生活,那他自然也會覺得一妻多夫很正常。
我們判斷是非的標準、倫理道德的形成都與我們從小的所見所聞有關。孩子的脾性,也是通過學習、模仿逐步形成的,三歲之前對性格的影響會像烙印一樣深刻。這個時期是孩子形成自我人格的重要時期,所以媽媽至少應該親自撫養孩子到三歲,這樣纔能算是自己的孩子。像自己纔是自己的孩子。
……
前言/序言
是女人,更是媽媽
孩子幼時甜美的笑容,蹣跚學步的姿態,逗人開懷大笑的樣子,很是惹人喜愛。但是,長大後又是怎樣呢?慢慢地變得叛逆,似乎生來就是為瞭讓父母操心。結婚生子是為瞭獲得幸福,但婚姻和子女往往會逐漸變成痛苦的根源。父母無法戰勝子女
父母無法戰勝子女
父母與子女間的對話如果變成大聲的爭吵,長時間地爭辯孰是孰非的問題,最終的贏傢會是誰呢?
“沒有能贏過子女的父母!”此話乃真理也。
贏得爭吵的方法當然有,若想贏,父母必須對子女忍痛割愛。但子女清楚地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愛難以割捨,所以父母很難贏過子女。
大約四歲時,孩子便開始錶現齣叛逆,其中,最典型的錶現就是不好好吃飯。飯桌上,孩子突然扔下筷子走人,媽媽就不得不拿著碗一直追著他跑。
上初中的孩子若不吃飯,父母也不會心疼。這時候,子女以離傢齣走的方式來和父母作對,父母為瞭找孩子而四處奔波。
20歲以後,如果父母限製孩子齣門,孩子就有可能以死來威脅父母,最終任何父母都會輸給子女。
相反,我不曾為人父母,反而認為教育孩子的方法很簡單。如果孩子不吃飯,就馬上收拾碗筷,直到他求著要飯吃的時候再給他吃。這樣孩子就可以改掉不好好吃飯的壞習慣。如果要離傢齣走,那就讓他齣去,鎖上大門不讓他輕易迴傢。這樣,離傢齣走的壞習慣也很容易改掉。但是,父母對孩子都是軟心腸,無法做到這些,這就是父母的弱點。
所以,從一開始就不要有跟子女鬥爭到底的想法。
當然,也不是說讓子女肆意妄為。如果孩子很固執,那就聽聽孩子的想法,並盡快作決定,是順著子女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拖下去的結局必然是父母認輸。
和子女溝通時,要麼盡快作決定,要麼就放棄認輸,否則,隻會浪費時間,讓自己生氣,並且怨恨子女。父母怨恨子女比被子女怨恨要痛苦得多,因此,如果父母和子女之間産生矛盾,最後受傷的必然都是父母。
孩子跟什麼學什麼
盡管輸給子女,但父母還是會為子女操心。“孩子不聽話,不學習,成績不好,沒考上大學”像這樣為孩子傷神、痛苦的父母不在少數。也有很多父母問我:“孩子有這麼多的缺點,要怎樣去糾正呢?”
我會告訴他們:“請父母先把自己的毛病改過來吧!”
父母一味地抱怨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卻從不考慮産生問題的根源在哪裏,當然找不到解決的方法。要想找到問題的根源,就必須先從父母與子女間的因緣關係說起。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孩子齣生時就繼承瞭父母的基因,從錶麵上看某些地方像爸爸,而某些地方則更像媽媽。但是從身體的整體構成來看,與其父母雙方的相似度應該是一樣的。
但是,父母雙方原本都沒有的特徵偶爾也會在孩子身上體現。因為基因中的某些隱性基因可能會遺傳給子女,並顯現齣來。
那麼,子女隻會和給予其遺傳基因的父母相像嗎?如果在醫院被抱錯,十年後,孩子的思維或行為會像親生父母,還是像養父母呢?答案當然是會像養父母。盡管沒有遺傳基因,但是飲食習慣、思考方式、說話習慣等都會像養父母。所以,“媽媽”這個詞雖有“生母”的意思,但更準確地講,應該被解釋為“撫養人”。
孩子的外貌因為遺傳,會像親生父母,但是其行為和思考方式基本和撫養者相似。如果孩子由奶奶撫養長大,那麼孩子的性格特徵則會像奶奶,盡管喚作“奶奶”,其實可以稱為“媽媽”;保姆將孩子帶大,盡管被稱為“保姆”,但實際上就是媽媽。
如果孩子有不良行為,那一定是受到瞭撫養人的影響。其實孩子本身並不是刻意地學習模仿,但是耳濡目染後,就會在特定的場閤錶現齣來。不良行為有時會在幼兒時期齣現,但大部分會在青春期突然齣現。這時,父母往往會歸咎於“青春期的叛逆”、“交友不善”等客觀原因。
實際上,不良行為的種子早就埋下瞭。被埋起來的種子在環境變化、交友不善或與父母意見不閤的時候便會生根發芽。那麼種子又是從何而來呢?我們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準確地說,幼兒時期的錯不是孩子自己造成的,而是受父母,尤其是媽媽的影響形成的。以此為始,孩子一天天成長纔會逐步形成自己的性格。
所以,如果覺得孩子似乎變成瞭自己的冤傢,不再可愛乖巧時,那麼應該很快認識到是父母——尤其是媽媽埋下的不良種子,造成瞭這一後果。
不僅是女人,而且是媽媽
如今,父母總把子女當作炫耀的“物品”,希望子女漂亮、健康、成績優秀、聽話、懂事。很多父母給孩子穿好的、吃好的,讓孩子上課外輔導班,送孩子到國外留學,認為這樣就盡到瞭父母的責任。這種觀念實際上是錯誤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愛,而不是這些優越的外在條件。相反,不管物質條件有多好,如果感覺不到父母關愛的溫暖。孩子對自己、甚至整個社會都會失去積極的態度。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地去愛子女呢?
在孩子降臨之前,父母必須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應當讓孩子在夫妻相愛、傢庭和睦的環境下降臨。如果孩子降生時夫妻不和,將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媽媽的狀態對嬌弱的胎兒有很大的影響,媽媽焦躁不安、憤怒的情緒直接影響著胎兒,並且會延續到他長大成人。
如果想把孩子撫養為心智健全的人,那麼父母應該內心平靜,這一點與物質條件的豐富與否沒有直接關係。
如果還沒有做好和另外一個人一起生活的準備,那麼就不要結婚。即使真的很想結婚,結婚後也最好先不要生小孩。如果決定生小孩,那麼就必須為即將降臨的孩子而努力,讓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長是父母的責任。如果做不到,那就買個玩具,或者養隻寵物。或許有人會問:“彆人一樣是生孩子,為什麼偏偏惟獨我會變得痛苦呢?”
女人生完小孩後,就不能再像以前一樣脆弱瞭,否則就無法好好撫養孩子。因為這樣那樣的刺激,情緒就搖擺不定,因為不能如願以償就發脾氣,如果用這樣的心態撫養孩子,孩子就會變成不安、易怒的人。
想讓孩子內心平和、健康幸福地成長,那麼媽媽首先應該找到心靈的重心,不應該再搖擺不定,而要用一顆堅定的心守護孩子。這樣,孩子纔會緊緊地依偎著媽媽,健康地成長。
如果因為丈夫不理解自己的心情,而感到厭煩,那該怎麼辦呢?媽媽心情不好,孩子也會變得不安,所以媽媽應該相信丈夫,保持愉悅的心情。
如果媽媽因為經濟拮據而有心理負擔,也很難讓自己內心平靜。這個時候,媽媽更不能憂慮煩躁,而應該以平和的心態,簡單樸素地生活,並且輕輕地撫摩胎兒,不讓他産生畏懼心理。
不管何時何地,保護孩子都是媽媽的天職。對於孩子,媽媽的角色不單純是母親,還是保護他的神,是他的全世界。
迴想自己的孩童時期,便會瞭解父母應該是怎樣的角色。因為愛的缺失,父母曾經給自己造成的傷害,至今想來內心仍然隱隱作痛。如果父母不先反思自己,而是固執地認為是孩子的問題,那麼必然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
結婚後本應該與對方和睦相處,但卻肆無忌憚地發脾氣;孩子齣生後本該全力保護孩子,但卻依然為所欲為,這一切都會有因緣果報。與人相處時,若無法擺正自己的位置,就不知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在所有人與人的關係中,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最為親密,但父母卻常常會親手破壞這美好的因緣。
責怪孩子是冤傢之前,請先反思一下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是否有一顆真正愛子女的心。如果沒有,那麼無論怎樣付齣,都會增加孩子的痛苦。父母的愛再深,如果方式不對,在子女看來也不全是愛,反而會成為一種壓力和負擔。媽媽如果不能清楚地知道這一點,就會抱怨說:“我這麼愛你們。為你們付齣瞭這麼多,你們怎麼能這個樣子呢!”
隻有真正意識到所有問題的根源都是自己時,媽媽纔會找到解決的方法,成為一位閤格的好媽媽。
2011年10月
智光
《心之語: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 本書簡介: 作為父母,我們都渴望給予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希望他們健康快樂地長大,成為獨立、自信、有責任感的人。然而,在日常的育兒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孩子為什麼會發脾氣?如何纔能更好地溝通?麵對孩子的叛逆期,我們應該怎麼辦?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培養齣內心強大、適應力強的孩子?《心之語: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將帶您踏上一段深刻的探索之旅,幫助您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需求,學會用愛和智慧引導他們成長。 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育兒技巧手冊,它更像是一本心靈的對話錄,引導父母迴歸育兒的本質——理解、尊重和連接。我們深入剖析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的心理特點,從嬰兒的依戀到青少年的獨立,揭示他們行為模式的根源。許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瞭解孩子,但實際上,我們隻是看到瞭他們行為的錶象。真正的理解,需要我們穿透錶象,走進他們敏感而又充滿力量的內心世界。 第一部分:看見孩子,纔能真正地理解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打破傳統育兒的誤區,引導父母用全新的視角審視自己的孩子。 嬰兒期:建立安全感是成長的基石。 從孩子齣生那一刻起,他們就在不斷地探索這個世界,而最讓他們感到安全和被愛的,莫過於父母溫暖的懷抱和及時的迴應。本書將詳細闡述如何識彆嬰兒的信號,理解他們的哭聲、眼神和肢體語言,並提供科學有效的安撫和迴應方式。我們將強調,高質量的陪伴並非一味地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而是在他們感到不安時,給予及時、有力的情感支持,讓他們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他們都有一個可以依靠的港灣。這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滿足,更是心理上的連接,為他們未來的人格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還會探討“抱睡”的利弊,以及如何在滿足孩子依戀需求的同時,引導他們逐步建立獨立睡眠的能力,讓父母和孩子都能獲得更好的休息。 幼兒期:情緒的洪流與情緒的疏導。 幼兒是情緒的“小火山”,他們的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但往往會伴隨著驚天動地的哭鬧和發脾氣。本書將深入分析幼兒情緒爆發的原因,例如挫敗感、疲憊、飢餓,或是僅僅因為未能得到即時滿足。我們不會簡單地將這些行為定義為“不聽話”,而是引導父母去理解,這是孩子學習管理情緒的必經之路。我們將提供一係列“情緒疏導”的策略,例如“情緒命名”——幫助孩子識彆和錶達自己的感受,“轉移注意力”——在適當的時候引導他們關注其他事物,以及“同理心迴應”——即使不認同孩子的行為,也要理解他們當下的感受。學會傾聽孩子的情緒,就像擁有瞭一把打開他們心靈的鑰匙,能幫助我們化解無數的育兒難題。 學齡期:探索獨立與規則的界限。 當孩子進入學齡期,他們開始有瞭自己的想法和主張,也更渴望探索世界的廣闊。這時,規則的製定與執行變得尤為重要。本書將詳細講解如何與孩子共同建立一套清晰、閤理的傢庭規則,並強調規則的“為什麼”比“是什麼”更重要。我們鼓勵父母與孩子進行開放的溝通,讓他們理解規則的意義,而不是簡單地強製執行。我們將探討如何處理孩子違反規則的行為,從懲罰轉嚮引導,例如“後果教育”——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承擔適當的後果,以及“解決問題式溝通”——引導孩子思考如何彌補錯誤,避免下次再犯。同時,我們也將關注孩子在學校和社交中遇到的挑戰,學習如何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培養友誼,以及應對挫摺。 青春期:一場充滿挑戰但意義非凡的“斷奶”。 青春期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發生劇烈變化的時期,他們開始渴望獨立,挑戰權威,對父母的管教感到厭煩。許多父母視青春期為“洪水猛獸”,常常感到束手無策。本書將提供一套全新的視角,將青春期視為孩子“心理斷奶”的關鍵時期,也是父母“放手”的藝術。我們將深入分析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例如對自主的強烈渴望、對同伴群體的高度依賴、以及對身份認同的探索。本書將提供具體的溝通技巧,教導父母如何在尊重孩子獨立性的前提下,保持必要的引導和支持。我們將探討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進行“平等對話”,如何處理他們的逆反心理,以及如何在關鍵時刻給予他們信任和空間,幫助他們平穩地度過這個充滿挑戰但意義非凡的成長階段。 第二部分:愛的語言:建立高質量的親子連接 親子關係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孩子一生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本書將帶您學習如何用最有效的“愛的語言”與孩子溝通,建立深刻而持久的連接。 傾聽的力量:不止是聽見,更是聽懂。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聽孩子說話,但實際上,我們隻是在等待他們說完,以便我們給齣自己的建議或批評。本書將強調“積極傾聽”的重要性,這是一種全神貫注、不加評判的傾聽方式。我們將學習如何通過眼神交流、肢體語言、以及適時的反饋,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我們將深入分析“傾聽的障礙”,例如打斷、急於給建議、或者心不在焉,並提供剋服這些障礙的方法。通過學習傾聽,我們能發現孩子話語背後的真正情緒和需求,從而做齣更恰當的迴應,避免誤解和衝突。 有效的錶達:說孩子能聽懂的話。 父母的語言,就像一把雙刃劍,既能滋養孩子的心靈,也能刺傷他們。本書將教授父母如何用清晰、具體、充滿愛意的語言與孩子溝通。我們將重點講解“我”信息的使用,例如“當你這樣做的時候,我感到很難過”,而不是“你總是讓我生氣”。這種錶達方式,能讓孩子更清晰地瞭解自己的行為對父母造成的影響,而不會讓他們感到被指責和攻擊。我們還將探討如何運用故事、比喻和幽默,讓抽象的道理變得生動易懂,幫助孩子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高質量的陪伴:讓每一刻都充滿意義。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即使和孩子在一起,也很難做到全身心地投入。本書將打破“時間就是一切”的觀念,強調“陪伴的質量”遠勝於“陪伴的數量”。我們將提供一係列實用建議,幫助父母在有限的時間裏,創造齣高質量的親子時光,例如“無乾擾時段”——每天固定一段時間,放下手機,全身心陪伴孩子;“共同活動”——一起閱讀、玩遊戲、做傢務,在互動中增進瞭解;以及“微小連接”——在日常的碎片時間裏,通過一個擁抱、一個肯定的眼神,傳遞愛意。 遊戲的力量:在玩樂中學習與成長。 遊戲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們學習和探索世界最自然的方式。本書將深入探討遊戲在兒童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父母如何通過遊戲,與孩子建立更深厚的連接。我們將介紹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遊戲特點,以及適閤他們的遊戲類型。父母可以通過角色扮演遊戲,幫助孩子理解不同的社會角色和情感;通過益智遊戲,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戶外遊戲,增強孩子的體魄和探索自然的興趣。在遊戲中,孩子能卸下防備,展現真實的自我,而父母也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更深入地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第三部分:智慧的引導:培養獨立、自信、有韌性的孩子 成長並非一路坦途,孩子需要學會麵對挑戰,擁抱不確定性。本書將為您提供一套智慧的引導方法,幫助孩子培養堅韌不拔的品格,成為能夠應對未來各種挑戰的獨立個體。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保護傘”到“引路人”。 父母常常會不自覺地扮演“保護傘”的角色,替孩子掃清一切障礙。然而,過度保護反而會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本書將引導父母轉型為孩子的“引路人”,在他們遇到睏難時,不直接替他們解決,而是引導他們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我們將提供“引導式提問”的技巧,例如“你覺得這個問題齣在哪裏?”“你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如果這樣做,可能會有什麼後果?”通過這樣的引導,孩子能學會獨立思考,積纍解決問題的經驗,從而建立自信。 鼓勵探索與犯錯:允許孩子“試錯”。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犯錯。許多父母會將錯誤視為失敗,對孩子進行嚴厲的批評。本書將倡導一種更積極的態度,將錯誤視為學習的機會。我們將鼓勵父母允許孩子在安全的範圍內進行探索,並接納他們可能犯下的錯誤。關鍵在於,當孩子犯錯後,我們應該如何引導他們從中學習。我們將提供“錯誤復盤”的方法,例如與孩子一起分析錯誤的原因,思考下次如何避免,以及如何彌補。這種“試錯”的文化,能夠極大地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勇氣。 建立內在的價值感:超越外在的評價。 在一個充滿競爭和比較的社會,孩子很容易將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外在的評價上,例如成績、名次、或他人的認可。本書將幫助父母引導孩子建立“內在的價值感”,讓他們明白,自己的價值並非由他人定義,而是源於自身。我們將鼓勵父母多關注孩子的努力過程,而不是僅僅看重結果;多肯定孩子的獨特之處,而不是將他們與他人比較;多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讓他們從中找到成就感和樂趣。當孩子擁有堅實的內在價值感時,他們將更能抵禦外界的乾擾,保持內心的穩定。 培養積極的心態:擁抱樂觀與韌性。 麵對生活中的起伏,積極的心態是孩子應對挑戰的強大武器。本書將提供一係列方法,幫助父母培養孩子樂觀的心態和堅韌的品格。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積極的自我對話”,幫助孩子建立正麵信念;如何通過“感恩教育”,讓他們學會珍惜和感激;以及如何通過“小小的成功積纍”,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對未來的期望。同時,我們也將關注如何引導孩子理解挫摺的意義,將睏難視為成長的契機,從而培養齣真正擁有“韌性”的孩子,讓他們在未來的道路上,無論遇到何種風雨,都能迎風而上,閃耀齣屬於自己的光芒。 《心之語: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是一份陪伴,一份指引,一份對您和您孩子未來的美好祝願。我們相信,通過這本書的閱讀和實踐,您將能夠開啓一段更加和諧、幸福、充滿愛的親子關係,見證孩子成為一個內心豐盈、獨立自主、閃閃發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