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捨纔有得:菜根譚的心理平衡術》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所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齣世的語錄世集。它的文字簡煉明雋,叫人咀嚼良久,迴味無窮。它亦駢亦散,融經鑄史,兼采雅俗。似語錄,而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隨筆,而有隨筆所不易及的整飭;似訓誡,而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醒豁;且有雨餘山色,夜靜鍾聲,點染其間,其所言清霏有味,風月無邊。既具有儒、釋、道三教真理的結晶和萬古不易的教人傳世之道,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又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
患得患失,人生最難捨與得
8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13 為欲所纍,如馬如牛
18 快意人生,何須計較
22 敢於放下,纔能拿起
26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30 萬事隨緣,用捨行藏
34 捨下貪婪,懂得知足
38 捨棄抱怨,海闊天空
42 捨去消極,心在靜中
46 私欲如水,須早提防
迷茫惶恐,最看不開苦與樂
52 迷茫惶恐,昏昏之病
56 平常看我,幸福自來
60 持平常心,做自在人
65 溝壑易填,人心難滿
69 任其自然,萬事安樂
73 以心為本,收放自如
77 心平氣和,善於贊美
81 執迷不悟,苦之源頭
85 苦中求樂,其樂無窮
百事交睏,隻因不明內與外
90 君子無禍,勿罪冥冥
94 轉變思維,換個想法
98 錶裏如一,內外相應
103 鋒芒外露,人之大忌
107 信人示誠,疑人顯詐
112 懂得退步,天闊水長
116 躁極則昏,靜極則明
120 施人恩惠,不圖迴報
124 不高不褊,君子重戒
自我矛盾,經常混淆心與事
128 斷絕思慮,光風霽月
132 伏魔伏心,馭橫平氣
136 驕矜無功,懺悔減罪
141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145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149 功成身退,實為大智
152 多心為禍,少事為福
155 祛除雜念,心神清明
沒黑沒白,光陰不分忙與閑
160 忙裏偷閑,鬧中取靜
163 厚積薄發,思危慎獨
166 珍惜光陰,閑時吃緊
169 忙則心亡,心亡則忙
172 懂得休息,更好工作
176 忙處悠閑,動靜皆宜
180 少年時貴,切莫蹉跎
忐忑不安,沒有永遠的福與禍
184 事彆做滿,話彆說死
187 優勢歸零,平常人生
190 禍兮福兮,相攜相伴
193 過猶不及,恰到好處
196 功高易摺,有度始存
200 花要半開,酒要微醉
是非不離,在不分我與人
206 心體光明,暗室青天
209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212 人言可畏,列子守窮
215 留有餘地,從容處世
218 平易恬淡,機巧不用
221 杜絕是非,應該防口
225 處世不偏,行事適宜
227 心事宜明,纔華須蘊
不善處世,隻因不懂方與圓
232 方是根本,圓為妙法
236 酷失善人,濫招惡友
240 好書良友,圓融人生
243 俠心交友,多省自身
246 內心剛正,處世圓融
250 虛圓立業,執拗失機
254 寬嚴適宜,勿偏一方
258 善用方圓,事半功倍
262 心性圓滿,天下平穩
嫌貧愛富,豈知窮富無定數
266 放下富貴,便可脫凡
269 貧而乾淨,高雅風範
272 樂貴自然,知足而已
275 虛榮炫富,多生怨尤
278 富貴如雲,何必貪戀
281 與人分享,無謂輕重
284 無論窮富,寬厚待之
288 控製欲望,快樂生活
不明事理,隻因不顧人與事
292 人生佳境,難得糊塗
295 智者善忘,雁過無痕
298 低調謙虛,小滿為佳
301 做人做事,安分守己
304 矜高氣傲,血氣所為
308 理智識人,知人善任
312 百煉成鋼,欲速不達
316 明辨是非,大局為主
人的一生很短暫,也許我們不經意間已經錯過瞭很多東西,所以對於上天賜予的寶貴時光,我們應該懷著感激之心去珍惜它,盡量讓每一天都過得充實而有意義。
時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十分寶貴的,珍惜時間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共識。古人曾說過:“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就是告誡我們,要珍惜有限的時間。在這個世界上,很多東西失去瞭都可以通過努力再獲得,比如金錢、名利、榮譽,甚至感情等,都是可以重新得到的,但是隻有我們寶貴的生命,一旦失去瞭,就永遠都不可能再擁有!
《菜根譚》上說:
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少停;
日月晝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
故君子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閑的趣味。
這些話的意思是:天地看起來好像寂靜不動,其實充盈在裏麵的陰陽之氣無時不在活動;日月雖然夜以繼日地運轉,但它們的光明自古不變。所以君子閑散時要有應變救急的準備,繁忙時要有怡然悠閑的情趣。
有句話說得好,人生就像踏上一列匆匆駛過的火車,不同的是它隻賣單程票。每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就開始瞭自己的人生旅程。每一段曆程都會成為過去,每一個過去都將成為曆史。無論你多麼後悔,都不可能追迴以前的時光,就好像你隻能長大不能縮小一樣。這列匆匆而過的火車就是時間,每個人都是時間上的乘客。
翻開曆史的篇章,古今中外每一個著名的人士對時間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例如:巴爾紮剋認為,時間就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大的資本;歌德把時間比喻成瞭人生的財富;居裏夫人甚至為瞭不讓拜訪者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在會客室裏沒有為拜訪者安排座椅。魯迅先生在自己的文章裏也提到:“時間就是生命,空耗彆人的時間,其實就等於謀財害命。”
時間在他們眼裏就是生命的財富,正因為他們對時間如此的珍貴,所以纔換來珍貴的人生。他們的偉大成就,無一不是從時間的手中掙過來的。
其實時間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從不厚此薄彼。那為什麼有的人成功瞭,有的人卻碌碌無為?為什麼有些人被人們懷念,有些人卻被人們忘卻?這其中最大的差彆,就在於他們對待時間的態度以及運用時間這筆人生財富的方式。
如今很多年輕人都很羨慕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傢富裕的生活。這些國傢的轎車、電器設備等深得這些年輕人的青睞。但是你有沒有考慮過:美國、日本這些創造瞭很多世界頂尖科技的國傢是如何“煉成”的?其中重要的一點就在於他們珍惜時間,懂得“閑時”也依然“吃緊”。他們從不肆意浪費自己的時間,更不會去浪費彆人的時間。
有一件真實的事情,在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的一個參觀團齣席瞭在日本舉行的一個會議。會議中有團長發言環節,為瞭不給國傢抹黑,這個團長連夜準備瞭很長的發言稿,各個方麵都進行瞭詳細的闡述,同事們也都認真對待,可以說是萬事俱備。
可是,意外還是發生瞭。當參觀團的團長拿著自己的發言稿,準備發言時,日本官員看到瞭團長手中厚厚的一遝發言稿,提醒說:“中方發言時間從9點10分20秒到11分20秒,發言時間為一分鍾。”團長一時間不知所措。
由此,我們就可以看齣日本人的時間觀念。
日本整個國傢的國民都是如此珍惜時間,從工人到學者,做任何事情時間一般都精確到秒。如果你在日本的街道遇到瞭一個熟人,遇見時一般就會打個招呼,不會聊很多,都會說以後在電話上聊。日本的街道上,你隻會看到忙碌的人群,卻看不到四處溜達無所事事的人。因為,在日本人眼裏,時間是最不可浪費的。時間在這些人心中占據著一個“神聖”的地位。
二百多年前,美國啓濛運動的開創者、獨立運動的領導人及科學傢富蘭剋林在他自己編撰的一本書《財富之路》中收入瞭美國當時最為流行的兩句至理名言:“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可見,時間在人們眼中究竟有多重要。除此之外,在美國,“赴約遲到”是對主人的一種不尊重。如果給彆人說好瞭時間,許下瞭諾言,那必須得兌現,否則是不可能得到彆人的諒解和尊重的。
相比之下,我們的時間觀念跟這些發達國傢相比就差瞭很多。觀察我們的周圍,很多人沒有什麼時間觀念,上課遲到、婚禮遲到、開會遲到的事比比皆是。彆的國傢把時間精確到秒,而我們估計連精確到分鍾都做不到。其實,我們的祖先對時間的認識也並不亞於國外,那麼,為什麼我們沒能繼承他們的這種時間觀念呢?為什麼我們口口聲聲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但實際上卻做不到呢?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安排好時間,更不知道如何閤理利用時間。
大多數人經常都是把今天的事推到明天,明天的事推到後天,日復一日,我們會為每一個成為曆史的昨天而後悔的。“日子還長著呢!”這種心理,就是我們比彆人落後的罪魁禍首。若不能剋服這種心理,把當天的事當天完成,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所浪費的時間時,我們隻會後悔莫及。在競爭愈加激烈的社會裏,競爭以“快”取勝,時間就是勝利,所以我們應該珍惜光陰,哪怕是“閑時”也應“吃緊”。
說到珍惜時間,大傢應該聽說過車胤囊螢的故事。車胤是晉朝人,本是富傢子弟,但後來傢道中落,變得一貧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卻仍能自強不息。車胤很懂事,也能吃苦。因為他白天要幫傢人乾活,就想利用漫漫長夜多讀些書,好好充實自己。然而,他的傢境清貧,根本沒有閑錢買油點燈,他隻得在夜間背誦書本上的內容。直到一個夏天的晚上,他看見幾隻螢火蟲在飛舞,點點亮光在黑夜中閃動,於是他想齣瞭一個好法子。他捉來許多螢火蟲,把它們放在一個用白布縫製的小袋子裏,因為布很薄,可以透齣螢火蟲的光,他把這個布袋子吊起來,就成瞭一盞“照明燈”。車胤不斷苦讀,終於成為著名的學者,後來還成瞭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員。這些成就其實都是珍惜時間的功勞。
曾有一位作傢這樣說過:“人們最不能虛度的就是時間和青春。”其實,青春也不過是時間的一個特定階段。對於我們來說,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不都是我們的“青春”嗎?時間絕不是沙漏中的沙子,流過之後還能再重來,生命不會因為任何人而停下她的腳步,所以我們應該懂得珍惜每一分鍾。
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傢赫胥黎曾經說過:“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時;時間也最偏私,給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時。”這一句話把時間概括得特彆形象,時間待人是平等的,但是時間在每個人手裏的價值卻不同。有的人能利用這有限的時間去創造無限的價值,對於這樣的人來說,一天二十四小時總是不夠用的;相反,同樣的二十四小時在一些懶惰的人手裏似乎是無窮無盡的。
……
《菜根譚》是明人洪應明晚年所寫的一部語錄體小品文集,其內容包括修身、正德、處世、為官、居傢、求學、勵誌等,被世人譽為是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
《菜根譚》曆來被視為處世修身之寶典,其蘊含的德育思想積澱著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廣泛吸收和融閤瞭儒、釋、道三傢的思想精華,是中國傳統德育思想集大成者。
《菜根譚》一書篇幅雖小,但內容極為豐富,“其間有持身語,有涉世語,有隱逸語,有顯達語,有遷善語,有介節語,有仁語,有義語,有禪語,有趣語,有學道語,有見道語”(重刊《菜根譚》序),蓋凡涉及人生根本問題和日常之道者,如生死觀、修身養性、為人處世、居官持傢、嚮學之道、品調攬勝等等,無不論及。而從思想意趣上分析,則貫徹始終的是儒、釋、道三傢思想,並以陽明心學相統攝。《菜根譚》辭藻華麗,雅俗兼並,意蘊深刻,耐人尋味,對於人的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等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通觀《菜根譚》全書,作者在多處強調君子要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霽月光風,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遇到狂風暴雨的天氣時,鳥獸就會感到忐忑不安、哀傷憂慮;遇到風和月朗的天氣時,草木就呈現齣一派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由此觀之,天地萬物不能沒有祥和之氣,否則就失去瞭和諧的景象,我們每個人也應該時刻保持開朗、喜悅的心態,使整個人神清氣爽。其實,在這裏作者用瞭一種“移情”的寫作手法,也就是把個人主觀感情移之於外界的人和事。境由心生,感因心起,麵對人生的大事小事,舉重若輕,常有若無事人的平常心,如此,於我們而言每天都將是一個美好的開始,這種樂觀平和的心態也將指引我們度過一個個普通卻不平庸的日子。樂觀的態度、豁達的胸懷是事業成功和人生幸福的基礎。所以,一個人要樂觀開朗、胸懷坦蕩,以保持快樂之心;有瞭樂觀的心態,在他眼裏周圍的世界也將會變得歡樂而美麗。“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少停;日月晝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故君子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閑的趣味。”
《菜根譚》還指齣,樂觀的人生還要懂得處理苦與樂的關係。“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纔是心體之真機。”在歡歌笑語中得到的快樂並不一定是真正的快樂,隻有在艱苦的環境中仍能保持樂觀的心態,纔算是擁有瞭真正的快樂。現實生活中,豐衣足食、躊躇滿誌自然會讓人感到快樂,但如果在貧病交加的環境中還能安然若泰、自得其樂那就很難瞭。所以,真正的樂是人們在任何環境中都能悠然自得不為外界所纍的“樂”。
《菜根譚》告訴我們,要想獲得一顆真正快樂的心,必須要有堅強的意誌、高尚的追求,達到得失兩忘的境界。“世人以心肯處為樂,卻被樂心引在苦處;達士以心拂處為樂,終為苦心換得樂來。”
對《菜根譚》的德育思想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閱讀和品味《菜根譚》,首先要抓住主旨,其次要客觀分析,這樣纔不緻無端拔高或故意貶損。我們對待中國古代其他的經典,也應抱如此態度。
本書對《菜根譚》的思想進行瞭分類、整理,並對其進行瞭詳細的分析,提煉齣其中最精華的部分,然後結閤古今中外的故事、名人的事例和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生硬的說理變得生動、形象,讓讀者在一個個生動的事例中收獲不一樣的精彩人生。
這本書,說實話,剛拿到手的時候,我有點猶豫。書名挺吸引人,“有捨纔有得”,聽起來像那種老生常談的勵誌口號,我擔心內容會過於空泛,缺乏實際操作性。但是,當我翻開第一頁,那種撲麵而來的沉靜感,立刻抓住瞭我。作者的文字功底極其紮實,他沒有直接堆砌那些晦澀難懂的古代哲思,而是像一位老友,用非常現代、貼近生活的語言,把那些幾百年前的智慧“翻譯”過來。我記得最清楚的是關於“退一步”的闡述,不是教你懦弱,而是教你如何用空間感去審視眼前的僵局。那種感覺就像是,你一直盯著眼前的一塊小石頭,怎麼也繞不過去,而作者突然把你拉高到空中,讓你看清這塊石頭隻是這條河道上的一個微不足道的鵝卵石。這種視角上的轉換,讓我對許多日常的摩擦和不順,立刻放下瞭緊綳的神經。全書的節奏把握得極好,從為人處世的寬宏大量,到對待得失的超然物外,層層遞進,讀完後,感覺整個人好像經過瞭一次精神上的“深呼吸”,空氣都清新瞭不少。它不是一本讓你看完後立刻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工具書,而更像是一劑溫和的、但持續有效的“心靈調味劑”。
評分我是一個典型的大城市打工人,每天都被KPI、人際關係和永無止境的比較所裹挾。坦白說,我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抱著“病急亂投醫”的心態。我期待的是那種醍醐灌頂、立刻就能讓我擺脫焦慮的“速效藥”。然而,這本書提供的,是一種截然不同的療愈方式——緩慢而深刻的內觀。它沒有提供任何具體的“你應該做什麼”的清單,反而是不斷地提齣“你不應該再執著於什麼”。書中的那些哲理,初讀時,會讓你覺得有點慢,甚至有點囉嗦,比如反復強調“知足”的重要性。但奇怪的是,當你放下書本,去處理那些讓你焦頭爛額的小事時,那些被反復強調的理念,會像種子一樣在你心底悄悄發芽。比如,在一次重要的會議上,我差點因為一個同事的搶功行為而失態,但腦海中忽然閃過瞭書中關於“不爭一時之長短”的論述,我竟然奇跡般地保持瞭冷靜,選擇瞭更長遠的迴應方式。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遠比那種浮躁的“成功學”書籍要來得實在和持久。它不是教你如何贏,而是教你如何與失敗、與不完美和解,並從中汲取平靜的力量。
評分從文學鑒賞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筆觸是極其細膩且富有畫麵感的。作者在引用古籍時,總能巧妙地穿插自己的現代感悟,使得那些古老的智慧不再是冰冷的教條,而是鮮活的情境再現。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捨棄”這個主題的方式,他沒有將其描繪成一種犧牲或痛苦的割裂,而更像是一種主動的“篩選”過程。就好像你清理一個堆滿瞭雜物的房間,你不是在扔掉東西,而是在為真正重要的物品騰齣空間。書中關於“靜心”的段落,寫得尤其動人。他描述瞭如何在喧囂中為自己構建一個不被打擾的內心“方寸之地”,那種文字的張力,仿佛能隔著紙張,將外界的噪音過濾掉。我常常在通勤的地鐵上閱讀,周圍人聲鼎沸,但我一旦沉浸進去,那種被文字構築起的寜靜結界,是任何降噪耳機都無法比擬的。它不僅僅是心理學層麵的指導,更是一種文字藝術的享受,讓人在跟隨作者的思緒起伏中,獲得審美上的愉悅和精神上的滌蕩。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份經過精心打磨的“生活哲學工具箱”,但它的工具不是錘子和扳手,而是指南針和望遠鏡。它沒有試圖解決我生命中的具體睏境,比如房貸壓力或者職場晉升的瓶頸,而是從根本上重塑瞭看待這些睏境的“框架”。我發現,很多時候,痛苦並非源於事件本身,而是源於我們對事件的“過度反應”和“無限放大”。作者通過各種精妙的比喻,幫助讀者將自己的視角從“局中人”拉迴到一個更客觀的“觀察者”的位置。這種訓練,非常鍛煉心智的韌性。例如,書中提到“對待他人的過錯,要像對待天氣一樣”,你無法阻止暴雨,但你可以決定是否要為之淋濕。這個觀點對我影響很大,它讓我學會瞭將那些無法控製的人和事,從“我的責任”清單中剝離齣來,從而極大地減輕瞭心理負擔。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並找到瞭一個更舒適、更持久的相處之道。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是一次與自己內心深處進行坦誠對話的旅程。它沒有那種強迫性的、要求你立刻做齣改變的壓力。相反,它更像是一種溫柔的邀請,邀請你去探索那些被日常瑣碎掩蓋住的、關於“什麼是真正重要的”的古老命題。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平衡”的論述,它不是一種中間值,而是一種動態的、需要不斷校準的狀態。作者描繪的“捨”與“得”,並非簡單的數學等式,而更像是一種生命能量的循環與轉換。有些東西你必須先放下,纔能騰齣手去抓住更有分量的東西;而有些看似微小的付齣,最終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結齣碩果。這種對因果鏈條的深刻洞察,讓我對自己的決策更有信心,也更能坦然接受那些暫時看不到迴報的努力。總而言之,這本書像是一麵清晰的鏡子,讓我看清瞭自己過往的執念和盲點,並提供瞭一套內建的、自我修復的心理機製。它值得反復品讀,每一次重溫,都會有新的領悟浮現。
評分非常滿意,感謝京東。
評分書不錯,挺好,多學學有好處,好。
評分提升自己的一本書!
評分春節圖書特惠買的,一起買瞭很多,慢慢看吧!
評分包裝還行,內容還沒有?。
評分還是很不錯的,書很大,很精美
評分看瞭下,有很多內容以前都有所涉及
評分價格實惠!。。。。。。。
評分性價比高,質量好,信耐京東自己營。好書啊,有收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