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重思量:杂书过眼录三集

往事重思量:杂书过眼录三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泳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随笔
  • 杂文
  • 文化
  • 历史
  • 个人经历
  • 文学
  • 旧时光
  • 思考
  • 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48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7591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往事重思量:杂书过眼录三集》是谢泳老师出版的第三本“杂书过眼录”,前面两本分别是《杂书过眼录》(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出版)、《靠不住的历史——杂书过眼录二集》(广西师大出版社2009年出版),这本《往事重思量——杂书过眼录三集》继承了前面两本书的特点,即都是作者这几年翻阅各种图书或者油印资料留下的读书随笔性文字,整本书以作者阅读的书本为主,主要是对书本或者内部材料中的一些文献资料进行摘录,也有一点要言不烦的评议,全书涉及图书、内部资料等40多种,这些图书有正规出版的,也有《内部资料》这样的内部材料,是一本真正的杂书过眼录。

作者简介

  谢泳,男1961年出生。山西省榆次市人。1983年毕业于山西晋中师专英语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校报编辑。1986年调入山西省作家协会《批评家》杂志社任编辑,主要研究中国当代报告文学。1989年后在山西省作家协会理论研究室工作,后任《黄河》杂志社副主编,转而研究储安平与《观察》周刊、西南联大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问题。出版过《逝去的年代》、《储安平与〈观察〉》、《清华三才子》、《血色闻一多》等著作。他的文章平稳舒缓,但在平缓背后隐藏着深沉的思想和个人风格。2007年被厦门大学破格聘请为人文学院教授。

目录

出版前言
书·事
鲁迅与林庚白
周作人的一首佚诗
解读一则日记
陈寅恪批评自己的学生
有关陈寅恪的一条史料
陈寅恪与唐稚松
陈寅恪解“瑟瑟”
陈寅恪与学生
胡适的直觉
胡适关心黄晖
胡适的“国企观”
钱基博捐赠文物《说明书》中的人事
《遗珠》好
也说为周辣霞辩“诬”
周辣霞与林松峰
重读《洪业传》
……
《往事重思量:杂书过眼录三集》是一部精心编织的文化随笔集,它以一种独特而温润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时光的长河,品味那些被岁月洗涤后愈发醇厚的思想与情感。本书并非一本通史,也不是某一领域的学术专著,它更像是一位饱经世事的智者,在静谧的午后,捧起案头的旧书,于字里行间寻觅过往的痕迹,并将那些触动心弦的感悟,以一种随性而不失深刻的方式娓娓道来。 全书共分三集,每一集都独立成章,又彼此呼应,共同勾勒出作者对书籍、文化、历史乃至人生哲思的广阔视野。作者并非按照某种固定的学术框架来组织内容,而是以一种“杂书过眼”的姿态,从浩瀚的书海中撷取那些令他印象深刻的作品,或是一段隽永的文字,或是一个鲜活的人物,或是一个引发深思的观点。这些“过眼”的书籍,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民俗等诸多领域,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在作者的笔下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在第一集中,作者的目光更多地聚焦于那些经典之作。他并非简单地复述书中的情节或观点,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心境,以及这些作品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他或许会谈论一本古老的史书,不仅揭示了历史事件的真相,更剖析了其中人性的复杂与时代的局限;他或许会品读一部传世的诗篇,不仅感叹于语言的精妙,更体会着作者在字句中流露出的家国情怀或人生悲欢。这些解读,如同层层剥洋葱,让读者在理解作品本身的同时,更能洞察其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和人文价值。作者的文字,平实而富有感染力,他善于用生活化的语言,将晦涩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让那些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经典,变得触手可及,充满魅力。 第二集则将视角进一步拓宽,开始涉猎一些更为广泛而零散的文献。这可能包括一些地域性的史料、不为人知的笔记、甚至是民间流传的歌谣。作者以一种考古学家的严谨和散文家的情怀,去发掘这些“杂书”中的宝藏。他或许会通过一本地方志,勾勒出一个小镇的变迁,从中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缩影;他或许会从一本古人的日记中,窥见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韧;他或许还会从一首无名氏的民谣中,感受到劳动人民最淳朴的情感和对生活的向往。在这一部分,作者展现了他强大的知识整合能力和跨界思考的魅力。他能从看似不相关的碎片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思考。他笔下的“杂书”,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验,是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注脚。 到了第三集,作者的思绪更是跳脱了具体的书本,而更多地转向了书籍与人生的互动,以及文化传承的种种面向。他或许会回忆自己与某本书的初次相遇,那段经历如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或许会探讨阅读的意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去选择、去理解、去吸收;他或许还会思考文化是如何代代相传的,书籍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而我们又该如何承担起这份责任。这一部分的文字,充满了哲思的深度和人文的关怀。作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升华为一种对生命、对文化、对未来的深刻洞察。他的文字,时而激昂,时而沉静,时而幽默,时而深沉,像一位慈祥的长者,与读者分享他的人生智慧和对世界独特的感悟。 《往事重思量:杂书过眼录三集》的语言风格,是其魅力所在。作者深谙文字的张力,他的叙述流畅自然,节奏明快,却又不失细腻的情感表达。他善于运用恰当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将抽象的思想具象化,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他所描绘的场景之中。他的文字,既有书卷气的雅致,又不乏生活的烟火气。他会引用古人的名句,也会穿插现代的流行语;他会分析深奥的哲学理论,也会谈论身边的小事。这种融合,使得本书既具有学术的厚重感,又充满了阅读的趣味性。 阅读此书,并非一次简单的知识获取,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作者如同一个引路人,带领读者在书海中徜徉,去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珍宝,去理解那些被误读的经典,去感受那些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意味。它鼓励读者保持好奇心,保持对知识的敬畏,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并最终学会如何以一种更深刻、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和所处的世界。 总而言之,《往事重思量:杂书过眼录三集》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它以其博大的学识、深邃的思考、温润的文笔和丰富的情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视角,一次深入心灵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对过往书籍的回顾,更是对人生智慧的汲取,是对文化传承的思考,是对时代精神的印证。无论您是资深的书虫,还是初涉阅读的新手,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启迪。它将陪伴您在字里行间,与智者对话,与历史对话,与内心深处的自己对话,共同完成一场关于“往事重思量”的深刻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案头,初看时,还真有点让人望而却步。封面设计得颇为典雅,但文字的排布似乎更偏向于学术性的整理,而不是那种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我本以为会是那种充满市井烟火气的闲谈录,结果一翻开,发现里面引经据典的密度着实不低。作者似乎对古代的典籍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钻研精神,文字的行文结构也带着一种旧时文人的那种沉稳与内敛。他仿佛不是在和读者对话,而是在与书中的那些古人隔空交谈,娓娓道来,每一个细节都想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这种写作风格,对于追求快速获取信息的现代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极大的耐心去适应。我不得不承认,有些段落的推敲确实精妙,能让人从一个非常小的切口窥见古代社会的一个侧面,但这种“窄而深”的挖掘方式,也使得整体的阅读节奏显得有些缓慢。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考古学家,一步一步地清理发掘现场,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历史的尘埃。不过,这份厚重感也正是它吸引人之处,它不是快餐式的读物,更像是需要时间去酝酿的一壶老茶,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出其中蕴含的悠长韵味。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气质非常“古”,甚至有些许的“旧日书斋气”。我能想象作者伏案疾书,窗外是微风拂过竹影的午后,他沉浸在对往昔细节的追溯中,旁若无人。这种气质,从选材的偏好就能看出来,很多论述都围绕着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边角料”展开,像是从宏大的历史画卷中抠出的一块块细小的碎片,然后用放大镜仔细端详。这种对细微之处的执着,恰恰是许多当代通俗读物所缺乏的。它们追求的是故事的精彩和观点的犀利,而这本书,则更追求“真实可考”的边界感。但这种极致的求真,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阅读体验的割裂感。某些章节的论述可能非常深入和动人,但紧接着的下一段,可能又会跳到一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像是漫游在知识的迷宫里,找不到清晰的指引。因此,我更倾向于把它当作一本可以随时抽取特定篇章来阅读的“知识库”,而不是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的“小说”。它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广博与精深,而非阅读过程的流畅性。

评分

从整体的布局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系列精雕细琢的微型展览,而非一部连贯的史诗。每一篇“杂书过眼录”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展柜,里面陈列着作者精心挑选和打磨的展品——那些被时间冲刷得几近模糊的旧日观念或物件。它们的排列顺序似乎更遵循作者收集资料时的心血来潮,而非人为设定的逻辑主线。这就要求读者必须拥有很强的自我导航能力,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穿梭。我发现,当我把注意力从“读完”这本书转移到“从中获取”时,体验立刻变得不同了。我不再强求自己要理解每一个典故的来龙去脉,而是允许自己在遇到感兴趣的点时停留,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联想。这种阅读方式,使得这本书的“重读价值”非常高,因为每次重翻,都可能因为自身知识储备的增加,而发现之前忽略的那些精妙的连接点。它提供的是一个广阔的思维平台,鼓励读者带着自己的积累去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智力对话。

评分

坦白说,初次捧读时,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适应其独特的节奏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复杂的社会风俗或技术流程时,带有一种近乎于判词般的庄重。它很少使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那些更具亲和力的词汇,而是倾向于使用更精确、更书面化的表达,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门槛。我感觉自己仿佛被作者邀请,参加了一场只有少数精英才能领会的私人沙龙。在那里,大家用一种约定俗成的、略显晦涩的“行话”进行交流,而我这个局外人,只能侧耳倾听,努力去捕捉每一个关键的语义节点。这种感觉很奇妙,它既有被“排斥在外”的挫败感,又有一种“窥见秘密”的兴奋感。那些被深度挖掘的细节,往往能让人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但前提是你必须先通过语言的层层筛选。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于“考据”二字的极致运用上,它不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要追溯到最本源的文献出处,这种精神非常值得尊重,也让这本书拥有了超越一般读物的耐久性。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开篇给我留下了一种强烈的疏离感。那种文字的密度和跳跃性,让我这个自诩对古典文化略有涉猎的读者,也时常需要停下来,翻阅一下旁边的工具书。它的叙事逻辑不是线性的,更像是一张由无数细小知识点编织成的网,你不知道下一秒会从哪个节点被突然拉扯出去,去探究一个全新的领域。作者似乎并不在乎读者的接受程度,他只是将自己脑海中那些纷繁复杂的思考痕迹忠实地记录了下来。这种“任性”的表达方式,虽然挑战了读者的理解能力,却也保留了一种极其纯粹的学术趣味。我特别欣赏其中一些对特定器物或典故的考证,那种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过程,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学问功底。然而,这种高密度的信息输出,使得它更适合作为案头参考资料,而非睡前消遣之物。我试着在通勤路上阅读,结果发现几页下来,脑子里的信息量已经饱和,反而影响了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它要求你全身心地投入,将自己完全沉浸在那样的语境之中,才能勉强跟上作者那不受拘束的思绪。

评分

谢泳视野宽广,值得学习谢泳视野宽广,值得学习

评分

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年),设置“武英殿造办处”,雍正七年更名为“武英殿修书处”,由监造处、校刊翰林处两部分组成,掌管刊印、装潢图书之事。[6]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武英殿左右廊房设为武英殿造办处(即日后的武英殿修书处),由亲王大臣总理,下设监造、主事、笔帖式、总裁、总纂、纂修、协修等30多人,由皇帝与翰林院派充。[1]

评分

谢泳的书,值得一读。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华尔街的辉煌与窘迫 华尔街再次引发全世界的关注,是因为一场始于华尔街,在短时间内迅 速传遍全球的金融危机。 2008年9月15日,超过百年历史的华尔街投行雷曼兄弟公司轰然倒塌, 揭开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大幕。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危机将北至冰岛,南至阿 根廷的各国经济体带到了衰退的边缘,世界金融市场也遭受重创。在大规模 经济救助计划的刺激和各国共同协作的努力下,全球经济逐步走上了漫漫复 苏之路。无疑,此次金融危机是在世界经济金融加速一体化的进程中,发生 的一次波及几乎所有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全方位裂变,它深刻地影响了第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形成的世界格局,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既有经济、金融,乃 至社会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 危机的硝烟逐步散去,人们不无惊奇地发现,人类的金融世界在过去的 一个世纪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1929年的10倍杠杆率,到雷曼倒闭前的数 十倍杠杆率;从相对简单和弱小的金融市场,到股票、债券、商品、外汇、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爆炸式增长;从纽约和伦敦两个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到 全球几十个金融中心的竞争联动和风险传递;电信业和互联网的飞速进步悄 悄地把这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金融市场也以最快的速度走向了全球一体化 。规模急剧扩张、产品高度复杂、资本快速流动、风险更为隐蔽、监管缺乏 协作、兼具高效性和脆弱性的今天的现代金融世界已与1929年的华尔街不可 同日而语①。但与此同时,回望华尔街的历史,我们也清晰地看到,在这一 切纷繁复杂的背后,依然是不变的人性,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的贪婪 和恐惧,几乎和350年前人类第一次大规模投机事件“郁金香泡沫”别无二 致。历史往往具有惊人的相似,正如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投机家说过的:“世 界上不会有任何其他地方的历史会像华尔街历史一样,如此频繁和千篇一律 地不断重复自己。当你看到现实生活中上演的资本市场的起起落落时,最让 你震惊的是,无论是市场投机还是市场投机者本身,千百年来都几乎没有丝 毫改变。这个资本的游戏亘古未变,同样亘古未变的还有人性。”① 这也就是为什么从2005年《伟大的博弈》中文版出版以来,被重印了35 次,并在社会上引发较大反响的根本原因。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伟 大的博弈》告诉我们:一部金融史也是一部金融投机史和金融危机史,更是 一部不断出现危机、不断修正和不断完善监管体系的历史。华尔街早期超过 百年的自我演进和野蛮生长随着1929年的股灾和30年代大萧条的降临戛然而 止,随后出台的美国《证券法》、《证券交易法》和《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标志着现代金融体系和监管框架初露端倪;2008年的危机,同样带来了对 现代金融发展和监管模式的深刻反思,数月前,奥巴马政府《金融监管改革 法》在美国各个利益阶层的博弈和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得以通过。但可以想见 ,现代金融体系和监管框架的重塑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而今天华尔街 的窘迫也凸显了一个经济体渐趋成熟后,其金融市场缺乏增长动力的尴尬。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1989年后在山西省作家协会理论研究室工作。

评分

2007年5月调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评分

谢泳,男1961年出生。山西省榆次市人。1983年毕业于山西晋中师专英语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校报编辑。1986年调入山西省作家协会《批评家》杂志社任编辑,主要研究中国当代报告文学。1989年后在山西省作家协会理论研究室工作,后任《黄河》杂志社副主编,转而研究储安平与《观察》周刊、西南联大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问题。出版过《逝去的年代》、《储安平与〈观察〉》、《清华三才子》、《血色闻一多》等著作。他的文章平稳舒缓,但在平缓背后隐藏着深沉的思想和个人风格。2007年被厦门大学破格聘请为人文学院教《往事重思量:杂书过眼录三集》是谢泳老师出版的第三本“杂书过眼录”,前面两本分别是《杂书过眼录》(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出版)、《靠不住的历史——杂书过眼录二集》(广西师大出版社2009年出版),这本《往事重思量——杂书过眼录三集》继承了前面两本书的特点,即都是作者这几年翻阅各种图书或者油印资料留下的读书随笔性文字,整本书以作者阅读的书本为主,主要是对书本或者内部材料中的一些文献资料进行摘录,也有一点要言不烦的评议,全书涉及图书、内部资料等40多种,这些图书有正规出版的,也有《内部资料》这样的内部材料,是一本真正的杂书过眼录。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