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中国高等院校“十二五”视觉传达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是由具有多年国际色彩教程研究经验的专业教师精心编写。书中的章节划分完全遵循了国际色彩师进阶式的培训原理,主要包括六套核心内容:绚丽的色彩、色彩设计的规律、触动你心的色彩、善于辨识色彩、强大的色彩功能、你已经是色彩高手了。
在绚丽的色彩部分,作者在产品、照明、空间、展示、服装配饰以及视觉传达类产品的经典设计作品中针对色彩进行剖析;在色彩设计的规律部分,主要提出原色、补色、进阶单色、二次色、高彩度色、无色的设计规律,并提供相应的经典案例;在触动你心的色彩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国际经典设计作品的色彩分析,来引导读者站在专业的角度上掌握色彩设计规律,并提供思考课题,以供实践;在善于辨识色彩部分,作者揭露了狡猾的色彩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混淆,从设计实物中逐层分析色与色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强大的色彩功能部分,主要突出了色彩功能最为强大的部分,将色彩的核心价值进行了系统阐述;最后的部分,则是对之前内容的总结与升华,经过五项专业训练之后,作者分享了色彩运用实践中需要重视的多个细节,并将其与原理穿插讲解,为读者提供了方便实用的色彩模板。
李静,1978年2月生人,1999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装潢设计专业。先后工作于中航油承天倍达、汉王科技、北京现代时尚教育图书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任职设计师及创意总监职位。
2001年进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研究生课程班,后开办个人工作室,主要承接中国航油杂志等项目。
2005年赴法国斯特拉斯堡二大Université Marc Bloch de Strasbourg (Strasbourg II),后2009改名为斯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é de Strasbourg),简称UDS,学习艺术设计,并分别取得LICENCE3(BAC+3)、MAITRISE(BAC+4)以及MASTER(BAC+5),同时还兼任视觉中国驻法国特派记者。
2006年-2010年期间,实习或工作于ETS.LAMMER SARL公司(法国)、法国斯特拉斯堡FREY-GOBYN建筑办公室以及OHSE VERONIQUE 7 RUEDUCIEL工作室(法国)。
2011年回国任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艺术系设计专业专职教师至今。
将不同的色相按照明度或纯度以二维的方式平铺展开,所产生的众多图片,一定会使我们眼花缭乱。而按照一定的规律或秩序,进行整理与分类,并借助三维空间逐一标注,那么这种有效的展示效果,就是我们将要讲述的色立体。
美国摄影公司调查结果表明,人类具有分辨百万种颜色的能力,而目前色彩学上计算的色彩数目大约也有750万种,当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用适当的词汇与这些色彩一一对照。也就说,如果我们向十个人描述一条红裙子的美丽,而结果可能会有十种红色出现在每个人的想象中;而不同的印刷公司,即使印刷同样的图片,最终出现的效果也可能会大相径庭。
由色相环组成的色彩平面图在色彩的三属性上还不能理想地表述出它们的相互关系。为了更好、更标准地理解和应用色彩,我们寻求色彩三属性的规律,进行整理和分类并加以命名,从而组成有系统的色彩体系。经过几百年来人们的探索和总结,一些学者分别提出了金字塔式的色彩图概念、色彩的球体概念或色彩的圆锥概念等。最终发觉,借助三维空间的原理,通过旋转直角坐标的方法,设计一个类似于地球仪形状的球立体模型,才能更有效地同时体现色彩的明度、色相以及纯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这个立体球形色彩图,我们称之为“色立体”。
……
这本《色彩构成》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饱和度与明度的精妙平衡,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内页,去探究那些看似随性却蕴含着深厚理论的色彩组合。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里面充斥着XYZ坐标系的冰冷公式,但一接触到它的文字,立刻被带入了一个充满感知和情感的色彩宇宙。作者在讲解对比度时,并没有直接抛出那些晦涩的色度学名词,而是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描述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雾气弥漫的湖面上的那种“低饱和度下的微光”,或者是在午后烈日下,“高对比度带来的刺目张力”。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作为设计师的直觉和对色彩的敏锐度。它似乎在告诉我,色彩不仅仅是物理现象,更是心理媒介和文化符号。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环境光对色彩感知的影响”那一章节的处理,细致入微,让我对以往在不同灯光下观察作品的经验有了一个更系统、更科学的梳理,远超我预期的理论深度,真是一本能让人动手实践,又能引发深思的宝贵资料。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它在“色彩心理学”方面的探讨去的,而《色彩构成》在这块的处理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细腻和深入。它没有停留在“红色代表热情,蓝色代表忧郁”这种肤浅的标签化解读上,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色相的集体无意识反应。比如,书中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来比较东西方葬礼中对黑白二色的不同情感载荷,这种跨文化的对比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记得其中一段论述,关于“色彩情绪的波动性”,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艺术史案例,说明了艺术家如何通过色彩的动态变化来营造叙事节奏,这种将理论与艺术实践完美结合的方式,让我在阅读时总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设计作品中,是否因为过于追求视觉冲击力而忽略了色彩背后所承载的“情绪纹理”。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耐心地引导你从表层的视觉刺激,深入到深层的心理共鸣,对于任何希望作品能与观众建立更深层次对话的创作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指南。
评分我对这本书最惊喜的部分,在于它对“非传统色彩理论”的收录和探讨。现代设计领域越来越需要我们跳出传统的CMYK/RGB框架,去思考如何在数字界面和新材料中实现色彩的有效传达。《色彩构成》显然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它花了大量篇幅去讨论“光影在虚拟空间中的色彩折射”,以及“人眼视觉疲劳与色彩的自我修复机制”。这些内容非常前沿,不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那样沉溺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理论。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动态色彩序列”的分析,它解释了如何在短视频或互动网页中,通过快速切换的色块来控制观众的注意力焦点,这对于我目前从事的用户界面设计工作,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操指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你“看到”色彩,更教你“如何利用色彩来引导和操控时间维度上的用户体验”,这是一种超越静态构图的进阶思维。
评分读完《色彩构成》,我最大的感触是,它成功地将一门看似严谨的科学,转化成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艺术语言。书中关于“色彩的和谐与不和谐”的讨论,并非简单地停留在“邻近色和谐、互补色冲突”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视觉噪音与信号的辨识”的哲学探讨。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如何刻意制造“令人不安的色彩组合”,以达到强烈的艺术表达目的,这种对规则的“故意打破”,反而更加凸显了规则的内在逻辑。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色彩,而是主动地去“设计冲突与平衡”。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沉稳内敛,却又蕴含着一种强大的说服力,它让你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对色彩感知体系的重塑。它没有给我任何捷径,但它提供了一套完整且富有弹性的工具箱,让我有信心去面对未来任何复杂的色彩挑战,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习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本身,就充分体现了“构成”的美学原则。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网格系统与色彩布局”的章节,它摒弃了传统书籍僵硬的模块化排版,而是采用了更加灵活、更具流动性的版式设计。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介绍“黄金分割在色彩分割中的应用”时,文字、图例和留白之间的比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每一个元素都恰到好处地服务于整体的平衡感和引导性。我甚至发现,有些关键的色彩理论图表,为了模拟真实印刷效果,使用了不同精度的纸张进行插页,这种对“材料与色彩互动”的考量,是非常高阶的细节把控。阅读过程中,我几乎没有产生“信息过载”的感觉,因为作者非常擅长使用视觉暂停点和渐变过渡来梳理复杂的概念。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色彩的书,它本身就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视觉信息层次的优秀范例,让人赞叹不已。
评分正好配合学校上课用挺好的,印刷质量很好
评分马马虎虎,一般,说不上好!
评分挺好的,默认给个好评。
评分没有包装模装着表面都脏了。
评分马马虎虎,一般,说不上好!
评分还不错
评分还不错
评分正好配合学校上课用挺好的,印刷质量很好
评分非常不错挺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