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都市的霓虹灯下,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你是否在蓦然回首,才发现忘却了曾经的梦想?你是否热情了全世界,却唯独冷落了自己?
三毛说:“过分为己,是为自私自利。完全舍我,也是亏待了一个生灵——自己。”
翻开本书吧,职业规划师林少波暖情力作,献给现代都市人的心灵疗愈经典,让我们好好爱自己,对得起自己。
每一个现代都市人看到这本书,都会有强烈的共鸣。因为作者和你一样,活在这个世界上,隐忍太多、付出太多、牺牲太多。很多时候,我们热情了全世界,却唯独冷落了自己。甚至,我们不仅没有好好地爱自己,反而过多地委屈了自己。
《人这辈子,要对得起自己》是一本让爱自己变成理所当然的书。作者先跟自己说声对不起,从而向以往对自己的忽略说再见,开始做全新的自己。在我们“为谁而活”这个问题上,作者给了自己一个承诺——我才是命运之船的掌舵者。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把握当下,悦纳并不够好的自己。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翻开本书,从此大胆的爱自己,对得起自己。
林少波,有人叫他林老师,有人叫他林总;有人叫他波哥,有人叫他林少。但他说:“我是林少波。”作为职场导师“知心哥哥”和情感导师“女性之友”,肩负双重身份的他,“压力山大”。★有人说他文字风格不够犀利、不够出格,殊不知他心中一直诚惶诚恐,生怕所谓的“导师”成了“误导师”。★著有《毕业5年决定你的一生》《毕业5年决定你的一生Ⅱ》《大学路线图》《向下的青春 向上的奋斗》《内心强大是女人最好的优雅》等多部畅销书。
第一章 想对得起自己,先跟自己说声对不起
做一回久违的自己吧,十年不晚 / 002
天鹅:湖面上优雅,湖底下狼狈 / 006
你不负韶光,韶光未必等得了你 / 010
疼痛,始终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 016
游戏精神:从有意义变成有意思 / 021
为何总是失去才知道珍惜的可贵 / 026
是你给自己安装了不开心的按钮 / 030
没有尊严是我们活着的最大悲哀 / 036
输了身体健康,赢了世界又如何 / 041
第二章 我们因何而在,我们为谁而活
毕业5年的岔道口别走错了路 / 048
在人生舞台上,你是谁的剧本 / 052
在面具下,你过着怎样的生活 / 055
你是自己命运董事会的大股东 / 061
不要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 066
不要因为自己是一只鹰而羞耻 / 070
你担心的事情99%都不会发生 / 074
与其相信星座,不如相信自己 / 081
学会互相适应,而非强行改变 / 087
第三章 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
自爱与自私是两码事 / 094
学会潇洒地饶过自己 / 099
用爱的方式表达负面情绪 / 104
幸福从爱自己那一刻开始 / 109
你若安好,便是他们的晴天 / 114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人 / 120
心中有爱,才能爱人与被爱 / 125
再平凡的花朵也有怒放的理由 / 130
不要让自己的生命被别人保证 / 134
第四章 一辈子就哭哭笑笑,把握当下最重要
幸福就是看到自己拥有的 / 140
某些缺憾没必要刻意弥补 / 147
沉湎过去就是对不起未来 / 152
学会适当地放下一些欲望 / 158
你的凄惨故事会没有人听 / 163
在责怪中,大家都不会快乐 / 170
过好每一天就是过好一辈子 / 176
事情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呢 / 181
把烦恼的时间用来寻找事实 / 186
第五章 悦纳哪怕是不够好的自己
生活不是一场必须拿满分的考试 / 192
没必要对他人的成功表现出不安 / 196
各方面都良好,也是完美的人生 / 200
想想有没有比“那件事”更糟糕 / 203
允许你的人生容纳一些杂质 / 207
总有一个灿烂的星空等着你 / 211
将心思集中在想要的东西上 / 218
积极语言带你走向美好人生 / 222
用心寻找与享受生活的乐趣 / 228
第六章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人一生追求的三大自由 / 234
当世界冷落你、遗忘你 / 240
年轻,就是要勇敢一点 / 245
学会独处,哪怕发发呆 / 250
旅游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 254
比拥挤更可怕的是戾气 / 258
给咖啡加糖,为生活加温 / 262
生活如此动荡,我们需要正能量 / 266
成为一道光,温暖自己照亮别人 / 272
后记:感谢时间,活,该快乐 / 276
做一回久违的自己吧,十年不晚
有一次出差,在飞机上闲翻一本杂志,看到了某款名车的广告语:“做一回久违的自己,十年不晚。”
当时,胸中有一股激流涌动了一下。我突然在心里问自己:对啊,我与“自己”有多久没见面了?我对得起世界所有的人,可我是否对得起自己?
细细想来,如果说我对自己有什么亏欠的话,那就是我对自己不够好。几年前,自己太要强、太拼命,就像一台机器只知道运转,从来不管身体磨损了多少,消耗了多少。真是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新版的“许三多”:隐忍太多、付出太多、牺牲太多。
后来,一本书——日本稻盛和夫的《活法》,改变了我对生活的一些看法。里面记录了稻盛和夫1997年被确诊癌症后的一段经历:这位拯救日航的人开始拯救自己,在一家寺院剃度,头顶斗笠,脚穿草鞋,开始托钵化缘。在他“累得几乎要散架”之时,一位打扫公园的老婆婆一路小跑来到他跟前,向他行囊里丢进了500日元的硬币。那一瞬间,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动贯穿稻盛的全身,他心里顿时充满了难以名状的幸福感:“她新鲜和纯真的美好心灵,是我在迄今为止的65年里从未感受到的。我深感触摸到了神佛的爱。”
这就是“活着”与“活法”的区别。
这也让我们思考一个人生的命题:What do you want?
当下的大多数中国人为衣食住行奔劳,像陀螺旋转个不停。心为物役,忘了初心——我们来到世上干什么?
“短的是人生,长的是磨难。”张爱玲的这句话道出,人这一辈子,活着不易。要活着,要吃,要穿,要住;活着,要流汗,流泪,流血……活着的的确确很累。于是,我们正在远离初心,远离自己。
“你知道吗,当我站在悬崖上纵深一跳,我感觉整个人飞了起来,我简直快乐得要哭出来了,我从没想到蹦极是这样快乐!你一定要试试!”
单位在一个周末组织全体员工出去玩。很多人看着高高的跳台望而生畏,唯独一个女同事勇敢地选择了蹦极。她跳完后和我聊天,对我说出这些话的时候,眼睛闪着兴奋的亮光。在她这么多年的生命中,这个发现简直比发现一个金矿还叫人快乐,“因为我发现了自己的能力,发现了新的乐趣……”
就是这样,我们在不经意间,总会有许多的发现,能给人带来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甚至是悸动,像婴儿说出了第一句话语,第一次骑自行车,跟爸爸妈妈学会了炒一个新的菜,或是长期生活在都市里的人突然来到一个山清水秀的乡村看到了一缕炊烟……
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难认识的其实就是自己,如果一个人已经到了只剩下自己这一个对手时,实际上他已经是天下无敌了。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内心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然而,不管你的成就是有形还是无形,都要先由内心的意愿与组织开始。一个人如果内心荒芜,长满野草而从不耕耘,自然无法长出令人喜悦与激动的嫩芽。别人的赞美与表扬都是外在的因素,我们不能永远依赖外来的评判来了解自己,只有自己的探索、发现才能接近真正的自我。
比如像我这种喜欢写作的人,最能感受到的就是创造的快乐。在创造的过程中,多少个无眠之夜的沉思与煎熬,多少次键盘的敲敲打打,通过心灵的整理,刹那间的灵感爆发与快乐不是其他人所能体验到的。
其实,不管你是作家文人还是园艺工人,不管你是超级富豪还是平凡百姓,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丰富多彩的,都是一幅绚丽多姿的风景画。不是我们的内心没有颜色,而是我们很少会耐心地打扫蒙在心灵上的那层尘埃,这使我们只是看到了污垢,而发现不了有一幅多姿多彩的美丽图画在等着我们去欣赏。
我们要勤于发现、善于发现,不断地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能与自己的内心对谈交流。有时,要对自己宽容一点,善待自己的短处,让自己有机会、有空间去接纳更多的机会;有时,又要对自己狠一点,该断则断,学会放弃。这样,才能真正明白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而一旦将这个感觉化成行动、变为事实,那你的内心就溢满了幸福与快乐。
活给自己,笑给自己,演给自己,唱给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给自己阳光,给自己信心,给自己灿烂的明天,把快乐的钥匙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心里和灵魂深处。
三毛说过:“过分为己,是为自私自利。完全舍我,也是亏待了一个生灵——自己。”
前阵子,一个朋友跟我在微信上聊天时问我:“波哥,我感觉这么多人帮我,对我这么好,我应该怎么做才能不辜负他们,才能报答他们呢?”我回了他一句:“不委屈自己、对得起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就是对对你好的人最好的不辜负和报答。”
跟自己说声对不起,因为伪装实在太累了;跟自己说声对不起,因为倔强也让自己受伤了;跟自己说声对不起,以后不再委屈自己。
生活还在继续,只是再也找不回曾经的自己。
生活还会继续,我们要笑着放过自己,我们要对得起自己,我们要做一回自己。
“做一回久违的自己,十年不晚。”这不仅是广告语,也承载着一种精神。
从今天开始,帮自己一个忙,不再承受身外的目光,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为自己活着;从今天开始,帮自己一个忙,做喜欢的事情,爱最亲近的人;从今天开始,帮自己一个忙,忘却曾经的疼痛,抚平心灵的创伤,让自己活得轻松而充盈。
……
这本书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一种内敛的、深远的“力量感”,它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成功学”,而是用一种近乎平静的语调,反复强调“过程的价值”高于“结果的定义”。它最大的贡献,也许在于重新定义了我们对“对得起自己”的理解——它不是要你成为世俗眼中的人上人,而是要你成为自己生命剧本里,那个忠于初衷、不被外界喧嚣裹挟的、真正的导演。这种价值重塑是潜移默化的,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问题的视角发生了微妙的转变:我开始更关注自己做决定的内在逻辑,而不是外界的掌声或嘘声。书中对于“独处的美学”那一段描写得尤其精彩,它将一个常被误解为“孤立”的状态,描绘成自我修复和能量积蓄的必要空间,文字里充满了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敬畏。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反复回读的书,每次重温,都会因为自身阅历的增长,而从中挖掘出新的、更贴合当下处境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摒弃了那种传统的“导师式”说教腔调,反而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朋友,用一种带着烟火气的坦诚与你对话。你会感觉到作者在写作时,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华丽的辞藻,而是专注于如何精准地捕捉到“人在世间行走”时那种微妙的、难以言喻的挣扎与和解。比如,它在谈论“选择的代价”时,没有简单地给你罗列成功的案例,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次重大选择背后所伴随的“失去感”,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让这本书的厚度瞬间增加。它承认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取舍,承认不完美是常态,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这种不完美中,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心安理得的位置。这种不回避问题的勇气,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信任感,你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心灵鸡汤”,而是在进行一次非常真诚的、关于人生下限的“灵魂拷问”,让人读完后有一种被理解、被接纳的释然。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章节标题时,我有一种强烈的共鸣感,那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哲学思辨,而是直击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自我亏待”时刻。比如关于“边界感”的探讨,作者没有用那些高高在上的心理学术语去分析,而是用了一系列极其生活化的场景来描绘:那些你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别人而牺牲掉的个人时间,那些你为了维护所谓的“和睦”而咽下去的真实感受。文字的叙述方式极其流畅,像是一股清泉缓缓流淌,不急不慢,却能渗入到心底最柔软、最久未被触碰的角落。读到一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闭上眼睛,在脑海中重演那些相似的场景,然后豁然开朗——原来我过去对自己的苛刻,很多时候都是源于一种错误的“外部期待”的投射。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是在说教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在引导你重新审视“你真正想要什么”,这种由内而外的觉醒,远比任何外力灌输的鸡汤都要来得持久和有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着一股沉稳与力量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轻飘飘的励志口号集,而是经过了生活淬炼后的真心话。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处理,在光线下呈现出低调的内敛美,非常符合书名所蕴含的那种对自我负责的严肃态度。我特别喜欢它字体排版的选择,粗中有细,既有坚定的主张,又不失阅读的舒适度。第一眼看上去,就觉得作者是那种不屑于浮夸辞藻,只想把真正有分量、能落地的东西摆在你面前的人。这种外在的质感,无疑为阅读体验定下了一个基调——这是一场需要投入时间和心力的深度对话。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追求快速见效的指南,更像是一位阅尽世事的前辈,在你迷茫时递来的一盏温和的灯,光芒不刺眼,却足够照亮脚下的路。翻开内页,纸张的选用也十分考究,墨迹清晰而不晕染,即便是长时间的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惫,这细节上的用心,足以体现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也间接说明了这本书的价值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
评分如果从结构上来看,这本书最值得称道的是它在“内省”与“行动”之间的平衡掌握得炉火纯青。它不会让你沉溺于无休止的自我剖析而停滞不前,也不会一味鼓吹盲目的行动主义。每一个关于内心成长的篇章后面,几乎都会紧跟着一些非常具体、可操作的“生活实践建议”,但这建议绝不是那种空泛的待办事项清单,而是关于如何调整心态、如何重塑日常习惯的小技巧。例如,书中提到如何处理“昨日的遗憾”,它给出的不是“翻篇吧”这种敷衍的建议,而是提供了一套逐步释放负面情绪的内部流程,让你真正做到“放下”而非“遗忘”。这种兼具理论深度和实操性的写法,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它不仅仅是精神食粮,更是生活手册。我个人体会到,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能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有意识地去应用书中学到的某个“小工具”,这种即时的反馈机制,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粘性和效果。
评分阅读中,朋友推荐,感觉还可以
评分最近比较烦 看看这东西
评分很好,很是不错的书,很好的
评分我就把他当成一本人生的字典,遇到问题就看看这本书,其实挺有用的,就是书的包装有点挤压变形了
评分最近比较烦 看看这东西
评分好书
评分最近比较烦 看看这东西
评分不错
评分最近比较烦 看看这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