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佛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千百年来,其独特的理论和修持技术,对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想情感,生活和艺术风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心理学与中国文化丛书·心理佛:东方的智慧与启示》共分三编,第一篇阐述佛学中的经典,它是一种无限的心灵治疗力量,是我们获得幸福与觉悟的修习宝典;第二篇论述现代人的种种心灵焦灼、压力、痛苦和扭曲,我们应该如何通过“不执著”最终如释重负地走出迷途,减少身心方面的疾病和痛苦,寻到轻松自在的快乐;第三篇具体说明禅修的主要理论思想和修习方法,让您轻松地掌握一门实用、有益的自我疗法,同时在茶道、武术、太极拳、食疗、诗歌、绘画等艺术创造上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作者简介
徐光兴,国内知名的学校心理咨询与教育辅导专家,儿童自闭症诊断、治疗和教育专家。1989年出国留学,专攻临床心理学、精神分析及心理咨询和诊断技术,获日本教育学博士和美国心理学博士学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阅历丰富。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专家委员、华东地区心理咨询行业机构联谊会会长。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各种著作、译著,文艺作品40余部,计800余万字。
目录
丛书序言一
丛书序言二
前言
第一编 智慧与觉悟之门
一、觉悟从“心”开始
播火传薪者
立雪断臂
悟心大成
再传火种
前世今生
曙光初现
二、东方的“心性革命”
众心平等
人皆可悟
“拂尘拭镜”说与“无尘无镜”说
明心见性
六问与六答
三、伟大的助人精神
什么是菩萨精神
民间的观世音菩萨
修行助人道
助人与自助
四、如何具备一颗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心的修习
基石是慈悲心
烦恼即菩提
菩提心的特征
五、如何做到人心清净
什么是清静心
如何解决“心”的问题
净化污染之心
“六根清净”者
“琉璃光如来”
十二个大愿
六、智慧的开导
众生皆有佛性
譬喻的作用
《法华经》七个譬喻
渐悟与顿悟
第二编 人生的医院:痛苦与烦恼
一、命运的不可捉摸性
命运的种类
命运是注定的吗
“随命论”与“造命论”
“命好苦”与前世布施
释迦牟尼前世是一只九色鹿
二、有情生命的执著
烦恼起于执著
执著起于“我执”
衣钵之争中的“执著”
孔乙己的“执著”
三、“心理”问题
“心”是根源
心理栅栏
身与心的矛盾
观自己的心
四、人生的难题:见思惑
什么是“见思惑”
见思惑就是“贪心”
烦恼的根源
禅师的点化
五、负面情绪与压力
欲望与恐惧
欲望是妄想的动力
执著越大,情绪压力越大
愤怒的破坏性
逆境中的沮丧
处理负面情绪
六、偏差与错乱
身心疾患与心的关系
酒精依存与吸毒
饮食与睡眠的异常
性功能问题
赌博
精神错乱与扭曲
七、人生之苦
佛教眼中的“苦”
现实生活中的苦
苦的根源
生命无常
前因后果
“业”的形成、累积与改变
珍惜人生,解脱痛苦
第三编 解除心灵痛苦,提升生命境界
一、佛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点
关注心灵的科学
临床心理学的作用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产生
共同的关注与影响
解除心灵的痛苦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二、身心疾患与负面情绪的处理
心的角色
疾病是一种扫帚
克服身体的疼痛
克服负面情绪
如何处理难缠的问题
如何矫治我们的情绪
三、心理治疗:信心与能量
信心来自于心诚
如何培养自己的信心
修得你的“学位”
唤醒治疗能量
光和能量
汲取大自然的能量
治疗身体的病痛
四、禅修疗法的基础
了解自我
消除妄心
放下“我执”
建立信心
控制情绪
学习“安住”
保持专注
注意休息
五、禅修疗法的技术准备
什么是禅修
禅修的态度
禅修的环境
时间的安排
具体的姿势
概要与提示
六、禅与生活
《金刚经》中的生活禅
从最平凡处修禅
平常心是道
如何在生活中禅修
睡觉和梦
七、茶禅一味,禅武同源
禅之茶道
中国茶道的精神
禅与食疗
武禅与少林功夫
禅太极拳
八、禅与艺术疗法
禅与美学意境
禅画的意境风骨
禅诗之味
《牧牛图颂》中的禅修
精彩书摘
所谓“助人道”(菩萨道),也就是大乘之人由发心修行到成佛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除了自修自度之外,普度众生也是他们的使命。大乘菩萨道精神用一句话来概括是“上求菩提,下化众生”,即自行化他,自利利他。
发菩萨愿之后,必须将之付诸修行实践。整个菩萨道的修行,都属于行菩提心的范畴,内容主要为六度四摄。六度为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般若度。经论中亦有十度之说,即在六度之外加上方便度、愿度、力度、智度。四摄为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大乘的六度之法是:
1.布施度。布施度是大乘佛教基本教义的入门之义。也是大乘修证方法的入门之法。大乘佛教教义认为:众生皆以自私贪求造成苦果,因此,修证大乘菩萨道的信徒,要尽我之所有和所属,作为布施,以满足众生的欲望,以感化众生的贪悭。布施度本身又有外布施、内布施和无畏布施三种。外布施是用被佛教称为身外之物的财物来布施,因此称为外布施,也称为财布施。内布施或以知识、学问、智慧、精神对他人进行布施,或自己内心放下一切贪念欲求,化解一切人生烦恼。由于内布施主要是一种智慧和精神布施,因此也称为法布施。无畏布施指的是不顾个人安危、无私无畏、舍生忘死,甚至牺牲自我,为他人救苦救难。
2.持戒度。大乘的持戒度除了修证小乘的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等五种行戒之外,更主张修证大乘佛教的心戒,比如戒为求好名声而行善积德,这是因为,有这种为求好名声的动机,就是犯了大乘的心戒。
3.忍辱度。即要忍受物理世界的寒热饥渴,忍受人间的世态炎凉,忍受他人的羞辱打击。要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为了慈悲救世,普度众生,要能够忍受一切羞辱。而且要做到在忍辱之后,在内心连忍辱的观念也不能留存。
4.精进度。所谓精进度,即要求修菩萨道的信徒励精身心,修炼不怠,坚持如一,成就一切善法。
5.禅定度。即止观静虑,修证四禅八定,乃至九种大禅。做到无论动、静、内、外、何时、何处,无一不在禅定的境界。一刻也不离开禅定境界以安定自处。
6.般若度。般若度也叫做智慧度。即以智慧自度,同时也以智慧度人。但般若并非一般的普通智慧,而是一种人生大智慧,是能化解人生烦恼,领悟人生真谛的真如智慧,也是一种能使人明法悟道、脱凡入圣的大智慧。这种般若大智慧,本身又由以下五种类型的般若智慧构成:
一是实相般若,也称为实相智慧。所谓实相,也就是宇宙本原之相,真如道体之相,明心见性之相。实相本身空灵无相。因此实相般若也就是要有证悟这个实相无相的智慧。
二是境界般若,也叫做境界智慧。所谓境界智慧,就是要有靠明心见性来证悟心灵世界的各种意境的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即使身处世俗的烦恼困苦之中,也能证悟到佛的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善、美、乐的境界。
三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就是文字智慧。这种智慧指的是修证领悟语言文字境界的智慧。比如,中国禅宗的六祖慧能虽然一字不识,但他的语言文字智慧非同一般。他在仅听到《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八字经文之后,即豁然开朗,顿然开悟。并在以后作出了那首成为千古绝唱的四句名偈。六祖慧能所表现的这种智慧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字般若。
四是方便般若,也就是方便智慧。所谓方便智慧,就是千手观音菩萨一样善用诸法,善变诸法的智慧。即能够随机应变,随遇而安,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悟道和修证方法。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有善于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智慧。
五是眷属般若,也就是眷属智慧。所谓眷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万事万物之间的关联和逻辑关系。眷属智慧就是在持六度之法进行修行时,要有关联六度而达到菩萨境界的智慧。
……
前言/序言
《心理佛:东方的智慧与启示》 —— 穿越时空的内在探索之旅 一、 洞悉尘世喧嚣,寻觅宁静之源 在现代社会高速运转的洪流中,人们常常被无休止的欲望、竞争和焦虑所裹挟,心灵的疲惫与失落感如影随形。我们花费大量精力去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社会地位,却似乎离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越来越远。当我们疲惫不堪,渴望找到一种超越表面浮华、直抵生命本质的智慧时,《心理佛:东方的智慧与启示》便如同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了一条通往内心宁静与觉醒的道路。 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著,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宗教教条,而是以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方式,将古老东方智慧的精髓——佛教的根本教义,与现代心理学对人类心灵的洞察相结合。它如同一位慈悲而睿智的导师,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深入探究人类普遍存在的烦恼与痛苦,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内在转化方法。 在本书中,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意义非凡的内在探索之旅。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对外部世界的理解,而是将目光转向自身,去审视那些塑造我们行为、思想和情感的深层机制。我们会发现,许多看似难以摆脱的困境,其根源往往在于我们对自我、对世界认知的偏差。而这本书,正是要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看清真相,从而找到解决烦恼的钥匙。 二、 佛教智慧的现代解读:觉知、慈悲与无常 本书的核心在于提炼佛教教义中最为精炼、也最为贴合现代人心灵需求的智慧,并以现代心理学的语言进行解读和阐释。 觉知(Mindfulness): 佛教的“正念”概念,在现代心理学中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本书将深入浅出地介绍如何通过培养觉知力,将注意力有意识地、不加评判地带回到当下。我们将学习如何观察自己的思绪、情绪和身体感受,而不被它们所淹没。这不仅仅是一种冥想技巧,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能够帮助我们摆脱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担忧,从而提升对生活品质的感知,减轻压力,增强情绪的稳定性。本书会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练习,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觉知,例如在饮食、行走、交谈中保持觉知,从而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专注与平和。 慈悲(Compassion): 佛教的“慈悲”并非廉价的同情,而是一种深刻的理解、接纳和关怀,既指向他人,也指向自己。本书将探讨如何培养对他人的慈悲心,理解他们的痛苦,并希望他们摆脱痛苦。更重要的是,它会强调“自慈悲”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对自己过于苛刻,对他人的期望也可能超出合理范围。本书将引导读者学会以一种温柔、接纳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不完美,认识到自我批评只会加剧痛苦,而自我慈悲则是疗愈心灵创伤、获得内在力量的关键。我们将学习如何从“评判”转向“理解”,从“苛责”转向“关怀”,从而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包括与自己的和谐关系。 无常(Impermanence): “诸行无常”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它揭示了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生灭的本质。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抗拒变化,执着于已经拥有的,或者恐惧失去的,这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本书将通过深入的阐释和生动的案例,帮助读者理解和接受“无常”的普遍性。我们将学习如何以一种更开放、更灵活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变化,无论是事业的起伏,人际关系的变迁,还是生命的衰老与死亡。认识到无常,并非让我们消极避世,而是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活出生命的韧性与活力。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永远”,而是学会与“变化”共舞,我们将发现内心的自由和喜悦。 三、 心理学的洞察:认知的重塑与情绪的转化 与此同时,本书也借鉴了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理解和转化心灵提供了科学的视角。 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启示: 许多心理困扰源于我们扭曲的认知模式。本书将结合佛教的“缘起”观,深入浅出地解释我们的想法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并挑战那些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负面想法,例如“我总是做不好”、“别人都在看我的笑话”等。通过重塑认知,我们可以有效地改变负面情绪,提升应对压力的能力。本书将提供一些基于认知重塑的练习,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心理学工具。 依恋理论与人际关系: 现代心理学对依恋理论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原生家庭对成年后人际关系的影响提供了深刻的洞见。本书将结合佛教的“无我”观,探讨我们如何超越童年时期的不安全依恋模式,建立更健康、更成熟的人际关系。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自己的依恋类型,理解他人依恋模式的根源,并通过培养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来改善与家人、伴侣、朋友的关系。 情绪智力与自我调节: 情绪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调节情绪,却是许多人面临的挑战。本书将融合佛教的“定”(Samadhi)概念,阐述情绪智力的重要性,包括识别、理解、管理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我们将学习如何觉察自己的情绪信号,理解情绪产生的机制,并通过有效的自我调节技巧,例如深呼吸、身体扫描、积极自我对话等,来平复负面情绪,提升积极情绪的体验。 四、 实践与转化:从知到行的桥梁 《心理佛:东方的智慧与启示》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更强调实践与转化。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指导,帮助读者将所学到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从而实现心灵的成长与蜕变。 日常练习: 书中将穿插各种简便易行的练习,涵盖冥想、正念观察、慈悲观想、情绪日记、认知重塑等。这些练习旨在帮助读者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抽出宝贵的时间进行内在的滋养和调整。 案例分析: 通过贴近生活的案例分析,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佛教智慧和心理学原理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克服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人生哲学: 本书最终的目标是引导读者建立一种更加深刻、更有意义的人生哲学。它鼓励我们去探索生命的本质,理解苦乐的来源,并最终活出更加自由、喜悦和充满智慧的人生。 五、 献给每一个渴望成长的心灵 《心理佛:东方的智慧与启示》适合所有对自我成长、心灵探索感兴趣的读者。无论你是否了解佛教,或者对心理学有多少认识,本书都将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为你打开一扇通往内心和谐的大门。 如果你正经历着内心的迷茫、焦虑或痛苦,如果你渴望找到一种超越物质、直抵心灵深处的力量,如果你希望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那么,这本书将是你不可多得的良伴。它将引领你踏上一段发现真正自我的旅程,让你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到属于自己那份久违的宁静与智慧。 让我们一起,在东方古老智慧与现代心理学的交汇点上,开启一场深刻而美好的内在觉醒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